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证明举例第6节第5课时
八下6-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八下6-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教材分析: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与平行线相关的简单几何证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几何意识,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本节课安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旨在利用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来推导出新的定理以及灵活运用新的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严格证明,也熟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
学生想知道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通过分组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能探索出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数学思考目标: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定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问题解决目标: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的理解,一题多解。
辅助线的画法。
【教学方法】:对比,探索,自主学习为主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回忆初一时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1)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实验1: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6-38(1))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2)、(3)),最后得图(4)所示的结果(1) (2) (3) (4)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
想一想,还有其它折法吗?(2)实验2:将纸片三角形三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
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
想一想,如果只剪下一个角呢?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① 用严谨的证明来论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 看哪个同学想的方法最多?方法一:过A 点作DE ∥BC∵DE ∥BC∴∠DAB=∠B ,∠EAC=∠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AB+∠BAC+∠EAC=180°∴∠BAC+∠B+∠C=180°(等量代换)方法二:作BC 的延长线CD ,过点C 作射线CE ∥BA .∵CE ∥BA∴∠B=∠EC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 B C D E A B C ED∠A=∠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A+∠ACE+∠ECD=180°∴∠A+∠B+∠ACB=180°(等量代换)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来推导出新的定理,让学生再次体会几何证明的严密性和数学的严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立体几何第六讲面面垂直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节 面面关系(一)平行 (二)垂直1.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90°,AC=BC=1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I)证明:平面BDC 1⊥平面BDC(Ⅱ)平面BDC 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2.【2012高考江西文19】(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E ,F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且DE ⊥AB ,CF ⊥AB ,AB=12,AD=5,BC=42△ADE ,△CFB 分别沿DE ,CF 折起,使A ,B 两点重合与点G ,得到多面体CDEFG .(1)求证:平面DEG ⊥平面CFG ; (2)求多面体CDEFG 的体积。
3.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中,,BC AC AD BD ==,E是AB 的中点。
求证:(1)⊥AB 平面CDE;(2)平面CDE ⊥平面ABC 。
4.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1AA 的中点. (1)求证:1//A C 平面BDE ;B 1C BADC 1A 1AEDBCA AC⊥平面BDE.(2)求证:平面15.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是菱形,∠PDDAB,60平面ABCD,PD=AD,=⊥︒点E为AB中点,点F为PD中点.(1)证明平面PED⊥平面PAB;(2)求二面角P—AB—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第六节 面面关系答案(一)平行 (二)垂直1.【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及几何体的体积计算,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是简单题.【解析】(Ⅰ)由题设知BC ⊥1CC ,BC ⊥AC ,1CC AC C ⋂=,∴BC ⊥面11ACC A , 又∵1DC ⊂面11ACC A ,∴1DC BC ⊥,由题设知01145A DC ADC ∠=∠=,∴1CDC ∠=090,即1DC DC ⊥,又∵DC BC C ⋂=, ∴1DC ⊥面BDC , ∵1DC ⊂面1BDC , ∴面BDC ⊥面1BDC ;(Ⅱ)设棱锥1B DACC -的体积为1V ,AC =1,由题意得,1V =1121132+⨯⨯⨯=12,由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V =1,∴11():V V V -=1:1, ∴平面1BDC 分此棱柱为两部分体积之比为1:1.2.【解析】(1)由已知可得AE=3,BF=4,则折叠完后EG=3,GF=4,又因为EF=5,所以可得EG GF ⊥又因为CF EGF ⊥底面,可得CF EG ⊥,即EG CFG ⊥面所以平面DEG ⊥平面CFG . (2)过G 作GO 垂直于EF ,GO 即为四棱锥G-EFCD 的高,所以所求体积为11125520335DECF S GO ⋅=⨯⨯⨯=正方形3.证明:(1)BC AC CE AB AE BE =⎫⇒⊥⎬=⎭同理,AD BD DE AB AE BE =⎫⇒⊥⎬=⎭又∵CE DE E ⋂= ∴AB ⊥平面CDE (2)由(1)有AB ⊥平面CDE又∵AB ⊆平面ABC , ∴平面CDE ⊥平面ABC 4.证明:(1)设AC BD O ⋂=,∵E 、O 分别是1AA 、AC 的中点,∴1A C ∥EO又1AC ⊄平面BDE ,EO ⊂平面BDE ,∴1A C ∥平面BDE (2)∵1A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1AA BD ⊥ 又BD AC ⊥,1AC AA A⋂=,∴BD ⊥平面1A AC ,BD ⊂平面BDE ,∴平面BDE ⊥平面1A AC5.(1)证明:连接BD.ADB DAB AD AB ∆∴︒=∠=,60, 为等边三角形.E 是AB 中点,.DE AB ⊥∴⊥PD 面ABCD ,AB ⊂面ABCD ,.PD AB ⊥∴⊂DE 面PED ,PD ⊂面PED ,⊥∴=AB D PD DE , 面PED. ⊂AB 面PAB ,⊥∴PED 面面PAB.(2)解:⊥AB 平面PED ,PE ⊂面PED ,.PE AB ⊥∴ 连接EF ,⊂EF PED ,.EF AB ⊥∴PEF ∠∴为二面角P —AB —F 的平面角. 