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问题再思考
红楼梦作者解析_原创

红楼梦作者解析摘要《红楼梦》不同章回之间作者的异同,历来被学术界争论不休。
当新的计算工具出现之后,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的知识统计分析《红楼梦》不同章回作者异同的问题。
针对问题一,问题一要求根据主要人物在不同章回出现的频率不同,确定作者异同。
首先选取《红楼梦》中十二个主要人物的名称,然后把整本书分为前四十章回、中四十章回、后四十章回,基于MATLAB进行的频数统计,计算频率,列出表格,并且使用SPSS画出不同章回的折线图。
之后进行比对,我们得出前八十回主要人物占总文本的频率为2.8011%,后40回主要人物占总文本的频率为2.83095%,二者大致相同,由此可以判断前八十章和后四十章为一个人所写。
针对问题二,问题二要求我们通过虚词在不同章回出现的频率的异同,判断作者异同。
首先我们确定了18个要研究的虚词,分别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后同样把整本书分为前四十回、中四十回、后四十回。
利用MATLAB编程进行频数统计,计算频率,并且利用SPSS画出折线图和饼图,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并得出结果。
前80回虚词使用频率约为2.49%,而后40回虚词使用的频率约为1.975%,二者差别明显,故综合知通过虚词的出现频率我们得出的结论为前80回和后40回的作者不是同一人所写。
针对问题三,要求我们通过词与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判断作者异同。
我们利用SPSS进行了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和距离分析,得出了相关性表格和近似值矩阵矩阵,建立了判断作者异同的模型。
得出前四十章和中四十章的相关性大于前四十章与后四十章的相关性、中四十章与后四十章的相关性;前四十章和中四十章的欧式距离也小于前四十章与后四十章的欧式距离、中四十章与后四十章的欧式距离,我们得出结论,前八十章和后四十章不为一个人所写。
针对问题四,要求我们用其他方法分析作者的异同。
我们首先运用句长分析的方法,对前四十章回、中四十章回、后四十章回的“。
对《红楼梦》主题的再思考

Re h n ng o he Pu p r fA e m f Re M a so s t i ki n t r o to Dr a o d n in
Z AO n H Da
(ne e E cag col 倒 H Qa oe nL nu gsIstt,C ncu in10 1 C i ) Itat xhn eSho, r a n ioF ri g a e ntu g a i e h gh nJ i 3 17, hn a l a
Absr c : c u e o n a e n t e pa t h e e h sbe n a lc fd e n epr tto n t a t Be a s fma y c us s i h s ,t r a e a k o e p i tr ea in o h o e Dr a o d Ma i n m rpe t f tx a i g t e n v lA e m fRe nso s fo t e pes ci e o e tme n n . Th e u ti t t r h v e r s l s ha s me d v a o s o c re n t t y o Dr a o d M a so . On t eba i fs mma o e it n ha c u r di he sud fA e m fRe n ins i sso u h — rzn e c re tst ai n o Dr a o d Ma so s ur o tsud ii g t u r n i t fA e m fRe n in ’p p r t y,t s p pe te t o h u o hi a r atmp s t
现实 中的人物等同起来等等。本文 拟在 总结 《 红楼梦》 主题研究现状 的基础 上 , 红楼梦》 给《 主题 以文本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札记(上)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札记(上)“本衙藏板”本《红楼梦》乾嘉间刊巾箱本,扉页背面(内封)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本衙藏板”,正面有题记:“《红楼梦》一书,向来只有抄本,仅八十卷。
近因程氏搜辑刊印,始成全璧。
但原刻系用活字摆成,勘对较难,书中颠倒错落,几不成文;且所印不多,则所行不广。
爰细加厘定,订讹正舛,寿诸梨枣,庶几公诸海内,且无鲁鱼亥豕之误,亦阅者之快事也。
”此本乃继程甲、乙活字本后的现存最早刊本,理由如下:每面十行,每行二十四字,高鹗序首有“月小山房”印,末有“臣鹗印”,“兰墅高氏”印;程伟元序首有“游戏三昧”印,末有“小泉”、“程印伟元”印;秦氏像有“海棠春睡图’及“嫩寒锁梦因春冷”联;回目、正文亦同程甲。
诸本无如此者,仅嘉庆四年(1799)抱青阁刊本《绣像红楼梦》相同,但缺题记,恐属遗失,又程序在高序前,与程甲同,然则本衙藏板殆因装订时颠倒所致。
稍后,东观阁刊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已为十行二十二字,且印章、图像、回目及正文颇有歧异,而题记尚存,末多“东观主人识”五字;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刊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又增圈点及行间评,但秦氏像犹存联语,程序末署“小泉程伟先识”。
程序末署“小泉程伟先识”者,尚有嘉庆间善因楼刊本《批评新大奇书红楼梦》同治元年(1862)宝文堂刊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等,均属覆东观阁重刊本系统。
按孙殿起<<贩书偶记》卷一二《小说家类、演义之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图像一卷。
(曹霑撰,铁岭高鹗、程伟先(《贩书偶记》新版已径、改作‘元’)同删定。
乾隆间刊巾箱本;嘉庆间重刊;道光壬辰刊洞庭王希廉评本,多论赞一卷、大观园图说一卷。
)所谓“乾隆间刊巾箱本”,宜非本衙藏板莫属;至于“元”之讹为“先”,据今所见,在嘉庆间。
若非其从纸色误断,则乾隆间巾箱本程序末或已有讹为“先”者耳。
乾隆五十九年(1794)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自序。
“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
《红楼梦》心得:文化传承和价值体系的再思考

