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共21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共22张) (共22张PPT)

【知识点拨】 2.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地方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特定历史时期 的产物。十六国以来,北方长战乱,旧的乡里制度遭到打击, 为了抵御侵扰,汉族豪强大族按照血缘和地域关系把民户聚集 在一起,建立坞堡。北魏承认了坞堡主拥有宗族佃客的合法性, 给予他们以宗族长身份督护所统民户的权力,负责维持地方治 安和赋役征发。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_儒__家__经__典__,使其接受汉化。 2.孝文帝: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 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特别提醒】 2.对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认识。 冯太后和孝文帝面对动荡的局势,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 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创 新 措 施 ,例 如:
我 们 将 会 采 取现场 淘汰制 ,以及pk环 节等 给大
拓跋珪,字涉圭,北魏道武帝、 鲜卑族拓跋部人。拓跋珪少年老 成智识不凡。青年时拓跋珪在贺 兰部励精图治,深得众心,使得 远近趋附。386年正月,在贺纳的 支持和诸部大人的推举下,拓跋 珪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 代王,年号登国。同年四月,拓 跋珪改代为魏。新兴的北魏征服
(3)该状况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思路分析】该状况反映的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少 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不可阻挡。 提示: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②民族 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矛盾。 (4)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探究: 材料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 敛,倍于公赋。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文档资料

经济上: ①北方农业区仍是中国经济中心(北 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文化上:科技发展,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 佛道三教并立(三教会同或“胡汉文化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思考2:北魏统一北方有什么历史 意义?
思考3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 比屋。” ——谢灵运
北拓魏跋孝文贵帝族改盘革剥前,导北致魏阶社会级存矛在盾着激什么化尖并锐引矛盾发?起 义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 的地主豪强,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 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 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 赋税、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 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 大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北魏 政权
宗主
—隐瞒人口 —国家赋役减少 —任意压榨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人”型 政权机构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县郡
县
县令(最高 县丞(行政、 县尉(军事、
长官)
刑狱)
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听讼、 赋税)
游徼(贼盗)
亭 (亭长)
里 (里典)
阅读材料:
材料一:P34,学思之窗 材料二:P34,第一自然段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 后果?
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1 年级:高二年级文科 课题:第一课 改革迫在眉睫
文化上:科技发展,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 佛道三教并立(三教会同或“胡汉文化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思考2:北魏统一北方有什么历史 意义?
思考3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 比屋。” ——谢灵运
北拓魏跋孝文贵帝族改盘革剥前,导北致魏阶社会级存矛在盾着激什么化尖并锐引矛盾发?起 义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 的地主豪强,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 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 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 赋税、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 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 大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北魏 政权
宗主
—隐瞒人口 —国家赋役减少 —任意压榨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人”型 政权机构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县郡
县
县令(最高 县丞(行政、 县尉(军事、
长官)
刑狱)
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听讼、 赋税)
游徼(贼盗)
亭 (亭长)
里 (里典)
阅读材料:
材料一:P34,学思之窗 材料二:P34,第一自然段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 后果?
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1 年级:高二年级文科 课题:第一课 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1改革迫在眉睫 (共19张PPT)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时代潮流
2、北魏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提(可能性)
3、北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可能性
【当堂演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1.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必要性)
材料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魏书》卷十三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
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民族歧视和展和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 革打下基础。
(3)原因:
【课堂探究】:Q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 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发展: 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国;
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时代背景) (二)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3.统一黄河流域(北方):
(1)过程: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 (2)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 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 书》 材料2: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 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 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1.基层制度欠缺,豪强地主雄霸一方,欺压百姓,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赋税制度混乱
【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时代潮流
2、北魏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提(可能性)
3、北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可能性
【当堂演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1.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必要性)
材料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魏书》卷十三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
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民族歧视和展和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 革打下基础。
(3)原因:
【课堂探究】:Q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 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发展: 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国;
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时代背景) (二)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3.统一黄河流域(北方):
(1)过程: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 (2)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 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 书》 材料2: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 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 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1.基层制度欠缺,豪强地主雄霸一方,欺压百姓,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赋税制度混乱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 眉睫课件 (共28张PPT)