设AD=2,那么PF=FD=1,DE=3. 在,1,2,7,===∆PF EF PE PEF 中,147572212)7(cos 22=⨯-+=∠∴PEF 即二面角P —AB —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1475立体几何练习题1.设α、β、γ为两两不重合的平面,l 、m 、n 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若α⊥γ,β⊥γ,则α∥β;②若m ⊂α,n ⊂α,m ∥β,n ∥β,则α∥β;③若α∥β,l ⊂α,则l ∥β;④若α∩β=l ,β∩γ=m ,γ∩α=n ,l ∥γ,则m ∥n .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BD 1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B .CD .3.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2且AA 1⊥平面ABC ,△ABC 是 边长为的正三角形,该三棱柱的六个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则这个球的体积为() A . 8πB .C .D . 8π4.三个平面两两垂直,它们的三条交线交于点O ,空间一点P 到三个平面的距离分别为3、4、5,则OP 长为()A . 5B . 2C . 3D . 55.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SD ⊥底面ABCD ,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 AC⊥SB B .AB∥平面SCDC . SA 与平面SBD 所成的角等于SC 与平面SBD 所成的角 D . AB 与SC 所成的角等于DC 与SA 所成的角6.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PD ⊥底面ABCD ,PD=AD=1,设点CG 到平面PAB 的距离为d 1,点B 到平面PAC 的距离为d 2,则有( ) A . 1<d 1<d 2 B . d 1<d 2<1C . d 1<1<d 2D . d 2<d 1<17.在锐角的二面角βα--EF ,A EF ∈,AG α⊂, 45=∠GAE ,若AG 与β所成角为 30,则二面角βα--EF 为__________. 8.给出下列四个命题:(1)若平面α上有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则βα//; (2)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可能是两条平行直线;(3)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平行于平面α,则另一条必定不平行于平面α; (4)b ,a 为异面直线,则过a 且与b 平行的平面有且仅有一个.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已知正方体 1111ABCD A B C D -中,点E 是棱 11A B 的中点,则直线AE 与平而 11BDD B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_________.EFA Gαβ10.已知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090ABC ∠=,122AC AA ==,2AB =,M 为1BB 的中点,则1B 与平面ACM 的距离为______11.边长分别为a 、b 的矩形,按图中所示虚线剪裁后,可将两个小矩形拼接成一个正四棱锥的底面,其余恰好拼接成该正四棱锥的4个侧面,则ba的取值范围是 . 12.已知矩形ABCD 的长4AB =,宽3AD =,将其沿对角线BD 折起,得到四面体A BCD -,如图所示, 给出下列结论:①四面体A BCD -体积的最大值为725; ②四面体A BCD -外接球的表面积恒为定值;③若E F 、分别为棱AC BD 、的中点,则恒有EF AC ⊥且EF BD ⊥; ④当二面角A BD C --为直二面角时,直线AB 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625; ⑤当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为60︒时,棱AC 的长为145.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1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90°,AB=BB 1,直线B 1C 与平面ABC 成30°角.(I )求证:平面B 1AC⊥平面ABB 1A 1;(II )求直线A 1C 与平面B 1AC 所成角的正弦值.14.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D ,E ,F 分别为棱PC ,AC ,AB 的中点.已知PA⊥AC,PA=AB=6,BC=8,DF=5. (1)若PB⊥BC,证明平面BDE⊥平面ABC . (2)求直线BD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正切值.15.如图,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AD=1,AA 1=2,点P 为DD 1的中点. (1)求证:直线BD 1∥平面PAC ;4343AB CD4334DCBA(2)求证:平面PAC⊥平面BDD1B1;(3)求CP与平面BDD1B1所成的角大小.16.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PD⊥底面ABCD,点E在棱PB上(1)求证:AC⊥平面PDB(2)当PD=AB且E为PB的中点时,求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17.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C=45°,AD=AC=1,O为AC中点,PO⊥平面ABCD,PO=2,M为PD中点.(Ⅰ)求证:PB∥平面ACM;(Ⅱ)求证:AD⊥平面PAC;(Ⅲ)求二面角M﹣AC﹣D的正切值.18.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点E在线段PC上,PC⊥平面BDE.(1)证明:BD⊥平面PAC;(2)若PA=1,AD=2,求二面角B﹣PC﹣A的正切值.19.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CA⊥CB,AA1=AC=CB=2,D是AB的中点.(1)求证:BC1∥平面A1CD;(2)求证:A1C⊥AB1;(3)若点E在线段BB1上,且二面角E﹣CD﹣B的正切值是,求此时三棱锥C﹣A1DE的体积.20.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倍,P为侧棱SD上的点.(1)求证:AC⊥SD;(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试卷答案1.B:解:若α⊥γ,β⊥γ,则α与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①错误;由于m,n不一定相交,故α∥β不一定成立,故②错误;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易得③正确;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我们易得④正确;故选B2.D考点:棱柱的结构特征.专题:空间角.分析:找出BD1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计算余弦值.解答:解:连接BD,;∵DD1⊥平面ABCD,∴BD是BD1在平面ABCD的射影,∴∠DBD1是BD1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设AB=1,则BD=,BD1=,∴cos∠DBD1===;故选:D.点评:本题以正方体为载体考查了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基础题.3.C考点:球的体积和表面积.专题:计算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分析:根据题意,正三棱柱的底面中心的连线的中点就是外接球的球心,求出球的半径即可求出球的体积.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正三棱柱的底面中心的连线的中点就是外接球的球心,因为△ABC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所以底面中心到顶点的距离为:1;因为AA1=2且AA1⊥平面ABC,所以外接球的半径为:r==.所以外接球的体积为:V=πr3=π×()3=.故选:C.点评:本题给出正三棱柱有一个外接球,在已知底面边长的情况下求球的体积.