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2019年精选文档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一、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与类型划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现实社会思想多元化、行为多样化中常常导致一些道德标准失范,价值评判失衡,违法犯罪上升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式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影响着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常常使他们出现各种越轨行为。
因此,增强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认识和控制,帮助当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乃至社会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越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社会学中,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它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大学生越轨行为主要指作为其特殊身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中违反学校的纪律、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完全属于消极的、被社会否定的行为,主要包括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违法犯罪,以及自杀等行为。
从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常见的大学生越轨行为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越轨行为、违反校纪校规的越轨行为、违法犯罪的越轨行为和伤害自我的越轨行为。
违反社会公德的越轨行为包括“买饭插队”、“在教学区或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课桌上乱画”、“两性关系不检点”等行为;违反校纪校规的越轨行为包括“逃课”、“迟到”、“考试作弊”、“留宿异性”、“酗酒”、“赌博”等行为;违法犯罪的越轨行为包括“打架斗殴”、“卖淫嫖娼”、“盗窃”、“抢劫”、“网络违法”等行为;伤害自我的越轨行为包括“自伤”、“自残”、“自杀”等行为。
大学生性越轨问题的审视和反思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社会研究论文大学生性越轨问题的审视及反思学生姓名裘泽铭指导教师邵宁年级 12专业社会工作学号 1221010108二〇一六年一月摘要性越轨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性社会规范行为。
大学生的性冲动是生理成熟使然,大学生因性冲动导致的越轨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它既与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有关,也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据统计,目前大学生婚前同居,未婚生子,性犯罪等性越轨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笔者认为通过本文对于大学生性越轨问题的审视和反思,分析其成因,深究其根源,呼吁社会对于大学生性问题及性教育的重视,进而以人本主义为指导从性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着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性越轨性教育AbstractSexual deviant behavior is a violation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norm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impulse is physiological maturity dictates, college students for deviant behaviors caused by impulse, is not a simple is a non issue. It not only and individual physiology, psychology related, and the individual's soci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iving together, unmarried children, sexual crimes and other sexual deviant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gradually affect the social atmosphere. I believe that through this for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Deviance problem review and reflection, analysis its causes, get to the bottom of its roots, called on the communit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sex educ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humanism for the guidance from the education and life concept, values and world view of teaching education hands, give correct guidance to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deviant; sex education目录一、大学生性越轨行为的表现及特点(一)大学生性越轨行为的具体表现(二)大学生性越轨行为的特点二、大学生性越轨行为的危害性三、大学生性越轨行为的原因(一)大学生个体的生理原因(二)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三)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四、预防大学生性越轨行为的措施(一)开展科学的性教育(二)树立科学健康的性意识观念(三)谨慎地对待性行为(四)改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而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也收到国际上各种思潮观念的撞击并随之改变。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性越轨现象的分析与教育对策【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越执分析对策【论文摘要】大学生性越轨现象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根据对此情况的调查,就其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育对策。
大学校园逐渐出现的性越轨现象,已引起普遍关注。
它不仅对传统道德理念提出了挑战,也对大学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产生了冲击。
这是一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既影响了学业,又不能有效地引导爱情走向婚姻,相反诱发的非法怀孕、伤害身体事件以及人身伤害、抢劫刑事案件却层出不穷。
性越轨受到当今整个社会的唾弃,当事学生往往面临着被逐出校门的危险,“一失足成千古恨”。
笔者认为,大学生性越轨重在预防而不在惩处。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1现状与特点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性交往调查》表明,大学生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性越轨:男生10.9%,女生8.4%。
我们按照各个层次随机抽取的原则,采取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查资料为辅的方式,对本科、专科学生共300名(其中男生、女生各150名)进行了相关调查。
结果有性越轨者8人,发生率2.66%。
其中性别、地区、年级、消费、成绩、爱情观均存在着显著特点。
1.1性别特点在8人中,女生5人,男生3人,女生人数高于男生。
