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永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三)试卷

永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三)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3分)1. (3分) (2020高一下·明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
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
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
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番场面。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B . 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C . 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D . 沉痛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 .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C .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D .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届永州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届永州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018届永州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考生们要想高考语文考试考到好,那就要多做一些模拟试卷,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2018届永州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希望能帮到你。
2018届永州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题目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A.整饬(chì) 殷红(yān) 呱呱坠地(guā) 拾级而上(shè)B.股肱(gōng) 宁愿(nìng) 纤尘不染(xiān) 棋高一着(zhāo)C.罡风(gāng) 隽永(juàn) 力能扛鼎(káng) 翘首以待(qiào)D.渐染(jiān) 泥淖(zhuó) 丢三落四(là) 兔起鹘落(h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籼稻笑嘻嘻粲然一笑万顷碧波B.坍缩连锁店自出机杼德义双馨C.精粹侯车室格物致知洗尽尘滓D.思辨一杆秤正襟危坐灯火斓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虽然也可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材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
B.有抱负、有追求,这是当代青年应具备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现状,整天沉浸在甘之如饴的环境中而无所事事,很快就会磨掉锐气。
C.政府的政策要做到清明,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的意愿,我们就必须倾听来自人民的意见,集思广益,还要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D.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4.对下面一段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深圳南方公司,①在改革开放形势大力推动下,②为了避免对来深圳南方公司应聘的人以是否名牌大学毕业而选择录用的先入为主的弊端,③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广聚贤才,④今年应聘毕业生时,⑤将不再询问其毕业的学校。
永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第一次模拟)试卷

永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第一次模拟)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
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
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
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
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是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是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
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了诗里所写的情景,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杨万里的“活法”在文中的意思。
(2)如何理解“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3)请结合材料,说说姜夔为什么称赞杨万里“处处山川怕见君”。
2. (12分) (2020高二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南朝刘勰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
湖南省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答案]
![湖南省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67a233650e52ea55189851.png)
湖南省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卷(一)[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永州市2018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doc

