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才不堪任,必遭其累意思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才不堪任,必遭其累意思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才不堪任,必遭其累成语,封建社会深入日常思维,古训滋养,古今普通,唯以古老的警示,从容提醒。
当德行未达到应有的位置时,必然招致灾祸。
古时汉代曾有过黄忠,他在战场担任将军时,以横枪立地和魏延一战,天赋良好,军事本领高强,曾在南征北战中拥有多次胜利,也曾为汉灭蜀提出著名计谋,所以被尊称为“汉室的福星”。
然而他的德行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却被他的同僚矛盾,甚至被降职,最终连他的根基都被破坏,心有颓,身染重伤,体内病痛而殁。
可见,当德行未达到应有的位置时,必然招致灾祸。
当才能不足以应付本身的职位时,必然会遭受沉重的折磨。
唐朝时有一个张陵,他曾在河北担任太守,政绩也不错,因而被提升为安禄山的副手,随着安禄山的拥戴,张陵的职务也不断被晋升,曾经一度担任朝廷的大臣,然而他的实力有限,一直无法完全胜任朝廷的重任,最终却被安禄山坑害,朝令夕改,张陵失位,可以说,他的失利也是由于自己的才干不足而招致的。
又如唐朝的徐光启,他曾经占据朝廷权力的最高峰,但是由于他的统治理念与当时朝廷老谋子不符,最终也招致了自身的失败。
言之,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才不堪任,必遭其累,却是古今通行的警示。
俗话说:“不以贪心贪,不以浮夸浮;不去盲目贪,不去刻意浮。
”这正是正统朝廷要求官员的要求,但是只有胜任职守,才能收获尊重;而行事得体,进步发展,拔高自己的德行,才能真正拥
有“配位”,才好祝汝长安平。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出处是什么?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出处是什么?出自《朱子治家格言》,“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伦就是关系,“常”就是永远不变的规律。
“乖舛”是违背、背叛自然规律。
“伦常乖舛”就是违背了伦常大道。
道就是规律、秩序和关系。
一棵树,要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跟阳光、空气、土壤、水分、养料都有关系,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棵树一样,自自然然会和周围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伦常大道的“伦”。
这种关系不是我们自己规定的,也不是谁发明的,它是天然如此的。
树和水有关系,你偏不让它跟水发生关系,“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树就死了,就这么简单。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要好好做人,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它不是金钱的关系,是道义的关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人性,人性本善,这就是德行。
天天照着自然规律去做,你就有德行。
就像下雪一样,今天下点,明天下点,后天下点,天天下,雪越下越厚,这就叫厚德。
厚德才能承受得了“物”。
“物”就是你的福气,就是你的享受,就是你的待遇。
厚德才能承载得了福报。
“德不配位”就是说,这个人不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净做坏事,是个缺德的人,德行太薄了,德行不配你的待遇,“必有灾殃”。
很多年轻人一出名就死了;有些官员一提升就重病;有的人家里有钱,刚买大房子人去世了,就是四个字“德不配位”,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报不相称。
打个比方,你的德行好比一张桌子,这张桌子只能承受十斤的重量,也就是十斤的福报,你非得给它放上十五斤、二十斤、五十斤的重量,那这个桌子就开始发抖就开始变形,最后就会塌了,就是德不配位。
现在人们疯狂追求名利,为了出名不惜代价,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圣人教导我们这叫“不义之富贵”,就是不符合道义的,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财富、地位。
我们现在天天看,这个车好那个大别墅好,看人家当官当那么大,不行我也要把那个钱挣到手,大家都这么想,完全不懂得道理。
结果会如何呢?“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关于德不配位的诗句

关于德不配位的诗句原文及解析
“德不配位”是一个经典的名句,原文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这句话强调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应该与他的地位相适应,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
解析: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无法与他所处的地位相匹配,就会有灾难降临。
它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应该与他的地位相称,否则就会遭受不幸。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德行浅薄却地位尊贵,智能低下却图谋大事,力量微小却负担重任,这样的情况很少有不招致灾祸的。
这句话同样强调了德才匹配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智慧和能力应该与他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 1 —。
系辞传上传:第四章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系辞传上传:第四章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
”此之谓也。
【释】孔子说小人者,不会说因为不仁德而引以为耻,也不会说以不义而感到害怕,若是事情没有利益的存在,他是不会有进取心,若是不加以恐吓,他更不懂得替戒;若是说有些小过错,而能给予他适当的惩罚,他就会警戒,而不会闯大祸,这正是小人的福气啊!易经上这么说:“将犯人带上脚镣,虽然说是脚趾头会因此而磨伤擦破,但长久以后就不会有灾害。
”易经上就是这个意思。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而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释】若是不能累积善行,是不能够成名;只要不累积罪恶,也不致使自己身亡。
一般无知的小人会认为小的善行不会有什么好处,所以也就不愿去做,以致于恶行累积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而犯罪也到了无法消除的地步。
易经上说在肩上扛着捆绑的枷锁,会磨损耳朵,所以象征凶兆。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与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释】孔子说危险的产生乃是因自认安全才会发生;至於灭亡,亦是因为自认可以长存以致发生;混乱,更是自认治安好才会发生。
”所以当君子处在安定时候,切不可忘记危险;在存在之时亦不可忘记灭亡;在良好治安下,更忘不得混乱;也就是居安思危,这样自身才能安全,国家始可保存。
