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概述一二节
先秦文学

• 2、宋学
•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述
•
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 期‛ 。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 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 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 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
•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 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 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 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个中国文 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 ‚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 期提出来的。
3、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
• 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 视考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 的工作。 • 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 《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但其弊端在于:只敢 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 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 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 武)的初衷。
先秦文学概说

(一)诗经的产生
概说:第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流传:
“三家诗”(齐、鲁、韩)——今文诗 毛诗(毛亨和毛苌)——古文诗
(二)《诗经》的内容
按音乐性质分:
风:地方土乐,共160篇。 雅:朝廷正乐,共105篇。 颂:宗庙祭礼之乐,共40篇。
思想内容: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 习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 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 史料。
时间上的递进,象喻着戍卒的久戍不归。 感情的递进,表露征人的痛苦与日俱增。
兴中含赋:采薇而食,正是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 反映。 艺术特色:怨而不悱。 美学特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均倍增其 哀乐。
三、先秦散文
大雅:多为西周前期作品,反映周民族发 祥与创业的历史史实。《生民》《公刘》 小雅:多为西周后期作品。讽喻诗《桑 柔》、反映人民苦难(《采薇》)。 颂:周颂是西周前期宗教性颂诗,有些反 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面貌(《载芟》)。 鲁颂、商颂其性质与周颂相同。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以日常现实生活为诗歌的题材; 以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手法,反映现实状况; 传达人们对现实的感受。
我国神话的特点:
表现为新奇美妙的幻想; 神话中的事物、形象有极大的夸张; 以人类生存为主题。
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艺术形象。 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李白的诗歌、魏晋 的志怪小说,明清的狐鬼神妖作品都与上古神 话一脉相承。
二、《诗经》
知识网络图
(二)上古神话
产生:想像和虚构 特征:
人类社会低级阶段的产物; 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像和虚构; 内容都是以先民的生活斗争为背景的,其态度是积极 乐观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部分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1.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
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2.商朝的文学: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
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3.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4.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
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
先秦文学

先 秦 文 学
(1)《尚书》 ) 尚书》 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也是我国第 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一部记言体史书。先秦称《 汉始称《尚书》 书经》 一部记言体史书。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主要记录帝王的言行,成书于春秋中叶。分为: 虞书》 主要记录帝王的言行,成书于春秋中叶。分为:《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夏书》、《商书》、《周书》
国风•周南 诗经》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 周南》,是《诗经》 关雎》出自《诗经 国风 周南》 的首篇。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的首篇。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窈 窕 淑 女 , 钟 鼓 乐 之 。
参 差 荇 菜 , 左 右 芼 之 。
窈 窕 淑 女 , 琴 瑟 友 之 。
参 差 荇 菜 , 左 右 采 之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沚 。 中
溯 洄 从 , 道 阻 且 右 。 之
所 谓 伊 , 在 水 之 涘 。 人
蒹 葭 采 , 白 露 未 已 。 采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坻 。 中
溯 洄 从 , 道 阻 且 跻 。 之
所 谓 伊 , 在 水 之 湄 。 人
蒹 葭 萋 , 白 露 未 晞 。 萋
先 秦 文 学
(4)《国语》 ) 国语》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 篇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21篇242则,以记言为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则 记事为辅,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下止韩、 ),下止韩 主,记事为辅,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前 ),下止韩、 魏灭智伯( ),由多人汇编 赵、魏灭智伯(前453),由多人汇编,成书于战国初年。 ),由多人汇编,成书于战国初年。 (5)《战国策》 ) 战国策》 是秦汉间人收集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 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编为33卷 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编为 卷。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长于说辞。其次,善于运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长于说辞。其次, 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 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
1.1先秦文学概述与传统解析

