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流水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流水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流水地貌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研究地球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规律。

地理知识广泛,其中地貌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流水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高一地理流水地貌相关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一、流水地貌的概念与形成流水地貌是由水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河流地貌和水体侵蚀埋藏区地貌。

河流地貌是由河流侵蚀、运动和沉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水体侵蚀埋藏区地貌是指水体在地下溶蚀和岩溶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地貌。

流水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的径流和地下水对地表岩石和沉积物的侵蚀和运动作用。

水流通过冲刷、切割和搬运,改变了地表地貌的形态和构造。

二、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于河流和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在地势高差较大的地区形成的地貌类型。

典型的山地地貌有峡谷、峰林和深山地区。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由于河流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形成的地貌类型。

典型的平原地貌有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和海岸沉积平原等。

3. 台地地貌台地地貌是由于河流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在较高地势上形成的地貌类型。

典型的台地地貌有河流下切台地和岸边台地等。

4.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于河流侵蚀、运动和沉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典型的河流地貌有河谷、河滨地带和河口三角洲等。

5. 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和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典型的岩溶地貌有溶洞、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岩山地等。

三、流水地貌的特征1. 记忆性流水地貌具有相对稳定、长期存在的特点。

虽然地表地貌可能发生变化,但整体形态和结构相对持久。

2. 侵蚀性流水地貌对地表岩石和沉积物有着明显的侵蚀作用,能够改变地表地貌的形态和构造。

3. 源头侵蚀流水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源头侵蚀的作用,河流源头的侵蚀能够使流水地貌不断发展和形成。

4. 沉积性流水地貌具有沉积作用,沉积物的运动和沉积会改变地表地貌的形态和结构。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河流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河流地貌

中学地理学问总结:河流地貌
中学地理学问总结: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积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积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常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积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个部分。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实力减弱,积累作用渐渐增加。

河流依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

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

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积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积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积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探讨,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料河流发育的将来。

河流地貌 知识点 高三

河流地貌 知识点 高三

河流地貌知识点高三高三河流地貌知识点【引言】河流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景观,是由水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

高三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知识点。

【一、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侵蚀和沉积两个阶段。

1. 侵蚀阶段:河流在山地或高原上发源,水流受重力作用向低处流动,通过对地表岩石的侵蚀,逐渐形成河谷。

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刷、切割和溶蚀。

冲刷是指河水冲击地表岩石,使其破碎和移动;切割是指河水通过冲刷作用,将河床不断切割深化;溶蚀是指河水溶解地表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使其消失。

2. 沉积阶段:河流在下游平原地区速度减慢,携带的物质开始沉积。

河流的沉积作用主要包括物质沉积和地貌沉积。

物质沉积是指河水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床中沉积,形成河床沉积物;地貌沉积是指河流在平原地区形成河漫滩和三角洲等地貌。

【二、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河谷:河流侵蚀形成的河谷呈V字形,两岸陡峭。

河谷的特征包括谷底、谷壁和谷缘。

谷底是指河床,通常为岩石或沉积物覆盖;谷壁是指河谷两侧的陡峭岩壁;谷缘是指河谷两侧平坦的地形。

2. 河流曲折: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的影响,会出现弯曲、回流等现象,形成曲折的河道。

河流曲折的程度与地质构造、河流流量等因素相关。

3. 河口: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形成的开口处称为河口。

河口的特征包括宽阔平缓、水势平稳、沉积物丰富等。

4. 河漫滩:河流在平原地区沉积物沉积形成的广阔平原称为河漫滩。

河漫滩的特征包括平坦、肥沃、水源丰富等。

【三、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农业利用:河漫滩的平坦和肥沃特征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理想区域。

许多农田都分布在河流附近,利用河流的水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

2. 水资源利用:河流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地形地貌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地形地貌梳理

