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自净作用
试述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1. 水体自净机制概述水体自净是指水体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和恢复水质的能力。
水体自净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自净、化学自净和物理自净三个方面。
1.1 生物自净生物自净是指水体内的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和相互作用,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解、转化、吸附和沉淀,从而净化水质。
生物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沉淀。
•生物降解:水体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吸附:水体中的生物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物和无机物吸附在其表面,从而使其从水体中去除。
例如,藻类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净化水质。
•生物沉淀:水体中的生物通过生长和繁殖过程形成的生物体,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质结合并沉淀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1.2 化学自净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过程,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化学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
•氧化:水体中的氧气和氧化剂可以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氧气可以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还原:水体中的还原剂可以与氧化剂反应,将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
例如,还原剂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沉淀,净化水质。
•酸碱中和:水体中的酸和碱可以相互中和,将水体中的酸碱度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净化水质。
1.3 物理自净物理自净是指水体中的物理过程通过沉淀、过滤和扩散等方式,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从水体中去除,从而净化水质。
物理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和扩散。
•沉淀:水体中的悬浮物质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例如,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到水底。
•过滤:水体通过地下层土壤和岩石的过滤作用,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去除。
例如,地下水经过土壤层的过滤后,水质得到净化。
简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

简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天然水体是指自然形成的湖泊、河流、湿地等水域,它们通常具有自净能力,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将污染物质降解并提供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本文将详细阐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并逐步回答中括号内的问题。
第一部分:生物自净的概念和背景知识1. 生物自净的概念和意义(200字)- 生物自净是指天然水体中生物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作用,将污染物质减少或除去的过程。
- 生物自净是水体净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有助于维持水体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200字)- 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湖泊、河流等水体可以通过自然过程消除一定程度的污染。
- 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取决于水体的水动力学、水质状况以及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等因素。
第二部分:天然水体的主要生物自净过程1. 光合作用(300字)- 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有助于氧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
- 光合作用还能净化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无机污染物,通过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将无机污染物转化为有机物。
2. 蓝藻和浮游植物的净化作用(300字)- 水体中存在的蓝藻和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以生长维持自身生活活动。
- 蓝藻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体中的营养盐,使得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下降。
3. 细菌的降解作用(400字)- 水体中存在的一些特定细菌具有降解污染物质的能力,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和腐败物,使其减少浓度。
- 细菌还能将某些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减少其对水体的毒性。
4. 水生动物的净化作用(400字)- 各类水生动物如鱼类、贝类、浮游动物等通过捕食植物、细菌和其他生物,帮助净化水体。
- 鱼类和有壳生物如贝类还能过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提高水质的透明度。
5. 湿地的净化作用(300字)- 湿地是水体生物自净的重要环节,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吸附和降解有机物质和营养盐。
什么是水体自净

第七章1、什么是水体自净?怎样理解水环境容量?怎样理解水污染的概念?(1)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2)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既所谓的环境容量。
(3)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2、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1)点污染源: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面污染源(3危害: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间接影响。
3、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有那些?污水的水质指标包括那些内容?(1)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酸碱污染、石油类、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
4、水污染防治对策有那些?效果如何?(1)“防”,污染源的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治”,废水无害化(3)“管”,管理控制对策5、污水处理技术包括那些类型废水的物理处理法、废水的化学处理法、废水的生物处理法6、大气污染源有哪几种?主要污染物有那些?(1)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2)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7、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对颗粒物的治理方式有那些?可以通过改变燃料结构、改进燃烧方式、安装除尘装置8、治理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方式有那些?SO2和NO X的治理、汽车尾气的治理9、汽车尾气污染与气态污染物的异同?常用的治理方式有那些?10、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主要的危害是什么?主要是CO2的增加。
主要危害: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的食品供应和居住环境。
11、酸雨的主要类型是哪些?它产生的原因与主要危害是什么?(1)主要有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2)主要是工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70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 1.联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结合实际,理解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
2.理解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①消纳、②同化能力,这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机理:主要包括③物理净化、④化学净化、⑤生物净化等。
3.不同类型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弱:⑥河流水>⑦湖泊水>⑧地下水。
4.掌握不同水体自净规律的意义:掌握不同水体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⑨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5.水污染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⑩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⑪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⑫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1.为什么河流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强?答案河流水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
流动的河水中含有的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相比河流,湖泊水流动性弱,更新速度慢,污染物稀释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截至2015年3月底,山东省控河流断面中,还有15个水质劣于五类,占总数的14.0%,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个;劣五类断面主要集中在小清河、海河、半岛流域的东营、滨州、青岛等市。
从水质状况看,今年第一季度,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9.4mg/L和1.73mg/L,同比分别上升19.3%和18.3%。
(1)水污染是怎样产生的?(2)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有哪些?(3)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有什么样的关系?(4)为什么废水特别是工业废水对海洋的污染程度要远远轻于对河流和湖泊的污染程度?答案(1)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水体污染现象。
(2)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小一是取决于水量;二是取决于水的流速或水体的更新速度。
同样数量的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水体的水量越大、流动性越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
自净作用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环境单元内,土壤所允许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也就是说 在此土壤时空内,土壤中容纳的某污染物质不致阻滞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引起植物可食部分中某污染物积累 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的净化功能。
土壤是一个半稳定状态的复杂物质体系,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外来的物质有很大的缓冲能力。从广义上 说,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无毒害物质,或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 用、氧化还原作用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或为土壤胶体牢固地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 物链或排出土壤。狭义的土壤自净能力则主要是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使污染化合物转变为难 溶性化合物的作用。但是,土壤在自然净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本身也会遭到严重污染。因为土壤污 染及其去污,决定于污染物进入量与土壤天然净化能力之间的消长关系,当污染物的数量和污染速度超过了土壤 的净化能力时,破坏了土壤本身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过程逐渐占优势,从而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 土壤质量下降。在通常情况下,土壤的净化能力决定于土壤物质组成及其特性,也和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有关。 不同土壤对污染物质的负荷量(或容量)不同,同一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同的。应当指出,土壤的 净化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某些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化学合成的某些产品以及 一些重金属,土壤是难以使之净化的。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壤的自净作用。
关于水质受污染的河流的自净作用,即意味着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在流动的过程中自然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 的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点:(1)物理净化:通过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浓度降低。(2)化学净化: 通过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吸附、凝聚等作用使浓度降低。(3)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特别是水中的异养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狭义的自净作用,就是指生物的净化作用, 通常都是采用这个定义。作为自净作用的具体实例,如伴随河水的流动,而生物需氧量(BOD)或悬浮物量 (suspended solid,SS)的逐渐减少等。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是物理自净、生物自净和化学自净三者相结合
的结果。
物理自净的原理是:水的流动(物理混合)能够导致空气与水接触,
从而分解有机物。
水流动也可以把悬浮物运到水体的较深处,这样它
们就受到了光照的稀疏,当受到更强的光照,悬浮物就会凝结,并与
固体沉淀物结合,落在水体的底部。
生物自净原理是:水中有大量的可爱藻类,由于它们对阳光量类和温
度的需求特别多,只有在水体深处才能生长。
藻类吸入水里的有机物,比如水质中的氮、磷等,藻类的增生可以使水中的有机物减少。
化学自净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饱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使水中的某些
有害物质变化形态而分解,例如氧化、还原、水热反应等。
这种反应
产物对鱼类致病有效,而且更易沉淀在水底,因此有助于净化水体。
水动力条件对水体自净作用的影响

