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的读后感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走近孩子的世界,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是天使,他们的心灵深处蕴藏着无限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情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家长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不仅可以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家长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走近孩子心灵深处。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走近他们心灵深处的重要一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爱好,可能是画画、音乐、运动、阅读等等。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可以从平时的观察和交流中找出孩子的兴趣点,然后给予适当的关注和鼓励。
如果孩子对画画有特别的喜爱,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去美术馆参观,一起在家里画画,或者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走近他们心灵深处的重要一环。
孩子们常常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而感到沮丧和困惑。
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沟通环境,鼓励孩子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向家长倾诉。
当孩子向家长倾诉时,家长要保持耐心和关爱,不要轻易打断或做出不负责任的评价。
家长要学会倾听和理解,给予孩子支持和建议。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明朗和坚定。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及时的情感抚慰。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脆弱,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感到难过或沮丧。
在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可以陪孩子聊天、出去走走,或者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给予他们一些温暖和抚慰。
在孩子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情绪调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是走近他们心灵深处的关键。
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0278a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f.png)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
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
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
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
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
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
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
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
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
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心灵》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心灵》老师的爱不仅是情感上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责任感,孩子们更象一个五彩的世界,各自都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特点,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用不同的钥匙来开启心灵之锁,需要我们用不同的爱来滋润孩子的心田。
肖秋涵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平时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一直想打开她那扇心灵之门,走进她的世界。
有一天孩子们在画画,郭笃娜跑过来说:老师,肖秋涵哭了,没有人碰她,不知道她为什么哭。
我赶紧走过去说:你怎么了?为什么哭了?秋涵趴在桌子上一直哭,什么也不说。
我一看原来是裤子湿了,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了,不要哭好吗?她看着我,眼睛充满了泪水点了点头。
我把他带到休息室,帮她换上了干净的裤子。
我问她:肖秋涵,是不是刚才玩积木时忘了去厕所呀?是的,刚才我在插建小房子,忘记去厕所了。
肖秋涵红着脸对我说。
以后可不要忘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老师会帮你保密的。
我以后不会忘了。
肖秋涵笑着说。
我接着对她说:秋涵,以后有什么事要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我们做朋友好吗?肖秋涵看了看我,眼里充满了信任:好的,老师像我妈妈一样,也是我的好朋友。
我牵着肖秋涵的手说:秋涵,我们一起去画画吧。
肖秋涵开心地答应了。
从那时起,我每天引导她和小朋友们相处,让他打开心灵那扇门,迎接快乐的每一天。
慢慢地孩子们也走进了她的小世界,秋涵也变得活泼起来;每天听着她那稚嫩的童语,看着她那可爱的身影,我从心里为她感到高兴。
通过一点小事,就会让孩子对我们有了信任,有了安全感,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爱,孩子就会用他全部爱来回应;只要我们种下爱的种子,用爱来浇灌,就会在孩子们心中快速成长;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孩子们也会用爱来回报我们,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的心锁,展开心灵的翅膀。
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常听到同事或家长这样的一些牢骚:现在的孩子真难教,不好管。
他们的问题仿佛特别多,上课不能注意听讲,课后不能完成作业;不仅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主动,参加劳动值日或各类竞赛活动也是避而远之的态度;对待同学的过失不够宽容,容易发生冲突;不听家长话,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的确,这些问题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我也深深为之头痛。
细细分析现在孩子身上的种种孽习,不能一味的只怪责孩子。
既然问题较为普遍,那就是一种社会问题,与整个大环境是有关联的,它们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源于教育方向的偏误,源于教育方式的简单。
其实,哪只有现在的孩子问题众多?哪一代的孩子的成长教育不是磕磕碰碰走来的?什么问题都是一个系统,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出了问题是正常的,如果他们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自生自灭,繁衍生息,那还需要我们教育者干嘛?韩愈的《师说》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传道就包含一点:一个人一生的人生目标。
我们总是对孩子说:努力,努力,再努力,为将来而奋斗。
也许是我们错误的理解,于是,家长就配合着施加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诸如名牌大学、高分数、出国什么的,随之而来的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钢琴班还有铺天盖地的教辅资料,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于是,孩子的厌学、逆反、逃避种种问题滋生繁衍了。
想来,问题归结在我们教育者身上。
我们应该好好的思考:怎样才能使教育真正起到传道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都应该得到信任、尊重、理解、公平的待遇。
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教育的回归,回归到生命上来,只有直面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教育才能真正绽放它的魅力。
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案例一:给你面子,下台阶吧。
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比较听老师话,但教育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些个性暴烈、性情叛逆的辣子头,总会让我们感到棘手,无可奈何。
走进孩子心里观后感

