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

免疫复习资料1)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非固有免疫两大类。
3)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组成,其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4)骨髓的功能:①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②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免疫调节作用;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B细胞在骨髓发育,T细胞在胸腺发育。
5)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6)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7)抗原特异性:取决于分子表面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特殊序列及其空间结构,称为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8)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①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②宿主的特性;③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0) 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 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11)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 )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 )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 ”形的单体。
根据H 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类:μ链、γ链、α链、δ链、ε链,不同的重链与轻链组成完整的抗原分子,分别被称为IgM 、IgG 、IgA 、IgD 和IgE 。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 简答)

名词解释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1、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12、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13、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或者: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15、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12页word

第四章抗体抗体概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antibody, Ab):一种免疫球蛋白(Ig),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存在体液中。
以分泌型(sIg)和膜型(mIg)两种形式存在。
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等组分,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区。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第一节抗体的结构(一)重链和轻链重链,450~550个氨基酸残基,五大类IgG —γ(gamma)IgA —α(alpha)IgM —μ(mu)*IgD —δ(delta)IgE —ε(epsilon)轻链,轻链为重链的1/2,约由214个氨基酸κ型:λ型=2:1(二)可变区和恒定区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重链和轻链近N端的约110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V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
L链3个,H链3个,又称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g region,CDR)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区高变区之外的部位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近C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三)绞链区位于CH1~CH2之间;对蛋白酶敏感,易伸展弯曲(四)结构域结构域:H链和L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若干个球形结构每个结构域约含110个氨基酸本节总结性一、抗体的基本结构: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L链)以键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重链与轻链:1.重链——由450 –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H链的恒定区结构特异性不同,将Ig分为五大类:γ—IgG;α—IgA;μ—IgM;δ—IgD;ε—IgE2.轻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链的结构特异性不同,将Ig分为κ和λ两型,比例约为2:1可变区与恒定区:1.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近N端的约110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HVR)和互补决定区(CDR):V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重链和轻链各3个特定部位,共6个区域一起可与抗原表位紧密互补的区域FR):V区高变区之外的部位,稳定高变区结构;2.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近C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不同类别的Ig的重链结构和长度有差异CH1~CH2之间,易伸展弯曲110个氨基酸J链即连接链and分泌片(保护分泌型IgA(sIgA))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1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2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sIgA)上;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黏膜免疫系统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sIgA)三、抗体的水解片段(一)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Fab Fc(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 F(ab’)2(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表现为双价结合)+pFc’(无生物学作用,最终被降解,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二、抗体的J链和分泌片:(一)J链(IgM和IgA):一条多肽链,稳定多聚体,由浆细胞合成(二)分泌片(sIgA):保护分泌型IgA,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三、抗体的水解片段:(一)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氨基端附近水解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表位)结合片段;Fc(fragment crys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B细胞、NK细胞等细胞表面均具有的Fc段受体(FcR)(二)用胃蛋白酶水解Ig:从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羧基端附近水解F(ab’)2: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pFc ’:无体外活性第三节抗体的功能一、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三、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细胞表面均具有的Fc段受体(FcR)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3.介导І型超敏反应(详见第十八章)四、通过胎盘和黏膜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一、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Ab),含多个抗原表位的抗原免疫动物,可刺激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抗体的混合物抗血清(antiserum):机体经特定抗原免疫后含特定抗体的血清常用的免疫动物:马羊,兔子,豚鼠,小鼠,大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的主要局限:特异性不强,交叉反应,纯化相对困难,无法连续生产二、单克隆抗体:由针对(或识别)单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高效价、高纯度、高特异性、低纯化成本等单抗多抗抗体组成单一复杂抗体性质高纯度,高特异性纯度低,特异性差纯化标记容易,效果好难度高一些种属来源绝大多数是小鼠兔子、羊、豚鼠制备周期长短制备技术复杂简单经费多少第五章补体第二节补体的激活识别活化阶段: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酶促级联反应阶段: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级联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效应阶段:并表现出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一、经典途径(一)主要激活物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二)激活过程1. 