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端午的阳光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母亲的端午李兴柏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母亲的端午李兴柏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6月18日粽叶飘香的时候。
端午节也就在这粽香中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带着喧腾的节日气氛,欣喜走来。
小时候,身为农家子弟,不知道端午节这个称谓,只知道五月节。
沈阳乡下(于洪、辽中、新民)的端午节,没有什么龙舟赛,也没有喝雄黄酒等民俗。
只有吃粽子、拴五彩线、吃鸡蛋、插艾蒿等民俗。
无论再怎么忙碌,也不能怠慢了端午节,包粽子就是迎接端午节的隆重而简朴的方式。
母亲把头一天泡好的大黄米或糯米淘洗干净,直到把米粒泡得发软了,把苇子叶清洗干净,挑选叶片宽厚无虫斑的。
之后就是包粽子。
取出二三片苇叶,折成漏斗状,装入糯米,将多余的苇叶折回,扣在其余三个角上,攥紧,最后右手拿出一根马蔺,从中间一缠一绕系个活扣。
那个时代,乡下人包粽子是没有馅的,一是没钱买馅料,二是当地没有种植的,三是没有掏弄的渠道。
母亲包粽子的“本事”是从小练就的,还是小姑娘时,她就跟大人学习包粽子。
母亲说:“那时的小姑娘都要学会做家务,不然嫁出去会被婆家人小看”。
她还说:“最容易漏米就是尖角,所以包粽子时一定要勒紧,保证一粒米也不能漏出来。
如果粽子中漏出米,水也会从棱角处进去,这样煮出粽子不饱满,还有一股水渍味”。
上世纪六十年代煮粽子乡下都是用大铁锅,先把粽子放进锅里一个个码好,锅里的水要没过粽子,往灶坑烧火一两个小时。
热气腾腾的水蒸气,从锅盖旁边不断溢出,周身盈满一阵阵粽叶清香。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当锅盖被揭开的刹那,团团水蒸气升腾弥漫,我禁不住吞咽口水,馋虫都快从嘴里跳出来了。
待母亲用筷子夹起煮熟粽子放在冷水中浸泡,以免烫嘴。
解开马蔺扣,剥开粽子叶,只见白皙皙的粽子,粘点白糖,张开大嘴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爽爽滑滑,甜香顿时溢满口。
满族人讲究房檐下插艾蒿以防病。
端午节这一天,东方刚露鱼肚白,耳边响起母亲柔和的呼唤:“快起来,去拔艾蒿”。
我一骨碌坐起来,穿上衣裤和鞋,向浑河大堤走去。
端午情思光影散文

端午情思光影散文端午情思光影散文红艳艳的石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热烈地为我们迎来了夏季。
初夏的时光,微风和煦,鸟语花香,春风春雨滋润了一春的大地,已显得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时间走到五月,日子里的话题,除了国家大事,油盐柴米,在茶余饭后,挂在人们嘴上的,就要数端午节了。
说起端午节,平民百姓,大人孩子,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粽子。
论起来,粽子并不是什么顶级的奢侈品,也不是什么舌尖上的美味,更算不上极品佳肴,但是却让很多人念念不忘,这里面的道理,大致是不用说的。
临近端午,节日的气氛,便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
街道上,集市上,小贩身前的蒸锅里,那热腾腾的,香甜软糯的带着淡淡粽叶清香的粽子,让人垂涎欲滴,难忍购买的欲望。
再看卖粽叶,马莲草(包粽子用的),红枣、蜜枣等等所有有关粽子的东西,还有卖艾草的,也都随行就市地招摇着,兴奋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好不热闹!行走在热闹的人群里,看着这节前热闹的场景,心里那一处轻易不敢碰触的地方,竟然不知不觉地打开……在心里那隐秘的地方,住着最疼爱我的奶奶。
奶奶是聋哑人,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心灵手巧,各种手工活做的都特好。
奶奶会绣花,奶奶绣的牡丹,娇艳欲滴;鸳鸯,栩栩如生。
奶奶做鞋子,先纳针脚细密的千层底,再用各种面料做鞋帮,最后做成偏带的,方口的,圆口的鞋子,不仅看着漂亮,穿着也舒服。
家里的小菜园,在奶奶的细心照料下,也是井井有条。
大至白菜波菜,黄瓜豆角,茄子南瓜,小到葱葱蒜蒜,庄户人家的日子所需,都能在小菜园中获取。
老人家故去,已很多年了。
可她那慈祥的笑容,那一脸的皱纹里蕴含的精气神,她干净利落的打扮,精神矍铄的样子,炯炯有神的双眸……有时候,我甚至发觉,奶奶的一个眼神,就让我懂得了她的意思。
都说聪慧的眼睛会说话,想来奶奶的眼晴,就是这样的一双吧!至今,想起和奶奶一起打粽叶(其实就是比较宽比较长的苇子叶),包粽子的情景,好像就是昨天,一切都是那么清晰。
那时候的曹妃甸,名叫柏各庄农场。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遍插树枝只一人杨秀荣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遍插树枝只一人杨秀荣郑重提示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
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做艾炙的时候,草香弥漫,温热的情感也随之泛滥开来,想到节日,想到亲友,想到老家以及这些年的艰苦困顿,眼泪不禁涌了上来。
时值夏日,老家的庄稼树木想来都已苍郁繁茂了吧,黑土地总是不负期待。
树木和田野让贪玩的孩子们多了躲藏追逐的野趣,这是四季分明的大东北无私的馈赠,除了夏,其他季节太过荒凉。
夏日,树木独有的浓密,恢复了东北对大自然的期盼,我觉得那些亮油油的绿叶嫩枝都是为端午准备的。
节日的当天,我们需要插艾,更需要色彩鲜明的绿树枝点缀房檐。
想起小时候折过的杨树枝,心里满溢生机勃勃的绿,它们旗帜一样招摇在老屋的茅檐之上,缀着红的,橙的,黄的,蓝的,粉的等多样五彩纸葫芦。
那纸葫芦的穗子也是五颜六色,随风摇动,连着树枝,连着老屋,连着心。
摇啊,荡啊,我小时候的端午就这样又来到眼前了。
忘记了自己参与过老家几次的端午,想来不足二十次。
但大约每个端午都是差不多的程序,所以记忆格外深刻。
节日那天,庄户人是要起得很早的,一般四五点钟,不待太阳升起,因为是要去麦地就着露水洗脸,太阳一晒,露水就会蒸发。
用麦露洗脸,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野生的艾蒿不够多,天然的艾露过少老家的麦田又较多的缘故。
至于把采回的艾蒿泡进脸盆洗脸,在老家时是一次也没有过的。
回忆中都是用露水洗脸的,或者大概不拘麦露,什么露水都可以。
孩子们的乐趣不全在洗露一事上,更多的是去途和归途以及用毛巾沾露的嬉戏。
归途经过田野树林就可以采艾蒿和折树枝了,树枝其实不独独可以折杨树的,其他矮小的榛柞类也是可以的,那叶子形状各异,其实比杨树叶美许多。
