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教案

合集下载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非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和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非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非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文中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文中的逻辑思维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非攻》原文文本。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阅读和讨论问题。

写作和演讲的评价标准。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安静、舒适,适合阅读和讨论。

教学设备齐全,如投影仪、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对非攻的概念和墨子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战争的关系。

4.2 阅读与理解分组阅读《非攻》原文,让学生自主理解和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回答阅读问题,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3 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4.4 写作和表达学生进行口头演讲,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阅读问题,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逻辑清晰地分析和解释文中的论据,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写作和表达: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合理的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

5.2 评价方法阅读理解:通过学生回答阅读问题来进行评价。

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和口头演讲来进行评价。

写作和表达: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口头演讲来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材料提供一些与《非攻》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墨子著作、相关历史背景的书籍或者文章,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非攻》教案5

《非攻》教案5

《非攻》教案5二、非攻重点、难点1.讲授选文。

2.引导学生理解墨子之所以非攻的根据何在。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译全文合作探究:1、阅读全文,墨子为什么说:天下之君子不辨“义与不义”?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

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

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2、墨子在论证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说理?结合文本赏析。

层层逼近的论证思路和类比的方法。

其层层进逼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3、你怎么看待墨子的“非攻”思想?参考:评非攻之说墨子以“非攻”为教义之一种,其义从兼爱直接演出。

其时军国主义渐昌,说者或以为国际道德与个人道德不同,为国家利益起见,用任何恶辣手段皆无所不可。

墨子根本反对此说,其言曰:“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上》)此论真足为近代偏狭的爱国主义当头一棒,其用严密论理层层剖释,益足以证明此种“畸形爱国论”为非理性的产物也。

附录:选文解读本文第一段由小的不义,一层层说到大的不义。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进入人家的园子去偷桃子或李子,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听说的事情。

人们指责这个小偷,执政者抓到这个小偷就要惩罚他,因为他的行为损人利己。

对作者这一认识,人们是不会有疑问的。

由这样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认识开始,进一步展开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这里进了一层。

比起偷桃子李子来,偷鸡狗猪对人家造成的损害无疑是更大的,所以他的不仁不义就超过了偷桃子和李子,他的罪过也就更重了(这里“不仁”与“不义”一致,墨子常混用“仁”“义”二者)。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非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3)能够分析并评价墨子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思想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多元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倡导和谐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非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墨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

2. 运用课文中的思想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非攻》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墨子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非攻》,引发对攻与非攻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墨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课堂辩论。

6. 实际应用:(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墨子的思想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分享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全班交流。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墨子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墨子的思想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写作练习。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非攻》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非攻》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非攻》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1.2 教学内容1. 《非攻》的背景介绍。

2. 《非攻》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3. 《非攻》的道德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非攻》的背景、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非攻》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非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非攻思想。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非攻》的相关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非攻》的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墨子的生平和思想,引起学生对《非攻》的兴趣。

2. 展示问题:提问学生对非攻的理解,引导他们思考非攻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1. 讲解背景:介绍墨子的时代背景和《非攻》的写作背景。

2. 讲解观点:阐述《非攻》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讲解实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非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非攻思想。

3.3 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非攻》的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分享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对《非攻》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式1. 口头提问: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非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非攻思想的运用。

4.2 反馈与改进1. 及时反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指导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攻思想。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资源5.1 教学拓展1.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非攻》的相关阅读材料,丰富他们的知识。

墨子非攻教案

墨子非攻教案

墨子《非攻》学习目标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一、墨子及墨家学派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名翟(dí),战国时期鲁国人。

《后汉书·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孔子后。

”通过《墨子》和先秦一些典籍,我们知道他平日言谈不离耕织、百工之事,会造大车和守城器械,并收徒弟讲学,外出游历时载书甚多。

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却被楚国贵族称为“贱人”。

他大概是手工业出身的“士”。

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自鲁至楚,“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吕氏春秋》)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北之齐,西使魏,屡游楚,是一位有着广泛社会交游、热心公益事业的学者。

墨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墨翟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

可分为5类:1.墨子的言行录:《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

2.弟子发挥墨子思想的杂论:《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非儒》。

3. 《墨子》中有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与其他各篇性质不同,特别有逻辑学的价值。

《经上》、《经下》都是逻辑、道德、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

《经说上》、《经说下》是对前两篇中定义的解释。

《大取》、《小取》讨论了若干逻辑问题。

所有这六篇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的辩论。

这六篇合在一起,通常叫做“墨经。

4.讨论守城工具和技术问题的,可能是墨家关于这方面知识的汇集。

以上四组并不能反映《墨子》哲理散文的主要风貌,通常所说的《墨子十论》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是墨子讲学的记录,为墨子弟子所记。