这与商品经济的今天,极个别女大学生受金钱的驱使走出校园,道德沦落,甚至从事“三陪”不无关系。
由于女生与社会人员交往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因此女大学生自律教育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2地区间的差异据报道,广州地区8所高校有关“婚前性行为”的调查统计表明:1136名接受调查者中,14.1%有过性经历;有ro%的学生曾经租房。
而从我校调查的情况来看显著低于上述地区。
从客观上讲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校中性越轨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总体上讲南方高于北方,这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接受信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抵御泊来腐朽文化对我们侵蚀的紧迫性。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列举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表现, 并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类型划分; 然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在社会学里, 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
越轨行为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里, 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根据越轨行为的一般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 违反或有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这一界定表明: 第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不是思想越轨, 而是行为越轨, 我们是从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意图来确认; 第二, 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轨”是指大学生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门为大学生所制订的特殊规范,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但不成文的; 第三,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一种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一) 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个体越轨行为是大最普遍的越轨行为, 如单个人的旷课、作弊等。
个体越轨行为只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
责任明确, 易于纠正和处理。
群体越轨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学生共同越轨, 如群体赌博、打群架等。
越轨群体可能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等正式群体, 也可能表现为一个“老乡会”、“恋人群体”等非正式群体。
群体越轨的影响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危害更为严重。
在群体越轨中,涉及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既有“主犯” , 也有“从犯” , 甚至有“胁从犯”和“教唆犯” ;因此, 在处理群体越轨的过程中, 必须深人调查, 分清不同个人的责任,分别作出“各得其所”的处理。
基于标签理论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剖析和启示

基于标签理论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剖析和启示摘要:在标签理论看来,大学生问题行为都是对社会或学校规范的行为越轨,理性客观看待大学生越轨行为和表现,辨别越轨者行为的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将是科学分析和提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关键。
关键词:标签理论;大学生;越轨行为一、标签理论概述标签理论认为“越轨”是相对于行为规范的过程。
“标签”是一种标记,是社会按照某种规定给一些人烙上的印记。
行为规范是随着国家与社会的而诞生而产生,在标签理论看来,违反一定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行为规范,按照社会规范则被定义为“越轨”,该行为也则被贴上“越轨行为”的标签。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存在“初级越轨”的情形,不同的是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其中存在着传播-他人评价-自我认可(内化)的内在逻辑链条。
从标签理论上看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行为与现象,其也是一种“越轨行为”,即大学生违反了学校或管理者制定的生活、学习和管理行为规范,他们在违反规定和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与结果,被教师、父母、同学等外界主体贴上标签,即“问题行为”或“问题学生”。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在高校人才向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出现了增长趋势。
从广义上讲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中的“轨”,是大学生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包括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为大学生制定的特殊行为规范标准。
随着时代变迁营造出各式各样的成长与学习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渲染下,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也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
按主体结构来看,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人越轨行为和集群越轨。
个人越轨是一人独自做出越轨行为,其在大学校园中最为广泛,例如在考试中作弊、无故迟到旷课等;集群越轨行为则是多人小群体合作做出的越轨行为。
在集群中,只要有一人出现赌博、校园霸凌等越轨行为,其他人也极易模仿最终转换成不良集群。
该集群有吸收作用,会将周边正常学生吸收于集群之中,从而使得越来越多正常学生越轨,影响校园秩序甚至是社会秩序。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归因及预防措施摘要:近几年,大学生的各种越轨行为如旷课、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自杀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管理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类型划分及归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措施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归因控制一、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与类型划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现实社会思想多元化、行为多样化中常常导致一些道德标准失范,价值评判失衡,违法犯罪上升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式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影响着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常常使他们出现各种越轨行为。
因此,增强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认识和控制,帮助当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乃至社会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
