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的典故轶事范文
马说创编小故事

马说创编小故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北方进入秋天就寒风凛冽,据说我军前线又吃了败仗,将军向皇上上奏,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马比不上敌人,现在要大肆招兵买马。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机会终于来了,我在草原上正悠闲地吃着草。
据说将军也有关公的情怀,正要物色一匹千里马。
家家户户的马都基本上集中在肥沃的草原上了。
但来的不是将军,是一个肥胖的老头,据说是将军委派来相马的,是皇上御用的相马大师,好久好久以前曾经为皇上相过几匹千里马,外号就叫“伯乐”。
但他长期在朝廷里享乐,已经肥胖臃肿到无法走路骑马了,下了马车就被人抬着,抬到哪里就相哪里的马。
抬轿的人指那匹马,“伯乐”就相哪匹马。
其他的马都被无视走过,他们直达目的地,好像早就有目标了,这“伯乐”明显是被人收买了。
我悲愤不平!扬起前蹄嘶鸣,正欲奔过去,被主人看见了,马上用套马绳把我脖子套住了,赶上来就用马鞭把我狠狠揍了一顿,说:“叫什么叫!叫什么叫!你以为你是千里马吗?平时吃得多,干活又有气没力的,如果惊吓了皇上的宠臣,你我都没命!”
我怒视主人,想:如果前方再打败仗,敌人长驱而入,你我都没命!国家兴亡,马匹有责!
我看着被牵走了几匹马,但都不是千里马。
我彻底失望了。
历史趣谈:马周是唐朝政坛上一位有传奇经历的人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马周是唐朝政坛上一位有传奇经历的人物导语:马周,字宾王,出生于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就离世了。
但是,马周非常勤奋好学,通过努力,他熟读《诗》、《书》、《春秋》等书籍...马周,字宾王,出生于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就离世了。
但是,马周非常勤奋好学,通过努力,他熟读《诗》、《书》、《春秋》等书籍,而且他天资聪颖,年纪不大就已经满腹经纶了。
马周的内心有着济世之才,然而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有些怪异的性格,周围的人很少有瞧得起他的。
在武德初年,马周当上了邻郡的一名文职人员,也算是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奈何,这份官职与想象中差距极大,无法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
马周觉得太大材小用,遂整日里闷闷不乐,以酒度日。
后来,他因不务正业而被刺史达奚茹责骂,马周越发有不得志之感,于是便离职了。
之后,马周来到了长安,他渴望着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唐太宗的垂青,从而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苍天不负有心人,马周的等待并没有白费,他迎来了一个机会。
当时,他已经是中郎将常何的门客。
唐太宗要求在朝的官员每个人都写一篇有关时政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根本不擅长舞文弄墨。
于是,马周便替他写了这篇文章。
唐太宗看过文章,大吃一惊,他知道如此出色的文章不会是常何写出来的。
自然而然的,马周得到了唐太宗的召见和赏识,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不过,官职虽小,但凭借着马周的才学,升迁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马周觉得自己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心中对于唐太宗也非常感激,从此尽心尽力地为国事操劳。
贞观十八年,马周担任宰相之职,同时还兼任太子李治的老师。
四年之后,马周终因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马周的典故

关于马周的典故马周,古代中国的名将,他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成为历史上的经典典故之一。
关于马周的典故常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里将通过一篇3000字的文章,介绍马周的典故及其内涵。
马周,生于战国时期魏国,是魏国的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
他聪明勇猛,善于指挥作战,给敌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同时,他也是一位深思熟虑、谋略过人的智者,智取敌军成为他的一大特点。
马周的典故,主要源自于他与敌军的智谋之战。
那时,魏国与邻国秦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出动精兵强将,准备对魏国进行全面进攻。
面对这样的局势,马周深知自己的军队实力有限,无法与秦国正面交锋,于是他决定采取以智取胜的战略。
马周首先调查研究了秦国军队的行动规律,发现敌军每天棋逢对手时都会吃饭,当饭菜送到时,士兵们会停止战斗,享用丰盛的晚餐。
这一发现给了马周以启发,他斟酌再三,最终决定迎难而上,利用他们停战时的短暂间隙,展开一场决战。
于是在晚上,马周指挥他的军队袭击了秦军。
正当秦军的士兵们在享受美食时,魏军突袭而至,阵势如虎,将秦军打得措手不及。
狼狈之中,秦军溃不成军,被魏军彻底击败。
这场战役成为历史上马周的著名胜利之一。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马周的智慧和谋略。
他能够从敌军的饮食习惯中找到突破口,并且将其转化为取胜的机会。
这种足智多谋的本事,让人们对马周深感佩服,并且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他成为了军事智囊的代表之一。
马周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战争和生活中,常常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洞察敌人的弱点,并从中得到突破。
这种灵活机智的智慧,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马周的典故,我们也可以看到军事领域的重要性。
马周是一位以智取胜的将领,他的智慧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战略让人们明白,军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国家的安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普通人来说,马周的典故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马氏的趣事典故

