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诸多隐喻的解析
论《红楼梦》中石头的隐喻意义

论《红楼梦》中石头的隐喻意义摘要:石头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作者以顽石的文化喻意构造出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底蕴,并以其身负“补天”使命而无法施展及被压抑的审美情感,表现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石头;主题;隐喻石头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书中提到的五个书名,《石头记》一名是最被脂砚斋所认可的,在他历次批注的定本中用的都是《石头记》一名;《红楼梦》叙事也是假借“通灵”的石头叙述其视野中所感知、所经历的一切来完成,由此构成独特的叙事角度,突出“石头”作为小说的一个中心意象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作者对“石头”意象的创造性运用,是这部伟大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红楼梦》中“石头”意象的分析探讨,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旨。
一、石头的文化喻意万物有灵是原始宗教的特征,先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移注于万物之中,借助想象去诠释世间万物。
文艺创作也移情于物,情物交融,并按审美理想塑造审美具象物。
“石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寄寓了儒士们的优良品德,象征文人耿介坚贞的人格和孤高自许、不同流俗的独特情趣。
如《宋史·米芾传》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米芾因此被称为“米癫”。
米芾所呼“石兄”,后人又称为“石丈人”。
这段记载表明米芾癫狂痴迷的特异性格,如该传记对米芾所下评语:“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除此之外,“石能言”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此语原出《左传·昭公八年》:“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
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
不然,民听滥也。
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
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部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与爱憎的较量。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隐喻,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事物,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达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
红楼梦中充斥着大量的意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所具有的意象。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他代表了纯真与纯洁。
作者通过描写贾宝玉的丰富内心世界和对美的追求,展现了他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同时,贾宝玉也被赋予了象征“石头”的意义。
石头是坚硬而珍贵的,而贾宝玉的纯真和善良也如同一块宝贵的石头一般,值得珍视。
而与贾宝玉相对的是林黛玉,她代表了忧伤与苦难。
林黛玉的出场,就被赋予了“草”的意象。
草是柔弱而易被践踏的,而林黛玉的命运也注定了她身上要承受着许多伤痛和不幸。
通过林黛玉的形象,作者传达了对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与压迫的反思,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思考。
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意象贯穿始终。
比如,花袭人被赋予了“薔薇”的意象,薔薇是一种美丽而多刺的花朵,象征着花袭人身上坚韧而又温柔的性格。
另外,薛宝钗也被赋予了“牡丹”的意象,牡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象征着高贵和傲慢,与薛宝钗的形象相得益彰。
除了意象,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大量的隐喻,以进一步深化作品的意义。
隐喻是通过用辞巧妙地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或联系起来,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在红楼梦中,贾母的“紫鹃”是一个典型的隐喻。
紫鹃实为一个人,她是贾府中贾母的侍女,同时也是贾母多年的知己和情感寄托。
通过描写紫鹃的形象以及贾母对她的宠爱,作者通过隐喻的手法告诉读者贾母对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向往,紫鹃则代表了贾母在封建礼教下无法实现的自我。
红楼梦第七十一章虚实之间的隐喻

红楼梦第七十一章虚实之间的隐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巧妙地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刻,情节更加复杂。
其中,第七十一章《妙玉拄搭梅花 verse1》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第七十一章中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探析其中的意义。
一、虚实交错的场景第七十一章的背景是林黛玉找到妙玉,向她诉说自己的痛苦。
两人围坐在梅花树下,与周围的景物相得益彰。
这个场景中有很多隐喻,最为明显的就是树木。
林黛玉向妙玉讲述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而随着她说话的情绪变化,她拍打树干,似乎在抒发内心的痛苦。
而妙玉却静静地倚在树干上,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梅花。
这种虚实交错的场景,打破了读者一贯对小说场景的固有认知,让人在纷乱的情感中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两位女子的情感世界。
二、隐喻的食用场景在红楼梦中,每一个重要的场景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食物,第七十一章中也不例外。
林黛玉和妙玉在聊天的时候,就有人端来了一碟梅花糕点。
这种食物与梅花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盛开,是带着对生命的执着和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的。
妙玉是有着众人皆知的“弱不禁风”的形象,她的出现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而她在梅花树下静静地倚着树干,就像是一个含苞待放的梅花,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而林黛玉则是糕点的主人,糕点的质地似乎与她内心的糟糕情绪有些共鸣。
这样的隐喻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状态。