着重考查了正三棱柱的性质、正三角形的计算和球的体积公式等知识,属于中档题.4.D考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专题:计算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分析:构造棱长分别为a,b,c的长方体,P到三个平面的距离即为长方体的共顶点的三条棱的长,OP为长方体的对角线,求出OP即可.解答:构造棱长分别为a,b,c的长方体,P到三个平面的距离即为长方体的共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则a2+b2+c2=32+42+52=50因为OP为长方体的对角线.所以OP=5.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考查计算能力,是基础题.5.D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专题:综合题;探究型.分析:根据SD⊥底面ABCD,底面ABCD为正方形,以及三垂线定理,易证AC⊥SB,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易证AB∥平面SCD,根据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可以找出∠ASO是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CSO是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证得这两个角相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利用线线平行即可求得结果.解答:解:∵SD⊥底面ABCD,底面ABCD为正方形,∴连接BD,则BD⊥AC,根据三垂线定理,可得AC⊥SB,故A正确;∵AB∥CD,AB⊄平面SCD,CD⊂平面SCD,∴AB∥平面SCD,故B正确;∵SD⊥底面ABCD,∠ASO是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DSO是SC与平面SBD所成的,而△SAO≌△CSO,∴∠ASO=∠CSO,即SA与平面SBD所成的角等于SC与平面SBD所成的角,故C正确;∵AB∥CD,∴AB与SC所成的角是∠SCD,DC与SA所成的角是∠SAB,而这两个角显然不相等,故D不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个中档题.考查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及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等问题,综合性强.6.D考点: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专题:综合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空间角.分析:过C做平面PAB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BE,则三角形CEB为直角三角形,根据斜边大于直角边,再根据面PAC和面PAB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能够推导出d2<d1<1.解答:解:过C做平面PAB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BE,则三角形CEB为直角三角形,其中∠CEB=90°,根据斜边大于直角边,得CE<CB,即d2<1.同理,d1<1.再根据面PAC和面PAB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可知,前者大于后者,所以d2<d1.所以d2<d1<1.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空间距离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空间角的灵活运用.7.48.(2)(4)10.111.1 (,) 212.②③④13.考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专题:证明题.分析:(I)欲证平面B1AC⊥平面ABB1A1,关键是寻找线面垂直,而AC⊥平面ABB1A1,又AC⊂平面B1AC,满足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II)过A1做A1M⊥B1A1,垂足为M,连接CM,∠A1CM为直线A1C与平面B1AC所成的角,然后在三角形A1CM 中求出此角的正弦值即可.解答:解:(I)证明:由直三棱柱性质,B1B⊥平面ABC,∴B1B⊥AC,又BA⊥AC,B1B∩BA=B,∴AC⊥平面ABB1A1,又AC⊂平面B1AC,∴平面B1AC⊥平面ABB1A1.(II)解:过A1做A1M⊥B1A1,垂足为M,连接CM,∵平面B1AC⊥平面ABB1A,且平面B1AC∩平面ABB1A1=B1A,∴A1M⊥平面B1AC.∴∠A1CM为直线A1C与平面B1AC所成的角,∵直线B1C与平面ABC成30°角,∴∠B1CB=30°.设AB=BB1=a,可得B1C=2a,BC=,∴直线A1C与平面B1A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以及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14.考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专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空间角.分析:(1)由已知得DE⊥AC,DE2+EF2=DF2,从而DE⊥平面ABC,由此能证明平面BDE⊥平面ABC.(2)由DE⊥平面ABC,得∠DBE是直线B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由此能求出直线BD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解答:(1)证明:∵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为棱PC,AC,AB的中点.PA⊥AC,PA=AB=6,BC=8,DF=5,∴DE⊥AC,DE=3,EF=4,DF=5,∴DE2+EF2=DF2,∴DE⊥EF,又EF∩AC=F,∴DE⊥平面ABC,又DE⊂平面BDE,∴平面BDE⊥平面ABC.(2)∵DE⊥平面ABC,∴PA⊥平面ABC,∴PA⊥AB,∵PB⊥BC,∴AB⊥BC,∴AC==10,∴,由DE⊥平面ABC,得∠DBE是直线B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tan∠DBE==.∴直线BD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点评:本题考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15.考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专题:证明题.分析:(1)设AC和BD交于点O,由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可得PO∥BD1,从而证明直线BD1∥平面PAC.(2)证明AC⊥BD,DD1⊥AC,可证AC⊥面BDD1B1,进而证得平面PAC⊥平面BDD1B1 .(3)CP在平面BDD1B1内的射影为OP,故∠CPO是CP与平面BDD1B1所成的角,在Rt△CPO中,利用边角关系求得∠CPO的大小.解答:(1)证明:设AC和BD交于点O,连PO,由P,O分别是DD1,BD的中点,故PO∥BD1,∵PO⊂平面PAC,BD1⊄平面PAC,所以,直线BD1∥平面PAC.(2)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1,底面ABCD是正方形,则AC⊥BD,又DD1⊥面ABCD,则DD1⊥AC.∵BD⊂平面BDD1B1,D1D⊂平面BDD1B1,BD∩D1D=D,∴AC⊥面BDD1B1.∵AC⊂平面PAC,∴平面PAC⊥平面BDD1B1 .(3)由(2)已证:AC⊥面BDD1B1,∴CP在平面BDD1B1内的射影为OP,∴∠CPO是CP与平面BDD1B1所成的角.依题意得,,在Rt△CPO中,,∴∠CPO=30°∴CP与平面BDD1B1所成的角为30°.点评:本题考查证明线面平行、面面垂直的方法,求直线和平面所称的角的大小,找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解题的难点,属于中档题.16.考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专题:综合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空间角.分析:(1)根据题意证明AC⊥BD,PD⊥AC,可得AC⊥平面PDB;(2)设AC∩BD=O,连接OE,根据线面所成角的定义可知∠AEO为AE与平面PDB所的角,在Rt△AOE中求出此角即可.