关于马氏的趣事典故聚米为山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今天小编就来和说大家来说说马氏的故事。
〖马王对笑〗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钉子’钉住了你的鼻子。
”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马’啊,原来本姓‘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
”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画虎类犬〗“画虎类犬”源于《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
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
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
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
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
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
因为“*”在古代也称作“犬”。
后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聚米为山〗刘秀平定了东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即准备谋取陇、蜀。
为了进攻蜀地,他只有借道天水南下,过秦岭进武都,直趋阳平关。
但隗嚣此时对归附刘秀有些动摇,后来干脆公开与汉朝对抗。
马援多次写信劝说,他非但不听,反而认为马援背叛了自己。
马援见隗嚣与刘秀彻底决裂,立即上书刘秀,表示愿意归附东汉王朝,消灭隗嚣,并将隗嚣内情及灭敌计划面陈刘秀。
刘秀便给他精兵5000,让他驻扎在陇陕之间,招纳隗嚣部将,以分化瓦解隗嚣,并牵制、消耗隗嚣主力。
马周:由平民至卿相的唐初功臣

马周:由平民至卿相的唐初功臣作者:潇湘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6期他虽出身贫寒,却能让唐太宗李世民破格提拔,大胆使用。
他的名字虽然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世人知之胜少,但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眼中,他是唐太宗手下诸重臣中最有才具的。
并认为其才德远在商代名相傅说、助武王灭纣的姜子牙之上。
(见《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他就是马周。
马周(601~648年),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
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马周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加上他的天资聪颖,不到二十岁就已经满腹经纶了。
起初曾做过低级文员,他感到是大材小用,于是整天借酒浇愁,最终离职而奔长安成为一名“长漂”。
在长安漂流一段时日后,眼看着生存都成了问题,只好硬着头皮去投靠中郎将常何府上做门客,暂且在长安落户。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文武百官上书谈论治国得失,要求写出几条具体意见。
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愁眉不展,回家给马周讲这事儿。
不料马周对此早已胸有成竹,便对常何陈述了20多条应办的事(“陈便宜二十余事”)。
常何虚心纳言,就依马周说的,写好奏章送给太宗。
太宗一看,非常高兴,这些建议有根有据,“事皆合旨”。
但太宗又奇怪了,常何平时并不谙熟为政之道,怎么转眼之间有如此惊人的才能?就拿奏章里写的意见问他,常何是个老实人,便说了老实话:“我哪有这本事提出这些奏议?这都是臣的家客马周教我这样说的……”太宗听了常何原原本本的汇报,十分惊喜,没想到你常何门下竟有这样的奇才,当即下令:朕要马上见见这个马周!皇帝召见,本应立即前往。
然性情高傲的马周居然摆架子拒绝进宫。
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马周才从容进宫。
《贞观政要》说,“(马周)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
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
李世民三请马周

李世民三请马周马周马周简介:马周(601~648)唐初大臣。
字宾王,博州茌平(今茌平镇马庄)人。
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
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
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谣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马周生平: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字宾王,于公元601年生于山东清河.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小城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象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官职也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楹联趣事