三、情感的隐含在第七十一章中,林黛玉和妙玉之间的对话并没有涉及到爱情的具体细节,但是通过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却更加深刻地描绘出了她们的性格特点。
在讲述自己和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时,林黛玉将自己的情感比作水中的花,妙玉则用梅花细腻的花苞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隐喻让人体会到两位女子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不同。
林黛玉的情感充满了浪漫与幻想,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而妙玉则显得更加现实和理智,坚强而又包容。
这种情感的隐含,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情感。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解读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隐喻解读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极其丰富而复杂,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性,还以它丰富多样的意象和隐喻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索《红楼梦》中所运用的意象和隐喻,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并简要阐述文章结构;其次,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意象与隐喻这两个概念,并说明它们在文学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红楼梦中常见的意象,并探讨它们传达的符号意义;第四部分将着重研究红楼梦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所得出的解读和观点,并展望《红楼梦》中意象与隐喻的现实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红楼梦》中意象与隐喻进行解读,深入探究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通过分析小说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力。
同时,通过对《红楼梦》这一经典作品的研究,我们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及其艺术手法对于现代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红楼梦》中描绘的复杂情节和丰富瑰丽的意象。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所呈现出的观点和分析方法,鼓励读者去发掘并欣赏其他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意象与隐喻。
2. 意象与隐喻的概念解析2.1 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描写具体形象以及运用生动的细节和形容词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和想象力。
它能够帮助作者有效地传达情感、思想和主题,并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意象在文学中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它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中。
其次,意象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投射,使得读者对文字所传达的内容产生更为深刻和持久的记忆。
此外,意象还可以帮助作者创建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特点的语言风格,从而凸显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

《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摘要】《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是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小说中,花不仅仅是作为意境的表现,更多地被用作人物性格的隐喻,时代变迁的象征,以及爱情、死亡的关联。
花的描写凸显了小说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作者的精湛功力。
通过对花的多重象征意义的揭示,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
花在《红楼梦》中扮演了重要的象征角色,为小说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其美学价值。
通过对花的隐喻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领略这部文学经典的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红楼梦》,花,隐喻,美学价值,意境,人物性格,时代变迁,爱情,死亡,象征角色,内涵,作者,精湛功力1. 引言1.1 介绍《红楼梦》中花的重要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整部小说中,花被描写得异常丰富多彩,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花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反映和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作者对人性、命运、爱情等诸多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花的描写和运用,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为小说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花在《红楼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也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其美学价值。
1.2 概述花在小说中的多重象征意义《红楼梦》中花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繁复的描写上,更在于其多重象征意义。
花在小说中扮演着丰富而深刻的角色,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短暂、爱情的甜蜜和悲伤、时代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等等。
每一朵花都似乎隐含着一段微妙而复杂的含义,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通过对花的描写,作者曹雪芹展示了对人性、情感以及社会的独特理解,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盛载着美学思想的文学巨作。
花作为多重象征意义的载体,不仅点亮了小说中的情节,更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繁花似锦的意境画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动人。
