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后期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合集下载

通货膨胀的现象、危害以及治理方法

通货膨胀的现象、危害以及治理方法

见习报告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1. 最明显的感受是物价上涨。

原来10块钱可以买一斤猪肉,现在确实要将近20块钱。

各种食品的价格在不停的上涨。

2. 固定低收入的人群(离退休人员)将明显感到生活压力,国家也不断地涨工资。

同时物价的不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

因此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使那些固定低收入的人群(离退休人员)将明显感到生活压力,原先退休工资1500的时候生活水平就可以,但是现在1500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开销了,所以国家也不断地涨工资。

3.失业人员增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导致产出和收入减少,所以很多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企业利润而裁员,导致失业人员增加。

4. 人们追逐保值性产品的大流在物价上涨很犀利的现状下,存在银行的钱虽然“量”没有减少,但是它的“质”在不断下降。

钱已经不值钱了。

由于货币贬值厉害,所以持有货币不是明智选择,人们追逐保值性产品,从而选择投资或购买保值物品(黄金、不动产等)。

黄金、房子备受大家青睐,所以黄金的价格以及房价都在不断上涨,也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5.学生生活费的增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作为学生深刻感受到支配生活费的压力。

以前的时候,每月300块钱可以打发一个月,但是现在一个月需要500左右,而且是要在不超出合理的预算下才行。

通货膨胀的危害1. 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般来说,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的社会阶层在通货膨胀中将受害,反之则得利。

债权人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而债务人得利。

如果采用收入指数化,即用保值条款将价格、工资、利率等同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收入的再分配。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轻微的通货膨胀可能刺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但是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一般会增加目前的消费而减少储蓄。

这对长期的投资和经济增长将产生不良影响。

恶性的通货膨胀则会引致资源分配的不当和浪费,并使企业竭力减少现金持有量,降低生产效率,从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 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 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通货膨胀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在中国古代,由于金属货币的使用占据主导地位,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同样巨大。

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端倪。

汉武帝时期,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支出剧增,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政府大量铸造货币。

当时所铸的货币质量下降,含铜量减少,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这就引发了物价的上涨。

民众手中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到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各割据势力为了筹集军费,纷纷自行铸币,货币的种类繁多且质量参差不齐。

这种混乱的货币局面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成为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战乱使得社会生产停滞,财政收入锐减。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唐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的发行量。

同时,由于战争破坏了交通和商业,物资流通不畅,进一步加剧了物价的上涨。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较为繁荣的时期,但也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

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为了弥补亏空,大量发行纸币“交子”,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金,导致纸币贬值,通货膨胀加剧。

南宋时期,战争频繁,财政压力巨大,政府继续超发纸币,使得通货膨胀问题愈发严重。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货币制度的不熟悉和管理不善,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元朝初期,大量发行纸币,且没有有效的货币回笼机制,导致货币泛滥。

加上元朝后期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但由于明朝政府对白银的开采和流通控制不力,导致白银的供应量不稳定。

在一些时期,白银短缺,货币流通不畅,也引发了物价的波动和经济的不稳定。

漫谈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

漫谈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

漫谈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古今中外都曾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每一次恶性通胀都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恶性通货膨胀进行探讨。

首先来看古代的恶性通货膨胀。

古代中国的恶性通胀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三国时期的黄巾起义时期,一个是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由于战乱、经济困难以及政府的错误决策等原因,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黄巾起义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粮食和货币的供应不稳定,造成了物价的飞涨。

在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走私等,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物价急剧上涨。

古代欧洲也曾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6世纪的西班牙。

西班牙当时开采了大量的贵金属,如黄金和白银,在欧洲大陆推动了商品交易的繁荣,但同时也引发了恶性通胀。

由于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货币供应过剩,物价也随之暴涨。

这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不稳定。

现代中国也曾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超级通胀时期。

在那个时期,由于政府发行大量的货币用于财政支出和经济建设,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物价也水涨船高。