楹联趣事楹联艺术的精工与奇巧,自古以来就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爱好者。
如今大多数的地方都成立有楹联学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赋予了楹联艺术新的生命力,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中,对对联应该是最主要的课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反应能力,也是学生掌握文字、词汇特点的最好方法。
凡读书人,不懂对联或不会对对联,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间流传了很多与对联有关的故事、轶闻,这一篇,我将撷取一些此类故事和朋友们分享,既是故事,对于它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性,已无必要去深究,我们只是从中学到一点文学知识,从它可娱性的内容中获得开心一笑,也就足矣了。
一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自小就聪慧过人,诗词歌赋倒背如流,邻家有一富户,对其深为妒忌,一日当众多邻居面出一上联要于谦对,以此想难倒和羞辱于谦:牛头岂能生龙角;于谦应声对到:狗嘴何以吐象牙。
对仗工整,一字无暇。
针锋相对地反辱了这个富家弟子。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关于马的历史典故集锦9篇

关于马的历史典故集锦9篇关于马的历史典故集锦9篇关于马的历史典故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被敌军骗到了沙漠地带。
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
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
”急教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
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
管仲见山谷险恶,急教寻路出去,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
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
”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关于马的历史典故2塞翁:边塞的老头儿。
失马:丢失马。
焉知非福: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儿呢?《淮南子人间训》里说:古时候塞上有个老头儿,丢了一匹马,人家来安慰他,老头儿说:“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呢?”后来这匹马居然又带了一匹好马回来。
比喻虽然受到暂时的损失,却因此得到了好处。
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关于马的'历史典故3楚霸王项羽驯野马乌骓的'故事广为流传。
据说乌骓当初被捉到时,野性难驯,许多人都休想骑它,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
壮强好胜的项羽听说便想一试。
他驯马有术,一骑上乌骓,就扬鞭奔跑,一林穿一林,一山过一山。
这马非但没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注,身疲力竭了。
霸王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一树干,满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结果那树连根都离开了山土,乌骓总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驱使了一生。
关于马的历史典故4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周的典故轶事范文四请马周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
其实,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
太宗不仅在草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而且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
他三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
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
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
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
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
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现给太宗。
太宗一看,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
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
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
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
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
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住在臣家,乃当今一大奇士也。
”致酒行——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史籍记载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监察御史,奉使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周上疏曰:臣每读前史,见贤者忠孝事,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
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惟忠义而已。
是以徒步二千里,归于陛下。
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
窃自惟念无以论报,辄竭区区,惟陛下所择。
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右,墙宇门阙,方紫极为卑小。
东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
太上皇虽志清俭,爱惜人力,陛下不敢违,而蕃夷朝见,四方观听,有不足焉。
臣愿营雉堞门观,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矣。
臣伏读明诏,以二月幸九成宫。
窃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视膳。
今所幸宫去京三百里而远,非能旦发暮至也。
万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见陛下,何以逮之?今兹本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热处,而陛下走凉处,温清之道,臣所未安。
然诏书既下,业不中止,愿示还期,以开众惑。
臣伏见诏宗室功臣悉就籓国,遂贻子孙,世守其政。
窃惟陛下之意,诚爱之重之,欲其裔绪承守,与国无疆也。
臣谓必如诏书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贵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尧、舜之父,有朱、均之子。
若令有不肖子袭封嗣职,兆庶被殃,国家蒙患。
正欲绝之,则子文之治犹在也;正欲存之,则栾黡之恶已暴也。
必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人,宁割恩于已亡之臣,则向所谓爱之重之者,适所以伤之也。
臣谓宜赋以茅土,畴以户邑,必有材行,随器而授。
虽干翮非强,亦可以免累。
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得其术也。
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臣闻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本,故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言“吾不与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
自陛下践祚,宗庙之享,未尝亲事。
窃惟圣情,以乘舆一出,所费无蓺,故忍孝思,以便百姓。