《红楼梦》心得:文化传承和价值体系的再思考《红楼梦》是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之一。
本书通过宏大的构思、独特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富豪家族三代人的恩怨情仇以及家族的兴衰荣辱,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和价值体系两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再思考。
一、文化传承《红楼梦》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1、传统文化思想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博采众长,汇集了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的许多精华,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
如:曹雪芹对于“志于道、以礼自守”的儒家思想,呈现在小说中的是宝钗等几个女子品德的高尚;对于佛教的修行思想,如《金刚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心经》“无始追想,本来清净”,在小说中自有其表现;对于道家的“虚而实,实而虚”的思想,则在小说主题的许多细节上有所体现。
2、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红楼梦》的艺术风格非常独特,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的独特魅力。
红楼梦中的描述虽然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但是更多的是对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情感。
在《红楼梦》中,融入了许多传统艺术手法,如软笔、写意、叠韵、对偶等,这些手法让小说变得更加的生动、细腻、深刻、优美,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价值体系《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代表,还是中国价值体系的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体现。
《红楼梦》的价值取向是基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在塑造人物、表达情节、描绘世界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1、人性论《红楼梦》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人性小说,小说的主题之一就是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小说对于人自身的性格、情感、文化以及教育背景等给予了非常细腻和深刻的描述。
爱情是人性的深刻体现之一,小说表现的不仅是悲欢离合,更有深深的人生哲理。
关于《红楼梦》原作者问题的思考

关于《红楼梦》原作者问题的思考作者:白术杰白传发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1期内容摘要:《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大家都认为这部小说的作者曹雪芹写了80回,本文作者在仔细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论证,提出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爱新觉罗-胤秘这一观点,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胤秘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曹雪芹(1724-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
《红楼梦》未完成稿时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80回,后面部分的稿本来不及整理而散失: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就这样《红楼梦》全书共120回,书名也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变为曹雪芹、高鹗,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高鹗后续的内容是违背了曹雪芹的著书本意的。
在仔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
参阅了各家之说后,王洪军认为无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从所谓曹雪芹个人的经历及家事来分析,无论是脂砚斋的批语、曹雪芹朋辈之诗文集提供的信息。
还是从清人有关的记载来考察,《红楼梦》都存在着一个原始作者;张杰认为曹雪芹与原作者辈分不合、年龄不合、阅历不合,张放认为曹雪芹不大可能写作《红楼梦》,也没有这方面的迹象,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是值得肯定的,但笔者不同意前人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判断。
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是曹霑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
创作过程十分艰苦。
《红楼梦》文本第一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
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
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
曹雪芹(曹霈)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
红楼梦疑问与不解200字

