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精选)

合集下载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透过海尔分配看意义
海尔的薪酬管理制度,充 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对于挖掘员工潜能, 确保企业高速、稳定、健康发 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 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深入海尔 员工的心中。“学习技术,提 高素质,争当先进”在海尔蔚 然成风。
•(1)有利于 调动积极性和 创造性 •(2)有利于 激发劳动者努 力学习科技, 提高技能 •(3)有利于 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4)是消灭 剥削……地位
劳动 技术 管理 资本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 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3)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 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走进海尔看分配
海尔集团实行高效的薪酬制度, 将工资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 合,工资分配只看效果,不论 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 同效同酬观念。在海尔,高素 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 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得人 尺 以 ,消 度 劳 少费 , 动 劳品 向 的 少, 劳 数 得实 动 量 。行 者 和 多分质 劳配量 多个为
本 课 小 结
所有制结构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人与人关系
知 识 体 系
•含义 •必然性 •意义 •主体地位 •个体劳动 成果 •生产要素 •意义
公有制主体
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
决 定 决 定 决 定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为主体
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17-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7-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
安徽卷) (2010安徽卷)3.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 安徽卷 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 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 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 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
C 年高考政治海南卷3) ( 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 )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 年高考政治海南卷 B
B.个人消费品 . D.物质总产品 .
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 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 , 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 在公有制经济中, 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 . C.生活必需品 .
A、前提条件 B、物质基础 ——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也是最终原因) (也是最终原因) C、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1958年 1958年,我国提出了 大跃进” “大跃进”口号 ,组织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实行平均分 配制度, 大锅饭” 配制度,吃“大锅饭”。
C
天津卷) (2009天津卷)1.2009年初,我国政府推出 天津卷 新医改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 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 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 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D
(安徽卷)1.为了“扩内需、保增长”,2009 安徽卷) 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 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 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 A. 债务收入 B. 红利收入 C. 劳动收入 D. 资本收入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 管理 )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 资本 ) 4、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资本 ) 5、小王老家的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
土地 )
6、某股民炒股票赚了3万元(
资本

7、黄教授向某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信息 ) 8、小孙是卖服装的个体户, 一年净赚2.5万。( ) 个体劳动成果
5、分配结果: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范围:公有制经济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
• 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
• 农村农民承包土地劳动所得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一)按劳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对劳动者:
激发劳动者劳动积极性 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赵某的母亲
我每月靠出租房屋也能 获得300元的收入
按生产要素(房屋出租)分配
所 有 制 结 构
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分 配 制 度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决定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Back
三、怎样坚持?(P6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 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兼顾效 率和公平。 一方面,要承认差距,鼓励部分先富; 另一方面,要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 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 入,取缔非法收入)
赵某本人:
我自己承包了五亩 责任田,完成农业 税收后,收入还挺 不错!
按劳分配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据上海高新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服务中 心统计,全市1300家认定转化项目企业 中,科技人员持股总量逾5亿元,人均 近50万元。科技人员凭技术入股获得的 收入属于( B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经营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地位和作用: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教师直接导入)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1.7.1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7.1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 意:
按劳分配
(1) 、实行范围: 公有制
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民收入 公立事业单位(教师、医生、法官、警察)等的收入
劳动 (2)、分配尺度:
(3)、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
(4)、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该国有企业车间因业绩 突出,获奖金5000元
我干得少, 平均分配, 我可多得些 小 李 我正需要一台笔 记本电脑,最好 能满足我的需要 老 王 我可没少出力, 可不能少了我 的 小 张
3 实行按 劳分配 的意义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劳 动资 本技来自术信 息管 理
土 地
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 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债券利息、 股票收入、储蓄存款利息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 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 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获得的收入 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转让金等 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 等的收入
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的分配所得——按 资本、管理要素分配.
股民进行股票炒作获得的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
农民工在私企获得的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
许重宁发明的“新型组合救援服”获得了专利,按照与企 业达成的专利入股协议,每卖掉一套衣服,她可获得2~4元的 提成。这种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
小 结
注意的问题:
• 1.劳动收入是不是都是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 个体经济,私营或外资经济------按生产要素中 的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实际情况,提高其感性题,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其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其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使其认识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能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在案例中,我选择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位农民和城市的一位白领的分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农产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销售,获得收入;而白领则通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薪酬。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原则及其作用。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