识别阶段高效抗体:IgG1、IgG2、IgG3或IgM抗体铰链区的作用: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2.活化阶段3.膜攻击阶段管状结构的多聚体,极强的亲脂性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二、旁路途径(自学)激活物质: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葡聚糖、聚合/凝集的IgA或IgG4等三、凝集素途径(自学)激活物质:病原体表面的特殊糖结构如甘露聚糖、岩藻糖、N-乙酰氨基半乳糖等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主要激活物质抗原与抗体(Ag + IgG1、IgG2、IgG3、IgM)免疫复合物病原菌表面特殊糖结构(如甘露糖、岩藻糖、N-氨基半乳糖)等微生物等颗粒、凝集的IgA和IgG4生物学作用在适应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后期起作用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起作用是否依赖Ab是否否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一、细胞毒作用:MAC)介导靶细胞溶解,即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①溶解细菌;②溶解破坏肿瘤细胞;③溶解宿主自身组织细胞,导致溶血或自身免疫病的发生C3b、C4b、iC3b可促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3b、C4b、iC3b可与IC(免疫复合物)结合,再黏附于表达CR1、CR3的红细胞、血小板上,经血液循环至肝和脾,解毒清除掉;第六章细胞因子第二节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中文名、英文名、代表性细胞因子、主要功能)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生物学特性列举名称产生细胞主要效应IL-2 活化的T细胞刺激T、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NK、巨噬细胞杀伤活性IL-28 活化的多种免疫细胞是抗病毒作用IL-29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病毒感染和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1.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病毒感染是合成Ⅰ型干扰素最强有力的天然诱生剂,具有抗病毒作用;2.Ⅱ型干扰素,干扰素-γ,参与多种免疫调节的作用3.Ⅲ型干扰素,IL-28,IL-29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TNF-α: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1975)TNF-β: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等产生(1968)主要功能:正常: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抗肿瘤异常(过量):恶液质(cachexia)、败血症休克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发性硬化症等四、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够选择性地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其他造血祖细胞)定向增殖分化而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IL-3,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五、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一类可促进相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转化生长因子-β(正或负调节作用)——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六、趋化因子(chemokines)趋化作用: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1.CXC亚族2亚族3.C亚族4.CX3C亚族“部分细胞因子”小结细胞因子(Cytokine, CK):由多种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共六大类: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IL-1,IL-2,……,IL-38,等(?)IL-2:促进T、B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杀伤活性;IL-28,IL-29:即Ⅲ型干扰素,抗病毒。
免疫学期末考试重点

免疫学重点:1.免疫学: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或病理性应答过程。
2.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有些物质具有抗原性但不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称为半抗原。
3.共同抗原:含共同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为穿插抗原。
4.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体.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5.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能够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部位。
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能够被BCR和抗体识别的部位。
6.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参与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7.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8.超抗原: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9.MC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高度特异性抗体10.CK:即细胞因子是有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11.CD:即分化群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分化群。
12.CAM: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13.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严密连锁的基因群。
14.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15.免疫耐受:生理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的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应答以去除抗原物质,但对体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却表现为免疫无应答,从而防止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这种免疫无应答的状态称为免疫耐受.16.超敏反响: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17.自身免疫:.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18.自身免疫病:由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组织器官损伤和临床病症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研复习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研复习五年制本科班《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 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或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初始淋巴细胞(naive lymphocyte);免疫细胞(immune cells or immunocytes);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2.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3. 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与主要特点。
4. 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5.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第三章抗原1. 名词解释:抗原(antigen,Ag);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与抗原性(anti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与半抗原(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抗原决定族(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自身抗原(autoantigen);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佐剂(adjuvant)。
(完整word版)免疫学期末复习题整理

