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的变化(精选)
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大气压的变化规律哎呀,说起大气压啊,这玩意儿还挺有意思呢。
有一次啊,我和几个朋友去爬山。
那山可高了,爬起来可费劲了。
我们一边爬一边聊天,累得气喘吁吁的。
等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耳朵有点不舒服。
嗡嗡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响。
我就问朋友们,“哎,你们耳朵有没有不舒服啊?”他们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我就觉得很奇怪,这是咋回事呢?后来我想起来了,这可能跟大气压有关系。
你想啊,我们在山下的时候,大气压是一个数值。
等我们爬到山上,高度变了,大气压也跟着变了。
这就像一个气球,你把它从低处拿到高处,它里面的气压和外面的气压不一样了,就会有点不舒服。
我们继续往上爬,耳朵的不舒服感越来越强烈。
我都有点想放弃了,可是看着朋友们都还在坚持,我也不好意思当逃兵。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哇,那风景可真美啊!可以看到远处的城市,还有连绵起伏的山脉。
我们在山顶上休息了一会儿,这时候我发现耳朵的不舒服感慢慢消失了。
我就想,这大气压还真是神奇啊。
下山的时候,我们走得比较轻松。
我就一直在想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我觉得吧,这大气压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人捉摸不透。
但是呢,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感受它的变化。
比如说,我们在水里游泳的时候,会觉得耳朵有压力,这也是因为水的压力和大气压不一样。
还有,我们打开罐头的时候,有时候会听到“砰”的一声,这也是因为罐头里面的气压和外面的气压不一样。
回到家后,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大气压的知识。
原来,大气压的变化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高度、温度、湿度等等。
而且,大气压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呢。
比如说,天气预报里经常会提到气压的变化,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
还有,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大气压的变化,不然会很危险。
哎呀,这大气压啊,真是无处不在。
以后我可得多留意一下它的变化,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呢。
嘿嘿,这就是我对大气压的一点小观察和小感悟,你觉得有意思不?。
大气物理气压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大气物理气压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大气物理是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分支学科,其中气压和气温是大气物理中两个重要的变量。
本文将探讨气压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气压的变化规律气压是指在某一点上由大气分子的撞击引起的单位面积上的力量。
气压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高度变化、气候系统、季节变化等。
主要的气压变化规律有如下几点:1.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海拔越高,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变稀,分子间相互碰撞的次数减少,导致单位面积上的力量减小,从而气压下降。
2.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压会下降。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气体分子内部的平均速度增加,分子间碰撞的力增强,使得单位面积上的力量减小,从而气压下降。
3. 气压随着地球的纬度变化而变化。
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离心力,会使得气压比较低;而在极地附近,由于离心力较小,气压比较高。
二、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是指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是衡量大气热态的物理量。
气温的变化与日照、地形、季节、海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的气温变化规律有如下几点:1.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由于大气层的厚度减小,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使得分子间的碰撞变少,因此分子的动能减小,气温降低。
2. 气温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向极地方向,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充足,而极地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
3. 气温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温带和副热带地区,气温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周期性波动。
通常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三、气压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气压和气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根据气体物理学的理论,当气温升高时,气体分子的内能增加导致碰撞力减小,从而气压下降;当气温下降时,气体分子的内能减小,碰撞力增加,导致气压升高。
此外,气压和气温的变化也受到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如湿度、地形、地表覆盖物等。
不同的气象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大气系统的变化和天气的形成。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
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μ=p0gh/RT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
对于同一地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地面的大气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日变化。
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气压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最高值出现在9~10时。
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
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气的运动;二是大气温度的变化;三是大气湿度的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
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μ=p0gh/RT(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大气压随温度变化表

温度(摄氏度)
大气压(千帕)
-50
26.6
-40
33.5
-30
41.9
-20
51.9
-10
63.7
0
101.3
10
123.7
20
146.7
30
170.3
40
194.5
50
219.3
60
244.8
7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71.1
80
298.2
90
326.1
100
354.8
请注意,这个表格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温度下的大气压数值,并且以千帕(kPa)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大气压常以帕斯卡(Pa)或百帕(hPa)为单位。此外,这个表格中的数值是根据一般的大气条件计算得出的,实际情况可能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大气压的特点

大气压的特点
大气压是指大气中一个特定位置上单位面积所受垂直上的气压力。
大气中有很多不同的气体,所以大气压是复杂的。
它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随高度变化。
大气压呈放射状递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它的减少有一定的速率,在海平面上每增加1000Hpa,其高度就增加大约8km。
二是随温度变化。
当气温升高,大气压就会减小,反之则会增大。
因此,温度影响大气压。
三是随地理位置变化。
当改变地理位置时,大气压也会发生变化,即改变地理位置的大气压不同。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
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μ=p0gh/RT(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初中物理大气压的五种变化知识点分析全国通用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大气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
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教学时参考。
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p=p0gh/RT(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