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清两代财政方面的差距 清朝为何比明朝有钱?

合集下载

明清两代都府城市的经济差异与社会成分化

明清两代都府城市的经济差异与社会成分化

明清两代都府城市的经济差异与社会成分化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都府城市的经济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它们都具备着特殊的地位和功能。

在明朝,都府城市的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这些都使得都府城市的经济变得更加繁荣。

然而在清朝,都府城市的经济却变得更加萎缩。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所造成的,下面便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都府城市经济的特殊性都府城市是明清两代的行政中心,它们与其他城市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了特殊的地位和功能。

都府城市中的政治中心,使得都府城市成为了政治、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而作为财政和军事的中心,使得都府城市成为了商品的集散地。

这种特殊的地位和功能,造就了都府城市独特的经济现象。

在明代,都府城市初期的经济仍然以耕种业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都府城市逐渐演化为一个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城市。

从市场结构来看,都府城市的商业流通方式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为繁荣。

这归根结底是因为都府城市的人口流动性较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成为商品的流通、储存和交易枢纽。

而在清代,由于朝廷的治理能力逐渐减弱,使得都府城市的经济也逐渐萎缩了起来。

与明代不同的是,清代的都府城市的经济已渐渐失去了其特殊的地位,加上川滇的开辟,从而东北地区,广东地区等地的经济中心也逐渐转移,都府城市的经济也遭受着空前的打击。

二、明代的都府城市经济特征明代以耕种业为基础,但却逐渐呈现出商业和手工业兴起的趋势。

明代的都府城市尤其如此,它们创造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商业的兴起、商业流通方式的变化、工商业的发展等等。

2.1 商业兴起明代的都府城市创造了官商融合这一新现象。

官商融合是指官员与商人之间的利益捆绑,这种利益捆绑使得官员能够掌握商品的交流,而商人则能够在官员帮助下顺畅的经营商业。

2.2 商业流通方式的变化明代的商品流通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运河、驿站等交通工具不断改进,商品的流通成本不断降低,商业在都府城市经济中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明清财政状况对比: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蛀虫?

明清财政状况对比: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蛀虫?

明清财政状况对比: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蛀虫?明朝和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国家蛀虫。

明朝的国家蛀虫是宗室成员,清朝的国家蛀虫是八旗子弟,这二者都为国家财政带来极大的负担,但到底谁对国家的危害最大,大家众说纷纭。

其实比较一下明清两朝的财政状况就可以大致得出结论。

财政收入古代财政收入主项就是税收,而税收又是一种以农业税为基本财政保障、其他税种为补充的税收体制,这一情况持续到了鸦片战争以前。

明朝前期的农业税都是收的粮食,到了中后期统治者觉得将南方的税粮运到北方太麻烦了,就要求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把米麦折成银两征收。

明朝前期每年能征收的税粮在3000万石左右。

但由于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能够征收税粮的土地面积大幅度降低,明朝因此陷入了财政危机。

到了张居正掌权时,在全国各地推行改革,重新丈量土地,实行“一条鞭法”的赋税及徭役制度,让明朝的财政收入慢慢恢复,财政危机也慢慢解除。

万历六年,明朝征收税银2650万两、税粮2660万石,折成白银总共四千二百多两。

清朝的财政收入在前中期都稳定在3000万两到4000万两之间,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关税收入慢慢成为财政收入大头,而且越往后清朝的财政收入越高,1908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2.3亿,1909年则达到了2.63亿。

总的来看清朝的财政收入还是好于明朝的。

财政支出封建王朝的财政支出构成也比较简单,无非是皇室、行政、军费、河工、赈济,其中皇室、行政、军费是三大头,也就是养皇家、养官僚、养军队。

明朝前中期国力强盛,皇帝也大都勤政,官员的行政效率很高,官僚机构比较精简,此时宗室数量也不多,国家财政还是比较充足的。

但是到了中后期,皇帝怠政、官僚机构膨胀,国家财政已经十分困难了,偏偏这时的宗室成员数量还巨大,慢慢的明朝宗室就成了国家财政问题的死结。

明太祖朱元璋是泥腿子皇帝,吃过苦,因此在位期间十分节俭,皇室花费不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内宦官数量迅速膨胀,达到了几万人之多。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经济变化,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就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进行探讨。

明朝时期,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但随着明朝的逐渐衰落,国家财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也导致了明朝经济的衰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开始实行了许多经济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均输法”。

均输法是明初政府所实行的一种重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让每个地区的税收均衡。

均输法实施后,税收收入大量增加,国家财政得到大幅改善。

但同时,这种政策也给地方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朝的均输法也随之失效。

而在清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来自海外的商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外贸的发展也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支柱。

清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如限制外贸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重视发展近代工业,推行借鉴西方技术等。

这些措施对国家财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清朝的海禁政策对国家经济和财政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海禁政策的实施,限制了各国商品的进口,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海禁政策也保证了内部市场的稳定,大大促进了国家财政的发展。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一系列工业化政策,如发展造纸业、棉纺业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国家财政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和政府中,各种政策的效果各异,但总体来说,各种措施都为国家财政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明清时期的财经政策与经济生活