这一时期的通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动荡不安。

国外的恶性通胀例子也很多。

最著名的就是二战后德国的超级通胀。

由于战争的破坏、军费开支和政府的不负责任政策,使得德国的货币供应不断扩大,物价飞涨。

这个时期发生了著名的“一根面包价格比肥皂价格贵”的情况,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是巨大的。

恶性通胀导致物价不断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通胀会导致经济不稳定,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动荡不安。

恶性通胀还会造成社会的不信任和恶性循环。

当人们预期通胀会继续加剧时,他们倾向于将手中的资金用于购买商品或投资,而不是储蓄。

这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观察报告

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观察报告

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观察报告一、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其中,通货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对于明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明代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二、明代通货制度变革1. 纸币的出现与流通明代初期,由于铜钱的短缺,纸币应运而生。

纸币的出现,对于当时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银两成为主要通货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通货。

明朝政府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和徭役合并为一,以银两计,使得银两在通货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明代赋税制度变革1. “一条鞭法”的实施“一条鞭法”是明朝赋税制度的重要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将赋税和徭役合并为一,以银两计;统一征收标准,实行平等负担;以及加强征收管理,实行“以钱易银”等。

这一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赋税制度的完善与创新除了“一条鞭法”外,明朝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赋税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如设立常平、广积等仓储制度,以备荒年之需;实行“均输”制度,确保各地区之间的赋税平衡;以及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将丁税摊入田亩之中,使得赋税更加公平合理。

四、变革的原因与过程1. 变革的原因明代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铜钱短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更为便捷、通用的通货;三是农民负担沉重,需要改革赋税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

2. 变革的过程明代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初期的纸币流通阶段;二是银两逐渐成为主要通货的阶段;三是“一条鞭法”的实施阶段;四是赋税制度的完善与创新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些变革的实施和执行。

五、变革的结果与影响1. 通货制度变革的结果与影响通货制度变革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纸币和银两在通货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巩固。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国货币供应相对于商品和服务供应的持续增加,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分析。

一、原因分析1.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当政府或中央银行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大量印制货币并增加银行贷款额度,使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解决方案: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行定向调控,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实际需求相匹配。

2.需求过度增长: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也会引发通货膨胀。

当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需求超过经济实际供应,供不应求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解决方案:通过加强监管,控制消费过度和投资过热,合理引导消费,平衡市场需求和供应。

3.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当成本上涨传导到商品价格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资源调控机制,加强对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市场的监测和调控,保持成本的稳定性。

4.金融因素: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金融风险的加剧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当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或金融危机时,货币价值会大幅波动,导致通货膨胀。

解决方案: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

二、对策分析1.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并加强对货币政策的监测和调控。

2.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价格操纵和垄断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和供应结构,增加实物经济的供给能力,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4.强化价格调控:加大对重要物价的调控力度,对于过度上涨的价格进行干预,维护物价的稳定。

5.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有效应对金融风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6.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衡,减轻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明朝的历史经历了长达276年的统治,其间经历了盛世与衰落、兴起与沉沦。

今天让我们来关注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

一、财政危机的原因随着明朝进入晚期,财政危机的问题逐渐开始凸显。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必须要找到其原因所在。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

兵役制度的缺陷也促使了财政压力的增大。

2.官员腐败,贪污受贿严重,民间财富被侵占,导致政府收入流失,无法支持政府运作。

3.商品经济的增长,给经济走下坡路带来了影响。

物价波动、通货膨胀,引起短暂的经济放缓。

4.税收制度的缺陷,明朝的税收主要依赖于土地、房产、个人几种税收,使得税收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加重,农民加剧贫困。

二、政治动荡的症结所在政治动荡的原因同样是过多的因素早齐聚在一起的结果,而造成政治不稳定的一些原因如下:1.内外夹击,靖难之役成为明朝晚期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到万历年间,明朝政治内部更是一团糟。