水动力条件对水体自净作用的影响
水动力条件是指水流状态的一系列特征参数,包括流速、流质、流泥沙和水深等,是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是常规清洗水体处理系统中最基本参数之一。
此外,水动力条件也与水体自净作用有着重大关系。
首先,适当的水动力条件有助于污染物的迁移,从而可以促进水体的清洁。
污染物随水流携带及沉积在水体表面、底部和堤岸上时,水动力条件决定了污染物的迁移和沉积速度。
此外,如果流速过快,污染物会被水体带走,较慢的流速可以使污染物沉积在水体表面、底部和堤岸上,从而发挥水体清洁的作用。
其次,正确的水动力条件也有利于水体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需要极其复杂的情况,水动力条件能够满足这种复杂情况,使微生物活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清除污染物,发挥水体自净作用。
除了控制水质,水动力条件也有助于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这是利用水动力条件发挥水体自净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动力条件有误,可能会影响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水体的清洗效果。
总体来看,水动力条件特别是污染物的迁移,是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重要因素。
此外,正确的水动力条件也能够增强清洗效果,有助于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助于水体自净作用的发挥。
环境的自净作用的名词解释

环境的自净作用的名词解释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给地球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巨大威胁。
然而,地球的环境并非一无是处,它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够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实现自身的净化和恢复,这就是环境的自净作用。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指自然界中环境系统净化和恢复自身功能的一种内在机制。
它是通过一系列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转化和迁移来实现的。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
首先,大气的自净作用是指大气中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被大气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转化成无害物质的过程。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经过氧化反应转化为硫酸雾滴,随着大气混合和雨水的降落,硫酸盐会沉降到地面,起到了净化大气、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其次,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指水环境中溶解态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等)通过化学反应、生物作用和物理过程进行转化和去除的过程。
例如,水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促进藻类的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但同时也会促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拟虾等微生物的繁殖,形成水体的自净能力。
这些微生物通过摄食藻类和吸附重金属等方式,将溶解态污染物转化为生物库、沉积物和生物质的形式,进而净化水体。
最后,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通过土壤中微生物、植物根系和物理化学反应等过程,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并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解能力。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有机物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而减少土壤中的有毒物质。
同时,一些植物根系具有吸附和累积重金属的特性,它们通过吸附重金属离子到根系和茎叶中,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环境的自净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环境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环境的污染放任不管。
现代社会的污染问题严重,环境的自净作用已经无法完全承担起净化环境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7,第一版
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的措施的情况下,其浓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逐渐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即成为水的自净。
实际上,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的过程。
从机制方面讲可以将水体自净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三类。
他们往往是同时发生而又相互影响的。
1,物理自净
物理自净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沉淀作用指的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含有微小的颗粒,如颗粒态的重金属、虫卵等由于流速较小而逐渐沉入水底。
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但对底泥来说则污染物反而增加。
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紊动扩散作用、推流作用和离散作用引起。
2,化学自净
氧化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
流动的水流通过水面波浪不断将大气中的氧气溶入,氧化其中的污染物,如某些重金属离子可因氧化而生成难溶物(如铁、锰等)而沉降析出;硫化物可氧化为硫代硫酸盐而被净化。
还原作用对水体净化也有作用,但这类反应多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
因天然水体接近中性,左右酸碱反应在水体中的作用不大。
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胶体,如硅、铝、铁等的氢氧化物、黏土颗粒和腐殖质等,由于有些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另有一些物质本身就是凝聚剂,这就是天然水体所具有的混凝沉淀做用,从而使有些污染物随着这些作用从水中去除。
3,生物自净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影响生物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