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 古书详记载
【三部六病:溢脉聚脉弦长脉涩脉、调神汤】

【三部六病:溢脉聚脉弦长脉涩脉、调神汤】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
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究及其应用,并总结编撰了大量的脉学论说和专著。
各家对脉的分类尽管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分为二十八脉之多,临床上多主张脉证相参,虽也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之说,但无具体指征。
一、四脉特征和见证1、溢脉亦称上鱼际脉。
切脉时,凡寸口脉超越腕横纹,甚或直达鱼际者,故名。
轻则按之微微跳动,重则突出皮肤,可见跳动,更甚者如蚯蚓一团,盘卧于鱼际之上。
2、聚脉上鱼脉是满而溢之,出寸口;聚脉与其相反,是敛而收之,聚关部,又名聚关脉。
切脉时寸尺俱弱,关部独盛,或宛如豆状,甚或似杏核突起于关部。
此脉未见于古医书,但类似短脉之描述,或曰“短则气病”,3、弦长脉是一种复合脉象。
切脉时,三部端直以长,绷紧如弦,超越尺部。
病位多在下焦。
常是痰湿淤滞为患。
此脉患者,多为消瘦体质,常见腹满纳呆,腹中雷鸣,少腹胀痛,常喜热食,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身困疲乏,或阳萎早泄等。
常见于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等病。
4、涩脉历代医家有详细描述:如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刘氏把涩脉归纳为“三不等”,即切脉时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这样既使“胸中了了”,又使指下易明。
涩脉患者多见心慌心烦,胸痛憋闷,身重短气,少寐恶梦,疲乏无力,或四肢麻木等症状。
常见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和月经不调等病。
二、四脉的主方及组成刘氏以上四脉,都自拟了一个相应的方剂,以脉定证,选方定治。
1、溢脉主方调神汤2、聚脉主方调胃汤3、弦长脉主方调肝汤4.涩脉主方调心汤三、四脉复合的治疗四种脉象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二种、三种或四种脉象同时出现,四脉共可演变出15种脉症:溢脉,属于阳亢型;聚脉,属于肝郁型;弦长脉,属于脾虚型;涩脉,属于气血虚型;溢聚复合脉,属于阴亢气郁型;溢弦脉,属于肝亢脾虚型;溢涩脉,属于阳亢血虚型;聚弦脉,属于肝胃不合型;聚涩脉,属于肝郁血虚型;弦涩脉,属于心脾两虚型;溢聚涩脉,属于阴阳中枢失调型;溢聚弦脉,属于阳亢肝郁脾虚型;聚涩弦脉,属于气滞血虚脾湿型;溢涩弦脉,属于阳亢心脾两虚型;溢聚涩弦脉,属于紊乱多病型。
脉法:《内经》和《难经》记录的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脉法:《内经》和《难经》记录的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历代医家关于“脉法”的论著及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自《内经》《难经》伊始,至近代为止,各家关于脉法的研究各抒己见,各具特色。
然而,因医者悟性及知识面的差别,涉及的脉法均有所局限性。
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认真研读《内经》《难经》,发现个中所涉及的脉法简明易懂,提纲挚领,临床实用性较强。
现结合吾师所传,归纳两种脉法,以资大家借鉴参考。
1 脉法分类述要《内经》《难经》传世千载,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中记载了两种易于掌握又切合实际的脉法,即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1.1 三部九候法《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后世所创的“三焦脉法”定位与此相似。
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提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擅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法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别勾勒出了切脉基本的法则,并使医者脑海中对脉形成了一种“象”的感觉。
这对以后找准病位做好了铺垫,对明确定位有显著指导作用。
另外,此脉法将五脏六腑、上下、前后、左右、表里、内外涵盖在内,后世所兴起的脏腑脉法、六经脉法等均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此类脉法多从“气”、“势”言之。
例如,脉上竞上,胸喉为病,即脉气上移,脉势向上,多出现头部、胸部、咽喉、鼻腔、睡眠及上肢颈椎疾病,至于具体气聚何处当根据下文的“独脉法”去作鉴别。
1.2 独脉法《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

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王叔和编撰。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
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作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叔和著《脉经》,这也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
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对于脉学的造诣之深。
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
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
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
这一重大改革表面上是简化了诊断方法,实际上是医学理论深刻推导后才能实现的创新。
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床经验是创新的基础,这种方法沿用至今。
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其实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一重大成功是巨大勇气和大学探究的结晶。
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医道捷径》——王叔和二十四部大脉诀

《医道捷径》——王叔和二十四部大脉诀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河南省中医院肛肠科王凯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部位明,寸关尺,左右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莫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念脉经,病在某腑在某脏,,虚当补来实当攻,寒宜温来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连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疾,八九十至将死期。
为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心经浮脉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人元(玄)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8、心经沉脉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或淋浊,或口糜,疼难忍耐,导赤散合逍遥,一剂清泰,若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四诊之四----脉诊

