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课件第五单元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探究七月革命以来民主与专制力量的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 右图是反映 1830 年七月革命的画 作《自由引导人民》。它是德拉克洛 瓦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1831 年 5 月 1 日,这幅作品在巴黎 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 为此画写了赞美诗。1831 年,这幅 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被收起,官方的 理由是“太革命了”。后因时局变化,作品被还给了画家本人。
——拿破仑遗言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材料二 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 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 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 请回答: (1)拿破仑奉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其“火种”产生 了哪些深远的历史影响? (2)拿破仑留下的“威名”主要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这种 威名与拿破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内在联系。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2.七月王朝的统治 (1)措施 ①七月王朝实行__君__主_立__宪__制_____。 ②颁布新宪法限制王权,扩大议会下院的权力,取消贵族特 权,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2)实质:维护资产阶级_金__融__贵__族_______的利益。 (3)结果:七月王朝面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反 对七月王朝的运动演变成为二月革命。 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1)1848 年__二__月_革__命_______胜利后,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宣布 实行共和政体,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资产阶级共和派通过了第二共和国宪法。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课件 课后习题 5.1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1)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统治。代表工商业 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了立法议会。 (2)1792 年 9 月,瓦尔密大捷,极大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 (3)在人民压力下,经选举产生的国民公会取代了立法议会。 2.建立 (1)诞生:1792 年 9 月,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废除王权,宣布法兰西第一 共和国成立。 (2)巩固:1793 年,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民主力量在与 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
2
3
4
5
1.1789 年 6 月 20 日,法国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的代表在一个网球场举行 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明确表示不达到目的绝不解散。他们所要达到 的目的是( )
网球场宣誓 A.改变陈旧的表决方式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1.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王权成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2)思想先导:启蒙运动动摇了法国波旁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3)阶级矛盾:18 世纪末,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朽,出现严 重财政危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4)导火线:1789 年 5 月,三级会议召开。
课前预习导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7.1原始资料: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

原始资料: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人举出下列事实证明……贵院并不是由全国人民选举出来的。
目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的人口约达二千六百万,而其中只有九十余万人有权投票选举代表,以制定法律,统治全民。
现行产生代表的办法不仅是极有限制的和不公平的,而且分配不均,它给予土地及金融利益以巨大势力,以致小本商贩和劳动阶级完全破产。
岐尔福德城区只有三千九百二十人,它与拥有三十万人口的塔顶草屋在国会中所占的席位相等。
伊芙善姆只有三千九百九十八人,它拥有和二十万人口的曼彻斯特同样数目的代表……这不过是举一两个例子以说明我国的代表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的现象。
威胁利诱、作伪舞弊、甚至扰乱治安在历届大选中层出不穷,个中情况最为贵族议员所熟知。
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千百万人民饥寒交迫,奄奄待毙;请愿人意识到贫穷是造成一切罪恶的主要原因,目睹对贫苦老迈、病弱的人们的供养如此恶劣不堪,实令人惊怖交集。
同时,我们深感愤懑,知悉贵院决定让济贫法继续实行,虽则无数惨痛的经验证明该项措施极不符合宪法精神,有悖基督教义,并且残酷地、致命地影响着工人们的薪给和本国臣民的生活。
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请愿人本着应有的敬意与忠诚,愿把皇室的日入与一般工人作一比较。
请愿人知道女皇陛下每日收入一百六十四镑十七先令十便士供她自用,而无数劳工的家属据可靠的统计,每人每日只有三又四分之三便士生活费。
……请愿人又知道亚尔伯特亲王(维多利亚女皇之夫。
──译者)日入一百零四镑二先令,而千百万人民……每人每日只靠三便士过活。
汉诺威国王(维多利亚女皇之叔父,1837年承继威廉四世为汉诺威国王。
──译者)日入五十七镑十先令,而本国内无数纳税者每日的生活费只有二又四分之三便士,──这使请愿人十分惊讶……请愿人又获悉坎特伯雷大主教每日收入有五十二镑十先令之多,而千百万贫民每日收入不足两便士,靠这个数目来赡养家室,令人深感痛苦与遗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一、经济史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的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史展开。
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指导未来。
1.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代农业经济和古代手工业经济。
古代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则以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为主。
2. 近代中国经济史近代中国经济史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同时也开始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现代中国经济史现代中国经济史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主要是指16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经历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先导,逐步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洲的一场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使人类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2.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并发展的过程。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完善,资本积累和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特征。
3.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组织逐渐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们学习经济史的重要内容。
1. 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2课文注释: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课文注释: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自幼聪颖异常,以“神童”闻名乡里,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康有为在广州设馆讲学,梁启超闻而前往试探,被康有为的说教折服,遂投其门下,被引导走上维新之路,并逐步确立起维新思想。
在以后多年间,梁启超在维新宣传策动方面是一员健将,尤其是阐发民权思想更显卓异。