至于采艾蒿,小孩子不太认得,都是大人们的事情,所以我更多的角色是折树枝。
树枝抱回家,五彩葫芦就上场了,所有的葫芦都要系在树枝上,然后插上屋檐。
散文阅读讲评

4. 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 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 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 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 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渐愧” 和“不满”,没有此意。)
5.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 江的事件,点明丁屈原与端午节的 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1 分)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 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 分)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 端午节的感想。(2分)(共5分,意 思对即可。)
——句段作用
• ①内容上,交代了灯笼草默不作声、超然于天地 间的特征,表达了我与灯笼草的深厚感情(2分); • ②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照应题目,点题(点明 中心: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渴望,),与文章结 尾相响应。(2分)
20.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一要看本身的作用,二要看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 结尾的作用,三看它在文章中的位置。 出现问题:审题不到位,生搬用套答题模式,如:
1.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灯笼草以及我对它的赞美做铺垫。
2.为下文我们应该爱护乡村、回归自然做铺垫。
• ⑴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 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 B “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 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 C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 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 D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 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 E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 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 答案:BE(B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 音……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 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E 强调 对故乡的思念)
沈从文端午节原文阅读答案解析

沈从文端午节原文阅读答案解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为人们所喜爱。
他的散文《端午节》就是一篇典型的代表作,全文通过作者细腻而真切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沈从文《端午节》的原文进行详细阅读,并解析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语句,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一、阅读原文《端午节》晚钟初动,人静如注。
我打眼一看,塔上的灯还没有点。
过了一阵,忽然暗里亮,然后散出白玻璃似的光,照向屋外。
我起身跑出去,只见河边上一样东西都没有,空中很宽阔,有风在吹。
我寒病初愈,有点虚乏,脚下踏着约盘约束的滩石,一灯连河两岸都映着,远处的烟雾越来越是深青的颜色,很像一个浓缩的坡茶。
长江大河,在五年来的春、夏、秋、冬之间,似乎一个从未停过一分一秒的奔泻,时而暴腾,处处是浊泡,时而连声细滑,如同疯魔。
但此时此刻是歇了的,它在挺拔的河滩上休闲,河水波纹静如瓠江,渐渐只留下长长的细白皱纹。
“端午节了呢,”我心里想,“江畔的人们呢,现在大抵在吃粽子。
那么陆地上的百姓呢,他们在做么呢,一定在买马鞭草吧。
”这时,就飞来了几声敲木鱼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那边也出现了灯笼──可是偏偏鱼龙脱出了轨道停止不动了──,一个男的在那里打木鱼,一个女的在摇手鼓,“哎去,哎去,哎去”。
赵家老头子披紫袍子出来参加端午节汇演。
他走回退着精壮的勇士抬的那个龙身旁,收回了去年所用的悬在龙头柱子上的包子,重新用它换下一个小的金元宝。
那些龙鳞就立即闪出了带星光的色彩,光华萌动。
这时我也就起了看端午节戏的心思,走到兴发口戏台上去。
有几张木榻拉在板凳上,作为时间的表演用,老人们有的打瞌睡,有的吸烟,有的擦朦胧眼镜。
过了一会儿,赵家老头又出来了,这回他是穿白衬衫,手里拿着一根七尺长的竹竿,竹竿上别着一个小红旗,上面标着“安康劳动模范”的字样。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五月有节是端午杨树林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五月有节是端午杨树林郑重提示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
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当收获和播种一同袭来之时,端午,紧跟着五月的优雅步履,带着神秘,应着天时,飘着花香,裹着味道,又一次如约莅临人间。
