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及常⻅病辨治⼀、中医脉诊⼊⻔中医脉诊,也称为切脉,是中医学中⼀种独特的诊断⽅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法。

1.脉诊的重要性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从⽽为治疗提供依据。

脉诊还可以帮助医⽣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2.脉诊的基本⽅法切脉时,医⽣会将⻝指、中指、⽆名指并排放在患者的⼿腕动脉搏动处,这⾥的⽳位称为“⼨⼝”。

医⽣会⽤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观察其强弱、快慢、节律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弦、滑、沉、细等不同的脉象。

3.常⻅脉象与意义(1)浮脉:脉象浮在⽪肤表⾯,表示病在表,病情轻浅。

(2)沉脉:脉象沉在深处,表示病在⾥,病情较重。

(3)弦脉:脉象绷紧如弦,多⻅于肝胆疾病、疼痛等。

(4)滑脉:脉象滑利如珠,常⻅于痰湿、⻝积等。

(5)细脉:脉象细⼩如线,常⻅于⽓⾎虚弱、阴虚等。

⼆、常⻅病辨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案。

以下将介绍⼏种常⻅病的中医辨治⽅法。

1.感冒感冒是常⻅的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寒或⻛热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或数脉,伴随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应以解表散寒或疏⻛散热为主,常⽤⽅剂有麻⻩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2.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由肺⽓上逆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滑或细数,伴随咳痰、喘息等症状。

治疗咳嗽应以宣肺⽌咳或降逆⽌咳为主,常⽤⽅剂有桑菊饮、杏苏散、⽌嗽散等。

3.胃痛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或沉缓,伴随胃胀、嗳⽓、泛酸等症状。

治疗胃痛应以和胃⽌痛或健脾和胃为主,常⽤⽅剂有⾹砂六君⼦汤、健脾丸、保和丸等。

4.失眠失眠是神经系统的常⻅疾病,中医认为失眠多由⼼神不宁引起。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好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脉这门“绝活”。

中医的脉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有点像呼吸、心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神秘。

你可能会问,脉诊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你手腕的脉搏,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听起来很神奇对吧?其实,掌握了方法,咱们也能变成小中医,嘿嘿。

1. 中医诊脉的基本方法1.1 脉诊的准备工作首先,脉诊可不是随便摸一下就行的。

你得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把光线调得柔和些,营造点氛围。

呼,深呼吸,放松心情,心里想着“我这次一定能发现真相!”还记得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吗?要是你一紧张,脉搏都可能跟着“跳了个调”。

接着,确保你的手是暖的,别让病人感觉像是碰到冰块了。

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哦对,小心别用力过猛,像是在捏个橙子那样,轻松一点就好。

1.2 如何摸脉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摸脉了。

记住,这可不是一击就灵,而是一种感受。

你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在脉搏上,体验一下那种跳动的感觉。

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音符,有的可能像小溪流水,有的则像滔滔江水,呼啸而来。

其实,脉分好多种,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

一听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神秘?浮脉就像水面上的波动,沉脉则像深海的宁静,滑脉则给人一种像在溜冰的感觉,顺滑舒适。

你就当是听音乐,只需用心去感受,咱们绝对能找到节奏!2. 注意事项2.1 注意卫生说到这里,咱就得提提注意事项了。

首先,卫生一定不能马虎。

记得在做脉诊之前,洗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免得把“脉”给捉得不清不楚。

这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没道理嘛,爱护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对方服务。

2.2 不同体位的影响还有哦,脉象在不同的体位下会有变化的。

让病人坐着的时候,脉象可能显得有些紧绷;站着的时候,又可能会显得更飘浮。

你可以试试,“您能不能坐着试试?如果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哈。

”这样一来,双方都放松,脉象自然就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3. 诊脉后的体会与总结3.1 温馨交流最后,别忘了和病人进行温馨的交流。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诊断学脉诊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诊断学脉诊

第六单元 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气血的盈亏作用直接相关。

诊脉部位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诊法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寸口、趺阳、太溪三脉。

其中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诊趺阳脉候胃气,以诊太溪脉候肾气。

也有以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诊法。

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

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寸口诊法寸口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患者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医生指法 医生面对受检者,一般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以右手按受检者的左手。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按触脉体,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三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为宜。

布指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即医生先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第五章 脉 诊
2 4 3
升 支 降支
1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脉诊概述 正常脉象 病理脉象 脉图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2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概念
二、脉诊简史
三、脉诊原理
四、脉诊部位
五、脉诊方法
六、脉诊要素
3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概念
血液汇聚之处
脉——脉道
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搏——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 流动时振动管壁所产生的搏动。
部位确定 寸,关,尺×浮,中,沉 →三部九候 分候脏腑:
寸 左手 右手 心 肺 关 肝 脾 尺 肾 命
寸口部寸关尺示意
26
寸-关-尺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寸口诊法
脉道硬挺,血流艰涩
影响脉象
9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三、脉诊原理 (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 3.气血的质量可反映于脉象。

气血不足,脉失充盈——脉象细弱; 气滞血瘀,脉行艰涩——脉涩不利; 气盛血涌,血流迫疾——脉洪滑数。
10
第一节脉诊概述来自三、脉诊原理(二)其他脏腑组织对脉象的影响
1.肺主宗气,贯通心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2.脾主运化,化生心血;脾主统血,影响血行 3.肝主疏泄,调节心神;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4.肾精化髓,充养脑神;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
4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概念
脉象——医生指感下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脉搏所显示的脉位(浅、深)、脉数(频率、 节律)、脉形(长短、大小)和脉势(有力、无
力)各方面的综合形象。

中医脉诊全套口诀

中医脉诊全套口诀

中医脉诊全套口诀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来获
取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脉诊全套口诀。

1. 望 -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结膜等,来判断气血运行的情况。

2. 闻 - 闻取患者的气息、口臭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湿热情况。

3. 问 - 询问患者有关病情和体质状况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患者的
脉象。

4. 切 - 利用三指指腹按压患者手腕处的动脉,来感觉脉搏的频率、力度、涨缩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5. 右手包左手,左手包右手,视乎所访者而定,寸口必须按在手正中
下方,弧形往里按。

6. 在开始脉诊之前,要先放松身体,保持平静心态,避免受到外界干扰,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

7. 准确的脉诊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总结:中医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闻、问、切四个方面,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在进行脉诊时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通过中医脉诊可以及时发现病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号脉三根指头是把人体分成三部分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

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焦,无名指体察下焦。

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舌头都是一个道理。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

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

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

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命门。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 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

《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

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

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

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

《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

人体的气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与肠、肾和膀胱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

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那么,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

所以,中医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三焦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

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

这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而已。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来源:互联网我的家乡是张仲景的故乡,中医家族很多,比如我就是,到我这代是5代了,不过我中医很差。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卓上让我号脉,因为我家里人都是中医,有关家族名誉我不能拒绝。

父亲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来源:互联网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脉经》的贡献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总结归纳脉象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

如谓:“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经》后历代中医著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脉象口诀歌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

(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