越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社会学中,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它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大学生越轨行为主要指作为其特殊身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中违反学校的纪律、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完全属于消极的、被社会否定的行为,主要包括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违法犯罪,以及自杀等行为。
从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常见的大学生越轨行为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越轨行为、违反校纪校规的越轨行为、违法犯罪的越轨行为和伤害自我的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1、掌握大学生越轨后的心理状态。这是对越轨大 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是受教 育者,一旦越轨后,大部分学生内心都有接受教育 的要求,他们在自觉醒悟之后,内心深处感触良多 。在受到教育者的批评、教育之后,一般能够认真 接受。这说明越轨者已经开始自我反省,有改正错 误的要求。作为教育者,就必须了解越轨者的基本 心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治病救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3、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是做好越轨 大学生引导工作的关键。动之以情, 就是要进行 感情感化; 晓之以理, 就是要以理服人, 言之有 理, 不能强制压服。经验证明, 在对越轨大学生 进行引导时, 只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就可以帮助他 们重塑自我,使之抬起头来, 走向光辉灿烂的未 来。来自案例三LOGO
某大学生物系的一位女生,在大一时,由于 长得标致,很快就成为群雄追逐的对象。随后她 投入男友的怀抱。不久她第一次怀孕,当她的男 友毕业赴深圳创业时,她为他已做了三次流产。 在大四的寒假期间,她发现他在深圳另有所爱。 她没有哭闹,凭借美丽,她很快便倒向一直关心 她的同班男生。如果说与第一个男友还曾经恋爱 的初级阶段,那么,一旦移情于第二个男友时, 她所需要的只能是性爱,感情的培养对她形同虚 设。正是基于这种低级需求的支配,在毕业前夕 她第四次怀孕流产。这时她感到了厌倦,对两性 的关系骤然冷漠。毕业时和第二个男友平静地分 了手,尽管那男孩百般哀求留在她身边……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2、平等相待。平等相待是做好越轨大学生引导工 作的主要保证。经验证明,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越轨 者,只能扩大引导者和被引导者之间的感情距离, 形成人为的心理鸿沟。因此,教育者的目的是“惩 前毖后,治病救人”,工作原则是“能拉一把的, 决不推一把”。只有以深厚的情感给予越轨大学 生以尊重,引导方式上平等相待,才能消除彼此 心理上的隔阂,使之真正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2、平等相待。平等相待是做好越轨大学生引导工 作的主要保证。经验证明,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越轨 者,只能扩大引导者和被引导者之间的感情距离, 形成人为的心理鸿沟。因此,教育者的目的是“惩 前毖后,治病救人”,工作原则是“能拉一把的, 决不推一把”。只有以深厚的情感给予越轨大学 生以尊重,引导方式上平等相待,才能消除彼此 心理上的隔阂,使之真正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1、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的正确 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选择的行为是否符合当前 社会规范的要求。据对部分越轨大学生的调 查,30%的越轨学生来自残缺家庭或父母有不良行 为的家庭;80%的越轨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着这样或 那样的缺陷。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他们 形成了各种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这部分学生 一旦受到社会等外在不良意识的刺激,就容易做出 一些与社会规3、对越轨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引导越轨大学 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重新形成优良个性品质的 重要手段。因为越轨大学生中的某些不健全个性 因素,不是能够一眼看穿的,需要加以科学的引导、 启发和帮助。对越轨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一种 诊治的良方,让越轨者倾诉内心的苦闷和无法解脱 的思想障碍,教会他们模仿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 为,修补其缺损的人格。
1. 无知 无知是越轨大学生的一大弱点。表现形式是: 知识面狭窄,所知甚少,且知识结构不合理。头脑 中既不知多少法规,也不知为什么越轨,表现出随 心所欲随意心理, 进而失去理智的控制而越轨,而 当处罚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则常常感到追悔莫及。
2. 侥幸 侥幸心理是导致越轨的常见的个性心理因素。 表现形式是: 在越轨行为发生之前对国家的法规 法令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有所了解, 对越轨行 为有所认识, 但在私欲等因素的刺激下, 既想违 规获利, 又希望躲过惩罚,于是在侥幸过关的心 理作用下发生了越轨行为。在因侥幸心理而越轨 的行为中, 考试作弊、偷窃、诈骗等最为常见。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
1.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所谓社会控制,是社会运用各种力 量使社会成员承认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维 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影响过程。而对大学 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就是社会、学 校或其他团体对越轨行为采取各种有效 的控制手段。包括强制和非强制的手段。
大学生越轨行为分析
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LOGO
组员:
LOGO
LOGO
案例一
LOGO
林某,十五岁,初三学生。尽管年龄不大, 但身体发育得很好,长得又高又大。因正值考高 中前期,父母对他的学业抓得极紧,却从未关心 他的身心状况。尚处于青春期的林某本生性活泼, 在家长的管束之下颇觉生活枯燥无聊。一日偶然 到同学家玩,想放松放松神经,同学趁家中无人, 便偷放黄色录像带给他看,说是"剌激剌激"。不 料这一"剌激"令林某难以承受。从此,先是看生 理方面的书籍,再看"黄书黄带"。从此,一发不 可收拾。非但无心学业,而且欲火难抑,总觉得 光看不做令人难受憋闷。终于有一天深夜拦路劫 色,锒铛入狱,枉送了大好前途。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作为异常的社会现 象, 同样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生活 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是大学生越轨行为 产生的社会诱因和外部条件。大学生所在 的家庭、学校、团体和所接触的社会文化 和亚文化, 组成了他的社会生活环境。其 中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三种环境因素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联系最为密切, 影响也 最大。