一、地形地貌形成过程类(注意要认识相对应的图,另总结的只是一般规律)1. 阶地——水流的侧蚀加宽河道使流速变慢,河流携带沉积物在河床沉积形成河漫滩。

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

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

然后河流继续重复、地质稳定、侧蚀、堆积、抬升、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间歇性交替发生)2. 牛轭湖——地形平坦地区,水流缓慢长期侧蚀作用下形成曲流(流水侵蚀作用导致河道弯曲);由于凸岸不断堆积,凹岸不断侵蚀,最终发生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3. 冲积扇(洪积扇)——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挟带大量泥沙。

出山口处,地势陡然变缓,河流流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4. 三角洲——河流携带泥沙,达到入海口(入湖口)时,地形平坦,流速变缓,另受海水顶托作用,长时间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

5. 戈壁(P54页柴达木盆地边缘的为例)——山上河流或洪水将挟带大量碎屑物至山前(出山口)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者洪积扇,后经过大风将细颗粒物吹走(吹蚀),粗大砾石残留覆盖地面,形成隔壁。

6. 风蚀蘑菇——在干旱半干旱多大风地区,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经受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大、基部小、外形很像蘑菇似的岩石。

7. 罗布泊雅丹地貌——早期,流水携带泥沙至湖泊堆积,后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风力侵蚀地貌。

8. 沙丘——干旱地区,风携带大量沙粒运行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堆积形成沙丘。

9. 灌丛沙丘——风携带沙粒,通过灌丛植物时,遇灌丛植被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大量沙粒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

10. 喀斯特地貌——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一、河流的起源和侵蚀作用河流是由降雨和地下水形成的,随着水流逐渐汇聚,形成了河流系统。

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两个方面。

物理侵蚀主要是通过水流的冲击和摩擦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磨损、切削和挖掘等作用。

化学侵蚀则是通过水中的溶解物质作用于岩石表面,使其发生溶解、软化和腐蚀等作用。

二、河流的垂直侵蚀和侧向侵蚀河流的垂直侵蚀主要指的是河床的下降过程,这是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使得河道不断下降、垂向深入地面。

侧向侵蚀则是指河流在沿途腰陡坡区域发生的,主要以冲刷和侵蚀岸壁为主。

这两种侵蚀作用的共同结果是地形的改变和河谷的形成。

三、河流的剖切和沉积作用河流的剖切作用是河流侵蚀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作用,它是通过快速流动的水流和流经河道的碎石、砾石和泥沙等颗粒物质的冲击来完成的。

随着河谷的不断剖切,河谷的深度逐渐加深,形成了高耸的峡谷和陡壁。

与此同时,河流还会将携带的颗粒物质在低平地区进行沉积,形成河流沉积平原和三角洲。

四、河流的地貌特征河流地貌的特征包括河谷地貌、河流沉积地貌和溪谷地貌。

河谷地貌是指河流侵蚀与剖切作用形成的地形,其特点是河谷较为深刻、陡壁和V字谷等。

河流沉积地貌则是指河流沉积和演变形成的地形,如河流沉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等。

溪谷地貌是指小型河流侵蚀和剖切作用形成的地形,通常具有急流河段、瀑布和暗峡等特征。

五、河流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利用河流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接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并将水分输送到其他地区。

水资源的利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面临的严峻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六、河流地貌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河流地貌是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严格控制河流的开发和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河流地貌的发育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河流地貌的发育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河流地貌的发育嘀嗒嘀嗒,时钟欢乐地走过假期的每一天;叮咚叮咚,新学期的门铃已经悄然响起。

学校已敞开温暖的怀抱,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一起来看看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重点!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解析: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通常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位置是()A.两条河流交汇处B.河流发源地C.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D.河口位置答案:B解析:河流的发源地大多处于山区,不利于城市的建设。

4.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河流示意图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答案:A解析:在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严重,在平直的河道,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