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 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 府要件和论文选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 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 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 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 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 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 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传奇神话:黄帝征蚩尤
《山海经·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 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 bá旱鬼)。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 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 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 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 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 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 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创世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创世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佛祖如来
玉帝之妻:西王母娘娘
仙女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系统完整的神话 保存下来较少。 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 《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 等。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 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则是 诗歌和散文。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01先秦文学概说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本段之上下限:1、无法确定上限,一般以有文字之初开始(甲骨文、金文)2、下限一般定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一、文学的发生口头——文字从传说到写定(短歌和故事;荷马神话)韵文——散文出于天然,便于传播实用——审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娱宾遣兴纪实——虚构二、特征1、学科属性不独立无所谓“纯文学”,后代除楚辞外,多归入经、史、子三部,今言“文史哲合一”。
/今日之“文学”,旧语谓为“辞章之学”;古所谓“文学”,乃文献之意,如《论语〃先进》所谓“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2、综合的艺术形态诗、乐、舞合一。
乐经即诗经,风乃乐调。
3、文体由浑融走向分别体制:初期只分韵、散;战国后乃有赋体;又初步分别不同文体的功能与手法:史以叙事,诗以抒情言志,著述以论说。
4、伪作特多(参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撰年无考(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作者多难以考实。
以后者为例:1)佚名《周易》、《诗经》2)集体述作《墨子》、《庄子》、《吕氏春秋》3)托名《管子》、《商君书》、《国语》4)后人编辑《尚书》、《战国策》5)存疑《老子》、《左传》6)较明确者《荀子》、《韩非子》、屈赋然其中亦夹杂伪作。
总结:此期为中国文学之萌芽期,后代文学的许多变化发展孕育于兹。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三、先秦知识阶层的演变与文学的关系巫史合一(宗教、祭祀/卜辞、金文、音乐)——学在王官(礼乐文化)——士人(礼乐下行,百家争鸣)四、学习难点——三道屏障(可谓中古以前文学之通则)1、文字生僻,作品难读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当时口语去今亦遥远2、观念隔膜,趣味难得思想:诸子百家之说纷纭,难以读解(此为不知己亦不知彼)古云“文以载道”,道不明则不能知其所以然;审美:朴素自然,错落参差/精工秀丽,明朗严整(此为知己不知彼)今人趣味去古悬远,读之如富家子茹野菜,难咽必也。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 ' ,、\/■- 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 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 既反 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 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三)水神话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 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 海内经》)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
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3、商、周彝器铭文 在传世的数千件商代和周初的有铭彝器中,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 文字。这些商、周钟鼎彝器铭文,可说是历史散文的源头。 商代早期的彝器铭文,类同甲骨记卜文字,往往三言两语,非常简 略。商代后期彝器铭文则有所发展。如《丁巳尊》: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惟王十祀有五, 肜日。(《殷文存》上) 文字虽简略,却能紧扣该彝器制作这一中心,清楚而明确地记述了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商代彝器传世者不多,今存者多属周代之物。西周彝器铭文,不仅 文字有所增多,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0余字;而且形式颇为讲究, 有的还杂以韵语,甚至有几乎通篇用韵者。如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 鸡虢川司的《虢季子白盘》,铭文长111字,记述了虢季子白奉周王命 征伐猃狁于洛之阳,立下战功,受赏于周庙,故作宝盘以记之的事。除 第一句外,一韵到底。
第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 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 确指。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 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第二节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产生
神话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在自然知识极其幼稚,生产技术极其
第一,口头文学 1、原始诗歌 当人类有了语言,便产生了诗歌。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且与人类的劳动生活紧密 相连,并且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
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 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曾经 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 中留下不 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 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 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四)战争神话: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故 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落后的古代,人们征服自然的欲望,只能通过幻想来满 足,‚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的定义: 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二、神话的保存及分类
虢季子白盘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宝盘。 不显子白,壮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严狁,于 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 超超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 宣射爰乡。王曰“白父,孔□又光。” 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 戉,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而战国时期则无疑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三、先秦文学形态
第一、诗、乐、舞紧密结合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 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 “总万物之极”。
第二、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 学,某些作品是史学著作,如《左传》、《战国策》;或哲 学著作,如《孟子》、《庄子》。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 有文学意味。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山顶 洞人
仰韶 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龙山 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部落联盟 炎帝、黄帝、 尧、舜、禹
周 1046
商 1600
夏 2070
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 秦帝国的建立和覆灭
一、什么是先秦文学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 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 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二)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
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 絚:gēng 绳索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 (lan4)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 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 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 州平。
二、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第二,书面文学。书面文学萌芽时期的作品包括: 1、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中国最早的散文。特点是内容简单,形式朴 素,文字简略,不成篇章。严格说,还算不上文学作品,但可以说含有 一定文学因素,标志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 来雨?(《卜辞通纂》)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虚文字乙 编》) 2、《易经》卦爻辞 。《易经》即《周易》本经,原为卜筮之书, 以卦爻辞指告人事的吉凶祸福,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易经》 中的卦爻辞记载了巫史们卜筮所积累的经验,反映了比甲骨卜辞更为丰 富、宽广的社会内容,其文辞在甲骨卜辞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卦爻辞中, 颇有一些富于文学意味的作品,如《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难向前啊,想回转啊,骑着马儿就地盘旋啊。不是贼寇,是迎亲 的队伍。女子坚贞不嫁,十年以后才嫁。)
《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 《总禽兽之极》。 ‛ ——《吕氏春秋·古乐篇》
原始诗歌是原始社会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代代口耳相传,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的
现实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候人兮猗!‛ ——《吕氏春秋· 音初篇》所载《候人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 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 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 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 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一)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 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 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 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伏 羲、神农、燧人)。(《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 《三五历纪》)
据《吕氏春秋》载,禹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 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 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疏河决江,十年 未阚其家”, “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遂以死于外”,可谓历尽千辛万苦。 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 诛 杀相柳、擒服水怪无支祁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 传说河伯献出河图,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 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总之,弥 漫天下、祸害人间的 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 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
的有效工具,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质
的飞跃,产生了以《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庄子》、 《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先秦散文由简而繁,从片断的文 辞到语录体、对话体、再到较为系统完整的长篇大论,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吴越春秋》卷9所载《弹歌》
2、神话传说
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因年代 久远,未能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散 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 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 卫填海》、《鲧禹治水》和“羽民国”、 “奇肱民”等等, 《山海经· 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 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 南,其为人长颊‛ 《山海经· 大荒南经》:“有羽民之国,其 民皆生毛羽。‛ 《启筮》:‘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 首’。‛
操干戚以舞。‛(《山海经· 海外西经》)
注: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 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一人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出 战,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 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 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 刑天,因此成为一种永不妥协精神的象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 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东晋· 陶渊明· 读山海经 )
翻译: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 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凶猛,扑不灭,水势浩 大,流不尽,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 砍断巨龟的角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 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 洪水退了, 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