易经上说灭亡了!灭亡了!要时常将这句警语挂在口上,就好象把牛马拴在坚固的桑树上。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释】孔子说广德合非常浅薄,地位却非常尊贵;智慧低陋,却可图谋大业;力量虽然微弱,却能担负重大责任;如此则很容易招致灾祸。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现代社会争着做官的人多,做好官、不做官的人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的道德信仰匮乏和欲望利好使然。
古人深受儒、释、道思想教育,多数尚知天良之心,知道做官的责任和因果。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意思是:做官不为老百姓谋利益,其为人功德不如回家干点自家活高,还不至于造罪业将来受恶报。
今生不做好官便是坏官、贪官,虽得福贵,恐不能长久,怕殃及子孙;更可怕的是,在另一个多维时空里,他会因造罪业而到头来终将“披毛带角还”,会惨遭更多的苦难。
《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意思是说,积累善德的家族(人),这个家族(人)就会有享不尽的福,如果积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来生必有正报(指本人);如果不积累善德(积恶),那么后世必定遭殃。
举两例:孔子创建儒家思想,倡导“仁义”治天下,千古流芳,恩泽后人,为此受人瞻仰,其子子孙孙大多受人崇敬。
道家《太上感应》云:“为善不昌,祖上有余殃,殃尽必昌。
为恶不报,祖上有余德,德尽必报。
”又云:“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举个事例:古时,福建公卿杨荣,其祖先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有人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的祖先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家境便渐渐富裕。
某日,一位道人路到杨家说:“你祖先积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
后来杨荣果然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曾祖父、祖父官号。
至今子孙还是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
相比之下,当今社会,知信因果,珍惜福报的人少了。
比如:现在有一些人一出名就死了,有些官员一提升就重病,有的人家里有钱刚盖完房子,人去世了,出车祸了。
根源在于四个字“德不配位”。
意思是: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报不相称,受不了。
鉴于此,大凡信因果的古人,对“受宠”的心理想法与我们现代人往往不一样。
古人得到福报、恩赐,战战兢兢,就会寻思:我的这个德能(福德)吗?能否受得起?如果是当之无愧的,则心安理得地接受,否则拒不领受(享受),恐因福德不够受不起,折煞自己而惊恐。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灾殃无情,财富无价,当德不配位,人不配财,必将遭殃与失,令我们痛悔不已。
』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这句古老的谚语给我们传达了一个古今中外皆然的道理:能力、条件和本领的配置决定了
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自身的因素也与此交织着。
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在传统的观念中,德表示的是智慧、伦理观念等熟悉积累和日常生活
习惯。
缺乏了这些,那么无论是从大局发展还是从个人发展来看,都
难以让人获得良好的结果。
一个缺少熟悉积累的人,如其没有好的计
划能力和实施能力,那么他的向上努力和抉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无
形中深深影响到他的未来发展中道路。
另外,缺乏德的人往往会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从而对未来的发展造
成极大的阻碍,甚至是危害。
这也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真理所在。
二、人不配财,必有所失
人不配财当然也是指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
足够的获得财富的能力和门路,那么久无法为地上收获足够的收益。
物质上,人未能拥有一定的财富,不仅会导致这个人在经济上的不富裕,而且会影响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精神上,如果没有正确的财富配置,也会使得这个人的思想开阔和创新停滞,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方
向和作用。
总之,人不配财,必有所失,仅仅能够依靠自身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精力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对获得财富大有贡献,备受获得卓越成就
的可能性,也大大受限。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周易·系辞下》曾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德行浅薄却位居尊位,没有大智慧却要谋划大事,能力小却要承担大任,势必会有灾祸发生。
一个人,若是有名无实,势必会搞垮自己。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古人云:“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
”一个人若是得到了与自己品德不匹配的财富,则会压垮自己,有灾祸发生。
云南省某位高官,从服务员一路升到正厅级,最终因贪污落马。
刚开始的他始终秉承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人民而服务。
随着职位的提升,权利越来越大,开始逐渐迷失自我,心态逐渐失衡。
从受贿走向主动要求别人索贿,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调查,这位正厅级的高官,平时很少学习,就连他的忏悔录,字迹也是分外潦草,错字连篇。
品德,学识均与位置不匹配,灾祸到临是迟早的事!有这样一则故事:板凳与桌子是好友,主人回来经常会将衣物放置板凳,一些物品放置桌面。
板凳十分不服,它也像桌子一样,上面摆满琳琅满目的好看物件。
于是,它趁着主人不注意,偷偷将物件摆放在自己身上。
第二天,主人起来,发现板凳已四分五裂,上面的东西也撒落一地。
若是承受不了本身应有的重量,则会走向变形,甚至走向坍塌。
现在许多学生不顾自己的身份,就嚷嚷着要最好的。
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凭什么要最好的?同样,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是在消耗他们的福报,会“折福折寿”。
生活中,看见别人发财,心生嫉妒;看见别人升官,心生不平。
也不想想别人的品德与水平,自己身上有没有?若是自己没有德行,享受这一切,反而灾祸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一切所享受的东西都需要德行来承载,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厚德载物。
一个人的品德若是配不上他所处的位置,人性的缺点,自私,贪婪就像是无水之源,随之到处蔓延,灾祸必然临头。