因为三派弟子各有所记,合而成书,故每篇分上、中、下,文字大同小异。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的教案设计

课文《非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非攻》全文。

(2)了解《非攻》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含义和价值。

(3)分析并掌握《非攻》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非攻》的核心思想。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非攻》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准确地表达其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无私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并背诵《非攻》。

(2)掌握《非攻》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3)深入理解《非攻》的核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对《非攻》中的古代礼仪、战争制度等背景知识的理解。

(2)对《非攻》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非攻》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非攻》的价值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分析《非攻》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2)让学生进行课文复述,检验理解程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非攻》。

2. 写一篇关于《非攻》的理解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非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非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

《非攻》教案

《非攻》教案

《非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非攻》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评价墨子的思想观点;(3)能够运用《非攻》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非攻》的内涵;(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非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3)运用《非攻》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品质;(3)认识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非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墨子的思想观点,把握其核心思想;(3)学会运用《非攻》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对《非攻》中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2)对墨子思想观点的批判性分析;(3)将《非攻》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非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体会《非攻》的道理;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非攻》中的角色,增强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墨子的生平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非攻》,理解其主要内容,思考相关问题;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非攻》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墨子的思想观点;4.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非攻》的道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非攻》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非攻》;2. 写一篇关于《非攻》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非攻》的道理解决问题;4. 推荐一篇关于墨子思想的论文或书籍,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非攻》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关于“非攻”的思想。

文章通过举例、设喻、引经据典等方式,论述了攻战之害,提倡和平、仁爱、宽容的治国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非攻”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掌握孟子的“非攻”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和平、仁爱、宽容的价值观,培养品德素养。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掌握孟子的“非攻”思想。

四、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战争观念的理解。

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孟子》著作,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非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小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非攻”思想。

4. 案例分析:教师举例分析古代战争观念,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仁爱、宽容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要点,强调孟子的“非攻”思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和平、仁爱、宽容的文章。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非攻”思想。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孟子的“非攻”思想解决问题。

七、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反对不义战争。

教学重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墨子的“非攻”的思想。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味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质疑讨论:
1.找虚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2.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3.察对话,定句读(略)
4.依总分,定句读(略)
5.据修辞,定句读(略)
对称(对偶)
反复(可适当展开)
6.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提醒:
断句加标点后,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文言文断句的考察,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察,因而,除了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外,作为老师,还应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才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上述方法指导,完成《非攻》的断句。

三.反馈矫正:
问题:1.找出通假字。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理解文章包含的道理?
1.通假字
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兹”通“滋”,更加
②拖其衣裘(“拖”通“脱”)
2.词类活用
①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非难。

②以亏人自利也。

使动用法,使人亏。

③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3.特殊句式
①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句,“甚”字后面省略了“于”字。

②从而誉之,谓之义。

省略句,“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课后理解】
(1)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

(2)非之:谴责他。

上为政者:在上执政的人。

得:捕获。

(3)以:因为。

亏:损害。

(4)攘:偷盗,窃取。

豕:大猪。

豚:小猪。

(5)甚:超过,胜过。

(6)苟:如果。

(7)兹:通“滋”,更加。

甚:厉害,严重。

(8)罪益厚:罪更重。

(9)栏:养牛马的圈。

厩:马棚。

栏厩:这里泛指牛马圈。

(10)辜:罪。

(11)扡:同“拖”。

意思是夺取。

(12)当此:对此。

(13)情:诚,确实。

书:记载。

遗:遗留。

(14)白黑之辩:白与黑的分别。

辩:同“辨”,分别。

(15)乱:混乱,这里指是非颠倒。

4.一词多义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以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3、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古义:非难。

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古义:如果。

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古义:重,大。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从而誉之(古义:反而。

今义:因此,就,表示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四.巩固迁移: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啊。

②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现在最大的不义,就是(有人)攻打别人的国家,(我们)却不知道指责他的错误,反而称赞他,称他为义。

2.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3.本文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说明“非攻”这一观点的?
【明确】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式,如文章运用比喻手法举出四个易于大家接受的事例来说明“不义”,并且这四个事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罪行上是一个比一个严重,由前面的“不义”后来的“不仁”也可以体现出来,从而说明“非攻”这一观点的。

板书: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亏人自利
攘人犬豕鸡豚――不义又甚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不义)
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不仁兹甚,罪益厚
杀不辜人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
为不义攻国――从而誉之,谓之义
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

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

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

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

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