而外部因素大致有国内战乱、外族侵扰等。

2.官员上下含混,缺乏良心。

政治腐败日益加重,特别是当太监掌握了皇权时候,皇权失效,老百姓生活遭殃。

3.起端人物失去了多数人的拥戴,经过了中谷峰抗清、李自成蜂起失败等等,明朝的统治地位因而大受动摇,以致于行朝政治一片混乱,军阀割据。

三、财政危机的影响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有以下:1.财政状况的危机导致了民生状况的危机增加,人民贫困,生活水平迅速降低。

2.官员腐败,贪污掠夺,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各种冲突、纷争连年不断。

3.经济情况下滑,通货膨胀,国家金融危机等状况正不断加重。

四、政治动荡的后果政治动荡给了明朝带来了全方位的打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不稳定,军阀割据,导致了在后来的国家建设中带来了道路的长短。

2.地方官员的腐败加重,百姓遭受了滥权等行为的摧残。

这也是民心始终难以修复的原因。

3.内忧外患,呈现出国际上会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1. 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

在中国历朝,如果政府过度发行铸币或纸币,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膨胀,进而引起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情况通常与政府为了应对各种开支需要而大量发行货币有关。

2. 军事冲突和战争战争和军事冲突会导致财政紧张,政府为了筹集大量军费常常采取发行纸币等手段。

这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因为战争导致生产力受到破坏,同时需求增加,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3. 经济结构失衡在某些历朝时期,由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整体物价的影响较大。

当农业产量下降或价格上涨时,随之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往往严重。

4. 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例如,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的黄金和白银的大规模流入,会刺激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

二、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1. 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首先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合理的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稳定的货币价值,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执法,以防止非法金融活动和欺诈行为。

监管部门需要密切监控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均衡发展,提高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4. 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外部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忽视。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王朝,但在明代末年,王朝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些危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包括内忧外患,也与王朝自身的制度和政策有关。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四个方面对明代末年的危机进行论述。

一、经济危机明代中期以来,明朝的经济发展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的困扰,导致明代末年经济出现极大的困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在明代后期,战乱频繁、士兵俸禄不发等问题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压力巨大。

同时,明朝采取了铸造过量铜钱的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民族压力明代末年,明朝面临着来自内外的民族压力。

外来的压力主要来自满洲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特别是后金的崛起,对明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明朝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当,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三、权力斗争明代末年,明朝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宦官的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

宦官滥用职权,甚至篡夺皇位,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而朝廷内部的权臣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

例如,张居正、杨继盛等权臣的崛起与强大,造成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四、社会动荡随着经济危机和权力斗争的加剧,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断升级。

农民起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庞大,对明朝政权造成严重冲击。

与此同时,地方的豪强势力也在不断壮大,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破坏力量。

社会动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明朝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威胁。

总结:明代末年的王朝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相互交织,共同加速了明朝末年的王朝衰落。

这一时期的危机既是王朝内部制度和政策问题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明代末年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明朝后期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作者:明晨云翼标签:通货膨胀白银货币化海外贸易税收2010-05-22 14:26 星期六晴1 绪论1.1 选题背景所谓明朝后期,一般指嘉靖至明末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是传统封建社会向新型近代社会转型的起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称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研究明朝后期的通货膨胀,须选定一种货币为视角,而明代的法定货币经历了四个阶段:铜钱——纸钞——银钱钞兼用——白银时期。

“大明宝钞”因迅速贬值,过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明后期,它只具有一些符号意义,没实际价值。

铜钱不仅制式混乱,质地不一,且官铸不足,私铸横行,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明代后期贬值迅速。

而白银作为货币贯穿着明代始终,明朝后期是中国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时期。

当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情况下,以白银为视角来研究通货膨胀便具有其实际意义。

税收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所以论及明朝通货膨胀不得不涉及明政府的财政和税收。

白银货币化下的中国与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时期的通货膨胀又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教训。

1.2 相关研究综述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通货膨胀的中外学术著作、论文可谓多如牛毛,且深入透彻。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中国古代通货膨胀的著作、论文并不多,多是从历朝历代货币问题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如钟义盛的《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的思想》、《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然而,各类文献、著作同样给我很大的启发,为我的论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明史》、《明实录》、《明会典》、《续文献通考》以及其他史学著作记载了一些有关明代物价的史料及相关历史背景。