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植物隐喻的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植物隐喻的翻译1《红楼梦》及其隐喻简介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座丰碑,文化魅力深厚。
其英译版本也层出不穷。
而其中大量隐喻的应用,让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底蕴更为浓厚,但其中隐喻的英译既是翻译的难点,也是衡量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在众多译本中,笔者选择英学者霍克斯的译本作为语料进行论证,也是因为这部译作被公认为古典文学翻译的典范,拥有众多的国内外红楼粉丝。
从传统视角来看,隐喻是基于语言的相似性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宽泛的修饰性语言,究其本质,隐喻强调概念资源于语言产生的增强性理解。
隐喻不光是一种语言现象,还贯穿在人类思维过程的始终。
因此曾有语言学家说过,隐喻是语言与概念系统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而从翻译角度来看,隐语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背景、文化风气、语言特点、语境以及人类思维等。
单纯的传统隐喻观及认知性隐喻观都不能对翻译产生很好的关联和阐释,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意义不大,本文试着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其对隐喻翻译(以动物隐喻为例)的实际指导意义和重要价值。
2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是由学者斯珀波和威尔逊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属于认知语用学范畴。
该理论提出了明示一推理的交际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听者要从说话人的话语中推导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语境是关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交际中作用匪浅,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语境不囿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是话语本身的语境,而是听话人为了正确理解相关话语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系列假设的集合,包括很多的先知识。
斯珀波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把语用学的关联原则与认知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将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移植到翻译研究中,由此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的动态。
《红楼梦》隐喻解读分析

思维是隐喻性的, 它通过对比而进行, 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 来。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 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 也基本上是隐喻性 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对 隐喻的定义是 :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 和经历另一类事物 (i d. :5) 。 i b 也就是说 ,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 已知的事物 来理解未知的事物 , 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 已知 的事物。奥特尼(A. o r ony) 指出, t 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 喻定义都是不完整 的, 句子本身并不构成隐喻, 词、 是某一 特殊的使用使它们成为 了隐喻。因此 , 束定芳说 :“ 只要是 在一定的语境中, 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 就构成了隐喻, 那么, 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 现, 包括词 、 、 词语 句子和话语。那么, ” 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n e t 这个术语是 由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 。x ) t
12
一个闷雷落在头上。此处使用这个隐喻是突出宝玉精神上 受到的打击。 2, 情景语境对隐喻辫认的作用 2 李氏道 : “ 什么钥匙? ……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 匙, 还要这钥匙作什么。— 《 ” 红楼梦》 第三十九回 在李执讲的这句话里, 总共出现了三个“ 钥匙” 。怎么来 理解这三个“ ’ 我们必须 了解一下这句话发生的情景。 钥匙, ? 平儿奉命来大观园的姐妹们那里拿几个螃蟹, 凤姐催她回去。 李执在她身上摸到了硬硬的东西, 于是便问她是什么, 平儿回 答是“ 钥匙” 。于是引出了李纵的三个“ 钥匙” :第一个“ 钥匙” 是 真正的钥匙。第二个“ 钥匙” 就不好理解了, 人是无法成为钥匙 的。 所以我们就把它理解为隐喻, 喻体是平儿, 表明平儿对于 凤姐的重要性。第三个“ 钥匙” 也是真正的钥匙。 2. 3 民族文化传统对隐喻辫认的作用 宝玉冷笑道 : “ ……他这 一去 , 那里还等得一月半月? 再不能见一面两 面 了!” 说着 , 发心痛起 来。袭人笑道 : 越 “ 可是你‘ 只许州官放火 , 不许百姓点灯’ 。我们偶说一句妨 碍的 话 , 就 说 不 吉 利; 你 如 今 好 好 的 咒 他, 该 的 你 就 了?” 《 — 红楼梦 》 第七十七 回 袭人的话里出现了“ 只许州官放火 , 不许百姓点灯” 。我 们知道宝玉决不是什么州官, 那么袭人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据陆游《 老学庵笔记》 田 载:“ 登作郡, 自讳其名, 触者必怒, 吏卒 多被榜答 ,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 许人人洲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 ‘ 本州依例放火三 日’ 这便是成语“ 。 ” 只 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的由来。由此我们得知, 袭人这句 话不过是隐喻, 意思是说宝玉只允许 自己说一些不吉利的话, 却不允许袭人说一句关于晴雯的不吉利的话。 3. 语境与隐喻意义的推断 听话者在明确说话者使用了隐喻之后, 接下来就要对隐 喻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推断。听话者必须调动和利用 自己所 知道的一切知识 , 准确地对说话者 的隐喻进行推断, 从而准 确理解隐喻 , 这样才不会发生误解 。在进行隐喻推断时 , 语 境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霍尔指出, 如果不考虑隐喻使用 者, 不考虑隐喻使用的社会或语言环境, 明确判断隐喻的意 义, 即说隐喻被理解 了,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 , 理解者可 以对隐喻的各种可能有的意义做无穷无尽的猜测。 3. 1 上下文语境时隐喻意义推断的作用 凤姐听了, 忙命两个媳妇坐车到那边接 了来。心中一 刺未除, 又凭空添了一刺, 说不得且吞声忍气, 将好颜面换 出来遮饰 。— 《 红楼梦》 第六十九回 这几句话里有隐喻,心中一刺未除, “ 又凭空添了一刺” 。 不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两个“ 一刺” 分别指的是谁, 我们 是不知道的。上下文给我们的信息是这样的:凤姐因贾琏偷 娶了尤二姐恼火, 正在想办法除掉尤二姐, 不料贾琏之父又赏 给贾琏一个小妾— 秋桐, 所以才出现了“ 心中一刺未除, 又 凭空添了一刺” 。经过如此推断, 我们知道, 第一个“ 一刺” 指的 是尤二姐, 第二个“ 一刺” 指的是秋桐。 3. 2 情景语境对隐喻意义推断的作用 他三人如此一理 , 更觉得 比凤姐儿 当权时倒更谨慎了 些。因而里外下人, 都暗中抱怨说 :“ 刚刚的倒了一个‘ 巡海 夜叉’又添了三个 ‘ 山太岁 ’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玩 的 , 镇 , 功夫都没了!” 《 — 红楼梦》 第五十五回 在这个句子里, 隐喻的辨认非常简单, 因为已经给出了 话语标志一引号 ,巡 海夜叉 ” 镇 山太岁” “ 和“ 就是 隐喻 了。