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D,∵PD⊥底面ABCD,∴PD⊥AC,又BD∩PD=D∴AC⊥平面PDB,(3分)(2)设AC∩BD=O,连接OE,由(1)知AC⊥平面PDB于O,∴∠AEO为AE与平面PDB所的角,(5分)又O,E分别为DB、PB的中点,∴OE∥PD,OE=PD,在Rt△AOE中,OE=PD=AB=AO,∴∠AEO=45°,(7分)即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为45°.(8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以及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属于中档题.17.考点:与二面角有关的立体几何综合题;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专题:计算题.分析:(Ⅰ)连接OM,BD,由M,O分别为PD和AC中点,知OM∥PB,由此能够证明PB∥平面ACM.(Ⅱ)由PO⊥平面ABCD,知PO⊥AD,由∠ADC=45°,AD=AC=1,知AC⊥AD,由此能够证明AD⊥平面PAC.(Ⅲ)取DO中点N,连接MN,由MN∥PO,知MN⊥平面ABCD.过点N作NE⊥AC于E,由E为AO中点,连接ME,由三垂线定理知∠MEN即为所求,由此能求出二面角M﹣AC﹣D的正切值.解答:(Ⅰ)证明:连接OM,BD,∵M,O分别为PD和AC中点,∴OM∥PB,∵OM⊂平面ACM,PB⊄ACM平面,∴PB∥平面ACM….(4分)(Ⅱ)证明:由已知得PO⊥平面ABCD∴PO⊥AD,∵∠ADC=45°,AD=AC=1,∴AC⊥AD,∵AC∩PO=O,AC,PO⊂平面PAC,∴AD⊥平面PAC.…..(8分)(Ⅲ)解:取DO中点N,连接MN,则MN∥PO,∴MN⊥平面ABCD过点N作NE⊥AC于E,则E为AO中点,连接ME,由三垂线定理可知∠MEN即为二面角M﹣AC﹣D的平面角,∵MN=1,NE=∴tan∠MEN=2…..(13分)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现平面垂直的证明,考查二面角的正切值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三垂直线定理的合理运用.18.考点: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专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空间角;立体几何.分析:(1)由题设条件及图知,可先由线面垂直的性质证出PA⊥BD与PC⊥BD,再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即可;(2)由图可令AC与BD的交点为O,连接OE,证明出∠BEO为二面角B﹣PC﹣A的平面角,然后在其所在的三角形中解三角形即可求出二面角的正切值.解答:(1)∵PA⊥平面ABCD∴PA⊥BD∵PC⊥平面BDE∴PC⊥BD,又PA∩PC=P∴BD⊥平面PAC(2)设AC与BD交点为O,连OE∵PC⊥平面BDE∴PC⊥平面BOE∴PC⊥BE∴∠BEO为二面角B﹣PC﹣A的平面角∵BD⊥平面PAC∴BD⊥AC∴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又PA=1,AD=2,可得BD=AC=2,PC=3∴OC=在△PAC∽△OEC中,又BD⊥OE,∴∴二面角B﹣PC﹣A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3点评:本题考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求法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属于立体几何中的基本题型,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求法过程,作,证,求三步是求二面角的通用步骤,要熟练掌握19.考点: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专题:综合题;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空间角.分析:(1)连接AC1交A1C于点F,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BC1∥DF,由此能证明BC1∥平面A1CD.(2)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A1C⊥平面AB1C1,即可证明A1C⊥AB1;(3)证明∠BDE为二面角E﹣CD﹣B的平面角,点E为BB1的中点,确定DE⊥A1D,再求三棱锥C﹣A1DE 的体积.解答:(1)证明:连结AC1,交A1C于点F,则F为AC1中点,又D是AB中点,连结DF,则BC1∥DF,因为DF⊂平面A1CD,BC1⊄平面A1CD,所以BC1∥平面A1CD.…(3分)(2)证明: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因为AA1=AC,所以AC1⊥A1C…(4分)因为CA⊥CB,B1C1∥BC,所以B1C1⊥平面ACC1A1,所以B1C1⊥A1C…(6分)因为B1C1∩AC1=C1,所以A1C⊥平面AB1C1所以A1C⊥AB1…(8分)(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CD,因为AC=CB,D为AB的中点,所以CD⊥AB,CD⊥平面ABB1A1.所以CD⊥DE,CD⊥DB,所以∠BDE为二面角E﹣CD﹣B的平面角.在Rt△DEB中,.由AA1=AC=CB=2,CA⊥CB,所以,.所以,得BE=1.所以点E为BB1的中点.…(11分)又因为,,,A1E=3,故,故有DE⊥A1D所以…(14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考查线面平行、二面角的概念、求法、三棱锥C﹣A1DE的体积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中档题.20.考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二面角有关的立体几何综合题.专题:计算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1)连BD,设AC交于BD于O,由题意知SO⊥平面ABCD.以O为坐标原点,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O﹣xyz,设底面边长为a,求出高SO,从而得到点S与点C 和D的坐标,求出向量与,计算它们的数量积,从而证明出OC⊥SD,则AC⊥SD;(2)根据题意先求出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和平面DAC的一个法向量,设所求二面角为θ,则,从而求出二面角的大小;(3)在棱SC上存在一点E使BE∥平面PAC,根据(Ⅱ)知是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设,求出,根据可求出t的值,从而即当SE:EC=2:1时,,而BE不在平面PAC内,故BE∥平面PAC解答:证明:(1)连BD,设AC交于BD于O,由题意知SO⊥平面ABCD.以O为坐标原点,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O﹣xyz如图.设底面边长为a,则高.于是,,,,故OC⊥SD从而AC⊥SD(2)由题设知,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平面DAC的一个法向量.设所求二面角为θ,则,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30°.(3)在棱SC上存在一点E使BE∥平面PAC.由(Ⅱ)知是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且设,则而即当SE:EC=2:1时,而BE不在平面PAC内,故BE∥平面PA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以及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二面角的求法,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性技巧性都很强.。
东南大学几何与代数第五六章习题解析_总复习2014

P240第11题: xT(ATA)x 正定 x≠θ, xT(ATA)x >0 <=>∨ x≠θ, (Ax)TAx >0 <=>∨ x≠θ, ||Ax||2>0 <=>∨ x≠θ, Ax ≠θ <=>∨ < = > Ax =θ没有非零解 < = > r(A) = 未知元的个数 = A的列数
(5)
0 0 0 2
1 1 0 1
总结: 假设A与B同阶 A与B等价 A与B相似 秩相等 秩相等 行列式相等 迹相等
特征值相等
A与对角阵Λ相似 k重特征值有k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特征值互异 A与对角阵Λ相似 A为实对称阵 A与对角阵Λ相似
实对称矩阵 A与B相似
实对称矩阵 A与B合同
特征值相同
正负惯性指数相同 正负特征值个数相同
1
M正定 1, …, s, 1, …, t > 0 A, B都正定.