四诊之四----脉诊第五章脉诊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
”《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等脉法;《难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
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等,确定了二十四种脉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与从舍等论述甚详。
李时珍《濒湖脉学》撷取明代以前脉学精华,载二十七脉,编成“七言诀”,附有《四言举要》,易于诵习。
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为二十八种。
此外,李延《脉诀汇辨》;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
脉诊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第一节诊脉概述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
中医诊断学|病理脉象

中医诊断学|病理脉象中诊· 脉诊病理脉象【含义】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理脉象,简称“病脉”。
一般说来,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内及个体生理特异变化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
一、脉名命名原则当构成脉象的四大要素中某一因素突出表现异常时,就以此单一因素而命名,如以脉位浮为单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不大不小、和缓从容,及称为浮脉;如脉位浮而脉率速,其他因素无异常时,称为浮数脉。
又如脉沉而脉形小,脉软无力时,可采用已经定义了的脉名——弱脉,亦可将几种特征并列而命名为沉细无力脉。
总之辨脉时务必考察诸方面的因素,并将各种变化因素作为辨证诊断的依据。
二、常见病脉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亦存在着差别。
《黄帝内经》记载有21种脉象,《伤寒杂病论》中记载26种,《脉经》总结分为24种,《景岳全书》只分为16种脉,《濒湖脉学》、《三指禅》则分为27种,《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28脉,《脉理求真》增至30种,《辨证录》则更有38脉之多。
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紧、结、代、促、长、短、缓、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动、疾等28种。
1、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2、沉脉类:脉位较浅,重按始得。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3、迟脉类:一息不足4至。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4、数脉类:一息5至以上。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5、虚脉类:应指无力。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6、实脉类:应指有力。
各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表所示。
三、相兼脉1、“相兼脉”的含义: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在28脉中,有的脉象属于单因素脉,如浮、沉、迟、数、长、短、大、细等;而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单因素脉合成的,如弱脉、濡脉、动脉、牢脉等。
中医脉诊基础(附:相似脉的鉴别,七绝脉)

中医脉诊基础(附:相似脉的鉴别,七绝脉)古代脉法最得人心的当属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学28脉,是我们中医诊断学脉诊讲课的蓝本。
《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
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传统28脉浮脉类:浮洪濡芤革散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迟结涩缓数脉类:数动疾促虚脉类:虚细微代短实脉类:实紧长滑弦25对脉象要素脉体要素:左右、内外、曲直、寒热、清浊、浮沉、上下、粗细脉管壁:厚薄、敛散、刚柔脉搏波:来去、长短、动静、迟数、怠驶、高深、结代血流:滑涩、进退、枯荣、强弱、凸凹、稀稠、疾缓传统脉象中用物理语言描述的有:浮、沉、迟、数、长、短、结、细。
这几种脉象比较容易理解。
而难以理解掌握的多采用比拟的手段帮我们学习。
其描述有:“洪”:去衰来盛似波澜。
“濡”: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芤”: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革”: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散”: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紧”:脉来紧张如按绳转索。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古代从医者,并能将文献流传于世的文人多,文字功夫了得。
一句“散似杨花”把我们引入春天漫天飞舞的似雪非雪、似花非花、轻盈如羽、空灵似梦的浪漫意境中去。
一句“如按琴弦”似乎耳畔传来婉转悠扬、清脆流畅的琴声,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古代才子佳人,抚按琴边。
然“脉理精微,其理易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古人只给了我们形象化的描述,却没有给我们如何掌握这种脉象的方法。
病脉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就叫病脉。
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
在脉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医者切脉的体会不同,所以对脉象命名也不一致。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

中医脉学十大名著校著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激酶者——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防治医学的激酶者——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
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
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
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
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
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
《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诊古书详记载
脉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虽为“四诊”之末,但“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脉诊的部位最常取的是寸口脉,按照脉的位置形态,寸口脉可分为正常脉和异常脉两大类。
绝大多数人皆可按中医言明之寸口位置触及桡动脉的搏动,并按照掌后高骨定位寸、关、尺,此类脉我们可称其为正常脉。
但也有少数人,脉不在寸口,而现于寸口背侧,故称之反关脉。
反关脉是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
由于生理位置的变异,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在寸口的背面,这种特异的脉位,称为反关脉。
即脉学名著《三指禅》中所说:“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
”反关脉可见于两手或独见于一手,因位置表浅,在手腕背侧往往可看到其有规律的博动,此为先天所致,一般并非病脉,故不宜按常规的寸、关、尺来诊断疾病。
对反关脉的成因,《诊宗三昧·口问十二则·问反关脉》中记载:昔人所云反关之脉,但言脉位之异,未审所见之脉,与平常之人可例推乎,抑别有所异乎?答曰:凡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自不能条畅如平常之脉也。
其反关之因,各有不同,而反关之状,亦自不一。
大抵反关之脉,沉细不及,十常八九。
坚强太过者,十无二三。
欲求适中之道,卒不易得也。
亦有诸部皆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经脉阻结于其处之状。
故其脉较平人细小者,为反关之常。
较平人反大者绝少,不可以为指下变异,谓之怪脉也。
凡遇反关殊异平常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