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合集下载

海南传统建筑文化

海南传统建筑文化

海南传统建筑文化建筑是什么?建筑就是在大地之上、苍天之下人的栖息场所。

提起传统建筑,人们先想到的总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或是唯美的苏州园林,却很少有人想到海南的一些传统建筑。

诚然,海南的传统建筑不象紫禁城般雍容华贵,也不象苏州园林般娇小美丽,更没有其他建筑般长寿,但它对于海南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这些建筑中,记录了海南的历史,见证了海南的发展。

海南向前走的足迹,都印在了它的躯体上。

时代在发展,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海南的历史已渐渐湮灭在这些高楼里。

不少年轻一代的海南人也忘记了曾经的历史。

了解这些历史,也只有从那些被遗忘的建筑中寻找,也许这些建筑还能给我们一些启发……黎族茅屋建筑是什么?建筑就是在大地之上、苍天之下人的栖身场所。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茅屋,由于过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其表现形式较为纯朴。

船形屋。

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

相传黎家祖先从大陆沿海乘船漂洋过海而来,靠岸后,由于到处荒凉,没有人烟,只好将船翻过来,覆盖在地面上当住屋用。

后来,他们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房屋。

这种房屋,屋檐一直贴到地面,状如船篷,远远看去,仿佛就是一只船,故起名为船形屋。

船形屋分高脚、低脚两种。

黎族建屋,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利用树干做梁柱,靠树杈接托,做成半圆拱形的构架,覆以茅草,这便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船形茅屋。

其特点是屋盖和墙体合而为一。

细看黎族住宅,可发现其独特的建造方法:房屋的骨架由竹木构成,较为原始和简单。

构件搭接处,均使用藤枝或野麻缚扎缠紧,有些柱子上部还插有小木杆称“柱鼻子”便于缚扎。

结构各部的构件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抵御台风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结构构造与美观的统一。

黎族房屋的屋顶,常用茅草作盖。

用竹片将茅草编夹成120厘米长、60厘米宽、2厘米厚左右的草排,以之盖顶。

漫谈海南新新海派建筑

漫谈海南新新海派建筑
些骑楼 建 筑 , 大部 分并 不是 名家 设计。
合 当地 条 件 以 及 其他 外 来殖 民文化 的 叠加 , 成了 “ 形 南洋 味 ” 的文化 个性 。 而
且 这 种融 合 、 沉淀 上百年 从 未 停息 。因
此 得 以 发 展 到 一个 相 对 成 熟 的高 度 。 海 南 建 筑 的 第 二次 南 洋风 的流 行 也 就
时代 , 注重 时 尚追 求。 餐式 的文化 , 快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削减 了设 计 师 们 对建 筑
个 中国陆地 面积 最小 、 海洋 面积 最大 的
海南少数 民族以黎、 为主 。 苗 黎族 、 苗族 都是我 国称 为 “ 百越 ” 的古越 族 之
, 干栏
热带 海洋 岛屿 省, 仿佛 是 一 个各 种意 外
和 惊 喜 事件发 生 的舞 台。 九百年前 苏 东 坡 被 贬 到 当时属于 化外之 地 的儋 州 , 不 经 意 间 掀 起 了汉 族 文化 向 海 南传 播 的

建 筑则 是百越 建筑 文化 的主要特征 。 其建筑 “ 积木 , 依树 人居其上 , 名日干栏 ” 黎族 聚 。
居区以干栏式茅 草屋建筑 类型 居多, 茅草屋有船形 和金字形两种 。 海南苗 族喜欢与其他 民族相 邻而届 , 他们充分 利用地势, 山势而筑 , 家毗邻 , 依 各 形成~团簇 。 南回族居 民 海 的房屋外观造型 富有伊斯兰文化风 格 , 正门墙外 甚至镌刻 有阿拉伯 文的 “ 平安” 横匾。 相 比古代 的缓 慢发 展 , 海南 近现代 建 筑则 是 东西方 文化 剧烈碰 撞 和快 速 交汇 的 产 物 。 代南洋风 的骑楼 毫无疑 问是近 代 海 南建 筑 的代 表 。 南人下南洋 的历史 可 近 海 以追溯 到南宋 时期。1 4 年鸦 片战争后 , 国建 筑 的新技 术 、 材料 、 80 外 新 新结 构和 新 形