红楼梦疑问与不解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充满谜团和疑问的著作。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问与不解:
一、秦可卿之死
秦可卿之死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谜团,书中并未明确说明其死因。
有人认为她是自杀,也有人认为她是被贾珍害死。
二、林黛玉的判词
林黛玉的判词中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句判词预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但也让人疑惑,为何她会落得如此下场?
三、薛宝钗的结局
薛宝钗最终嫁给了贾宝玉,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有人认为她是贾府的牺牲品,也有人认为她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四、贾府的命运
贾府最终走向了衰败,但其衰败的原因却值得深思。
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还是贾府自身的原因?
五、作者的用意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用意是什么?是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还是表达对爱情的悲观?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的一些疑问与不解,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它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空间。
《红楼梦》中的作者研究题

《红楼梦》中的作者研究题
背景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由清代作家曹雪芹
创作。
该小说以官僚贵族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贵族社会的兴衰和
人性的百态。
然而,关于《红楼梦》中的作者研究题,一直存在着
争议和疑问。
研究问题
1. 作者身份
首先,研究者一直在探讨曹雪芹的真实身份。
虽然《红楼梦》
的作者确实是曹雪芹,但还有人提出了其他可能的创作背后人物,
例如鲍廷博。
研究者对曹雪芹与其他候选人的关联和证据进行分析,以确定真正的作者身份。
2. 创作动机
其次,研究者们一直在关注作者的创作动机。
《红楼梦》的创
作时间跨度很长,曹雪芹从中年到晚年都参与其中,但究竟是什么
驱使着他写下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一些可能的动机包括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自身经历的反映或文学创作的热情。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
小说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试图解开曹雪芹的创作动机之谜。
3. 影响和意义
最后,研究者们关注《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受到广泛赞誉,还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分析《红楼梦》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探
究其对后世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结论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作者研究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该作品的背后历史和意义。
对曹雪芹的真实身份、创作动机以及
作品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独特地位。
以上是对《红楼梦》中的作者研究题的简要概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红楼梦》引发的文学思考