走进孩子心里观后感《走进孩子心里观后感》一嗨,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我看了一个关于走进孩子心里的内容,真的感触超级多!一开始呀,我就觉得孩子嘛,简单哄哄就好。
可看了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孩子的小脑袋瓜里,藏着好多好多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大人要是不认真去听,去理解,那可就错过了好多他们的精彩世界。
比如说,孩子闹脾气的时候,以前我可能会觉得烦,直接吼两句让他安静。
现在我懂啦,那可能是他在表达某种需求,只是还不太会好好说。
也许是想要多一点陪伴,也许是对新环境有点害怕。
还有哦,和孩子交流不能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
得蹲下来,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听他们讲话。
哪怕他们说的话在咱们看来有点幼稚,那也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达呀。
而且,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也特别重要。
别总觉得他们小,这不行那不行的。
要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犯错,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长。
呀,走进孩子的心里,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宝藏世界。
让我更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也努力让自己成为他们最信任、最喜欢的伙伴!《走进孩子心里观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看完走进孩子心里相关内容后的感受哈。
你们知道吗?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就是孩子,懂啥呀。
但这次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和想法。
就像有时候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哭,以前我可能会不耐烦,觉得这孩子真难搞。
现在才明白,那可能是他们受到了委屈,或者心里有了小疙瘩,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还有啊,孩子的想象力简直超乎我们的想象。
他们能把一个小纸团当成宝贝,能给一个普通的玩具编出超级精彩的故事。
我们可不能轻易打断他们的幻想,那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
我也明白了,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
哪怕他们做得不是那么完美,一句“宝贝,你真棒,继续加油”,都能让他们开心好久,充满动力。
走进孩子的心里,真的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让我学会了用他们的视角看世界,也让我更加爱这些小天使啦。
以后我一定要多花时间,多用心,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陪伴他们快乐成长!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走进孩子心里观后感

走进孩子心里观后感以前啊,我总觉得孩子嘛,就像个小团子,简单又好懂。
看了这片子才知道,那是大错特错。
孩子们的内心就像个神秘的小宇宙,复杂又有趣。
片子里那些孩子们的表现,真的是千奇百怪又超级可爱。
有的孩子看起来小小的,但是心里有着大大的梦想,说起自己想当宇航员或者超级英雄的时候,眼睛里都在放光呢。
就像我家隔壁那小娃,以前我只觉得他调皮捣蛋,到处乱跑,看了这片子我就想啊,说不定他心里也有着这样了不起的梦想,只是我从来没认真去问过。
而且我发现,孩子的感情可细腻了。
有时候我们大人觉得没什么的小事,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天大的事儿。
就像有个孩子在片子里因为心爱的小玩偶丢了,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我当时就想,这要是搁我以前,可能就会说“不就是个玩偶嘛,再买一个”。
但现在我明白了,那玩偶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最亲密的伙伴,是有感情的,可不能这么敷衍。
还有那些家长和老师跟孩子的互动也特别让我有感触。
那些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大人,就像是拥有魔法一样。
他们不会总是对孩子说“你应该这样,你不能那样”,而是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听孩子说话。
我记得有个情节是老师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没有马上批评,而是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结果孩子说出了一个让大人都很惊讶的想法,他是想要帮助别人,只是方法错了。
这就像在告诉我,我们得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去引导他们呀。
我看完就想啊,我以后对待身边的孩子,可得换个方式了。
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他们,得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小世界。
就像要找到一把特殊的钥匙,打开他们心里那扇神秘的门,这样才能真正和他们成为朋友,看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部片子就像是给我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以前忽略的那些孩子的内心风景,真的是特别值得一看。
(完整word)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读书心得

走进孩子的心灵胡玉婷今年暑期有幸读到了《读懂孩子》一书,书中从有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班级管理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很容易以老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强迫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即使是讲道理,也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生怕镇不住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接触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从教之后,也会不定期的翻看这类的书籍,喜欢去看一些案例性的经验.而《读懂孩子》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想法以及想法背后的原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回想这几年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学生问题,我很容易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即使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却说不到学生的心里去,导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反而不领情,让自己对自己产生怀疑.而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去深度剖析,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分析他们问题背后的困境和困惑,惊讶地发现当初自己的一些做法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的.在这本书中,有一章节是讨论孩子“注意”的问题的,值得我去分析和借鉴.首先我并不否认世界上有超强专注力的人存在,但那绝对是个例,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即使是我们成人也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孩子呢?很显然要求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因为3—6岁儿童的“注意"还主要是“无意注意”,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个年龄的孩子本是如此,我们不能违背幼儿生长过程中心理特点,至于那些美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是苦了孩子累了自己。
但是通过观察,班上的孩子在专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一些孩子能比较容易专注完成一件事,而有些孩子需要不断的去提醒,这个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定环境因素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重要的,而去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学生在很专心的写作业了,老师突然到班了,就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其实这样做对学生的专注力有很大影响。
走进孩子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心灵》读后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
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
李老师不止一次在书中写出自己的不足与失败,因为怪错学生而诚挚向学生道歉,因为无意中的言语伤害了学生而负疚多年,为轻视过一个已逝的学生而深深忏悔,为打过调皮的学生而感到惭愧……我们作为孩子们心中敬仰的老师,一定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
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我也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但总是有些勉强,有些怪怪的味道。
看着李老师点点滴滴的例子,对自己有了更新的要求:今后,我要善于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向学生学习。
再想想,课堂上由于孩子们的不听话,我们经常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无论学生所犯错是大是小,均会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那声音足以让学生害怕,至于你说了些什么,是没有多少学生会记得的。
是啊,教学中不是比哪位老师的声音最响。
孩子们喜欢“客客气气,温温婉婉”的语言。
对于学生的弱点和错误言行,不要训斥,更不要讽刺挖苦,应以平等的心态进行引导,启发自觉,轻轻的告诉他:“你错了!”教师轻轻的话语,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爱的暗示,使学生身心愉悦的接受你的教育。
我们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
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孩子的心灵》的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厚积淀。
此书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
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
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你交流,喜欢你的课。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
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
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
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
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
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
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