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对民权思想即时有阐发。
他以资产阶级进化为理论根据,改造性地利用“公羊三世说”(这也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外装,阐说按照三世相演、循序以进的原则,当今历史必将进入人民为政之世,而兴民权就要设议院,就要广民智。
认为“权者生于智者”,“权之与智相倚也。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当然,这一时期他所倡导的“民权”与“民主”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很大不同,他是要在实行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兴民权,因而提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这样,所谓“兴民权”就有很大的间接性。
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但其维新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弭,反而有新的发展,从其民权思想来看,更为旗帜鲜明,他所操办的《清议报》,甚至以“倡民权”为“独一无二之宗旨”。
这时他大力阐说“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批判长期的封建专制造成的奴隶思想意识,认为在以家为国的专制统治下,中国人“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民权二字”,几千年来在中国只有奴隶而无“国民”,应改变这种状况,国人要具“国民”的自觉性,树立权利义务观念。
这样,他的民权观显然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革命派的民主思想更为典型和深刻,相形之下,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不免相形见绌,不过,两者之间并不是仅有抵悟,更有相通和共同之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4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
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清廷的复辟。
由于这次复辟是由封建军阀张勋一手制造的,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字绍轩,江西奉新人,1854年生。
1895年投靠袁世凯任管带,后任副将、总兵等职,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张勋率兵在南京残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
清帝退位以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
为表示效忠清室,所部禁剪辫子,被称为“辫子兵”。
1913年,张勋积极协助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封张勋为定武上将军,任安徽都督兼长江巡阅使。
张勋遂移军北上,把定武军衙门、安徽都督府、长江巡阅使署都设在徐州。
袁世凯死后,张勋以徐州为据点,加紧了拥清复辟活动。
1916年6月,张勋邀7省军阀代表举行第一次徐州会议,自任7省“盟主”和“总指挥”,议决“尊重优待清室各项条件”;同年9月,又在徐州召开北洋各省代表开会,到会的有13省区督军代表,宣称组建“各省区联合会”,后被称为“督军团”。
在此期间,张勋还邀请复辟人物云集徐州密谋策划,康有为、梁启超等先后在徐州与其密谋达半年之久。
被北京政府通缉的“帝制犯”要人、北洋军阀的军人、政客、暗杀革命党人的凶手等都汇集徐州。
日本的政客田信夫、驻天津的日军司令石光真臣、“政治家”田中义一等都先后抵徐州与张勋会谈。
当时的北京政府大总统为黎元洪,但实权却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
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
因此,当黎、段争相拉拢张勋时,张勋却另有打算。
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拼凑实力,积极为复辟作准备。
1917年4月,段祺瑞为了达到对德宣战的目的,以“军事会议”名义,把各省督军招到北京,企图以用武力胁迫黎元洪和国会同意对德宣战,但被国会拒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1课文注释:张之洞的《劝学篇》

课文注释:张之洞的《劝学篇》
撰成和刊行于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的1898年春,计四万余字,包括二十四个分篇。
又分“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所谓“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本”是指维护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对此要坚决维护,不容动摇;“通”则是指诸如工商、学校、报馆等事,不必拘泥,可以灵活变通。
内、外篇即主要是从这两个不同方面来分别阐述的。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等九个分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等十五个分篇。
全书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为核心观点。
所谓“旧学”是指《四书》、《五经》之类内容;所谓“新学”是指“西政、西艺、西史”之类内容,可见与“中体西用”中的“中学”与“西学”是基本对应的,所以,通常是把张之洞《劝学篇》的主旨用“中体西用”来概括,认为《劝学篇》集“中体西用”思想之大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4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护国运动是指以1915年底云南首义为发端的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捍卫中华民国的正义的、革命的运动。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加快步伐向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一步步向帝制接近,直至称帝。
1913年10月,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资格,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不能开会。
1914年1月,又将其余议员遣散回籍,象征民主政治的国会被彻底破坏。
1914年5月毁弃《临时约法》,另颁袁记《中华民国约法》。
年底又炮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可连选连任,并可确定继任人。
1915年5月9日,为寻找靠山,袁世凯又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以主权换取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
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其亲信杨度等6人成立筹安会,鼓吹恢复帝制。
12月11日,参政院(国会解散后成立的新机构,参政员多位清朝遗老和袁的亲信)上推戴书,“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12日,袁世凯申令接受帝位。
31 日,宣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极大典。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夏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军武装讨袁。
但因中华革命党提不出鲜明的政治纲领,一味单纯的军事冒险,无法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因而无法在反袁大潮中起主要作用。
进步党首领梁启超原为拥袁派,自袁世凯独裁专制,解散国会以来,他对袁世凯的一系列行径日益不满,并强烈反对袁世凯的复辟行径。
梁启超与其学生、云南都督蔡锷秘密会谈,并确定了一文一武两步反袁方案。
1915年8月21日,梁启超不顾枪弹威胁,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帝制。
文章发布,万众传颂,像一枚炸弹震动了全国,成为护国运动的序曲。
1915年11月7日,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蔡锷设计摆脱袁的监视,离开京津。
后绕道日本,于12月19日回到云南昆明。
是时,云南的部分军官和士兵,在中华革命党人吕志伊和原国民党将领李烈钧等人的策动下,正酝酿起兵讨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阿奎那的“君权神圣”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
洛克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封面书影”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提交《大抗议书》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
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
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正是与英国传统交织在一起的。
在描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追溯英国的政治史传统,拉近了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联系性,避免了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在这场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光荣革命”。
