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设计: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无答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设计: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无答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背景:西汉汉景帝措施:①汉武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②背景:兵北宋措施权钱影响:专制集权的 1、秦元废丞相不断加强 2 明:设内阁皇权与相权:背景3、清:目的特点作用4、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回顾】1、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2、三省六部制的职责,特点,作用?【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1、西汉的中央集权:目的:(1)背景: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郡国并行制影响: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a颁布,解决王国问题b实行2、北宋的中央集权:(1)背景: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措施:①收精兵:组建禁军,由三衙统领,但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②削实权: b、州郡长官之下,监察地方;c、废除,派文臣任知州;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3)影响:①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的分裂局面②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后患(三冗两积)二、皇权与相权1、秦到元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见上节)2、明代: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制度:①背景:明太祖吸取元朝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 1380年,下令裁撤废除③意义:废除了自秦建立延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2)设内阁:①背景:丞相制被废除以后,由皇帝亲自处理重要政务,事务繁多。

②设立:a.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b.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

——开始参与军国大事讨论c.发展:票拟和批红3、清代:设立军机处①背景:清朝初年,承袭明朝内阁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 (1)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 (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了解明朝内阁、军机处设置等史实;(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了解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割据的原因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掌握西汉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3、熟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过程和清朝军机处的职责和影响,4、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设军机处后皇权的发展,由此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明清皇权与以往皇权的不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央中枢权力体系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而揭示皇权不断加强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汉武帝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局面来之不易,明确当今世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的民族大义。

2、通过对“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的学习,认识任何事物(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一定的矛盾和曲折,从而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认识世界和人生。

3、通过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尤其是皇帝们加强皇权的措施,使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采取的措施为什么能加强皇权就是本质。

【教学重点】1、汉武帝、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教学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姑且不论,这句话的有无道理,请大家先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统一和分裂交错的情形呢?学习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就知道了。

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必修1【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

具体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

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是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表现。

应该掌握上述史实,了解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理解君主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考试大纲】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梳理】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

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在中央建立;地方上实行,设置。

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二)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

②政局:南方相对稳定。

③经济: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017-2018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7-2018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代(1)背景:七国之乱。

①历史原因:汉初,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宋代(1)背景: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人民生活困苦。

(2)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

(3)概况:①进步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1)废除丞相:①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影响: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立内阁:①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

②设立:明太祖时期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在文渊阁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获得“票拟”权。

2.清朝设立军机处(1)原因:①主要原因: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内阁只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直接原因: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职权: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

(3)评价: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名师点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出现过地方与中央的几次比较大的权力较量,如“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等,但总体上呈现的发展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绝对受控于中央;而皇权虽然在个别时期受到过威胁,但其总体上是不断强化,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史i岳麓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历史i岳麓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历史i岳麓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我主要从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地位、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教具准备、五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措施、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课标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1〕基础知识:西汉的王国问题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唐后期的“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宋太祖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形成学科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案设计: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案设计: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学习目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

难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三、导入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两条主线,第一条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第二条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下,地方权力和相权是怎么被削弱的,中央权力和皇权又是怎么集中的。

四、讲解一、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1、汉朝(1)地方割据的原因:汉初,刘邦在地方实行,诸侯国实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中央集权措施:①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导致“”②汉武帝:实行“”,酎金夺爵,设13州刺史监察地方。

2、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①原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1)唐末的藩镇割据②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③影响——导致了国家分裂(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①原因:②特点A.北方:五代相继(五代指)、混战割据、周世宗改革奠基周世宗改革:在经济方面,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

其次,减轻租税。

958年(显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

第三,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再次,抑制寺院经济。

他针对日益发展的寺院势力,于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并禁止私度僧尼。

这是继“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灭佛”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抑佛运动,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

B.南方与山西:十国并立、相对稳定、发展经济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北宋的建立:年,赵匡胤发动,建立宋朝。

2、措施——从、、三方面着手(1)收精兵:措施:①禁军由“”统领,发兵之权归,实现的分离。

②实行更戍法造成兵将分离、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7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7 岳麓版必修1
②“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神宗实录》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参考表格: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利用PPT课件是目前绝大多数老师常用的手段,利用ppt课件可以展示整个教学流程环节和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也可以利用视频、声音资料,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
1.本课时主要运用问卷星、格式工厂制作微视频、PPT、视频电子相册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运用问卷星进行课前调查,让同学展示一下,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内阁”应运而生
(2)内阁“的出现:
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
提供两段材料:
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1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1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1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汉初“七国之乱”爆发的由来与解决过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与危害;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集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前一课学习了三省六部制,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相反,他们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认识相对薄弱,所以前者应该重知识点的梳理,后者应该着重帮助学生理清脉络,阐释背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上节课的那首打油诗《皇帝的烦恼》吧,皇帝烦恼也很多,但大家知道皇帝他最大两个烦恼是什么吗?(展示出诗文)没错,相权过大和地方造反是皇帝最大的两个心事。

宰相的权利过大意味着皇帝要受其制约,或者是被其架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就受到了挑战,而地方造反要是成功了,那就“身家性命也难保”,就算不成功国家财产也会受到莫大的损失。

那面对这些问题历代统治者又是如何应对解决?最后结果怎么样?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新课《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来解决这些问题。

“专制”指的是决策的方式,主要讲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集权”是指政权的体制,是相对于地方分权来说的,而“不断”体现的是一个过程,说明这是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必修课”,最后,“加强”指的是这种变化的趋势和结果。

2【讲授】讲授【讲授新课】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西汉王朝的分权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汉初“七国之乱”爆发的由来与解决过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与危害;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概括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集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
【教学重点】
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场景不断出现:刘墉为民请命,虽然吃尽苦头却能始终恪守心灵净土;和珅用尽心计,却只为讨好皇帝,贪大不贪小,贪权胜贪钱,最终完成了揭示一代巨贪异化的全部心路历程。

“一样当官两条路,忠奸两立,泾渭分明。

”著名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既让我们有看戏的快乐,也为我们留下了警世的思考……不过,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无论是忠是奸,“百官之首”的丞相,从设立开始就同高高在上的皇帝处于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新课讲授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末割据与宋太祖集权
(1)背景
①唐朝后期,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

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

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

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

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朝的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清朝的官制
(1)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3)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①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②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4.中央官僚制度变化的特点: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