5.关于河流堆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堆积地貌是由河水的搬运作用形成的B.河水的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C.三角洲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类型D.河流堆积地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河流堆积地貌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搬运作用为堆积输送了大量物质。

人教版河流地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河流地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河流地貌知识点总结一、河流的形成与发展1. 河流的形成河流是由地表水向低洼地带流动形成的自然地貌。

通常河流是由降雨、融雪、地下水等水源补给形成的。

当水量超过地表径流的能力时,水就会汇集成河流。

2. 河流的发展河流的发展受地形、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的发展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在不同阶段,河流的地貌特征与水文特征会有所不同。

二、河流的地貌特征1. 河谷地貌河谷是由河流侵蚀和切割地表形成的地貌,通常分为V形谷和U形谷。

V形谷多出现在陡峭的地表上,U形谷多出现在冰川地区。

2. 河流水系地貌河流水系地貌包括主河、支流、河口等地貌特征。

主河是整个水系的中心,支流是其分支,河口是主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连的地方。

3. 河床地貌河床是河流内部的地貌特征,河流的河床会受水流的冲刷和沉积而不断变化。

河床的地貌特征也反映了河流的动态变化。

4. 河流相关的湖泊地貌河流可能在其下游形成湖泊,湖泊的形成也会影响河流的地貌。

5. 河流相关的水库地貌人们会通过修建水库来调节河流的水量,并利用水库来发电、灌溉等用途。

水库也会产生相应的地貌特征。

三、河流的地貌演变1.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对河流地貌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会改变地表地形和地貌特征。

2.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主要指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是指河流通过切割和冲刷地表而改变地貌,沉积作用是指河流运输颗粒物质,并在特定地点沉积形成新的地貌特征。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对河流地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河岸开发、水利工程、矿产开采、城市化等方式影响了河流及其周围地貌的演变。

四、中国的主要河流地貌1. 长江地貌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它的地貌特征包括长江三峡、泥沙冲积平原等。

2. 黄河地貌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它的地貌特征包括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等地貌。

3. 渭河地貌渭河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支流,它的地貌特征包括渭河盆地、渭河河谷等。

【精选】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学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word学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目标定位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核心点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及不同河段表现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不同河段其表现不同。

图文表示如下: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

其形成过程如下:3.列表比较河流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它们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其特点及成因具体如下表所示:核心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思维拓展 河流与聚落的形成河流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河流流域内有众多的聚落分布。

聚落多形成于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如上海等城市;两河流的交汇处,如武汉、重庆等城市;河运的起止点,如赣州等城市。

类型1 典型的河流地貌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双选)( )A.a —② B.b —①C.c —①D.d —③(2)若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C.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大于b河段D.c河段以搬运作用为主答案(1)AC (2)AC解析本题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判读及应用。

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a、b、c、d、e在不同河段的位置及①、②、③分别所代表的河谷形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河段河流侵蚀的方向及形成侵蚀地貌特点。

第(1)题,①、②、③对应的河谷形状分别为槽形谷,“V”形谷及“U”形谷。

然后结合a、b、c、d、e在河段中的位置具体分析。

第(2)题,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淤积左岸,河口三角洲容易向左岸连接,建水电站应建在水量大,有落差处;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沉积物的颗粒可能a大于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1、在山区的谷口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在山区地势较陡,河流或季节性的洪水在山区内水流速度很快,侵蚀作用剧烈,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

但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

由多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总结: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2、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堆积地貌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而侧蚀作用较强。

由于河道弯曲,使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当洪水季节到来时,河漫滩被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总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3、在河流的入海口形成的堆积地貌
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当河流入海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总结: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案例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
入海的约有12亿吨。

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
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

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
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
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活动题
从黄淮海平原的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地貌构成上分析,黄淮海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

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

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组成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

平原的西部地区,是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倾
斜平原以东,是由各河的冲积物质组成的冲积低平原;渤海之滨则是
地势很低的滨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
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

在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
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

洼地的面积一般不超过50平方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