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绩的影响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局的影响和启示

XX学校09级1班 XXX指导老师:XXX

摘要: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流民不无有关,由于君主大多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赋役繁重,加之天灾连连,民怨载道,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逐渐沦为流民,并不断爆发流民起义和暴动。这对于明朝统治显然不利,政局也会波荡起伏,甚至给统治以致命一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果不去高度重视流民问题,制定、实施好利民政策,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关键词:明朝中后期;流民;政局动荡;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因为种种不良因素而导致流民不断增多,对其政局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流民的大量存在或不断增多势必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流民,又可以称为流亡、流户、流人、流庸、流冗、流离、流者、盲流等,是中国历史上对那些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的称呼,一般都是逃荒的农民,天灾、苛吏、土地兼并、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当然,这里说的“流民”是针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诸如流亡、流冗、流离等因天灾和政府腐败统治而造成人们流动或反抗的称呼,它与当今的“流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明朝中后期统治面临的基本现状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是比较腐败的,虽然有挽救腐败政治统治的改革和措施,比如说张居正改革,他上呈《陈六事疏》,提出了省议论,

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1)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历时十余年,前后数十战,“飙风电举,屡挫大寇”。(2)但统治状况仍然严峻,面临诸多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贪污成风,弊端众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问题;一就是皇帝昏庸腐朽,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并且容易听信谗言。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个朝代,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按明制:“宦者虽宠,不得予王庭宴。”(3)英宗惧王振不悦,派人观察慰藉。王振大兴土木,“广置塌房、庄所、田园、马房,侵夺民利,不输国课。”(4)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使得50万明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坐了阶下囚,同时在复位后杀害民族英雄于谦,可谓不得人心。明武宗(朱厚照),他宠幸大太监刘瑾,沉迷于玩乐,建立豹房,荒淫无度,为世人所诟病。明神宗(朱翊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一个20年不上朝的皇帝,一个极度贪财的皇帝。他最擅长的就是罢朝。有论者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5)明熹宗(朱由校)宠信大太监魏忠贤,将朝政交给了他,成就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一位太监,也有了后来的魏忠贤乱政。明思宗(朱由检)时期,一代忠臣袁崇焕抗清反辽,功劳显著,“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6)但明思宗生性多疑,从而中了反间计,错杀一代忠臣袁崇焕,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速度。二就是奸臣把持乱政。如明世宗时的奸臣严嵩父子。严嵩是明朝大臣,善于阿谀媚上,“嵩无

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7)严嵩父子倚仗其权势,卖官鬻爵,招财进宝,已形成制度,“吏兵二部,每选请属二十人,人索数白金,任自择善地,致文武将吏尽出其门。”(8)1562年,御史周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严世蕃被杀,抄出黄金10000余两,白银200余万两。像这样的奸臣,自私贪污,祸乱朝政,怎能不使政治统治出现危机?三就是宦官专政乱政,宦官得势诱使君主荒于朝政,杀尽忠良,欺压人民。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如兵部尚书徐晞、工部侍郎王佑,“百计效勤,极尽谄媚之态。”(9)府、部、院诸大臣,“俱攫金进见”。(10)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为强化权力,而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的特务机构,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分;宦官通过充任监军等,统帅军队。正因为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权势极大,所以明代宦官专权的程度和危害也更为严重。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四就是土地兼并严重。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相当严重,“富者田连阡陌坐享兼并之利,无公家丝粒之需;贫者虽无立锥之地,而税额如故,未免追并之苦。”(11)宗禄开支大得吓人,虽然国家很富,但是社会财富分布极为不均,贫富两极分化达到了极限,再加上官员腐败十分严重,人民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这使得人民不得不遭受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

二、一系列政治现状导致流民现象的普遍化

流民的出现并非无缘无故,相反,它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在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昏庸腐朽、奸臣把持乱政、宦官专政乱政、土地兼并严重等政治现状的出现导致流民不断增多。归结起来,导致流民增多的因素主要有六个:一、政治腐败。在明朝中后期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这无疑会造成政局的混乱。如正德元年英国公张懋在上奏中开始提及,“仰惟皇上詞往以来,日御经筵,躬亲庶政,天下喁喁望治。迩者忽闻宴闲之际,留心骑射,甚至群小杂沓,经出掖门,游观园囿,纵情逸乐,臣等闻之,不胜惊惧。”(12)可见武宗已经沉溺于逸乐怠,荒了朝政了。又如曹石之乱等,都是统治衰败的表现。二、赋税、地租沉重、徭役繁重。官田赋税负担过重,逋赋成为当时社会一大问题,“官田之赋,虽比之民田位重,而未必重于富民之租。然输之官仓,道路既遥,劳费逋少;收纳之际,其弊更多。”(13)明代中后期赋税繁重,名目繁多,有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使人民怨恨政府,相继逃亡,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现象,到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到英宗、正统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如正统三年,位于山西五台山之阴的代州繁峙县游编民2166户,逃亡者居半。洪武年间南直池州府所属六县有270余个里,自宣德以后到正统三年,户口只存三分之一。三、长期的争斗和战乱。为了躲避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和频繁的战乱,流民往往扶老携幼,百十位群,沿途住宿,流亡在外,“采野茶,煮榆皮而食。”(14)四、

自然灾害频繁。明中后期灾荒频繁,就水灾而言,平均一年四个月有一次,旱灾平均一年六个月一次。其他如蝗灾、疫灾、雹灾、霜雪、地震、饥歉等,也是屡屡发生。如明思宗時,陕西严重饥荒。水灾、蝗灾、旱灾,瘟疫不计其数,人吃人情况在各地出现,饥民走投无路,成为流民。中国自古以来,灾害不断,究其原因,与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有关。此外,人为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如战争、流民、水利等问题,也有相当影响。五、士卒叛变也成为流民的一支,如明思宗为节省开支,裁减驿卒,官吏又克扣军响,士卒无以为继,惟有与流民、佃农等结合起事叛变。六、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土地兼并在明朝中后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皇室宗族疯狂地强夺兼并土地,万历年间,神宗的皇庄占田竟达214万亩,其子福王朱常洵封藩河南,一次便得赐田200万亩,由于河南土地不足,又“并取山东、湖广田益之”(15),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无田可种的流民。同时大地主、大官僚更是巧取豪夺,广置美宅良田,而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却无“立锥之地”,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如天启七年(1627),大官僚魏良栋一次便得熹宗赏田40万亩,而大宦官“魏忠贤一门,横赐尤甚”(16),前后受田竟逾百万亩,加之地方豪强、庶族地主的抢掠霸占,百姓所有耕地少得可怜,山东地区“民间田土搜刮殆尽”(17)。这些导致流民的不断增多,进而出现大规模、长时间、多次数的流民起义和暴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