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河流地貌的发育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形成与演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形成与演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形成与演化一、典例剖析典例: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法指导]读:图示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断面海拔差异明显且沉积物平均粒径不同。

提:洪水期仅能淹没T0,其他断面都在河水以上,无法接受流水沉积;河流流速越大,搬运作用越强,携带泥沙颗粒越大,T3断面上颗粒最大;不同断面颗粒差异大,说明在当时有一定的时间沉积,然后河流下切到另一断面。

调:河流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及其形成过程。

答案:(1)A (2)A (3)D解析:(1)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则不再受河流侵蚀影响,面积不再变化,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面积会增大。

(2)阶地的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

(3)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思:河流断面是由河流沉积形成的,图中保留四个断面,说明河流发育期间地壳间歇性向上抬升。

[考法指导]二、知识讲解一、河流侵蚀地貌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顶端到边堆地势平三、跟踪训练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河流地貌的发育一、单选题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读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1~2题。

1.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B.分布在湿润区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 D.经多次堆积形成2.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解析:第1题,图示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不一定分布在湿润区;扇三角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沙,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经多次堆积形成。

第2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受山间河流水量影响大,流量不稳定,落差较小,河道较浅,可能有结冰期。

答案:1.D 2.C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3~5题。

3.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5.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C.地势D.基岩性质解析:第3题,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

第4题,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正确。

第5题,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答案:3.B 4.C 5.A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6~8题。

6.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口地区100多年来(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的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堆积速率8.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A.河流输沙量增大 B.湖泊面积减小C.植被覆盖率提高 D.降水强度变大6.A 7.D 8.C [解析] 第6题,①处1880年露出水面,而在1945年则在水面上消失,说明该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由粗到细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 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 连接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 人 海 处 水 下 坡 度 平 缓 , 河 水 流 速 减 慢 平坦,河网稠密, 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河道由分汊顶点向
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__
(4) 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 _冲__积__平__原__、_河__口__三__角__洲_____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
_它_们__是__河__流_带__来__的__泥__沙__, _在_流__速__减__缓__的__情__况_下__以__及__海__潮_的__顶__托__下_泥__沙__沉__积__形_成__的__,______ _其_地__形__特__征_是__地__势__低__平__, _河_汉__纵横交错
侵蚀类型 下蚀
溯源侵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垂直地面的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谷 向纵的方向发展
使河谷不断向 源头方向伸长
河谷展宽,谷坡后退, 河流向河谷向发展。
(2)对河流的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河谷的演变
①初期: 降水、冰 沟谷 雪融水汇聚
下蚀
沟谷流水 溯源侵蚀
沟谷加深和延长 地下水补给
(3)小岛 D 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 , 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与__北__岸_相__连______
为什么 ?____因_为__该__河__位__于_北__半__球__,_河__水__在_流__动__过__程_ 中 ,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___
向右偏转 ; 因而南岸侵蚀 , 北岸则泥沙堆积

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 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 后退,河流向横向 发展
溯源侵蚀:指河床深切作用逐渐向河流上游方向 推移、发展的过程。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下蚀:又称下切侵蚀,指流水向下侵蚀,加深河 床,在上游下蚀成峡谷,地表坡度越大,岩石 越松软,流量与流速越大,下蚀作用越强。
侧蚀:流水在河床较宽、坡度较缓条件下的侧向 侵蚀作用。使河床左右迁徙而摆动,使河谷加 宽,常形成蜿蜒的曲流和宽广的谷底平原。
影响 长
向发展
特别 伸长 强调
加深
侧蚀 垂直于两 侧河岸的 侵蚀 使谷底展宽、 谷坡后退,河 流向横向发展
展宽
根据
此图中流 水作用与 岩层的关 系,你是 否认同数 万年后虎 跳峡可能 不在当前 位置,为 什么?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河谷向源头方向延 河床伸加深,纵向发展
河流地貌 的发育
河 流 地 貌
河流地貌对聚 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侵蚀地貌 以河谷为例 河流堆积地貌 以冲积平原为例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河流的侵蚀作用
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地貌的影响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
侵蚀
方向伸长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 向纵深方向发展
山区河谷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 而在河流下游,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提示】上游是山区,地势较低处气温较高、地形更 平坦、取水更方便;下游地势低洼,地势较高处可避 免洪涝灾害。
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 什么? 【提示】B地;因为B地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运输 便利,水源充足,而且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 农耕和基建。

(完整版)河流地貌的发育

(完整版)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解析:1.B 2.C 3.D第1题,砾石是岩石在搬运过程中常年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砾石遇到河流凸岸时,就会堆积下来,慢慢形成了砾石滩。

第2题,石笋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斗状洼地;风蚀蘑菇是岩石常年受到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与流水对岩石侵蚀的效果类似;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第3题,对比图中9 cm的砾石大小,可以断定图中粒径9 cm左右的砾石最多,粒径过大或过小的较少。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B.每年3、4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5.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4.A 5.D第4题,图甲、丁两处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说明最初为河流的谷底,现在甲、丁两处高于现代河谷100多米,说明该地经过了抬升作用;江南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丙处有河流沉积物,土壤肥沃。

第5题,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不会受到河流洪水的威胁,因而最适宜聚落布局。

阶地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归纳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归纳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三峡地貌崇明岛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形成原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知识点一:河流侵蚀地貌(重点)侵蚀类型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分别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溯源侵蚀:河流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下蚀:河流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V”字形,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河流的下蚀作用比较强烈。