在我国,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少见的 , 但大学生中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却 不在少数。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 指违反校规校纪和道德的行为, 韩式 违法犯罪及自杀等行为。其主要类型 有缺德越轨、违纪越轨、不法越轨、 自杀行为等。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健 康成长构成障碍, 而且在大学生中造 成了不良的影响, 有的甚至给社会安 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威胁。因此, 研究大学生越轨行为, 对大学生越轨 行为进行归因, 是有利于控制和引导 大学生行为的现实课题。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 既受家庭、 学校、社会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 又受学 生自身个性因素的影响, 是内外诸多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是大学生社会化遇到 障碍的必然产物。对大学生越轨行为作出 分析, 是为了能够制定相应的对策, 有效 地对越轨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
( 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途径 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 是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学校行为规范, 而越轨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就是行为偏离 了规范的要求。因此, 必须对有越轨行 为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 主要是向他 们重新灌输社会规范。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2、引导越轨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 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再社会化教育的重 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他 们对影响其越轨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 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并能主动地克服逆反、私 欲等个性因素的消极影响,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 并在这样的自我反省过程中,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 , 增强自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最终达到自我 教育的目的。
3. 私欲 私欲是大学生越轨的基本内驱力。它表现在物 质欲望、政治欲望和异性欲望等方面。其具体表 现形式是: 强烈的物质追求; 热心对权势的追求; 有强烈的领袖欲; 对异性有着过度的占有欲望等。 当通过正当的渠道不能满足其私欲时, 他们就可 能采取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手段,不择手段 地达到目的, 便产生了各种越轨行为。在因私欲 而产生的越轨行为中, 以偷窃、诈骗、性犯罪等 最为常见。
案例三
LOGO
某大学生物系的一位女生,在大一时,由于 长得标致,很快就成为群雄追逐的对象。随后她 投入男友的怀抱。不久她第一次怀孕,当她的男 友毕业赴深圳创业时,她为他已做了三次流产。 在大四的寒假期间,她发现他在深圳另有所爱。 她没有哭闹,凭借美丽,她很快便倒向一直关心 她的同班男生。如果说与第一个男友还曾经恋爱 的初级阶段,那么,一旦移情于第二个男友时, 她所需要的只能是性爱,感情的培养对她形同虚 设。正是基于这种低级需求的支配,在毕业前夕 她第四次怀孕流产。这时她感到了厌倦,对两性 的关系骤然冷漠。毕业时和第二个男友平静地分 了手,尽管那男孩百般哀求留在她身边……
1. 你记忆中你所就读过的学校中的最为恶性的违纪违法案件是属于( ) A. 偷盗学校财产,数额巨大 B. 抢劫在校学生 C. 强奸 D. 人身伤害至死亡 青 E. 其他
(二) 个性因素归因 社会生活环境归因只是外部归因, 它还是通 过内部归因即个性因素归因, 才能比较全面地对 大学生越轨行为做出解释。显然, 即便是在消极 的社会生活环境下, 大学生中的越轨者始终还是 少数, 这说明大学生个体内在的个性因素才是越 轨行为发生的主导因素和内在根据。其中无知、 侥幸、私欲、逆反是大学生越轨发生的主要个性 因素。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
第二, 非强制性控制, 也称观念性控制。 是指学校、社会运用习欲、舆论、道德 规范等非组织化的控制形式, 向大学生 施加直接或间接的无形的行为约束力。 其目的在于使越轨大学生自觉地矫正其 行为的偏差。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
2. 越轨大学生的自我控制 越轨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是指越轨大学生 通过对正确规范的学习、理解,将其内 化为自己的观念,并自觉地运用这种观 念来控制自觉的冲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激起羞耻心,重塑社会责任感,使越轨 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 完善,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偏 差。
4.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导致越轨行为的心理障碍。其 具体表现形式是: 无视社会规范的约束,心理 上产生对现行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规范的抗拒, 行动上不顾组织和老师三令五申的教育批评, 与社会规范对着干,所谓"口服心不服","表面 一套,背后一套",“我行我素”,使不满心理得 到平衡,实际上已经造成越轨。在因逆反心理 而产生的越轨行为中,以无故旷课、打架、斗 殴、考试作弊等最为常见。
2、学校的教育方法方式失当。学校作为 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培养良好的社会规范 意识,以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但是,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失当,管理不善, 就会对大学生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
3、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大 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深层次地参与 社会和了解社会,在各种文化的交锋之中,不良的社 会负面文化意识如“拜金主义”、“超前高消费”,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钱权交易”等,对大学生的思 想和行为产生着负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面对种种 不良的社会现象, 由震惊、愤慨到茫然、消沉, 继 而是从众、模仿, 在校园中移植了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3、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是做好越轨 大学生引导工作的关键。动之以情, 就是要进行 感情感化; 晓之以理, 就是要以理服人, 言之有 理, 不能强制压服。经验证明, 在对越轨大学生 进行引导时, 只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就可以帮助他 们重塑自我,使之抬起头来, 走向光辉灿烂的未 来。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引导
• 1、掌握大学生越轨后的心理状态。这是对越轨大 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是受教 育者,一旦越轨后,大部分学生内心都有接受教育 的要求,他们在自觉醒悟之后,内心深处感触良多 。在受到教育者的批评、教育之后,一般能够认真 接受。这说明越轨者已经开始自我反省,有改正错 误的要求。作为教育者,就必须了解越轨者的基本 心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治病救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控制
第一, 强制性控制。是指学校、社会动 用外在强有力的社会教化和控制的形式, 直接向大学生灌输法律、纪律、规章制 度以及其它各种正确的行为规范。其目 的是给予那些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以强 有力的否定, 让行为者重新了解掌握和 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 从而使越轨行为 逐步得以抑制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