《红楼梦》中的隐喻+课件19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他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
作者从甄士隐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空”这一主题,因此可以说甄士隐是 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
甄士隐在《红楼梦》中虽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作者却用他无形地操纵了《红楼梦》的结构、人物、 主题,令读者不得不叹服作者对这个人物独具的匠心。《红楼梦》用“末世”来隐喻明末时代背景。 在贾雨村出场时作者写道:“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本 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 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透露了《石头记》正文出场的第一个男子甄士隐也出生在末世。这个人 物是一个表现历史阶段的形象,他之后被贾雨村接替,正是因为“真不去,假焉来也”(脂评)。 脂砚斋的这一评注,对于《红楼梦》的立意所属,作出了点睛,证明了假对真的掩盖,是现实,同 时,也是变异,从真到假的质量变异。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是一种恶劣的人情世故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表现了历史的变数。在《风月宝鉴》的部分里,脂砚斋用秦可卿、贾天 祥这两个具体的人物,再次点明了历史的变数。这倒也是作者最想借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意思,可以 说甄士隐这一人物是作者的代言人。
《好了歌》及其“解注”的意义
是带有纲领性的一支“悟歌”。它是对功名利禄、妻儿子嗣等人生观的否定。一是对以 “功名”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人生观的否定,对以功名富贵、出将入相为人生目标的“仕途 经济”之路报以傲岸的一瞥,并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 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 堆草没了”对这样瞬忽荣枯的戏剧人生表达出鄙夷。二是对以“金银”为代表的拜金主义 人生观的否定,并以“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及到多时眼闭了”坐而实之, 讥而讽之。三是对以“姣妻”为代表的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否定,并以“说什么脂正浓、粉 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坐而实之,讥而讽之。四是对以“儿孙”为代表的未来主义人生观的否 定,并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痴心父母古来 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坐而实之,讥而讽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诸多隐喻的解析
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专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
——亚里士多德《诗学》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大家对其内容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其中各种名称的深层含义还须细细解读。
《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奉上(图片可放大)
名称的隐喻,要从四大家族及贾府里十二个重要的人名说起:
金陵四大家族:贾府、王府、薛府、史府
贾、王、薛、史——家亡血史
贾府四大千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贾府“文”字辈:贾敷、贾敬、贾赦、贾政
敷、敬、赦、政——福晋摄政
贾府“玉”字辈:贾珍、贾珠、贾琏、贾瑛
珍、珠、琏、瑛——禛珠联姻
家亡血史,原应叹息:
福晋摄政,禛珠联姻!
此四句,指明了大清“九子夺嫡”事件,是打开红楼梦魔盒的钥匙。
“人名谐音暗喻之隐蔽,逃避文字狱手段之高超”,曹雪芹设计这些人名的真正原因显而易见。
01. 甄士隐,贾雨村
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把真实的事情用貌似假话的形式保存或记述下来。
”
曹雪芹为其取名“甄士隐”,“隐去”了两件“真事”,即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奏销案
他是被清王朝在奏销案中废黜的官宦。
“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
”
他已经看清了清王朝的残暴本质,不愿与清廷合作,而心甘情愿地做一位大隐于市的“真隐士”。
文字狱
“假作真时真亦假。
”
甄士隐大火焚家的遭遇是假的。
事实是他又遭受了“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文字狱的残酷株连,避难到了农村,最后随疯道人“飘飘而去”,不知所终。
02. 贾宝玉、甄宝玉
假宝玉、真宝玉
如果说贾宝玉是曹雪芹自我人生理想化的产物,那么甄宝玉更接近曹雪芹本来面目。
贾宝玉
“假宝玉”,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宝玉”两字,还被嵌在两位女主身上,组成了“宝钗”和“黛玉”。
由此可见他们三人关系非同一般,爱恨纠葛也必定是紧密相连和变幻莫测,因而最后有了宝玉钟情黛玉,却和宝钗联姻的结局。
甄宝玉
“真宝玉”,与贾宝玉有着相同的外貌和相似的性情,似为贾宝玉的镜中幻影,贾雨村将二人相提并论,评为正邪两种人格的典型。
但他却有不一样的结局,中举后留在红尘凡间,娶李绮为妻,重振家业,似为贾宝玉另一种假设结局的诠释。
03.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琴棋书画”
“暴寝、死凄、事殊、入化”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分别是四春的大丫头,“琴棋书画”四艺,暗喻她们主人的特点、爱好和艺术修养。
同时也暗示四春悲惨的命运:
抱琴:暴寝,“原”春暴毙
司棋:死凄,“应”春惨死
侍书:事殊,“叹”春远嫁
入画:入化,“息”春出家
警幻仙姑给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哭)”,喝的酒是“万艳同杯(悲)”,预示着大观园女子的悲剧命运。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