免疫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免疫: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病,即抗感染。
2.免疫防御:指动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抵抗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清除体内变性、损伤以及衰老的细胞,维护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4.免疫监视: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也可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
免疫监视具有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如该功能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发生)5.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的统称。
6.免疫细胞: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的统称。
7.抗原(Ag):是指凡是能刺激机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8.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9.反应原性:是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10.抗原决定簇:是指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也称抗原表位。
1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物质。
12.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3.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4.可变区(V区):多肽链的N端区域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故称为可变区。
15.超变区(CDR):免疫球蛋白V区氨基酸序列,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各有3个特殊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大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就称为超变区。
又称高变区、互补决定区。
16.Fab片段: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 H和C 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17.Fc片段: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 H2和C 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8.J链:又称连接链,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B052医学免疫学Ⅱ》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49.对Ig类别转换的正确理解是(C)
A.不接受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B.一般不需要抗原诱导产生C.由IgG向IgE转换D.转换后的Ig其V区不变E.转换后的Ig其V区发生变化
50.对半抗原的正确理解是(B)
A.能够直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B.是小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有免疫原性E.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
A.分子量不同B.VH不同C.Fc段不同D.Fab段不同E.CH不同
68.铰链区位于(A)
A.CH1和CH2之间B.CH2和CH3之间C.V区和C区之间D.H链和L链之间E.CH和CL之间
69.接种抗毒素的免疫是(B)
A.人工主动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效果与死疫苗相同D.效果与活疫苗相同E.常常引起免疫耐受
42.不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组织损伤机制是(D)
A.由位于组织细胞表面自身抗原刺激产生的自身抗体引起B.由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针对自身抗原引起C.游离的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D.对外来抗原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E.IV型超敏反应
C
43.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有(D)
A.T细胞B.B细胞C.红细胞D.NK细胞E.肥大细胞
75.具有抗原特异识别受体的细胞是(B)
A.巨噬细胞B.T细胞C.树突状细胞D.NK细胞E.上皮细胞
14.IgG的特点是(A)
A.含有四肽链的单体B.由五聚体组成C.含有分泌片D.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E.不含铰链区
15.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D)
A.CLB.VLC.VHD.CH3 E.CH1
16.IgG重链绞链区位于(B)
A.在CH1链内B.在CH1和CH2之间C.在CH2和CH3之间D.在CH3和CH4之间E.在VH和CH1之间
医学免疫学重点期末复习精编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期末复习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白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固有免疫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其他(嗜酸TCRBCRCD分子黏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受体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 T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期末复习参考第四章抗体抗体概述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类似于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抗体,Ab):一种免疫球蛋白(Ig),其中b细胞被抗原刺激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该糖蛋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存在于体液中它以分泌型(sIg)和膜型(mIg)存在。
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区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类似于抗体的球蛋白;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其不一定是抗体第一抗体(1)的重链和轻链重链的结构,450-550个氨基酸残基,五大类IgG-γIgA-αIgM-mu(μ)* IgD-δIgE-ε(ε)轻链,轻链是重链的1/2。
约214个氨基酸κ型:λ型= 2: 1(2)可变区和恒定区1。
在可变区(V区)的重链和轻链的N-末端附近的大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在高变区(HVR),以及在V区中变化最剧烈的特定部分有3个L链和3个H链,也称为互补决定区的框架区。
V区高变区以外的位置是2。
恒定区(C区)的C端附近的其余氨基酸序列是相对稳定的(III)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对蛋白酶敏感,易于拉伸和弯曲(iv)结构域结构域:h链和l链可以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几个球形结构。
每个结构域包含约110个氨基酸。
本节总结了1。
抗体的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 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1)重链和轻链:?1.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根据氢链恒定区的结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γ-免疫球蛋白;α—IGa;μ—IgM;δ—IgD;ε—IgE?2.轻链-由大约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根据L链的结构特异性,Ig分为κ型和λ型,比例为2: 1?(2)可变面积和恒定面积:?1.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N端附近的大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为??高变区(HVR)和互补决定区(CDR):V区变化最大的区域是,其中重链和轻链各有3个特定位置,总共有6个区域可以与表位紧密互补。
?骨架区:在V区高变区之外的区域稳定了高变区的结构;?2.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c端附近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不同类型ig的重链结构和长度相差?(3)铰链区:位于CH1~CH2之间,容易拉伸和弯曲?(4)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包含约110个氨基酸J链,即连接链和分泌片的多肽链(保护性分泌IgA(SigA));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的1和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2以非共价形式与二聚体(sIgA)结合;它们一起分泌到粘膜表面粘膜免疫系统1。
它们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反应2。
