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登月之旅》习题——第2课时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连线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四、连线题。
1、把地球构造三个部分的名称与地球内部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
见课本21页
2、把物体与合适的防锈方法用直线连起来。
污水管喷漆
自行车钢圈电镀
汽车刷沥青
3、把科学家的名字与其贡献用直线连起来。
列文虎克发现细胞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
胡克发明显微镜
4、把科学家的名字与其提出的学说用直线连起来。
张衡地球是球体
亚里士多德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浑天说
5、把航天器的名称与其类别名称用直线连起来。
东方红1号空间站
神舟5号宇宙飞船
先驱者10号卫星
和平号运载火箭
长征丙2号太空探测器
6、把微生物的名称与它们主要生存的地方用直线连起来
酵母菌酸奶
大肠杆菌蒸馒头的发面
乳酸菌腐烂的食物
霉菌人体大肠
7、把宇宙探索第一人的名字与他们的事迹用直线连起来。
加加林第一个登上月球
伽利略第一个为升空牺牲
万户发明天文望远镜
戈达德第一位太空人
阿姆斯特朗中国首位太空人
杨利伟制造出第一枚现代火箭
1。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课堂实录

《登月之旅》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装好细沙的水槽、各种大小的石块、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直尺、牙签、手电筒、实验记录表、线、高度尺等。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播放《美丽的月亮》视频。
看了月亮你有什么感想?(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自古以来,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出示幻灯片,生(师)讲故事。
关于月球的传说还有许多。
月球上真的有这些吗?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板书:登月之旅二、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教师讲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呢,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使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发射月球卫星,对月球进行拍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三位宇航员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我们来观看一下视频,再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好,刚才我们重温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老师考考你看的观察力,人类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候?三名宇航员乘座的飞船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说的第一句话吗?出示这句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学生齐读。
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师: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来说,他只不过是跨出了一步,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巨大突破,人类已经能从地球登上月球。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1登月之旅-附知识点梳理

4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登月之旅》。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处于《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探究为这个单元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本课所探究的月球的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的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于月球上的具体情况,例如环形山的形成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应把握好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课关于月球的内容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年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月球知识的相关资料、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我问学生:去过月球吗?想去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然后.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4.1.登月之旅》PPT课件(2)

96
冰
127ºC –183ºC
冰
林老师编辑整理
97
冰
127ºC –183ºC
冰
林老师编辑整理
98
冰
127ºC –183ºC
冰
林老师编辑整理
99
冰
127ºC –183ºC
冰
林老师编辑整理
100
冰
127ºC –183ºC
冰
林老师编辑整理
101
冰
127ºC –183ºC
冰
林老师编辑整理
102
冰
25
林老师编辑整理
26
1/49
林老师编辑整理
27
2、地球到月球的 距离有多远,说明 了什么?
林老师编辑整理
28
38.4万千米
林老师编辑整理
29
林老师编辑整理
30
林老师编辑整理
31
林老师编辑整理
32
林老师编辑整理
33
林老师编辑整理
34
林老师编辑整理
35
13.5天
林老师编辑整理
36
112
2、判断:
1)月球比地球小得多。( )
2)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 ( )
3)月球上没有阴林老师天编辑整。理 (
) 113
3、根据月球的表面
情况,请你设想:人
类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开 发利用月球做什么事情?
林老师编辑整理
114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 《探索宇宙》之
登月之旅
林老师编辑整理
1
林老师编辑整理
2
学习目标:
•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 因。
• 2.了解人类对月球探索的经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只要有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本课特点我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小组议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月色。
1、谜语引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吗?3、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登月之旅(二)了解月球1、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吗?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
3、认识月球:(1)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2)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4.1《登月之旅》 (2)

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通过比较得出了新的推论:认 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 成的。
注意事项
1.石头要自然下落,手松时 不要用力; 2.用手取出石头时要小心,注意不 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 3.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石头离 开盒子的高度不能超过20厘米; 4.注意观察手电筒直射或斜射“陨 石坑”时的明暗变化。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于 陨石的撞击形成的,这些坑 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陨 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 们的撞击速度。
自学课本44页 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你所获得的关于月球 的知识。
谢谢大家! 再见!
一、填空 1.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伽利略 利用自 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 环形山 、 高地 、和 “月海” 。 2. 月球 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 27.3 天。 3.美国于1969年7月16日, 3 位宇航员乘坐“ 阿波 罗11号 ”飞船奔向月球,3天后 阿穆斯特朗 第一个登上 了月球。 4.月球上没有 空气 ,也没有 水 ;月球表面温差很 大,最高可达 127 ℃ ,最低可降至 -183 ℃;月球上的引 力只有地球上的 六分之一 。 5.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由于来自 宇宙的 流星 和 陨石 撞击而形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 多科学家通过各种望远镜观察 月球,发现月球表面的许多地 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他们把 它称为环形山;除此之外,月 球表面还有许多暗黑而平坦的 区域,称为月海。
【主动参与】
你们觉得这些月球表面的阴影和什 么因素有关呢? 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推测这些环 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 直到发现地球上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左边第一个是阿姆斯特朗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了。
“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图片。
(二)初识月球,体会人类探索过程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1、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遐想和探索。
2、伽利略观察月球(1)介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
(2)简要介绍环形山、月海。
3、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
(课件播放登月之旅视频)(三)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登月之旅》教案

(二)远望月球,了解环形山。
1、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第一次观察到了月球的真面目,伽利略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月球?(没有玉兔,没有桂花树……)
播放幻灯片《嫦娥一号》登月实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二十年后,在你们的努力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设想一下,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
实验一:
问题: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方法:大小不同的石子在同一高度落下
现象:
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有关,陨石越大,环形山就越大,陨石越小,环形山就越小。
实验二:
问题: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下落高度有关。
方法:相同的石子在不同的高度落下
四、了解登月成就,再识月球
1、从古时候起,人们一直渴望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阅读书上P44页相关内容,并且回答问题。
是谁首先登上了月球?
亲历月球以后人们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2、今天美国的“阿波罗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有!)2007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升空。这标志着我国探索月球的开始,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2、能做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了解科技发展对月球探秘的推动作用,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登月之旅》第2课时习题
一、基础题
1.填空
(1)月球是___的卫星。
它是距离我们最___的天体。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__天.
(2)1969年7月16日,美国3个宇航员乘坐______飞船奔向月球,3天后,______第一个登上月球。
(3)我国在2004年2月13日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______。
(4)月球上没有___,也没有___,月球表面温差___,最高可达___,最低可达至___
(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___。
(6)月球不能发光发热,但能反射___。
2.判断
(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
(2)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
(3)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有液体水。
()
(4)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0天。
()
(5)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人。
()
二、综合题
1.请说一说月球的概况。
2.说一说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
三、提高题
1.如果你要去月球旅行需要准备什么?
2.你对“嫦娥工程”了解多少,收集中国月球探测的情况并用学乐师生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1)地球,近,27.3(2)阿波罗号,阿姆斯特朗(3)嫦娥计划(4)空气,液体水,很大,100°C,零下170°C(5)1/6(6)太阳光
2.√√××√
二、综合题
1.月球是地球最近的卫星,围绕地球公转一周是27.3天,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C,最低可达零下170°C,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2.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神话传说,望远镜观察,卫星观察,登陆月球这几个过程。
三、提高题
1.去月球旅行需要准备:保温设备,氧气,水和食物。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