10. P1-1A1P1=B1, P2-1A2P2=B2 -1 B A P P 1 1 => 1 = 1 B2 A2 P2 P2
P205 14.
1, 2 线性无关!
15. 有k (k>1)重特征值也有可能线性相关! 只要k 重特征值对应k个线性无关的特征 向量即可! 再次提醒:对角阵 的对角元一定要与 相似变换矩阵 P 的列向量对应! 15. (5) 若用对角线法则计算|E-A|,易分解因式 18. P-1AP= => A = P P-1 19. 只是利用迹和行列式相同,得不到结果! 还需利用“特征值相同”!
例 若A=(α1, α2,„,αn)是n阶正交矩阵, 则 B=α1α1T+ α2 α2T+… +αrαrT (1≤r≤n)的 特征多项式是?
解析几何-吕林根-课后习题解答一到五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1.1 矢量的概念1.以下情形中的矢量终点各构成什么图形?〔1〕把空间中一切单位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2〕把平行于某一平面的一切单位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3〕把平行于某一直线的一切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4〕把平行于某一直线的一切单位矢量归结到共同的始点.解:2. 设点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在矢量OA、OB、OC、OD、OE、OF、AB、BC、CD、DE、EF和FA中,哪些矢量是相等的?[解]:图1-13. 设在平面上给了一个四边形ABCD,点K、L、M、N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KL=NM. 当ABCD是空间四边形时,这等式是否也成立?[证明]:.4. 如图1-3,设ABCD-EFGH是一个平行六面体,在以下各对矢量中,找出相等的矢量和互为相反矢量的矢量:(1) AB、CD; (2) AE、CG; (3) AC、EG;(4) AD、GF; (5) BE、CH.解:§1.2 矢量的加法1.要使以下各式成立,矢量b a ,应满足什么条件? 〔1=+ 〔2+=+ 〔3-=+ 〔4+=- 〔5= 解:§1.3 数量乘矢量1 试解以下各题.⑴ 化简)()()()(→→→→-⋅+--⋅-b a y x b a y x .⑵ 已知→→→→-+=3212e e e a ,→→→→+-=321223e e e b ,求→→+b a ,→→-b a 和→→+b a 23.⑶ 从矢量方程组⎪⎩⎪⎨⎧=-=+→→→→→→by x ay x 3243,解出矢量→x ,→y .解:2 已知四边形ABCD 中,→→→-=c a AB 2,→→→→-+=c b a CD 865,对角线→AC 、→BD 的中点分别为E 、F ,求→EF . 解:3 设→→→+=b a AB 5,→→→+-=b a BC 82,)(3→→→-=b a CD ,证明:A 、B 、D 三点共线. 解:4 在四边形ABCD中,→→→+=baAB2,→→→--=baBC4,→→→--=baCD35,证明ABCD为梯形.解:6. 设L、M、N分别是ΔABC的三边BC、CA、AB的中点,证明:三中线矢量AL, BM, CN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7. 设L、M、N是△ABC的三边的中点,O是任意一点,证明OBOA++OC=OL+OM+ON.解:8. 如图1-5,设M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中心,O是任意一点,证明OA+OB+OC+OD=4OM.解:9在平行六面体ABCDEFGH〔参看第一节第4题图〕中,证明→→→→=++AGAHAFAC2.证明:.10.用矢量法证明梯形两腰中点连续平行于上、下两底边且等于它们长度和的一半.解11. 用矢量法证明,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解12. 设点O 是平面上正多边形A 1A 2…A n 的中心,证明: 1OA +2OA +…+n OA =0.解,13.在12题的条件下,设P 是任意点,证明 证明:§1.4 矢量的线性关系与矢量的分解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1〕设对角线,,b BD a AZ ==求.,,,DA CD BC AB 解〔2〕设边BC 和CD 的中点M 和N ,且q AN P AM ==,求CD BC ,。
新课标2023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6章立体几何第5节空间向量及其运算课件

2
解析:|E→F|2=
→ EF
2=(E→C+C→D+D→F)2
=E→C2
+C→D2+D→F2+
→→ 2(EC·CD
+E→C·D→F+C→D·D→F
)=12+22+12+2(1×2×cos
120°+0+
2×1×cos 120°)=2,所以|E→F|= 2,所以 EF 的长为 2.
02
关键能力·研析考点强“四翼”
B 解析:M→N=O→N-O→M=12(O→B+O→C)-23O→A=-23a+12b+12c.
2.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点 E 为上底面 A1C1 的中心.若 A→E=A→A1+xA→B+yA→D,则 x,y 的值分别为( )
A.1,1
B.1,12
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有两条途径,一是根据数量积的定义,利 用模与夹角直接计算;二是利用坐标运算.
考向 2 空间数量积的应用 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 ABCD-A1B1C1D1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AA1=2,∠A1AB=∠A1AD=120°. (1)求线段 AC1 的长; (2)求异面直线 AC1 与 A1D 所成角的余弦值; (3)求证:AA1⊥BD.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空间向量 p,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
使得 p=xa+yb+zc
设 O,A,B,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平面 ABC
推论
内任一点 P,都存在唯一的三个有序实数 x,y, z,使O→P=xO→A+yO→B+zO→C,且 x+y+z=1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的 3 点注意 (1)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2)由于零与任意一个非零向量共线,与任意两个非零向量共面, 故零不能作为基向量. (3)基底选定后,空间的所有向量均可由基底唯一表示.
[配套K12]2017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19.2 证明举例(6)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配套K12]2017年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19.2 证明举例(6)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4a39583f0740be1e650e9a70.png)
证明线段(角)的和差及倍半关系。
根据不同的条件,添加合理的辅助线,使问题解决.
掌握基本图形,逆向思维.
课外
作业
练习册,堂堂练
预习
要求
19.2(7)证明举例
能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掌握数学语言的转化.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分钟;学生活动分钟)
证明举例
课题
19.2(6)证明举例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能添加辅助线构造图形,再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线段的和差、角的倍半关系,掌握数学语言的转化.
