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28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28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孙中山的视频
观看得出结论
多媒体
讲授
讲述原因,过程,意义等
积极参与,互动
教材与多媒体
研讨、探究
展示探究课件
小组讨论,书写
多媒体
复习、训练
随堂练习
做题
练习题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课堂导入时加入介绍孙中山的影视剧,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孙中山。
2、通过列表对比分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学生能从中学会如何分析一个事件的成败原因。
3、通过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众生活习俗的变化,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教学主题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中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评价
提示本节重难点总结本节内容Fra bibliotek多媒体
建构
板书 展示课件
理解、消化

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

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平遥中学历史教研组王晓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表格、材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其深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认识到民主、法制的来之不易,培养民主法制意识,关心时政,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策略:对比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材料:“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 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师:历史与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近……就如老师所站的这个位置,往后是历史,往前是未来,立足的地方就是今天。

19世纪“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百年年又何尝不是“百年锐于千载”,而我们所处的这一百年同样是“百年锐于千载”,这节课我们以1911年的革命为原点,上下三百年,只希望能得到一些于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益的启示。

2.授新过渡:材料:从辛亥革命向前翻开一百年,是嘉庆十六年。

这一年,清政府明令严禁西洋人潜住内地。

嘉庆皇帝给岀的理由是f西洋人住居京师,原因他们熟习算法,可以推步天文,备钦天监职官先用。

至于外省地方,本无需用西洋人地方,也就不应有西洋人在境潜住。

”当时实际的世界形势是什么样的呢?(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场现代化的考试(1811-1911)材料一:课本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设问:归纳当时的“世界潮流”(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自由化,科学化。

)材料二:P61阅读框,P69“清政府怎样走立宪之路”设问:面对现代化的考试,清政府这个学生前半场睡着了,但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后,开始应考,这个学生在卷子上写了些什么?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会给清政府这个学生打多少分?并说明评分理由。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辛亥革命
2.根据课堂所学,列举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对革命成功的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
3.阅读相关辛亥革命史料,选取一位辛亥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评传。要求体现该人物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撰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分析性文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情境创设、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新课内容:按照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
5.教学拓展:
(1)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讲座等,增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46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46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手段等〕
导入
引导学生。播放视频录相,充分运用图片、文字、录相全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播放录相〕
看完录像由学生简单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Ppt,视频剪辑
讲授
①运用情景材料、影音资料、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②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②学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④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那么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虽是兰陵县中考成绩偏低的高一学生,但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通过影视媒体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感兴趣,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22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22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应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创设新颖的情境,客观地向学生反映历史面貌,生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
2、指导学生:分组板演主要知识,循环式批改并激励。
组成正方与反方,加以辩论。分组展示成果,各小组量化评比。
训练
一、例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运用微课进行知识建构。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计量史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导学案这一有效工具,重新整合教材,调整个性化知识体系,为学生预设材料和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训练其“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孙中山演讲音频,插入《走向共和》片段。
聆听——感知——思考
音频,AVI格式
新授
辛亥革命的发生绝非偶然,革命的酝酿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应该从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状态中,寻找它爆发的原因。材料呈现: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运用计量史学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15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15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
正确评价《临时约法》;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用新闻图片和热播剧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导入
看图片,回答问题 ,和历史拉近距离,融入历史,感知历史。
以新闻和龙主导演的热播电影《辛亥革命》剧照引出辛亥革命。
劣势: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仍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比较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
1、【课标内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学生可以从时间中得出很多信息。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文字图片,合作探究。
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夺权
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结合图片,得出结论及认识。
教材、图片。
辛亥革命的评价:
我以人物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的参考资 料:一段总结性的解说视频;另外给出三幅幽默诙谐的漫画,把革命的局限性非常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就能把本科的难点轻松解决。教师把参考要点呈现给学 生,要学生明确评价历史事件的三要素:性质、积极性、局限性。我又设计了一道合作探究题目,难度不大,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同时培养学生 合作探究、灵活运用基础史实,准确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52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52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引导每个小组进行探讨,并巡回指导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组织、记录结果 并进行展示
多媒体展示史料,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多维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
根据小组合作评价量规评价学生表现;要求学生完成测评,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第三,根据学情,慎重选择效果最优的教学方案,针对辛亥革命的经过,本课运用了flash动态地图来展示,把久远的历史、较长的战争场景,浓缩在几秒钟的flash动态地图里,有强烈的感官性和直观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第四,掌握学情,尽可能不 要把学生老明白的问题当“事”去一本正经处理。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问题的设计注意梯度和层次,由浅入深丝丝入扣, 由表象到本质,做到难易适中,彼此之间逻辑贯通;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点拨作用,使有效的提问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思 维。
第 二,尽快进入状态的课堂导入。播出《民族辉煌》音乐的主旋律和分幕切入历史巨变的图片,渲染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带着他们走进那段充满硝烟的 战争年代,起到感官性课堂聚焦的作用,为后续教学营造情感氛围;再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问题,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打下良好的开端。
三、教学目标
1、结合视频、教材并分析图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爆发。
2、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创设情境,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通过学习辛亥革命, 让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革命斗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4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第15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想图片上的人,大家都认得,这是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

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

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救国?学生讨论归纳: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的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代表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康有为等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农民阶级再发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危机空前加深,于是便有了孙中山同志的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初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原因)合作探究:材料一: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二:1905年,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起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史学评价方法,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体会辛亥革命的意义,推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教材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材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一)
海峡两岸分歧多又大,为什么都要纪念辛亥革命?(学生有可能回答,则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直接过渡到探究环节)我们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

(播放幻灯片二)
展示课标要求(播放幻灯片三)
二、展示预习成果,师生探究
1、学生通过回答辛亥革命的过程初步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随后提点哪些是辛亥革命背景。

五个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行动
2、师生探究
(探究一)思考: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临时约法
大家在刚才的自学当中基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本课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评价。

辛亥革命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是如何维护的?
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产阶级国家纷纷通过制订宪法的方式维护其革命成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播放幻灯片四)
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共和政体也有差别。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接近于哪个国家的宪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
2.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片五)
根据民权主义,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即主要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对于总统的权力作出了如何规定?(播放幻灯片六)(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什么?(学生回答)
(探究三)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内容和评价。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辛亥革命成败的评价。

评价是史学的最高层次,学会评价是大家
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要想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须掌握评价的方法。

(播放幻灯片七):
评价的方法:判断性质积极评价局限性
师:我们结合辛亥革命分析一下。

1、判断性质
2、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的标准: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

成功指的是完成了直接目标,失败指的是根本目的没有实现,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虽然没有实现其根本目的,但是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及其革命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丰碑,我们教材用了整整一段阐述了它的历史功绩,(播放幻灯片八)
老师给大家编了一个小口诀帮助大家记忆。

(播放幻灯片九):口诀记忆法
历史功绩: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专制
建立共和国,自觉是主人
人民得权利,共和入人心
促进资发展,历史新里程
师: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袁世凯就能窃取革命果实呢?大家可能会不约而同地从袁世凯身上找原因,这样思考是对的,但不全面,我们还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袁世凯是否有能力取?(有实力/帝国主义支持/政治手腕)另一方面还要看资产阶级能否守的住?(软弱妥协/立宪派旧官僚破坏/对袁世凯认识不足,孙中山等人的主观愿望)
师:通过大家的自学和我们共同的探究,完成了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本课的知识点。

三、本课小结(播放幻灯片十)
一场革命:辛亥革命
二大任务:直接反清间接反帝
三大目的:推翻清政府 /建立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四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
中国第一位选举产生的总统( )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和课件11--17)和学生展示。

五、预习《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