热带建筑的特点和应用

热带建筑的特点和应用

热带建筑的特点和应用热带气候的地区,温度高、湿度大、降雨频繁,因此需要建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热带建筑。

热带建筑的特点是耐热、通风、遮阳、透光、美观、环保,本文将从设计、材料、构造等方面介绍热带建筑的特点和应用。

1. 设计热带建筑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调整。

例如,在雨林地区,可以采用“林下”设计,将建筑物置于树冠下,受到树冠的遮挡,避免暴晒和雨淋。

在沙漠地区,可以采用传统的阿拉伯风格,选择浅色的建筑外墙和茅草屋顶,反射阳光减少建筑表面温度。

在海滨地区,应该考虑抗风、防涝、抗腐蚀等因素。

此外,热带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节约能源、环保等问题。

例如,可以选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作为动力来源。

在建筑设计中,最好加入一些绿色植物,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能,净化空气。

热带建筑的设计要符合当地文化习俗,使用当地的材料,结合当地文化元素,增强建筑物的文化感和地方特色。

2. 材料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建筑材料要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耐腐蚀性。

对于热传导系数高的金属材料,要隔热处理,对于防水、防潮材料要进行防腐处理。

建筑材料的选用要尽可能多利用当地资源,如木材、竹子、芦苇等植物材料。

这些材料能帮助建筑物通风,起到减缓室内温度升高的效果。

在海滨地区,建筑材料的使用要考虑到海水腐蚀的问题。

建筑材料要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减少海水对建筑物的损害。

例如,建筑物的门窗和结构要采用特殊的不锈钢材料,使其更加耐用。

3. 构造为了适应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物,建筑构造应该符合透气、遮阳的特点。

建筑物的窗户应考虑当地风向,放在建筑物的侧面或背面,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进入室内。

墙面可以采用透气的材料,如竹子、草帘等,减少室内的温度上升。

建筑物的固定装置应该尽可能采用不锈钢材料,防止腐蚀。

在建筑结构方面,多采用轻质结构设计,可有效减轻建筑物的负荷。

例如,采用竹子等透气的材料进行网格结构设计,既可以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又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减少造价。

当代海南热带滨海园林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当代海南热带滨海园林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当代海南热带滨海园林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海南作为热带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其园林建设风格也凸显当地的特色以及风情,因此本文将对当代海南热带滨海园林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海南当地的区域文化特点。

关键词:风景园林;热带滨海园林;海南1引言海南岛热带园林的开发潜力很大,海南的热带园林也是以旅游业为契机,在这几年里迅速发展起来,但海南的热带海滨园林大多只是仿效东南亚的成熟园林建设模式,只有“形”而没有“神”。

因此,本文主要从海南热带滨海园林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其形成因素,以此为促进海南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相应的借鉴。

2当代海南热带滨海园林的特点2.1园林建筑东南亚地区的园林建筑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景阁。

现在流行的是“贝尔”和泰式的巴厘岛式风格,它们分别代表岛屿和半岛地区的建筑。

“贝尔”景亭的屋顶占据整个建筑的一半以上。

屋面的开闭角更小,排水更迅速,可以抵抗海风和太阳的直接照射。

其体现人们对于印度的一切事物的认识:墙壁是“人类部分”,地基是“魔鬼”,而“贝尔”则是为了与上帝保持更近的距离。

“贝尔”景亭是海南海滨休闲旅游中点睛之笔,它在陵水“分界洲岛”、乐龄中州国际大酒店、三亚“喜来登”等景点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海南园林中,泰式景台的使用较为广泛。

为抵御湿热多雨的天气,它的檐口比巴厘岛的景亭挑檐更长更深,檐口的开合角也更大,整个楼阁的檐口比例约为三分之一,看起来更加轻盈通透。

在海南,不管是海景还是园林景观,泰式景台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三亚“伯尔曼”别墅度假酒店,“悦榕庄”度假酒店,亚龙湾的“热带森林乐园”等。

2.2园林植物2.2.1 园林植物的引种海南省森林资源丰富,与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相近,为其引种和栽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初步数据显示,目前海南的城市绿化中,有60%以上的外来植物来自国外,其中以人行道树最为突出,其中不少为东南亚或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栽培。

另外,东南亚地区的灌木草本也是海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类植物,其适应性强,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热带南部炎热的海岸气候特点。

海南美丽乡村在地性导视设计的路径探索

海南美丽乡村在地性导视设计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美丽中国”建设引向深入,更多聚焦农村,提出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了长远布局。