叶世昌、李金宝、钟祥财合著的《中国货币理论史?明朝货币理论》列举了明朝有识之士对当时货币问题提出的货币理论,其中有叶子奇关于兑现纸币流通的论述;刘定之对钱币与纸币不同流通规律的分析;丘濬的金属主义货币论。

有明中期的斩学颜重钱轻银论及崇祯年间徐光启、宋应星对钱币的看法、陈子龙的行钞主张等等。

千家驹、郭彦岗合著的《中国货币史纲要》初步介绍了明代钱制的变化、大明宝钞的贬值,以及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运用。

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详细论述了明代的货币制度、货币的购买力以及货币的理论和金融业的兴起。

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认为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

万明在《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指出白银货币化促进中国社会变迁,其过程源自民间社会,经历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发展历程,是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

在《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中论述白银货币化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最终指出,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孙良玉的《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认为国内白银的积极开采和海外巨额白银的流入促成了白银的货币化。

而论及明代财政和税收政策有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论述了明代的税收结构,以及财政管理过于简化导致了后期财政的崩溃。

项怀诚主编的《中国财政通史?明代卷》详细地论及了明代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和财政思想。

其中涉及除却农业税,商业税外,比较特殊的海关税相关论文有林枫的《明代中后期的市舶税》,他认为月港开放有限,走私普片存在,政府课税狭隘、税率极低,巨额财富滞留海商手中,政府税源流失严重。

晁中辰的《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则把明代海关税制分成三个阶段,论述明代海关税收从无税到有税,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演变。

国内外对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硕果尤丰,对中国明朝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虽然分散稀少却非缺乏,且近年来也愈发受到重视,得到不小的成果。

本人涉猎有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发现,过往关于明朝通货膨胀的研究论述多缺乏选取特殊时期的针对性和固定的视角。

另外,论及引发通胀原因也过于片面,多简单的归因于政府腐败、内忧外患的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本文综合多方论述,运用仅有的专业知识选取白银为固定视角,力求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述明朝后期通货膨胀问题,探究隐藏在明政府财政危机背后的真实原因。

最后,从明后期流动性过剩和税收问题中提取对现今有意义的启示,总结明政府货币政策的历史教训。

1.3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根据当代著名钱币历史学家郭彦岗教授统计:从秦汉至清末,中国计有通货紧缩9次,通货膨胀19次。

由此可见,与通货紧缩相比,通货膨胀更加频繁的出现,更加强烈地破坏着中国的经济。

且“历史总能惊人相似的重复上演”,所以研究史上出现过的通货膨胀显得很有必要。

它们为何发生?如何发生?对当时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在财政危机面前,政府如何作为?采取何种政策?财政危机背后又存在着什么问题?对今天的国家政策有什么启发?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今人思考探究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时,明朝晚期白银货币化的确立,还推进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市场经济萌芽以前所未有的趋势极大地扩展,中国从此主动走向世界。

当中国经济不再是一个封闭实体,与世界市场融合时,研究他的货币价值便更具有其近代意义。

2 明朝后期的时代特点2.1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与经济繁荣明朝中后期,明朝政治衰象显现。

其一,帝王腐化。

有如嘉靖皇帝吞云吐雾,志在修真成仙。

万历皇帝沉迷酒色财气,荒淫怠政。

天启皇帝昏庸无能,朝臣中朋党林立,党争不息。

其二,首辅柄政。

严嵩父子贪贿、揽权。

被抄家后,上报金三万二千余两,银二百余万两,另有珠玉宝玩数千件。

其三,宦官专权。

市井无赖出生的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专擅朝政,残害东林党人士,为所欲为。

更有赋役紊乱,财政匮乏,边疆、海疆频频告急。

经济方面,商品性农业,民营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

国家货币实现银本位,白银流通。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型的起点。

这段时期,全国市场网络形成,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

在江浙一带的部分生产部门(纺织业等)零星的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具体形式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从而使民营手工业更加繁盛,却也进一步使得社会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但客观上讲,这种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缓慢,困难重重,但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段期间,政府的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社会产品丰富,但或许是心理传导机制、或许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又或许是国际传导因素等等原因最终使得物价持续上涨,构成物资丰富型通货膨胀。