经历命题证明的分析过程,感受解决几何证明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添加辅助线构造图形的过程.
证明角的倍半关系通常有两种思路:把大角取半或者把小角加倍,从而引导学生构造合理的几何图形.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例题1已知:如图,D是BC上的一点,且BD=能否直接推出△ABD与△ACD全等?
新课探索二
思考:(1)图中出现了几个怎样的特殊三角形?
(2)如何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半关系问题?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数学的几何推理是非常严谨的,每一步必须有理有据,因果关系严密.
重点
添加辅助线构造图形,再运用定义、定理、公理证明命题,掌握数学语言的转化.
难点
正确分析问题,把握解题的关键,会添加辅助线,构造有效的图形解决问题.
教学
准备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性质,其他几何性质,添加辅助线、命题的证明等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第八章 立体几何 第五节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五节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一、基础知识1.直线与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a ,b ⊂αa ∩b =Ol ⊥a l ⊥b⇒l ⊥α 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a ⊥αb ⊥α⇒a ∥b⎣⎢⎡⎦⎥⎤❶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再多(即无数条)的直线垂直,但这些直线不相交就不能说明这条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❷,则这两个平面垂直⎭⎪⎬⎪⎫l ⊂βl ⊥α⇒α⊥β 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α⊥βl ⊂βα∩β=a l ⊥a ⇒l ⊥α[❷要求一平面只需过另一平面的垂线.]二、常用结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五个结论(1)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2)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5)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考点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典例]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 A=AB=BC,E是PC的中点.求证:(1)CD⊥AE;(2)PD⊥平面ABE.[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CD⊂底面ABCD,∴P A⊥CD,又∵AC⊥CD,且P A∩AC=A,∴CD⊥平面P AC.∵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AB⊂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PD⊂平面P AD,∴AB⊥PD.又∵AB∩AE=A,∴PD⊥平面ABE.[解题技法]证明线面垂直的4种方法(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l ⊥a ,l ⊥b ,a ⊂α,b ⊂α,a ∩b =P ⇒l ⊥α. (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 ,a ⊂α,a ⊥l ⇒a ⊥β. (3)性质:①a ∥b ,b ⊥α⇒a ⊥α,②α∥β,a ⊥β⇒a ⊥α. (4)α⊥γ,β⊥γ,α∩β=l ⇒l ⊥γ.(客观题可用) [口诀归纳]线面垂直的关键,定义来证最常见, 判定定理也常用,它的意义要记清. 平面之内两直线,两线相交于一点, 面外还有一直线,垂直两线是条件. [题组训练]1.(2019·安徽知名示范高中联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BC =BB 1,AB 1∩A 1B =E ,D 为AC 上的点,B 1C ∥平面A 1BD .(1)求证:BD ⊥平面A 1ACC 1;(2)若AB =1,且AC ·AD =1,求三棱锥A BCB 1的体积. 解: (1)证明:如图,连接ED ,∵平面AB 1C ∩平面A 1BD =ED ,B 1C ∥平面A 1BD , ∴B 1C ∥ED , ∵E 为AB 1的中点, ∴D 为AC 的中点, ∵AB =BC ,∴BD ⊥AC .∵A 1A ⊥平面ABC ,BD ⊂平面ABC ,∴A 1A ⊥BD . 又∵A 1A ,AC 是平面A 1ACC 1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BD ⊥平面A 1ACC 1.(2)由AB =1,得BC =BB 1=1,由(1)知AD =12AC ,又AC ·AD =1,∴AC 2=2,∴AC 2=2=AB 2+BC 2,∴AB ⊥BC , ∴S △ABC =12AB ·BC =12,∴V A BCB 1=V B 1ABC =13S △ABC ·BB 1=13×12×1=16.2.如图,S是Rt△ABC所在平面外一点,且SA=SB=SC,D为斜边AC的中点.(1)求证:SD⊥平面ABC;(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证明:(1)如图所示,取AB的中点E,连接SE,DE,在Rt△ABC中,D,E分别为AC,AB的中点.∴DE∥BC,∴DE⊥AB,∵SA=SB,∴SE⊥AB.又SE∩DE=E,∴AB⊥平面SDE.又SD⊂平面SDE,∴AB⊥SD.在△SAC中,∵SA=SC,D为AC的中点,∴SD⊥AC.又AC∩AB=A,∴SD⊥平面ABC.(2)∵AB=BC,∴BD⊥AC,由(1)可知,SD⊥平面ABC,又BD⊂平面ABC,∴SD⊥BD,又SD∩AC=D,∴BD⊥平面SAC.考点二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典例](2018·江苏高考)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AB,AB1⊥B1C1.求证:(1)AB∥平面A1B1C;(2)平面ABB1A1⊥平面A1BC.[证明](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A1B1.因为AB⊄平面A1B1C,A1B1⊂平面A1B1C,所以AB∥平面A1B1C.(2)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1=AB,所以四边形ABB1A1为菱形,因此AB1⊥A1B.因为AB1⊥B1C1,BC∥B1C1,所以AB1⊥BC.因为A1B∩BC=B,A1B⊂平面A1BC,BC⊂平面A1BC,所以AB1⊥平面A1BC.因为AB1⊂平面ABB1A1,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1BC.[解题技法] 证明面面垂直的2种方法 定义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定义,即判定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将证明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证明平面角为直角的问题定理法 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其中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把问题转化成证明线线垂直加以解决[题组训练]1.(2019·武汉调研)如图,三棱锥P ABC 中,底面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 A ⊥PC ,PB =2.求证:平面P AC ⊥平面ABC .证明:取AC 的中点O ,连接BO ,PO . 因为△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所以BO ⊥AC ,BO = 3.因为P A ⊥PC ,所以PO =12AC =1.因为PB =2,所以OP 2+OB 2=PB 2,所以PO ⊥OB . 