海南凭借优质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海南有8个村落入选。

乡村旅游中导视设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乡村旅游导视系统在系统整合和组织乡村空间相关信息的同时,能够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

一、海南美丽乡村导视设计现状导视的英文———Wayfinding,也译为“找路”。

导视设计是提供空间环境认知的信息传达界面,协助人们移动时有秩序、有方向、有目标。

除此之外,它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传递给人们更多的空间感受与文化信息,增加不同环境空间的识别度,为身为其中的人们创造独有的场所记忆。

因此,导视设计的本质是提供一个综合的空间信息系统。

目前,海南美丽乡村的导视设计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正逐步建设和完善。

在众多美丽乡村导视设计中,出现了设计不系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同样的,海南美丽乡村的导视设计也存在符号堆砌、符号使用相对杂乱,以及自身乡村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等问题。

乡村旅游导视系统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规范,符合乡村的气息。

良好的导视系统能够美化环境,满足人的视觉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二、在地性设计运用于海南美丽乡村导视设计的意义在地性原本是in-site的译文,直译为“在现场”。

在地性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较多,指建筑物因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空间特点、人文风貌等因素形成了特定的特点、属性,强调的是建筑物本身与所其处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风土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

在地设计的特性亦是源于自然环境和地域生活,依据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追求建筑的空间组织、建构、材料等因地制宜、有机灵活地适应自然与气候,与环境相得益彰,成为地域生活的载体。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海南黎族区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意义、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代表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是了解和研究黎族文化的重要标本。

对于后人来说,保护传承这些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可以让他们了解和感受祖先留下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

2. 保护自然环境传统村落建筑多建于自然环境之中,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常常与自然和谐统一,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考虑到了环保的要求。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是海南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与古老文化的完美结合,保护它们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3. 维护民族特色传统村落建筑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黎族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保护传承这些建筑,有助于保持和维护黎族文化的纯正性和特色,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建筑老化许多传统村落建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到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

一些建筑甚至已经面临倒塌的风险,亟需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2. 城市化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建筑逐渐失去了人气,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搬到城市中心居住。

这导致传统村落建筑的废弃和拆除,部分村落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侵蚀。

3.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目前,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大部分还是处于自发保护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管理措施。

一些保护工作的推进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人士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三、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1. 制定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政策和制度,明确保护目标和范围,规范保护措施和手段,确保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地理

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地理

海南岛的传统聚落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沿海地 区的聚落多与港口、渔业等产业相关联 ,而山区聚落则多与农业、林业等产业
相关联。
海南岛的传统聚落空间格局和分布特征 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状况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
价值。
03
海南岛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及文 化内涵
护措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海南岛传统聚落及 民居研究体系,加强研究的系 统性和深度。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引 入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研 究的创新和发展。
注重实地调查和研究,加强对 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历史 、文化和建筑特点的深入研究 。
加强与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 的合作,推动海南岛传统聚落 及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促 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民居文化内涵
海南岛传统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海南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装饰细节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如雕刻、绘画、楹联等,反 映了海南地方的历史、民俗和信仰。
民居文化内涵是海南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海南地方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
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部,南 海北部,是中国第二大岛 。
地形地貌
海南岛地形复杂,以山地 、丘陵为主,沿海分布有 平原和台地。
气候条件
海南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 候,具有高温、高湿、多 雨的特点,同时也有明显 的季节性变化。
历史地理背景
历史沿革
海南岛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中国领土,之后一直是中国南方的 重要地区。
移民与民族
开发文化旅游
将传统聚落和民居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通 过开发文化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海南岛的 传统建筑和文化。

热带海岛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以三亚护理职业学院宿舍建筑为例

热带海岛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以三亚护理职业学院宿舍建筑为例

1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思考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热带三种气候类型中的典型气候,分布在众多国家。

通常一年只有雨旱两季,年温差变化小,高温高湿是这一带的明显特征,地区植被较为繁茂。

建筑与气候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历史上各地的各种建筑风格就是最好的佐证。

从原始社会的巢穴和洞穴到现代的生态与低碳建筑等,这些建筑都表现出适应各自气候的形态特征[1]。

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隔热和防寒。

气候因素影响着建筑的形态和设计,导致在炎热气候的影响下,经济实力、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技术水平各不相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建筑形态,了解热带季风气候对宿舍建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海岛建筑群地域性特征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海南省志·城乡建设志》中提到,海南地域建筑特色可分为三种:汉族四合院建筑、少数民族船型屋建筑和骑楼建筑[2]。