总体上,国内外贸易繁荣,城镇经济发达,商品货币流通扩展,社会行业及其分工扩大,促进手工业发展生产的发展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走上以往各个历史时期都未出现过的代有某种“近代以前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直到明末,政治愈发腐败,社会阶级矛盾愈发尖锐。

外有“后金”南下争雄,内有“闯王”揭竿起义,加上天灾频繁,使明朝中后期形成的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良好势头受到巨大的打击和挫折。

2.2 明朝后期频繁战争与自然灾害对明经济的影响明朝后期可谓天灾人祸、兵连祸结,使国库消耗巨大,加重政府的财政危机。

同时,战争和自然灾害对物资达大量损耗更使得社会出现物资匮乏型通货膨胀。

嘉靖年间,政府就为荡除“倭寇”和边境战事开支大量军费,如嘉靖二十八年,“太仓银库岁入二百万两,以往岁支一百三十三万两,近年加至三百四十七万两。

”嘉靖三十年,北京与当时的北部边境用于财政和兵事的支出共达五百九十五万两白银。

到万历中期,进行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耗银数百万两。

结果是“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至天启七年 (1627年)前后十年间对后金用兵,也费银约6000多万两,出现“府库匾竭”的局面。

而明末期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后金侵袭不断,内忧外患下,使得财政危机更加突出,据黄仁宇研究,明末各项军费概由白银支付,而大部分出自长江以南,每年北运数预计约为2000万两,当时民间所有之银,时人估计,可能为15000万两。

可见开支的庞大。

自然灾害频繁主要因为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

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

据不完全统计,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始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年年有灾,无灾不饥,无饥不大,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连年大灾使得崇祯时期频闹饥荒,持荒之久、波及之广、灾害之重,为历代所仅见。

全国大面积的旱灾加上水、蝗、震、雪等自然灾害使得庄家收成差,从而军队粮饷供应不足,灾区赈灾困难。

更引起饥民暴动,农民起义不断。

其对农业的影响使得粮价飞涨,出现物资匮乏型通货膨胀。

3 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3.1 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形成背景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七年(1374年)的铜钱时期、洪武八年(1374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的纸钞时期、正统元年(1436年)至嘉靖初为银钱钞兼用时期、嘉靖以后的白银货币化完成时期,经历了从明初“禁银”到后期“皆用银”的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发展是白银货币地位确立的重要原因。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商业兴盛,国内出现一批大城市。

商品交换的频繁、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使得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客观上也要求自身价值较高的白银来充当货币。

明初,为了保证铜钱和宝钞的法定流通地位,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严禁使用金银的法令。

但尽管禁银法令苛严,从朝廷到民间,白银的依然广泛使用;由于宝钞贬值迅速,民间和官方在衡量货物价值时,“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①。

而且尽管明初禁银用宝钞,但仍有大明宝钞对银的比价,随着大明宝钞的日益衰落,银本位的确立已不可避免。

“银本位”的最终确立是政府法令推动和民间不可逆转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①。

“明代的白银货币化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展开。

而最重要的展开方式为税赋折银,使白银在货币领域极大地扩展,逐渐成为了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

同时,明后期也是世界新航路开辟以及新大陆发现后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而此时欧洲发生“价格革命”,物价飞涨,商品匮乏,经济萧条,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多折合银价,更进一步促进明朝白银的使用。

直到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嘉靖八年 (1529年)政府规定解京白银皆铸成锭,并记年月、官吏及工匠姓名。

从此,白银有了规定的成色、重量和单位,被定为了国家财政收支的计算单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实行以银代役的制度。

官傣和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民间一切商品都用银计价,即使小额支付也用碎银或铜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