永州市2018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生物命题人:刘文德(双牌县二中)阳青海(永州四中)龙小波(东安一中)审题人:陈建平(永州市教科院)温馨提示:1.本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考号等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共36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艾滋病毒是RNA病毒,侵染人的淋巴细胞只将其遗传物质注入寄主细胞内B.所有生物亲代与子代的遗传物质传递的桥梁是精细胞和卵细胞C.病毒也有严整的结构,虽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都不是一个系统,也不是生命系统2.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其原因是低倍镜视野大,易找到目标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C.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上盖玻片D.显微镜对光时,应使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3.下列有关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A.西瓜、梨等的组织中富含还原糖,可作为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检测花生油可选用苏丹Ⅲ作指示剂,检测花生种子中脂肪颗粒一定要使用显微镜C.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多肽可使用双缩脲试剂,该试剂的本质是碱性环境中的铜离子D.可用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替代30%的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4.有关生物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单体中至少有一个NH2(氨基)和一个COOH(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B.蛋白质中结构最简单的生物氨基酸是甘氨酸,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C.蛋白酶在强酸中变性的原因是该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肽键被水解D.载体蛋白、血红蛋白都具有运输功能,血红蛋白由C、H、O、N、Fe五种元素组成5.下图是生物体的几种有机物及其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有机物M1、M2、M3、M4的组成成分。
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二下·杭锦后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
“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
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
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
“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
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
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
“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
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
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
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
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
【最新】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突然,爱尔逊的神色凝重起来, 整个人定格一般僵住。 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小女 孩 ! 一个穿着花边裙的金发小女孩,追逐着一只彩色蝴蝶,忘乎所以地跑过乱石 岗,朝雷区跑去。 爱尔逊的心揪得紧紧的, 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年仅 7 岁的女儿在珍珠港轰炸中丧生 时的情景。“她不该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 ”爱尔逊想,“怎么办 ?呜枪示警 ?那 岂不暴露了我军的军事行动 ?这是纪律绝不允许的。” 小女孩丝毫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滑入死亡的陷阱,依然轻盈地向雷区逼近。 来不及了 ! 不能就这样看着她被夺去生命 ! 爱尔逊掉头对身边的少尉杰克说: “这 里交给你了。我去救那个女孩。” “长官,这严重违反了纪律 ! 要上军事法庭的 ! ”杰克说。 “如果上帝还让我活到那天,我愿意 ! ”他飞快卸下望远镜,迅疾跃出掩体,向 女孩方向跑去。爱尔逊很快通过草地,穿过白桦林,来到雷区边缘。 凭借着一个老战士的经验, 他仔细观察着眼前的道路, 分辨哪里有地雷存在的可 能。这里埋下了无数的地雷,稍有不慎,地雷便会将他送上天国。更重要的是, 这次军事行动因为他的怜悯可能遭到惨重的打击。 但他别无选择了, 他必须穿越 雷区。 他穿过了死亡之地, 接近了小女孩。 女孩已经发现了他。 她没有被这个突然出现 在自己眼前的陌生的面孔吓住, 而是安静地看着他。 爱尔逊压低声调, 柔和地招 呼她:“哦,小宝贝,不要动 ! 站在那,好吗 ! ” 小女孩不明白这个陌生人说的话。 她认为他在和自己玩游戏, 欢笑着朝爱尔逊走 过来。眼看她走出了乱石岗,正踏进雷区,爱尔逊急忙拔出手枪对着她,喝道: “天使,不要动 ! ” 小女孩惊恐地望着面前这个人,哭起来。趁这工夫,爱尔逊奔到了她的身边。他 轻轻抱住女孩,说:“别哭了,叔叔带你回家。”他抚摩着她的头,同时注视着 敌人方向的动静。 “孩子怎么办 ?”爱尔逊犹豫了片刻后,他决定带着孩子重返雷区。 这确实是个奇迹 ! 爱尔逊往返通过雷区而没有触雷。也许冥冥之中,上帝行使了 他爱的伟大力量。 但幸运之神没有伴随爱尔逊到最后。 敌人发现了他。 当他穿过 白桦林, 踏上草地时, 嘹望楼上的重机枪子弹就追上了他。 他感到身上一丝刺痛 的同时便扑倒在地,丧失了知觉:也就在同时,盟军总攻的炮声响了。战士们接 应了爱尔逊,他与死神交臂后活了下来。 爱尔逊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 理由是:爱尔逊上尉在重大的军事 行动前,感情用事,致使军事行动受到严重失利之威胁。同时,他的仁爱之心与 珍视生命的情感符合人类共同的美好心愿, 因而减轻罪过,予以削去军籍的处罚。 爱尔逊回到了家乡后, 许多母亲来信赞美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冒险行为去挽救一个 小生命: “那是作为人的最大价值, 尊敬的爱尔逊先生, 其意义远胜于一场战争 中正义的屠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将会感谢您,仁慈的上帝也将会为您而注 目! ”英国女王在致爱尔逊的信中这样写道。 (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1 年第 10 期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爱尔逊冒着舍弃生命和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去救助一个小女孩,他身上 既体现了军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了珍惜和保护生命的美德。 B.小说前几段对战争环境的叙写,渲染了总攻开始前的紧张氛围,交代了故事 发生的特定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铺垫。
湖南省永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

湖南省永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永州市2018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27分,每小题3分)题号 1 2 3 4 7 8 10 11 12 14 17 18 19B AD A B BD D C答案 C C A ACE1.C(A项扩大范围;B项曲解文义,应为“在于它的求同存异”;D项原文为“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曲解文义)2.C(“以事实为依据”错)3.A(原文为“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4.A(爱竹,先是障碍,后是媒介)。
5.①淡泊名利,直而有节。
他爱竹师竹,先教书后做研究,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活得直而有节。
②清高孤傲,与世无争。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邻居求联他不应、求竹他拒绝,这些都反映了他作为知识分子与世无争和清高孤傲的性格。
③勇于自省,与邻为善。
节新篁突发心脏病,因为有邻里帮助而及时入院,住院期间他勇于自省,为自己过往的不当行为而惭愧,并决心主动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
可以从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6.①与开头节新篁下午出院回家呼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②含蓄委婉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成、品格的升华,人物性格前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③满口答应了邻居的邀请,说明节新篁已经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并融入邻里,预示着曲曲巷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主题。
(每点2分,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现、结构思路等方面思考。
)7.B(原文为“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8.AD(B项,“具体问题”不对;C项,“120亿”是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E项说法绝对。
9.①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②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③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④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永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
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②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③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
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
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④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
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
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
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
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⑤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
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C.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D.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鞭笋过墙聂鑫森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
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
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
”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
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
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没有。
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节约了大把时间。
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
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
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
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
’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
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
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
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
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
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
”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
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
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
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非也。
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
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
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
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
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
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在!”“你们别张罗晚饭了。
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小题2】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
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材料三: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
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曰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