白骑楼可谓是海南地域的代表建筑,其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又受到西式与南洋文化融合的影响。

建筑特点是底层架空与大悬挑屋檐设计等,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风格,展示了海南建筑遗产的深厚历史和多样性。

当地单体建筑以高深天井、庭院、檐廊、冷巷、外挑屋檐等应对气候特点的设计方法,缓解季节气温高又湿气重的气候影响[3],往往会形成多栋骑楼建筑参差错落地连在一起,既为来往行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天地,又为百姓谋生提供了招揽顾客生意的开放场所,经年累月的发展,已营造出一种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独特的地域特色。

根据海南炎热的气候特点,群体组合通常注重庭院绿化,充分利用热带独特植物与花卉资源构成建筑设计的主摘要 文章重点关注海南岛的宿舍建筑与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区之间的关系。

研究了热带地区宿舍建筑的地域特征和设计策略,包括公共空间设计与节能措施、冷巷空间的变化、应用与生物多样性。

之后探讨了三亚的宿舍建筑设计实践的思路,展示了建筑师如何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审美需求来实现节能和低碳环保的目标。

最后强调了探索适应热带气候的设计和整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以创造和谐地融入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现代地域建筑范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作者:陈利伟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5期摘要:海南省历史文化以黎族文化为特色,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调,是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尤其以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

文章以海南黎族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船形屋建筑形态为对象,以民族特质、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契机,从文化、建筑、艺术和社會四位一体的角度,创造性地表达出海南黎族文化和以船形屋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建筑的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热带建筑;黎族船形屋;黎族文化;海南课题项目:2019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研究成果。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环海,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气候宜人的沿海岛屿,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也是国内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

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同时多民族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南独有的文化。

千百年来,朴素古韵、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使海南社会风貌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2020年4月,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项目正式落地,涵盖了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发展、“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促使海南地域文化与海南独具特色的热带建筑相融合,对加快推进海南经济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以黎族船形屋为例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据考证,黎族人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定居海南,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

黎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简陋的茅草屋,因其建筑形态像船篷和倒扣的渔船,故名“船形屋”。

后由于历史的变迁,海南早期的居民从闽南地区迁徙过来,建筑逐步呈现闽南风格。

随着历史的推移,海南逐渐出现由岭南、云贵、东南亚等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同时受到各地区文化的影响,海南地区尤其是海南琼北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岭南建筑特色。

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对中原官吏的流放和大批分派的驻军进入海南,中原文化逐步涌入海南,中原建筑元素也逐渐融入到琼北地区的建筑中。

到了近代,大批海南人为了谋生前往南洋各国,他们归国后,所修建的建筑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具有南洋文化的建筑风格。

今海口市解放路一带的骑楼老街就是历史的见证,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影响了海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

自此,海南在多元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今天的海南热带建筑特色。

最为典型的海南热带建筑当属海南黎族船形屋原始生态建筑。

黎族船形屋是黎族古老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最原始、最环保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被收录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堪称是人类古老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黎族先人为纪念漂洋过海移民而来的黎族先祖,以船形状建造住屋,其建筑形态极像船篷和倒扣的渔船,故名“船形屋”。

船形屋大致可分为高架船形屋、低架船形屋、落地船形屋和半船形屋四种,其建筑外观形态、建造材料与工艺大致相似,不同的是有高低落差之分。

船形屋的结构形式比较原始,有其独特的建造方法,主体结构以茅草、竹、木头、藤等植物为材料建造。

船形屋的内部空间低矮,并受热带植物的遮挡,因此屋顶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较小,夏季不至于过热。

船形屋低而长的屋檐既防晒又防雨,架空地面的船形屋,还具有通风、防潮等功用。

屋体支撑柱采用热带木材的树干或树杈支承屋体房梁,房屋两侧檐柱承檐梁,中柱承脊梁,梁上搁半圆形拱圈木,再用檩条椽子搭在拱圈木上,交叉处用藤皮或野麻皮捆绑牢固,构件连接间有一定的弹性,加强屋构的稳定性,有效抵御台风的侵扰。

屋顶用茅草或葵叶铺盖,起到很好的隔热和防风雨的作用。

在当时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条件下,船形屋可实现就地取材,看似建造工艺简单,但背后建筑结构及构件的穿插与捆扎十分考究,不但结实耐用,还能起到防潮、隔热等作用,哪怕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也可以快速重生再造,拆建也很方便。