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危害?
北魏前期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 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 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 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 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隋 朝
南方
“千古第一后”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 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 汉化奠定了基础。
拓拔珪是鲜卑族 拓拔部的首领,386年 他重建代国即后来的 北魏,399年称帝,是为 道武帝.他的后代在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 域。
这是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 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 祥地。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 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
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5.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6.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 A、新疆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黑龙江省
1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 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 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 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北魏前期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 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 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 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 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隋 朝
南方
“千古第一后”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 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 汉化奠定了基础。
拓拔珪是鲜卑族 拓拔部的首领,386年 他重建代国即后来的 北魏,399年称帝,是为 道武帝.他的后代在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 域。
这是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 兴安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 祥地。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 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
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5.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6.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 A、新疆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黑龙江省
1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 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 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 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ppt优秀课件:《改革迫在眉睫》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 “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 的二倍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措施:参见教材第33页
意义:拓跋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推 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 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
的 背
必要性: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
景 改革的推动力: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
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题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 献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元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前提: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338年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平城)
北魏的崛起历程北魏的发展背景表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意义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民族矛盾激化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依据人物和措施经政人才文意义小结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民族矛盾尖锐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措施:参见教材第33页
意义:拓跋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推 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 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
的 背
必要性: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
景 改革的推动力: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
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题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 献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元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 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前提: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338年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平城)
北魏的崛起历程北魏的发展背景表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意义政治制度的落后表现影响民族矛盾激化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原因表现依据人物和措施经政人才文意义小结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民族矛盾尖锐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件:第3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2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宗主督护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 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 由于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34“学思之窗”: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深度点拨]
冯太后对北魏政权的改革起到的作用
(1)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 (2)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3)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黄河流域的统一使北方有了较为 安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发展、民族 融合加强, 北魏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2.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 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答案】 (1)制度:宗主督护制。 (2)危害:剥削农民,隐报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 (3)关系:它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下一页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提示】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史料二所述影响说明了什么?针对史料一反映的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 施? 【提示】 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非
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提示】
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 ,对其他各族人民
教材整理 2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宗主督护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 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 由于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34“学思之窗”: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深度点拨]
冯太后对北魏政权的改革起到的作用
(1)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 (2)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3)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黄河流域的统一使北方有了较为 安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发展、民族 融合加强, 北魏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2.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 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答案】 (1)制度:宗主督护制。 (2)危害:剥削农民,隐报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 (3)关系:它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下一页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提示】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2)史料二所述影响说明了什么?针对史料一反映的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 施? 【提示】 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非
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提示】
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 ,对其他各族人民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3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共20张PPT)

1.形势: (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有欠缺之处。 ②危害: 宗主督护制 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 发,加重广大农民负担,威胁北魏政权统治。 (2)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没有正确的 民族政策 ,没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
系。
②危害: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2.危害: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 ) 提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 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因而是封建制经济形式。 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有限的学 习接受。( √ )
提示: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就学习汉
提示:(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 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 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
2.早期改革:
内 经济 容 影 响
实行 编户 使部落成员定居下
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 汉制 设官;汉族儒生在北
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 以 农业 经济为主的
政治 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 定居生活;促进了各
备
思想
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
北魏兴办 太学 ,越来越多地 交流和融合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对孝文帝改革起了直
二、问题思考
1.北魏前期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提示:(1)进步性:①计口授田。解散了原来的部落组织,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②仿汉制,重用汉人,吸收汉族的先 进文化,使北魏政权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2)局限性:北魏前期改革保留了奴隶制,国家机构尚不健 全。
①原因:没有正确的 民族政策 ,没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
系。
②危害: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2.危害: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 ) 提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 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因而是封建制经济形式。 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有限的学 习接受。( √ )
提示: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就学习汉
提示:(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 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 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
2.早期改革:
内 经济 容 影 响
实行 编户 使部落成员定居下
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 汉制 设官;汉族儒生在北
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 以 农业 经济为主的
政治 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 定居生活;促进了各
备
思想
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
北魏兴办 太学 ,越来越多地 交流和融合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对孝文帝改革起了直
二、问题思考
1.北魏前期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提示:(1)进步性:①计口授田。解散了原来的部落组织,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②仿汉制,重用汉人,吸收汉族的先 进文化,使北魏政权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2)局限性:北魏前期改革保留了奴隶制,国家机构尚不健 全。
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34“学思之窗”,思考: 思考一下 ,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 题? 提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 ,对其他各 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深度点拨] 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 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 的矛盾。
根据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提示:鲜卑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激化。先进 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人民起义频繁。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 统治危机四伏。
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 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 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北魏的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 “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主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史料一 ①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 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 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史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②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经济、文 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 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4)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 方式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心 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 何影响? 提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 固。 (2)史料二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