明清时期的财经政策与经济生活

明清时期的财经政策与经济生活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中国的财经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财经政策的改革与调整不断地进行着,这些政策的变化与制定,直接影响着经济生活的状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财经政策,以及它们对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明清时期的财政政策与以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制定和实行更加极端和保守。

这些政策直接影响了税收制度、赋税制度、货币制度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

首先,明清时期的税收制度相对于以前更加严厉,尤其是赋税的制度。

所有公民都要按照年收入缴纳税款,高收入阶层的税额更加严重。

这种赋税制度让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同阶层之间的财富不平等问题更加明显。

此外,货币制度也有调整。

明朝时期,将紫钞、宝钞以及银钞发放到市场中。

但这种情况下,造成通货膨胀严重。

清朝初期,铜、铁、布等货物都被用做货币,但这种方式也不可长久。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清政府恢复了银锭的使用。

但这还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因此明清时期政府还经常强制规定物价,限制物价的上涨。

对外贸易也是明清时期财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远离了海外贸易,限制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收入逐年递减。

这使得中国大大减少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接触,也使得那个时期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总结一下,明清时期的财政政策并不稳健,过于保守和极端,这会对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缺乏足够的财政资源使中国无法实现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经济生活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也有了一些变化,财政政策调整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在这个时期体现出来。

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税收制度的调整,加之自然灾害和政府的强制征收,明清时期的农民面临了严重的生计问题。

农民们纷纷逃到城镇中,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也导致了明清时期城市的人口剧增,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内生产、商业的发展。

贸易的萎缩和经济政策的保守也催生了一些黑市经济和地下市场。

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有什么区别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之处着手,以便更好地理解明朝和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一、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皇帝为国家最高领导者。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文武官员,注重知识的普及和素质的选拔,对于士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清朝则是由满族人建立的,它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但在统治方式上有所不同。

清朝实行“满汉分治”的政策,满族人统治蒙古和满洲地区,汉族人统治中原地区。

清朝通过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统一的政治局面。

二、经济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朝代之一。

在明朝,农业生产得到了重视和发展,种植技术有所进步,增加了粮食产量,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海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朝远航使得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交流更加频繁,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清朝初期,由于战乱,经济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然而,在康雍乾盛世时期,清朝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积极开拓新疆、西藏等地区,逐渐恢复了经济的繁荣。

清朝还通过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注重加强国内市场的开发和保护,从而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传承明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明代的文人墨客有着丰富的文化创作和文化交流,如唐寅、文征明等人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清朝则是汉、满文化相融合的时期。

满族统治者尊重和发扬汉族文化,为了维护统治稳定,推行了许多对汉族文化的保护政策。

在康雍乾盛世时期,清朝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学堂,提倡以“识礼知规矩”为宗旨的教育。

同时,满族文化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清代的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社会变迁明朝和清朝在社会结构上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历史趣谈满清时期经济的畸形发展 整个国家穷的只剩下钱了

历史趣谈满清时期经济的畸形发展 整个国家穷的只剩下钱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满清时期经济的畸形发展整个国家穷的只剩下钱

导语: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经济继续发展。

明清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高于英国就是跟英国持平
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经济继续发展。

明清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高于英国就是跟英国持平,反正绝不比它差。

乾隆50年的时候,就是178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32%,欧洲占22%,中国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欧洲11个主要国家,高十个百分点。

乾隆50年,1785年,就是200年前,美国都已经有了,那时候中国就牛成这样了。

全世界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只有十个,六个在中国,八个在亚洲,除了中国的就是日本东京,当时叫江户,印度的马德拉斯,欧洲就俩:伦敦、巴黎,剩下的全在中国,北京、南京、扬州、广州、苏州、杭州。

所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世界之最,农民富裕程度也是世界最高的。

这个原因就是因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第一,明朝推行一条鞭法。

这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

一般最早入阁的那哥们儿,就被称为首辅。

我进内阁十年了,你刚来,那当然你得听我的。

张居正就是入阁的时间非常长,等于是穆宗皇帝临终的时候托孤给他。

当时即位的神宗就是万历皇帝,又很小,他等于是太子太师辅政这样的大臣,就是他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两税法按人丁征税征的是个
生活常识分享。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一、明朝的税收仅为宋朝的八分之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自幼看尽人间的苦难,深知底层百姓的不易。

因此当他君临天下之后,就非常重视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

据相关统计,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农业税率大约都在7%左右,而明朝的农业税率却始终保持在4%以下,明末时甚至低于2%,例如洪武初年的农业税为每亩交2-4斗,后又减少至每亩交1斗,也就是10公斤左右,可谓非常之低了。

明朝万历初年的税赋收入合计约2217万两白银,而北宋宋真宗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高达1.6亿两,清朝光绪年间每年的税收也达8000万两,也就是说明朝一年的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这也使得明朝成为了历史上税赋最低的朝代。