而一代史官,不书皇帝入庙,将何以贻厥孙谋、示来叶邪?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圣人训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臣闻致化之道,在求贤审官。
孔子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是言慎举之为重也。
臣伏见王长通、白明达本乐工舆皁杂类;韦般提、斛斯正无他材,独解调马。
虽术逾等夷,可厚赐金帛以富其家。
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驺竖倡子,鸣玉曳履,臣窃耻之。
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使在列,与士大夫为伍。
帝善其言,除侍御中。
又言:臣历观夏、商、周、汉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岂无僻王,赖先哲以免。
自魏、晋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
良由创业之君不务仁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其政少衰,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
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隆禹、汤、文、武之道,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世之基,岂特持当年而已。
然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而大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陛下虽诏减省,而有司不得废作,徒行文书,役之如故。
四五年来,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
尧之茅茨土阶,禹之恶衣菲食,臣知不可复行于今。
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而罢露台,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景帝亦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功,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
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摇。
向使高祖之后即值武帝,天下必不能全。
此时代差近,事迹可见。
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
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治,其弊犹乱。
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后,圣虑之所当忧也。
臣窃寻自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悔,未有重能安全者。
凡脩政教,当脩之于可脩之时。
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无益也。
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不知其身之失。
故纣笑桀之亡,而幽、厉笑纣之亡,隋炀帝又笑齐、魏之失国也。
今之视炀帝,犹炀帝之视齐、魏也。
往贞观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易斗米,而天下帖然者,百姓知陛下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无谤讟也。
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易粟十余斛,而百姓咸怨,以为陛下不忧怜之。
何则?今营为者,多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
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积布帛东都而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
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王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
但贮积者,固有国之常,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以资寇邪?夫俭以息人,贞观初,陛下己躬为之,今行之不难也。
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
若人既劳,而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
古语云:“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
”以陛下之明,诚欲厉精为政,不烦远采上古,但及贞观初,则天下幸甚。
昔贾谊谓汉文帝云“可痛哭及长叹息者”,言:当韩信王楚、彭越王梁、英布王淮南之时,使文帝即天子位,必不能安。
又言:“赖诸王年少,傅相制之,长大之后,必生祸乱。
”后世皆以谊言为是。
臣窃观今诸将功臣,陛下所与定天下,无威略振主如韩、彭者;而诸王年并幼少,纵其长大,陛下之日,必无他心,然则万代之后,不可不虑。
汉、晋以来,乱天下者,何尝不在诸王。
皆由树置失宜,不豫为节制,以至灭亡。
人主岂不知其然,溺于私爱尔。
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
今天下百姓尚少,而诸王已多,其宠遇过厚者,臣愚虑之,非特恃恩骄矜也。
昔魏武帝宠陈思王,文帝即位,防守禁闭同狱囚焉。
何则?先帝加恩太多,故嗣主疑而畏之也。
此武帝宠陈思王,适所以苦之也。
且帝子身食大国,何患不富,而岁别优赐,曾无限极。
里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言自然也。
今大圣创业,岂唯处置见子弟而已,当制长久之法,使万代奉行。
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
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尔。
县令既众,不可皆贤,但州得良刺史可矣。
天下刺史得人,陛下端拱岩廊之上,夫复何为?古者郡守、县令皆选贤德,欲有所用,必先试以临人,或由二千石高第入为宰相。
今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
又刺史多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始出补外;折冲果毅身力强者入为中郎将,其次乃补边州。
而以德行才术擢者,十不能一。
所以百姓未安,殆在于此。
疏奏,帝称善。
擢拜给事中,转中书舍人。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
王为皇太子,拜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十八年,迁中书令,犹兼庶子。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
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书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初,帝遇周厚,周颇自负。
为御史时,遣人以图购宅,众以其兴书生,素无赀,皆窃笑。
它日,白有佳宅,直二百万,周遽以闻,诏有司给直,并赐奴婢什物,由是人乃悟。
周每行郡县,食必进鸡,小吏讼之。
帝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榜吏斥之。
及领选,犹废浚仪令。
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曰“冬冬鼓”;品官旧服止黄紫,于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地租;宿卫大小番直;截驿马尾;城门、卫舍、守捉士,月散配诸县,各取一,以防其过;皆周建白。
自周亡,帝思之甚,将假方士术求见其仪形。
高宗即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
垂拱中,配享高宗庙庭。
子载,咸亨中为司列少常伯,与裴行俭分掌选事,言吏部者称裴、马焉。
终雍州长史。
赞曰:周之遇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其自视与筑岩、钓渭亦何以异!迹夫帝锐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时,以明佐圣,故君宰间不胶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
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马周,博州茌平人也。
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