它们产生分泌型IgA(分泌型IgA,SIgA)3,抗体水解片段(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Fab Fc(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 F(ab’)2(能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显示二价结合)+PFc’(无生物学效应,并最终被降解。
不能发挥生物效应)2。
j链和抗体分泌片段: (1) j链(IgM和IgA):一种多肽链,稳定的聚合物,由浆细胞合成(2)分泌片段(sIgA):保护性分泌IgA,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3,抗体水解片段:(1)由木瓜蛋白酶水解:靠近两条重链之间二硫键的氨基端?(1)两个Fab(片段抗抗原结合):即抗原(表位)结合片段;?(2)一个Fc(碎片晶体):碎片可以结晶;?(3)细胞表面的Fc片段受体(FcR),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等。
(2)用胃蛋白酶水解Ig:来自连接两个重链的键之间二硫键的羧基端附近?①一个F(ab’)2:能结合两个抗原(表位)?②一些pFc ‘:无体外活性第三抗体的功能1,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3,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 片段受体(FcR)1。
调理2。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 3。
调解?ⅰ型超敏反应(见第18章)4、通过胎盘和粘膜第5节人工制备的抗体1、多克隆抗体(pAb)、含有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免疫动物,可刺激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抗体混合物抗血清:机体用特异性抗原免疫后,血清中常用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动物:马、羊、兔、豚鼠、小鼠和大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的主要局限性是特异性低、交叉反应和相对难以纯化。
不能连续生产II和单克隆抗体:由针对(或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组成的单克隆抗体具有效价高、纯度高、特异性高、纯化成本低等特点,且纯度高、易纯化标记、特异性高。
大多数效果好的物种来自制备周期长、制备工艺复杂的小鼠,抗复合物纯度低,超过±。
一些特异性差、难度大的兔、羊、豚鼠短小、简单。
第五章补体第二节补体激活识别激活阶段:酶促级联反应阶段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每个补体成分都有一定的顺序。
为了激活连锁酶促反应模式中的效应阶段,这是一个显示各种生物活性的过程。
首先,经典途径(I)主要激活物质是由特异性抗体和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激活过程1。
鉴定阶段高效抗体:免疫球蛋白G1、免疫球蛋白G2、免疫球蛋白G3或免疫球蛋白g抗体铰链区的功能: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补体结合部位暴露2。
激活阶段3。
膜攻击阶段管状结构聚合物。
高亲脂性的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裂解2,旁路途径(自我研究)激活剂: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酸帕里酸)、酵母多糖、葡聚糖、聚合/凝集的IgA或IgG4等3,凝集素途径(自我研究)激活剂:病原体表面的特殊糖结构,如甘露聚糖、岩藻糖、N-等4、补体经典MBL途径旁路途径抗原和抗体三种激活途径的比较(银+免疫球蛋白G1、病原体表面特殊糖结构主要激活颗粒如微生物、凝集免疫球蛋白G2、免疫球蛋白G3和免疫球蛋白(如甘露糖、岩藻糖、物质IgA和免疫球蛋白G4化合物N-半乳糖胺)在感染的早期或应答的初始阶段,在感染的晚期,功能与感染功能依赖于是否Ab第4节补体生物学效应I,细胞毒性效应:??膜攻击复合物介导靶细胞裂解,即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①细菌裂解;②溶解和破坏肿瘤细胞;③溶解宿主自身组织细胞,导致溶血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二。
调节效果:??C3b、C4b和iC3b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吗?三。
炎症介质的作用(自学)?Iv .免疫复合物的消除:??(1)免疫粘附:C3b、C4b和iC3b可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然后粘附在表达CR1和CR3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上,这些细胞和血小板通过血液循环到肝和脾以解毒和清除。
??(2)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五、参与获得性免疫(自学)第6章细胞因子第2节细胞因子及其主要功能(中文名称、英文名称、代表性细胞因子、主要功能)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生物学特性列举名称256-28IL-29产生细胞主要作用刺激t细胞和b细胞256增殖增强NK和巨噬细胞杀伤活性激活的各种免疫细胞的抗病毒作用是2,干扰素(IFN):细胞因子1。
ⅰ型干扰素,干扰素-α,干扰素-β,干扰病毒感染并抑制病毒复制,病毒感染是合成ⅰ型干扰素最强的天然诱导剂,具有抗病毒作用。
2。
ⅱ型干扰素,γ干扰素,参与多种免疫调节3。
三型干扰素、白介素-28、白介素-293、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
(1975)肿瘤坏死因子-β:亦称淋巴毒素,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等产生。
(1968)主要功能:正常: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抗肿瘤异常(过度):恶病质、脓毒性休克引起的多器官衰竭、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
IV,集落刺激因子,CSF):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 IL-3,多能集落刺激因子-多能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其能够选择性地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其它造血祖细胞)定向增殖和分化以形成相应的细胞集落,EPO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颗粒细胞/大相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一种能促进相应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正或负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6、趋化因子趋化作用:能吸引免疫细胞CXC第二分组。
CC子组3。
c第4分组。
CX3C亚组“部分细胞因子”概述细胞因子(CK):由多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多功能、高活性和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多肽的总称。
主要有六大类:1,白细胞介素介导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介素-38等。
)白介素-2: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白介素-28,白介素-29:三型干扰素,抗病毒2,干扰素(IFN)-干扰和抑制病毒复制:??第一类(假设?、IFN-?):抗病毒是主要因素;??第二类(干扰素-?):参与多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作用弱。
3,肿瘤坏死因子-促进肿瘤出血和坏死(体外):肿瘤坏死因子-?还有肿瘤坏死因子?正常: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并抵抗肿瘤;异常(过度):恶病质、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4集落刺激因子(CSF)-选择性促进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前体细胞的定向增殖和分化: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3(mutli-CSF)(多能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TPO(血小板生成素)等。
5,生长因子,GF)-促进相应的细胞增殖和分化:NGF(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β(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
6,趋化因子-趋化细胞因子(最大的细胞因子家族):①,CXC亚家族(如白介素-8);;(2) CC亚家族;(3)c分组;④CX3C 亚家族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必须与细胞表面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受体是跨膜蛋白。
第7章MHC分子:移植排斥的主要决定因素第1节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1的基因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制备。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缓慢和微弱排斥的移植/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强烈和快速排斥的移植/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MHC分子是主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小鼠MHC,H-2复合物,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MHC分子也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因为人类MHC分子最先发现于人类白细胞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