船形屋的构造以实用为主,看似对美的要求不高,但其屋体形态对现代建筑的审美有巨大的冲击力,体现了黎族先人的智慧。

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船形屋,代表着黎族传统文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源远流长,这些综合因素造就了海南建筑应有的热带风格和本土特点。

二、海南黎族地域文化黎族作为海南最早的居民,经历了三四千年的文化历史演变,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海南独一无二的资源、资产。

船形屋是黎族较为典型的地域建筑文化符号,同时黎族还有诸多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独一无二的文化。

海南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原始的腰织机至今仍在使用,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使用泥条盘筑、无轮成型、露天低温烧制的传统手工方式制陶的技艺,另一种原始制陶技艺是泥片合围成型的技艺;黎族树皮布是海南黎族人民将见血封喉树和厚皮树等树皮经过特殊处理加工成无纺布的古老技艺,极为罕见,该技艺比黎族棉纺织技艺更加古老;黎族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原理,利用木棒快速钻动木块而产生的火屑来取火的古老方法,目前在国内已极为罕见。

那些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南黎族特有的地域文化,是海南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留下浓重的文化色彩,在历史文化沿革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更是海南地域文化的特色名片。

三、新时代背景下,海南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创新即改变,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并创造出新的事物的过程,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进、完善,从而达到更大的效益,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传统。

文化亦如此,不管怎么创新、改革,其根本是保留精髓,继承传统,融合创新。

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传统的高度尊重。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变,在现代科技、文化、艺术、文明的冲击下,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黎族特色文化和资源遭到破坏,日益衰落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在现代文明下实现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结合当下,分析现状海南黎族船形屋是在原始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其出现首先是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其次是为了解决生存、居住问题,最后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雨淋,抵御野兽侵袭。

由于当时生产水平低下,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影响,黎族人民只能就地取材营造建筑构架。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空间结构的变化,海南先民对建筑形态逐步优化,使其演变到现代人看到的船形屋遗址的生态结构。

船形屋看似构造简单,但融入了海南先民的智慧,其独特的造型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依然优美,建筑构架和内部结构虽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但符合当时建筑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中可以看出党中央的明确态度。

我们应当抓住历史机遇,在美丽乡村建设或区域建设时将船形屋独特的建筑形态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在现代建筑中继承和延续船形屋的文化符号,在新的建筑形式下体现海南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建筑形态精髓,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机械模仿,也不是某一种形式的局部泛滥,而是通过设计可以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满足现代旋律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相融合。

(二)融会贯通,创造再生生态文化海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滞缓,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前面提到的黎族黎锦、打柴舞等文化遗产急需得到保护传承。

可以运用现代眼光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语言,例如将黎族大力神传说中大力神元素符號和黎族打柴舞运用到建筑、度假村旅游开发中。

还可以让人们体验黎族黎锦的纺织技艺,精心编排,感受黎族三月三节等,无形之中将海南传统文化传递给每一个人。

这就要求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一套体系,统筹规划,化繁为简,既能传承文化,又能传播文化底蕴,将海南传统文化打造成可再生的生态文化。

(三)因地制宜,寻求出路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将进入国际视野,其作为国内唯一热带岛屿,将被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势必吸引世界人民的眼光。

主导未来发展方向,贯穿生态文明发展,制定适合海南发展的热带建筑、地域文化特色产业,运用媒体、自媒体的力量,传播书写文化海南、生态海南、特色海南,打造世界性品牌。

放眼世界,招商引资,政府牵头做指导,制定政策、法规,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有效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生态性,贴合海南建筑特色,运用海南地域文化符号,为海南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做出示范,增强海南地域文化内涵建设,走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之,黎族是海南最古老的民族,其建筑、文化、风俗、技艺等方面都应得到继承与发扬,努力吸收外来文化,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文化的聚集地,让世界各民族文化在海南扎根、绽放。

同时,在海南自贸区(港)高速建设的当下,海南依托其独有的地域优势,结合海南热带建筑特色和多元地域文化,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标志性名片,推动海南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1]陈博.黎族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2]耿玉,朱瑞.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浅谈黎族船形屋[J].神州,2013(2).[3]贾梅.多元文化影响下海南传统民居审美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0).[4]孙荣誉.特征与传承:海南传统地域建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5]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河北美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