德需配位,方可长久老人常说:“积德行善”,德在于不断累积,善在于不断行施。
只有德行与位置相匹配,才能稳妥的行走,也将走的更远。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出自:《周易·系辞下》。
其原句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通常会把它译为:如果自身的德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相匹配,那么就必然会招致灾祸。
如果德行薄弱却身处尊位,智谋低下却谋图大业,力量弱小却背负重任,都是难以成事的。
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德高位重的美好希冀,因为在春秋时代,大部分君主、臣子都处于“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的尴尬境地。
而真正有才的人却难以得到重用。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写出了孔子对于君主能够知人善任的希望与期盼。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李煜身为君主却醉心于书法、绘画、音律和诗文,对处理国事兴趣寥寥。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然而仅仅过了十年,李煜就成为了亡国之君——于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为了过生日自己谱写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让舞女进行舞唱,被宋太宗知道后,认为李煜还怀有复国思想,被赐毒酒而亡。
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祸端”的典型例子,李煜身为一国之主,却对治理国家毫无兴趣,整日沉迷于文学与享乐。
对于一介凡夫俗子来说这并无伤大雅,但是对于一位君主而言却是致命的弱点。
所以才成为亡国之君,最终丧命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智慧-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容易英年早逝?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出名就死了?为什么有些官员一升官就得重病?为什么有的人家里刚盖完房子,人就出车祸去世了?为什么?就是四个字~“德不配位”。
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
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
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
相反是那句话叫德不配位。
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
打个比方说,这有一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
斤的重量,那我们看这个桌子怎么样?它就开始发抖,它就开始变形了,出现崩溃之前的先兆。
所以我们要明白古训“厚德载物”。
金钱、权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报,都是压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载的了吗?
靠什么承载,靠符合万物规律的德行。
比如有当父母的,当爷爷奶奶的,你要经常把珍惜福报这句话跟自己的孩子讲,对他非常有好处。
福报,福报就是我们的享受。
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万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万的我不吃两万的,这些都叫福报。
中国人讲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
惜食、惜衣,就是我们穿的衣服,你要珍惜它,人贵惜福。
你得积攒自己的福报。
有人说:老师,你讲的我不相信。
那就四
个字送给你,“以身试法”。
过去有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太重要了。
生死还是存亡?有的商人,以非法的手段,去要那些你命里头装不下的东西,你这不是惹祸吗?因此坐牢判刑的例子还少吗?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报不相称。
我用便宜的手机、穿便宜的布鞋,普通的衣物…… 我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认为我没有那么厚的德行,所以我用这些很简朴的东西,我心里很踏实。
若你没有德行,而要享受的太大,
要奔驰、宝马、豪华别墅,顿顿饭都是上千上万…… 就是消耗自己的福报,折自己的福,您真敢吃,真敢用啊?现在人们疯狂的追名逐利,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挣钱不惜一切手段。
我们现在天天看这个奔驰车好,那个大别墅好,看人家当官当这
么大……心想,我一定要把这个钱挣到手。
大家都是在这样想,完全不懂得道德。
结果会如何呢?“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现在的学生、孩子也是那样。
他不管自己是什么身分,就是要最好的。
你现在一分钱不赚,你就要最好的,谁教的?电视教的,社会在教,家长也在教,老师也在教;攀比,家长都鼓励~妈妈明天给你买个更好的压倒他。
你看看,完全错误。
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会怎么样?我们老祖宗讲的,这会折你的福报。
我们老年人过去讲“折福折寿”,是有道理的。
大家不要忘了,寿命和福报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个能量体。
我们不会爱孩子,
现在对孩子的那种爱完全是违背常理知识
的。
你越爱,他生病越多,越容易出灾祸,越容易夭折。
年轻人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去世的那么多?三十多岁,突发疾病为什么那么多?因为他的福报、能量快速消耗了。
所以吃的简朴、用的简朴,真有好处。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厚德载物,你才敢消受。
再说一句《周易》里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你看着人家发财,你看着人家出名,你看人家当教授,当领导……你心里不平,但你有没有想过人家的祖上有多大的德行。
你有没有?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
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朱公,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杆秤。
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
卖家如果少给一两就会少福,少给二两就会少禄,如果少三两机会少寿命。
卖家少给点以为自己赚到了,其实的把自己的福禄寿都卖掉了。
这个不是迷信,是道理。
中国老秤代表着中国古代商人行业自律的商业道德,定盘星成为公平、公正、公开的代表,而福、禄、寿三星则代表了商家的德行,代表商业道德的自律,提醒商人千万不要“短斤少两”。
有人问雅典的执政官梭伦:“为什么作恶的人往往富裕,善良的人却往往贫穷?”
梭伦回答:“我们不愿拿自己的道德与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
天都在更换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