素材图表:1588年,英国大败“无敌舰队”出猎时的查理一世;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文字:清教徒的主张;英国议员的要求;请愿书;《大抗议书》克伦威尔的统治;天主教和国教;第三单元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基本框架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第2课 法国《人权宣言》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的发布 第3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基本特点《独立宣言》提出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当时真正有权参与政治、实施“主权在民”的人也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契约奴工以及黑奴等都被排除在外。
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直接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并为《人权宣言》提供了最重要的蓝本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前夕产生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该大纲的文本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它以法律形式体现废除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方案。
这和稍后诞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无一定内容上的相通性。
然而,前后这两个文件的具体针对性乃至性质又是不一样的。
前者最直接的目的是为民国新生政权提供章法依据和保障,后者在立意于用来限制袁世凯破坏共和制的同时,更具有长远意义上的国家根本大法性质。
史实《独立宣言》提出了“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原则,潘恩的《常识》;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内容,评价;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与黑暗;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人权宣言》的发布和内容及评价;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南北议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及地位。
素材图表:富兰克林;潘恩;独立战争;杰斐逊;贝特;路易十四像及其狂妄言论;路易十五;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行乞的法国农民;伏尔泰;孟德斯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刊件;南北议和场所;袁世凯指使北京兵变。
文字:潘恩简历;“没有代表权,就不能征税”;杰斐逊简历;《独立宣言》的内容;《独立宣言》在中国的反响;三级会议;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法国国民大会法令;李大钊、陈独秀言论;《人权宣言》的内容;袁世凯指使北京兵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毛泽东的评价。
第四单元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第2课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第3课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美国的政治体制基本特点英国《权利法案》是宪政史上重要的文献,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这部法案。
规定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都铎王朝以来形成的君主专制统治。
英国君主宪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主义传统,彻底抛弃了长期支配英国政治生活的“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和理论,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颁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但也存在着阶级局限性。
史实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英国君主宪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颁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素材图表:斯图亚特;温莎堡;撒切尔夫人;英国议会大厦;《邦联条例》封面;谢司起义;制宪会议;麦迪逊;1787年宪法;华盛顿告别词;奥康纳;文字:《权利法案》乔治一世的简历;华尔波尔简历;谢司起义;麦迪逊简历;总统任期;孙中山对三权分立的认识;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基本框架 第1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第2课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波旁王朝的复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基本特点18世纪末,以波旁王朝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三级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法国大革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但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君主立宪派显得软弱无力,巴黎人民发动八月起义,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统治地位。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将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
面对内优外患的来峻形势,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将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克服了内外危机,但内部分化,被反对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的“七月王朝”后被巴黎人民发动“二月革命”所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波拿巴建立个人独裁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因对内独裁、对外战争被人民起义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1875年宪法,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史实 18世纪末,三级会议的召开引发了法国大革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政权,巴黎人民发动八月起义,囚禁了国王,推翻了君主政体,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统治地位。
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将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
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将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克服了内外危机,但内部分化,被反对势力发动“热月政变”,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七月革命”爆发,建立的“七月王朝”后被巴黎人民发动“二月革命”所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波拿巴建立个人独裁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因对内独裁、对外战争被人民起义所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1875年宪法,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素材图表: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农民;三级会议;网球场宣誓;八月起义;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加冕;拿破仑入侵那不勒斯;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从俄国撤退;七月革命;普法战争;9月4日革命;文字:三级会议;《1791年宪法》路易十六外逃;介绍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孟得斯鸠论国家的政体;法国共和历法;恩格斯对拿破仑的评价;拿破仑法典;宴会运动;梯也尔评价拿破仑;恩格斯对法国共和派的评价;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基本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声呼唤,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
早期维新从洋务派中脱颖而出,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图实现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尤为突出,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三权分立”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五权分立”的方案。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举措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