《红楼梦》引发的文学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引发人们深思的文学作品。
自问世以来,《红楼梦》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读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的思考。
首先,《红楼梦》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时也让人们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小说的意境更为丰富多样。
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关系的展示,作者展现了独特的文学才华。
这让人们开始思考,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创作,如何运用艺术手法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其次,《红楼梦》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主题的思考。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人情冷暖。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这让人们开始思考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是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还是对于人性的思考?是对于人情冷暖的揭示,还是对于人生的思索?《红楼梦》的主题之多,让人们开始思考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和深度。
此外,《红楼梦》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价值的思考。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这让人们开始思考,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是在其艺术表达的独特性,还是在其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红楼梦》的出现,让人们对于文学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红楼梦》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与生活的思考。
作为一部以封建社会为背景的小说,《红楼梦》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这让人们开始思考,文学作品与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是否只是一种艺术表达,还是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红楼梦》的出现,让人们对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作者问题再思考
作者:颜彦《光明日报》(2015年08月27日07版)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命题。
小说开卷第一回(甲戌本)有一段“作者自云”的文字,“(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金陵十二钗》”。
交代了小说定名和创作的艰辛过程。
与曹雪芹有密切关系的脂砚斋就对此批评道:“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
”说明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者即“作者”,并告诫读者不要被小说“烟云模糊”的手法所蒙蔽。
除此之外,脂砚斋和畸笏叟的评语中还有很多处皆为“曹作说”提供了支撑材料,如:“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是内证。
《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形式仅在小范围内流传,至清末,有一批文人学士参与到品评题咏的活动中来,这些文字为我们找寻《红楼梦》的作者提供了外证。
特别是与曹雪芹生活年代相同以及相近的学者的记载就更加切实可信。
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清代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之孙永忠,则写过“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的诗句。
曹雪芹的另一位好友富察明义曾作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其中有小引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
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作为清代知名的文人学士或皇室宗亲,这些人都将《红楼梦》与曹雪芹联系起来,是支撑曹雪芹作者说相当有力的证据。
不可否认,曹雪芹说并非《红楼梦》作者的最终定论,“文献不足徵”的客观事实造成了考证上的困难,对作者身份的认定及其家世的探索的确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留下了猜测和揣度的空间。
在红学发展过程中,《红楼梦》的作者归属问题上曾出现过十余种说法,这些论说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红楼梦》作者虽非曹雪芹,但仍系曹氏或者与曹氏关系密切者,如曹竹村、曹頫、曹顺、曹渊、曹硕、曹雪芹恋人、墨香;另一类则认为《红楼梦》作者并非曹氏,如某孝廉、李鼎、胤礽、朱慈烺、吴梅村、顾景星、洪昇、湘籍作者、曹雪芹谐音之无名氏(抄写勤),等等。
这两类论说实际上代表着关于小说本事上两类不同的观点,前者基本上支持曹家家世说,而后者则否定曹家家世论,认为《红楼梦》本事与曹家无关,作者另有其人。
每种学术观点的提出和形成都植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所采用的批评手段和方法体现着当时独有的文艺思潮和思维形式。
《红楼梦》著作权的论争表面上看是红学众多论题当中的一个问题,然而从其走过的历程来看,则折射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发展和交替过程中学术思想和旨趣的变革。
清代传统红学对《红楼梦》的阅读和阐释旨在通过文本故事探求历史真相和生活原型,索隐“本事”的批评方法是这一时期文本阐释的主要方法和原则。
脂砚斋、畸笏叟的批语最初对曹家历史本事的处处留意即以曹雪芹创作说为基点,至于明珠家事、傅恒家事、张侯家事、顺治帝与董鄂妃、吊明揭清等诸多论说以各自言说的方式表达了清代文人对于小说和历史之间关系的浓厚兴趣,构成了索隐派红学在清季的兴盛格局。
索隐派谐音、拆字等臆测方法主观性过强,其论说往往有牵强附会之嫌,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也因此常常为人诟病。
王国维在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中首次提出《红楼梦》作者的考证问题,“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
若夫作者之姓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
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王国维指出对《红楼梦》关注的焦点应该从小说本事向作者考证转向。
此后,胡适真正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将《红楼梦》研究引入到实证实录一途。
然而,曹作说考证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出现过几次重要的学术论争,诸如20世纪70年代戴不凡等人对曹雪芹“原始作者”身份问题的讨论,80年代李百春提出的曹顺说,90年代王家惠、刘润为等人倡导的曹渊说。
尽管这些“新考”“新探”“异说”“揭谜”等最终都没能获得认可,但方法论层面上,可以看到索隐和考证两派在近现代红学发展中的延续形态,其讨论和质疑本身也时刻提醒曹作论者正视《红楼梦》作者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局限。
进入21世纪,广大红学爱好者也参与到这场大探讨中,如土默热提出的“洪昇说”。
“洪昇说”最关键论据是曹寅和朱彝尊的诗句。
曹寅有诗题为《读洪昉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其中“稗畦”指洪昇行卷《稗畦集》,土默热却删去了“稗畦”二字,然后毫无根据地将此“行卷”说成是《红楼梦》。
同时,又将诗句“垂老文章恐惧成”随意改为“垂老著书恐惧成”,从而将《稗畦集》诗文文体解读成《红楼梦》小说文体。
再如引用朱彜尊《题洪上舍传奇》诗中有“还君曲谱难终读,莫付尊前沈阿翘”之句,为了证明朱彝尊曾经看过洪昇的初稿《红楼梦》,土默热将“尊”释作眼前,“沈”释作“沉”,“阿翘”释作“女人”,整句误解作“内容过于悲伤,令人不忍终读,他劝洪昇把此书‘莫付尊前’,就是别拿到眼前,避免像《长生殿》那样惹祸。
最好是‘沈阿翘’,即让你的关于女人的故事最好‘藏之深山,投之水火’”。
实际上,据章培垣考证,“《长生殿》卷首有朱彝尊序,与此诗当为后先之作”,此处“曲谱”极有可能指传奇《长生殿》,而绝不会是小说《红楼梦》。
“沈阿翘”是唐文宗时宫女,擅舞,代指歌舞妓,“尊”同“樽”,代指酒筵。
朱彝尊在这两句诗中通过无法卒读曲谱的情状以及不要轻易交给筵席中舞妓的叮嘱来表达对洪昇作品的欣赏。
针对土默热的观点,陈熙中、梅节等学者曾专门撰文批驳。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