因为AC ∩OP =O , 所以BO ⊥平面P AC . 又OB ⊂平面ABC , 所以平面P AC ⊥平面ABC .2.(2018·安徽淮北一中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矩形,P A ⊥平面ABCD ,E ,F 分别是AB ,PD 的中点,且P A =AD .求证:(1)AF ∥平面PEC ; (2)平面PEC ⊥平面PCD .证明:(1)取PC 的中点G ,连接FG ,EG , ∵F 为PD 的中点,G 为PC 的中点, ∴FG 为△CDP 的中位线, ∴FG ∥CD ,FG =12CD .∵四边形ABCD 为矩形,E 为AB 的中点, ∴AE ∥CD ,AE =12CD .∴FG =AE ,FG ∥AE , ∴四边形AEGF 是平行四边形,∴AF ∥EG ,又EG ⊂平面PEC ,AF ⊄平面PEC ,∴AF∥平面PEC.(2)∵P A=AD,F为PD中点,∴AF⊥PD,∵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又∵CD⊥AD,AD∩P A=A,∴CD⊥平面P AD,∵AF⊂平面P AD,∴CD⊥AF.又PD∩CD=D,∴AF⊥平面PCD.由(1)知EG∥AF,∴EG⊥平面PCD,又EG⊂平面PEC,∴平面PEC⊥平面PCD.[课时跟踪检测]A级1.设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能得出a⊥b的是() A.a⊥α,b∥β,α⊥βB.a⊥α,b⊥β,α∥βC.a⊂α,b⊥β,α∥βD.a⊂α,b∥β,α⊥β解析:选C对于C项,由α∥β,a⊂α可得a∥β,又b⊥β,得a⊥b,故选C.2.(2019·湘东五校联考)已知直线m,l,平面α,β,且m⊥α,l⊂β,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β,则m⊥l;②若α⊥β,则m∥l;③若m⊥l,则α⊥β;④若m∥l,则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是()A.①④B.③④C.①②D.①③解析:选A对于①,若α∥β,m⊥α,l⊂β,则m⊥l,故①正确,排除B.对于④,若m∥l,m⊥α,则l⊥α,又l⊂β,所以α⊥β.故④正确.故选A.3.已知P A垂直于以AB为直径的圆所在的平面,C为圆上异于A,B两点的任一点,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P A⊥BC B.BC⊥平面P ACC.AC⊥PB D.PC⊥BC解析:选C由P A⊥平面ACB⇒P A⊥BC,故A不符合题意;由BC⊥P A,BC⊥AC,P A∩AC=A,可得BC⊥平面P AC,所以BC⊥PC,故B、D不符合题意;AC⊥PB显然不成立,故C符合题意.4.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已知AB⊥AC,BD⊥AC,那么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A.直线AB上B.直线BC上C.直线AC上D.△ABC内部解析:选A因为AB⊥AC,BD⊥AC,AB∩BD=B,所以AC⊥平央ABD,又A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BD,所以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直线AB上.5.如图,在正四面体P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则下面四个结论不成立的是()A.BC∥平面PDFB.DF⊥平面P AEC.平面PDF⊥平面P AED.平面PDE⊥平面ABC解析:选D因为BC∥DF,DF⊂平面PDF,BC⊄平面PDF,所以BC∥平面PDF,故选项A正确.在正四面体中,AE⊥BC,PE⊥BC,AE∩PE=E,所以BC⊥平面P AE,又DF∥BC,则DF⊥平面P AE,从而平面PDF⊥平面P AE.因此选项B、C均正确.6.如图,已知∠BAC=90°,PC⊥平面ABC,则在△ABC,△P AC的边所在的直线中,与PC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个;与AP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个.解析:∵PC⊥平面ABC,∴PC垂直于直线AB,BC,AC.∵AB⊥AC,AB⊥PC,AC∩PC=C,∴AB⊥平面P AC,又∵AP⊂平面P AC,∴AB⊥AP,与AP垂直的直线是AB.答案:317.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β;②若α外的一条直线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α;③设α∩β=l,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α⊥β;④直线l⊥α的充要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其中所有的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①正确;②正确;满足③的α与β不一定垂直,所以③错误;直线l⊥α的充要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所以④错误.故所有的真命题的序号是①②.答案:①②8.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α与棱AB,AC,A1C1,A1B1分别交于点E,F,G,H,且直线AA1∥平面α.有下列三个命题:①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②平面α∥平面BCC1B1;③平面α⊥平面BCFE.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如图所示,因为AA1∥平面α,平面α∩平面AA1B1B=EH,所以AA1∥EH.同理AA1∥GF,所以EH∥GF,又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易知EH=GF=AA1,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故①正确;若平面α∥平面BB1C1C,由平面α∩平面A1B1C1=GH,平面BCC1B1∩平面A1B1C1=B1C1,知GH∥B1C1,而GH∥B1C1不一定成立,故②错误;由AA1⊥平面BCFE,结合AA1∥EH知EH⊥平面BCFE,又EH⊂平面α,所以平面α⊥平面BCFE,故③正确.答案:①③9.(2019·太原模拟)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BAD=60°,P A=PD=AD=2,点M在线段PC上,且PM=2MC,N为AD的中点.(1)求证:AD⊥平面PNB;(2)若平面P AD⊥平面ABCD,求三棱锥PNBM的体积.解:(1)证明:连接BD.∵P A=PD,N为AD的中点,∴PN⊥AD.又底面ABCD是菱形,∠BAD=60°,∴△ABD为等边三角形,∴BN⊥AD,又PN∩BN=N,∴AD⊥平面PNB.(2)∵P A=PD=AD=2,∴PN=NB= 3.又平面P AD⊥平面ABCD,平面P AD∩平面ABCD=AD,PN⊥AD,∴PN⊥平面ABCD,∴PN⊥NB,∴S△PNB=12×3×3=32.∵AD⊥平面PNB,AD∥BC,∴BC ⊥平面PNB .又PM =2MC , ∴V P NBM =V M PNB =23V C PNB =23×13×32×2=23.10.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点F 在侧棱B 1B 上,且B 1D ⊥A 1F ,A 1C 1⊥A 1B 1.求证:(1)直线DE ∥平面A 1C 1F ; (2)平面B 1DE ⊥平面A 1C 1F .证明:(1)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A 1C 1, 在△ABC 中,因为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 所以DE ∥AC ,于是DE ∥A 1C 1,又因为DE ⊄平面A 1C 1F ,A 1C 1⊂平面A 1C 1F , 所以直线DE ∥平面A 1C 1F .(2)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平面A 1B 1C 1, 因为A 1C 1⊂平面A 1B 1C 1,所以AA 1⊥A 1C 1,又因为A 1C 1⊥A 1B 1,A 1B 1∩AA 1=A 1,AA 1⊂平面ABB 1A 1,A 1B 1⊂平面ABB 1A 1, 所以A 1C 1⊥平面ABB 1A 1, 因为B 1D ⊂平面ABB 1A 1, 所以A 1C 1⊥B 1D ,又因为B 1D ⊥A 1F ,A 1C 1∩A 1F =A 1,A 1C 1⊂平面A 1C 1F ,A 1F ⊂平面A 1C 1F , 所以B 1D ⊥平面A 1C 1F , 因为直线B 1D ⊂平面B 1DE , 所以平面B 1DE ⊥平面A 1C 1F .B 级1.