侧蚀:河流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

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

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因此,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这主要是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河流的侧蚀作用表现强烈,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和成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和成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一、典例引领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3.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答案】1.D 2.C 3.C【解析】1.图示河流形成曲流,并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项正确。

故选D。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C项正确。

故选C。

3.河谷在发育过程中,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下蚀作用减弱,A项错误;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B项错误;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C项正确;河谷横剖面由“V”形变为“U”形,D项错误。

故选C。

二、考点讲解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三、考点训练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

右图是左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C.c D.d2.右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 )A.①B.②C.③D.④4.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C.地壳上升D.火山喷发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读“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回答5~6题。

河流地貌演变规律

河流地貌演变规律

河流地貌演变规律河流地貌演变规律如下:在各种地貌营力驱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演化过程。

以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地区的原始地貌是一个简单的平原,这个平原经地壳运动而被抬升,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转变为稳定状态。

在水流长期侵蚀下,地貌经历着一个地表起伏迅速增加短促的幼年期,一个地势起伏很大和地貌类型复杂的壮年期,一个地势逐渐变缓的过渡期和一个地面夷平为准平原,变化十分缓慢的老年期。

此后,地貌发展“回春”,进入新的发育旋回。

一、幼年期河流沿着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面(图a)。

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形,谷坡较陡。

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个明显的坡折,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图b)。

后来,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

再后来,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图c)。

二、壮年期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图d)。

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

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

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

壮年期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

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图e)。

三、老年期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呈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

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

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称为侵蚀残丘。

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一个旋回的终极阶段,然后进入下一个侵蚀旋回。

上述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简化模式,将自然环境的演变视为小尺度的、不断起作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河流地貌的发育考向结合区域自然分布图或河流特征,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例题1】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

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否则会导致断层活动,威胁大坝安全。

第2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

【例题2】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区域河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河流( )A.水流湍急B.水量季节变化小C.右岸陡峭D.虚线为枯水期河岸4.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支流流速慢B.位于干流凹岸C.侵蚀作用强D.汇入处落差大5.近年来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其原因有( )A.下游新建防洪大堤B.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C.上游建大型水库D.下游河道不断疏通答案 3.D 4.A 5.C解析第3题,读图知,该河流河漫滩面积广大,说明河水流速较慢;西南地区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右岸为沉积岸,河床平坦;河漫滩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说明虚线为枯水期河岸。

第4题,支流位于河流干流的凹岸,河床陡峭,汇入处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第5题,影响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上游泥沙来量。

上游修建大型水库,会导致水库下游泥沙减少;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会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漫滩下游新建防洪大堤和河道不断疏通对河漫滩的发育影响不大。

跟踪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 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 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答案】1.D 2.C 3.C【解析】1.考查河流地貌成因。

图示河流形成曲流,并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项正确。

故选D。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C项正确。

故选C。

3.河谷在发育过程中,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下蚀作用减弱。

A项错误。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B项错误。

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

C项正确。

河谷横剖面由“V”形变为“U”形。

D项错误。

故选C。

下面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

下面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河可能位于我国的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5.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北流向西南 B.若上游修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速减慢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答案】4.A 5.B【解析】4.右图中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反映该河水位高低的变化,面积大,水位低;面积小,水位高。

由图可知,该河出现了春、夏两个高水位时期(分别为春汛、夏汛),该河在东北地区。

5.图示河段较平直,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大,若P为主航道,说明水深,地转偏向力向P河道(向右偏),河流自东向西流;若该河段自西向东流,则河水主要偏向Q河道,Q河道侵蚀强,将变深;上游修筑水坝,图示河段泥沙量减少,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河心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形成在河流流速较慢的河段。

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沙的共同作用,下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6.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A.1900—197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B.1971—1982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C.1982—1987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D.1987—1991年全都向陆地方向推进7.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A.尼罗河上游侵蚀作用增强B.尼罗河上游堆积作用减弱C.尼罗河河口海浪侵蚀加剧D.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增加8.下列关于尼罗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产生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有利于轮船航行B.导致海水倒灌C.有利于鱼群集聚D.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6.B 7.C 8.C【解析】6.读图1900—1971年海岸线只有部分向陆地推移,两侧海岸线1900年和1971年相交,说明没有变化,故A错误;1982—1987年以及1987—1991年海岸线也有相交位置,C、D错误,1971—1982年海岸线无相交,且向陆地推移,B正确。

故选B。

7.近百年来,尼罗河海岸线整体向陆地推进,说明尼罗河下游泥沙堆积物减少或者海水侵蚀增强;泥沙堆积物的减少则是因为上游修建大坝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减少。

故选C。

8.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整体向陆地推进侵蚀加重,有利于航行;海水倒灌加重;泥沙减少导致鱼类饵料减少,因此不利于鱼群集聚;生物多样性减少。

故选C。

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

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回答9—11题。

9.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C.海水侵蚀作用强D.盐度低,水位高10.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外坡受侵蚀B.高度降低C.向外海推移D.体积增大11.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是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答案】9.C 10.A 11.B【解析】9.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沙为陆地径流产生流水侵蚀,外侧细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近,且内侧为细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流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潮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跟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

故选C。

10.从图中可读出,由甲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

故选A。

11.拦门沙阻挡河水流入海洋,不利于泄沙、排洪,不利于航行安全,对海水自净和鱼类洄游影响不大。

故选B。

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

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

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

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总面积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

左图示意雅鲁藏布江,右图为“沙江”景观。

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答案】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解析】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

雅鲁藏布江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上游山口,进入比较开阔的河谷,这里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13.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1)冰川是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也形入手分析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玉石为变质若,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于4000米以上的昆仓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的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