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课堂PPT)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讲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课件

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知识讲解
名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省略 谓语 宾语
稍 稍 宾 客 其 父 。
副词
名词
名词
把……当做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
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的 人或事发生变化。
主观认为
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知识讲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渔
人
甚
异
形容词
之
。
名词
副词
代词
以……为异
认为“之”奇异
主语没有让宾语表示 的人或事发生变化。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
情境导入
鱼肉百姓--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鱼 肉:视……为鱼肉。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 觉得不好意思。耻:以……为耻。 幸灾乐祸--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幸、乐:以……为幸;以……为乐。
成语积累
A B C
以……为异,认为……奇怪。 认为……有才能。 以……为美,认为……美丽。 使动用法,使……劳累。
C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 D 无案牍之劳形。
D
课堂小结
使动、意动的区分
使动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 思,它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表示主 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使动用法指动作客观发生,常由动词、形容词、 名词活用;意动是主观认为,不一定发生,常由名 词、形容词活用。 使动用法的词可译为“使......”;意动用法的词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课堂小结
初中文言文意动用法梳理
1、父异焉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伤仲永》 2、父利其然也 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伤仲永》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伤仲永》 4、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 《大道之行也》 5、不独子其子 子: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大道之行也》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堂PPT)

句式特点:……者,……也
.
4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粟者,民之所种。 8、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
10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本布衣。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且相如素贱人。 8、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
11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15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
30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
.
31
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3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之”主谓取独用法课件(共18页)

二 判定:
判定小结:
1、定位: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
主语
谓语
2、检查:去“之”独立成句
二 判定:
过关练习:判断下列“之”的用法。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主谓取独
课堂目标
掌握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识记主谓取独 “之”的定义
判定主谓取独 “之”的用法
翻译含有主谓取独 “之”的句子
掌握文言文中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达到高级理解程度★ ★ ★
文言文中的“之”
— 虚词—
中考考频
时间 分值
2022年 选择2分
2021年 翻译3分
2019年 选择2分、翻译2分
2017至2022年中考考频为50%!
文言文中的“之”
课堂目标
掌握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识记主谓取独 “之”的定义
判定主谓取独 “之”的用法
翻译含有主谓取独 “之”的句子
掌握文言文中主谓取独“之”的意义和用法, 达到高级理解程度★ ★ ★
一 识记: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我 爱 你。 主语 谓语 宾语
结果 2、我 之 爱 你,
主语
谓语
独立的句子
独立性
独立的句子。
非独立性
原因
源于你灿烂的笑容。
句子的一部分
一 识记:过关练习
下列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单独成为句子, 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 B、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后,仍可以单独使用。
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
二 判定:
过关练习:判断下列“之”前后是不是主谓成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专题04文言翻译之三翻译原则技巧考点解析(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

⑤运用典故的翻译,结合典故灵活翻译。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 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 遍意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 胥”,翻译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本想建立像汉代霍 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望着北方追来的敌军而仓皇南逃的下场”。
五.文言文翻译的四种意识 1.强化人物意识——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2.强化语境意识——①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②推断被省略成分的内容,完整表达句意。 3.强化采点意识——有的放矢,一举得到关键词的3分!!! 4.强化连贯意识——让句意通顺合理,增强大意1分的把握度!!!
(节选自《晋书·郭舒传》) 【答案】(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 (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称赞他为人仗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 ,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 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 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①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 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 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②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 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
文言文之于的用法

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表示二者 相比较
于=“和”
知识讲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于=“比”
表示比较
知识讲解
1.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于=“在……方面”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在……上”
引进动作的 范围、方面
知识讲解
复合结构
到 从 在……中 在 给 比
课堂小结
“于”字用法 “于”字从语意上讲,大部分用作介词,既 “表比较”“表被动”,又能说明谓语的时间、 地点、方位等。其实“于”字本身并不能把种种 关系区别开,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关 系才能明确,这就提示我们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于=“在……”
2.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从……”
引出行为的 处所、环境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岳阳楼记》)
于=“到……”
知识讲解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给”
2.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
情境导入
于
成语积累
无动于衷 防患于未然 哀莫大于心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业精于勤 苛政猛于虎 事实胜于雄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识讲解 1. 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在”
(《出师表》) 说明行为 发生的时间 (《出师表》)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到”
知识讲解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是”: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
于=“在这时”
相当于 “于+此”
知识讲解
复合结构
文言文七年级课外知识点

文言文七年级课外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除了课堂上所学,课外的文言文知识也同样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
“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到……去”;作助词,“之”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可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也能作结构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
“而”字用法也多样,可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作介词,有“用、把、凭借、因为”等意思,例如“以刀劈狼首”中是“用”的意思,“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作连词,表目的,如“无从致书以观”;表结果,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于”常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如“战于长勺”中的“于”是“在”的意思,“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是“对于”的意思。
二、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跑;“汤”,古义是“热水”,“媵人持汤沃灌”里的“汤”便是此意;“再”,古义是“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中的“再”即为此意。
还有一些词的意思会随着语境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如“亡”,通常指“逃跑、丢失、灭亡”,但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是“通‘无’,没有”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中考复习:文言文断句课件(44张PPT)

(2)注意对称句,利用其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 的结构的特点断句。
【小试牛刀】 例句:
北 山 愚 公 者/年 且 九 十/面 山而 居
考察形式
给文章某一段,某句断句,用 “/”标记隔开。
我喜欢你喜欢什么喜欢你谁你我什么我喜欢你谁喜欢你我
我喜欢你。 喜欢什么? 喜欢你。 谁? 你。 我什么? 我喜欢你。 谁喜欢你? 我。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拔高练习,积累常用文言字 词。
2、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陌生文本断句 题型。
壹
认识文言文
知识小拓展
①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②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 ③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 ④到了明代又出现 ︴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 名。 ⑤进入20世纪,一些学者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 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 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 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注意: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 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 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 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
2、文言文拔高练习,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阳县塘渡口镇第五完全小学 王玲玲
1
同学们,《牧童评画》是我们接触到的
第一篇文言文,其中有这样两句话:一牧童 见之。 处士笑而然之。这两个“之”都
是代词,但替代的对象却不同。第一个“之” 代指书画,第二个“之”代指牧童的评论。 一个字可以代替很多个字。” 这个代词“之” 就像那些替身演员一样,可以代替很多角色。
2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1、作代词 (他,她,它们 )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3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2、作助词 (的)
如: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3、作动词 (往,到……去)
如:如欲之南海,何如? 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5
练一练
1、尝与人佣之二虫又何如?
之:作代词,这,那
3、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之:作助词,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