造成明朝税赋较低的原因,除了农业税率较低,明朝的商业税率同样低得可怜。

明初所定商业税率仅为3.3%,后又降至1.5%左右。

在万历初年2217万两国家财政收入中,包括盐税、茶税、市舶税、通过税、营业税在内的商业税总额不过才340万两。

商业的不发达以及商税税率极低,正是明朝国家财政收入大大逊色于宋朝和清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是如此低的税赋,明朝政府也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随着明朝中后期,以皇族、王公、勋戚、宦官为代表的大地主阶层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大量农民从土地流失,而大地主阶层又利用手中特权千方百计少交税甚至不交税,于是随着人口和田地的增加,明政府的税收收入竟然不增反降,而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在不断攀升,明政府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局。

统治者既不愿通过增加农民负担增加税赋,就只好在商业税上有所作为,结果招来了文官们的大肆攻击。

明朝的文官集团大多是地主兼任工商业者,他们逐渐沦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正是在他们的极力“建议”之下,万历皇帝将商业税率降低至了1.5%。

万历二十七年,在国家财政实在艰辛的情况之下,万历皇帝派出了矿监税吏去收矿税,希望借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论明朝之胜过清代

论明朝之胜过清代

论明朝之胜过清代一、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面明清的区别:明朝是在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的殖民统治后建立的一个华夏政权,从政府的组成和国家的治理,太祖朱元璋曾言“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其注意与民生息。

而相对与清朝入关,暂不提起血腥屠杀,满清搞的是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让中国的老百姓完全二、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明清的区别:有人认为明朝落后的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明朝出昏君,清朝出名君,帝几乎不理朝政,而且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而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勉,一定事必躬亲。

这种理由看似正确其实简英国女王如果事必躬亲那么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明朝的政治体制非常特殊,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可以发现的皇帝不理朝政,但是明朝的政府机构一直没有出现混乱局面,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明朝在建国以后,太祖一种新的政府体系,就是文官政治,其实不过就是今天被那些君主立宪制国家修改使用的一种政治体制。

首先,类似现在我们国务院的一个政府机构,文官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面使皇帝成为了一个在一定形式上面的的家天下慢慢成为了君臣共为。

皇帝的权力因为内阁的存在被极大的削弱了,比如万历皇帝,他想立自己想立朝为名不见群臣,但是明朝的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文官体系全负责好还是由一个文官政府集体管理好,我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如果从民主上面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海瑞海钢锋其人为人耿直,因为反对嘉靖的政策上书大骂嘉靖,但是谁知知事,大家想想,一个六品的小官的奏章可以直接面呈皇帝,这在被部分无耻文人歌颂为盛世的大清朝可能吗没有能把海瑞怎么样。

很多人把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拿出来说事,说明朝的特务统治有多么残酷,又说明朝的政府是多么专制,这真制统治那么清朝就是地狱统治了。

的确,明朝的确是存在特务机关,但是作为一个政府,有哪个没有这种机构?搞的世界上面好象只有一个大明朝才有特务机构,清朝的血滴子即便有人可以说是杜撰,但是沾竿处是什么东上,而且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恐怕大明皇帝唯一归属自己完全管理的权力除去生杀予夺以外也就只有的这个制呢?三、太监祸国问题:很多鹦鹉学舌的糊涂虫一提明朝就说什么明朝是什么太监祸国,又说什么这就表明了明朝明朝的太监问题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明朝太监问题并不是什么国家的大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清两代财政方面的差距清朝为何比明朝有钱?
导语: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明清两代财政方面的差距,一起来看看。

明朝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的财政收入无法弥补亏空,甚至连军队的军饷都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明清两代财政方面的差距,一起来看看。

明朝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的财政收入无法弥补亏空,甚至连军队的军饷都出现拖欠。

据《明史》记载,明朝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为300万两白银。

不过,明朝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是按现银收税的,如田赋是直接交粮的。

如果把田赋、盐税、工商税、钞关税以及徭役全部换算成现银计算,明朝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2000万两,高峰出现在1602年,达到2295.3万两。

与后世的清朝相比,明朝的财政收入显然差了一大截。

据统计,甲午之战前的10年时间里,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在8000万两白银,高峰出现在1891年,达到8968万两。

清朝为什么这么有钱呢?
1.明朝是定额税制,而清朝税更重
明朝税重不重?当然重,不然怎么会爆发农民起义。

不过重税主要出现在明朝末年,事实上,明朝收入高峰那一年还实行的是定额税制,没有什么三饷加派。

1393年,明朝田赋收入达到3.2亿石,朱元璋对此很满意,随即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

自此田赋定额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固定了下来。

万历时期的张居正虽然进行了税制改革,但也只是将隐瞒的土地重新清丈出来,改变了征收方式,并没有打破明朝税收定额这一传统。

1602年,明朝人口1.7亿,财政收入约2300万两;而清朝入关之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