(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22,P 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MC =2MB ,求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 解:(1)证明:因为P A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 所以PO ⊥AC ,且PO =2 3. 连接OB , 因为AB =BC =22AC ,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 ⊥AC ,OB =12AC =2.所以PO 2+OB 2=PB 2,所以PO ⊥OB . 又因为AC ∩OB =O ,所以PO ⊥平面ABC . (2)作CH ⊥OM ,垂足为H , 又由(1)可得OP ⊥CH , 所以CH ⊥平面POM .故CH 的长为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 =12AC =2,CM =23BC =423,∠ACB =45°,所以OM =253,CH =OC ·MC ·sin ∠ACB OM =455.所以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为455.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AB ⊥AD ,CD =2AB ,平面P AD ⊥底面ABCD ,P A ⊥AD ,E ,F 分别是CD ,PC 的中点.求证:(1)BE ∥平面P AD ; (2)平面BEF ⊥平面PCD .证明:(1)∵AB ∥CD ,CD =2AB ,E 是CD 的中点, ∴AB ∥DE 且AB =DE , ∴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AD ∥BE ,又BE ⊄平面P AD ,AD ⊂平面P AD , ∴BE ∥平面P AD .(2)∵AB ⊥AD ,∴四边形ABED 为矩形, ∴BE ⊥CD ,AD ⊥CD ,∵平面P AD ⊥底面ABCD ,平面P AD ∩底面ABCD =AD ,P A ⊥AD , ∴P A ⊥底面ABCD , ∴P A ⊥CD ,又P A ∩AD =A , ∴CD ⊥平面P AD ,∴CD ⊥PD , ∵E ,F 分别是CD ,PC 的中点, ∴PD ∥EF ,∴CD ⊥EF ,又EF ∩BE =E , ∴CD ⊥平面BEF ,∵CD ⊂平面PCD ,∴平面BEF ⊥平面PCD .。
19.2(6)证明举例

对于学生而言,初二的几何是个转折点,学生开始进入平面几何的学习,内容上由“数”转入“形”,由“运算”转入“推理”;思维上由“直觉思维”转入“抽象思维”,由“形象思维”转入“逻辑思维”;方法上由“记忆型”转入“理解型”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转变,学生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在所任教的班级中,有的学生适应的较快,而有的学生适应的较慢;有些学生对几何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不少学生对几何的学习能力较差,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在本节内容中,如何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是学习的难点,通过一题多解,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如何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本节课的设计从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变换“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引入新课,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19.2证明举例(6)
执教教师:周拥军
教学目标
1、通过证明举例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获得证明之前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懂得演绎推理的一般规则;
2、在几何论证中渗透翻折、旋转等图形运动的数学思想;
3、体会在图形运动思想的指导下添置辅助线的方法和构造基本图形的的方法,会添置常见的辅助线;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边BC上取中点E作EF//AD,
交BA的延长线于点F,交AC于点G.
求证:CG=BF.
师:结合图形描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什么?
师:如果我们把其中两个结论作为条件能否推出AB=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请看下面问题
师:问题(3)由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推出△ABD与△ACD全等?
师:这就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问题
2.今天你知道了哪些帮助你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利用图形运动的思想添辅助线;利用基本图形添加辅助线
学生自主小结
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添加辅助线有进一步的感悟,并了解添加辅助线的本质,从而由本质指导学生今后辅助线的添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5几何证明举例
---HL定理及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的尺规作图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应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证明“HL”定理的思路的探究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探究:HL的证明
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二)HL应用:用三角尺可以作角平线
如图,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N,使OM=ON,再过点M作OA的垂线,过点N作OB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P,那么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你能说出它的理由吗?
(三)再次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
如图,已知∠ACB=BDA=90°,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
(四)尺规作图:已知线段l,m(l<m),求作:Rt△ABC,使直角边AC等于l,斜边AB等于m。
(五)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如右图,在Rt△ABC和Rt△DCB中,AB=DC,∠A=∠D=90°,AC与BD交于点O,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判定依据是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判定依据是__________.
(六)当堂检测
1、已知:如图(1),AE⊥BC,DF⊥BC,垂足分别为E,F,AE=DF,AB=DC,则△__________≌△__________(HL).
(1)(2)(3)
2、已知:如图(2),BE,CF为△ABC的高,且BE=CF,BE,CF交于点H,若BC=10,FC=8,则EC=__________.
3、已知:如图(3),AB=CD,DE⊥AC于E,BF⊥AC于F,且DE=BF,∠D=60°,则∠A=(_______)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