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也在我的人生之旅中刻满了记忆。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端午划过的影子,总在心灵深处定格,想起来,能温暖整个过去的曾经。
记忆中,家乡一带称端午为“单五”,并把“单五”的“五”字夹带方言儿化音。
五月初五,月和日都是五,应是重五,咋会喊成语义截然不同的名字呢?问起来,大家都说是老辈传授,代代相传都叫“单五”。
也许是口误或谐音吧。
但从家乡人过端午的举止和忙碌中,也许能印证这个叫法所蕴含的不尽话题。
小时候,山区生活条件差,常常惦记着过年过节,心里膺记的无非就是吃好吃的。
端午节的到来,也是春节过后最大的传统节日。
经历一季荒春的人们,也是蓄积了力量在过这个节日。
过端午炸油馍是家乡的传统,那种飘荡在小村的油馍香味,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在那个时代里,想吃油馍也是个奢侈的生活美味。
好在小村总有人在端午前几天就先炸起了油馍,一家炸油馍,香味飘满村。
诱人的油馍香裹在山风中,经过小村清新空气的过滤,闻到的是一股怡人的清香。
这味道在当时也是直勾人心的,一同闻到香气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谁家可炸油馍啦”。
这一闻,使我心中顿生渴望,盼望着母亲能快快炸出香喷喷的油馍。
我的愿望也在节日的到来和母亲急于走亲戚送油馍的忙碌中实现了。
春节有几份礼物,端午就有几篮油馍。
这是乡间恪守的规矩和习俗。
端午节不光是吃油馍改善生活,走亲戚送油馍是这个节日的重头戏,也是对春节礼尚往来的延续,更是亲情的又一次互动。
一篮香喷喷的油馍,传递了长幼之间的情感,放大了可持续热情的日子。
初五的当天,家家户户炸油馍的场景,使这个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熊红久《端午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i}x,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间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间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忧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限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二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擂米的私质,擂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私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端午”主题

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端午”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彩端午苗理洁①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
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
一筐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小妹子爽爽地答道。
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③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开始才有扒龙船。
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
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
赤,红也。
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
这红色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脑海,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1.以下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一句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B.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C.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和《楚辞》。
D.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2.下列哪句没有用到修辞手法?()
A.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B.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C.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D.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
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4.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5.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错在“‘渐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
4.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江的事件,点明丁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
(1分)
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分)
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2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
5.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每点2分。
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