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精练精析]6.2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典例分析】【例1】阅读下面统计表,该统计表说明了A.经过农民战争大量土地抛荒B.官僚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C.农民战争后土地回到农民手中D.“阉党”排挤打击正直官员【解题分析】A项认为,从洪武到弘治,垦田数的下降是因为农民起义导致土地大量荒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因为明末农民起义最先发生于1627年,这和题目的时间是不符合的。
明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地主官僚大量隐瞒土地以逃避赋税,使得国家财政空前紧张,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变式训练】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皇帝昏聩,皇权旁落B.正义势力势单力薄C.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D.宦官势力腐败答案:C【例2】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因为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可参考下表:根据以上分析,A、B、D三项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选C。
答案:C【变式训练】下列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最全面的是()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映了农民反对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封建剥削的根源C.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办法D.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B【基础测评】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其主要表现有()①皇帝昏庸②奸臣把持朝政③“八股取士”的科举制④宦官专权⑤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2.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楹联,悬挂于大门两侧的书院是()A.岳麓书院B.白鹿洞书院C.东林书院D.梧桐书院3.明政府为筹集军费而加派“辽饷”是为了()A.抗击瓦剌进犯B.同辽军作战C.同后金作战D.镇压农民起义4.明末陕北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A.土地兼并严重B.宦官专权C.连年灾荒,加派三饷D.农民揭竿而起5.17世纪40年代,有民谣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虽然从总体上看已经走向
衰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在当时还是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而③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答案:D
一个考点 多 个 角 度 1 2 3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自秦以来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及其特殊情况
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趋势 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已废除,清代已无丞相
官职。因此,称清朝官吏刘墉为宰相是历史性错误。 答案:B
1.积极作用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 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起了 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1)明清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违背历史 潮流,阻碍历史进步。
(2)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的经济基
础,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它使皇帝的 决策更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使大小官吏只能唯
1.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 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一个历史性 错误,其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
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剧名过于哗众取宠,以此提高收视率
宪宗 武宗 熹宗
成化 正德 天启
汪直 锦衣卫 刘瑾 司礼监 魏忠贤 司礼监
宦官专权
1、表现:明朝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王振、 刘瑾和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大宦官。 2、原因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结局:1、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压 2、成为封建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3、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建立起新的朝代。
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
1、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2、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强大及具有丰富的经验
农民战争的作用和影响:
1、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削弱了地主阶级 的力量。(或推翻封建政权或动摇封建政权) 2、农民阶级通过暴力夺回一些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使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3、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在看到农民战争的威力, 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情况下调整统治政策,社会 生产力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
1644年 张献忠称帝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
1、推翻了腐败的明朝,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 阶级的统治, 推动了历史进步;
2、明末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 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开始触及到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斗争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黄巢起义
元末:红巾军起义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对历次农民起义的起因、 结局及其影响的认识
农民起义的起因:
根本原因: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具体原因:政治:封建暴政 统治腐朽 赋税沉重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客观:天灾人祸
1、1627年王二在陕北起义, 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建立大顺政权.
3、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 建立大西政权. 4、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 明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9上海卷试题)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内臣(宦官)不得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正是明朝,宦官专政曾几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直接原因是A.皇帝昏聩腐败少问政事B.宦官利欲熏心权力膨胀C.朝臣阿谀奉承治国无方D.藩王势力太大亟需监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朱元璋立牌限制宦官权力,可明成祖时对宦官管束逐渐放宽,导致其权力增大。
明英宗时宦官专政局面开始形成。
此后,许多皇帝不问朝政,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中。
因此本题答案应为A【答案】A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下列农民起义领袖中曾在今西安建立政权的是①陈胜②张角③黄巢④朱元璋⑤李自成A.②④B.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以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胜曾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张角没有建立政权;唐末黄巢起义在长安(今西安)建立大齐政权;元末朱元璋起义,后在南京建立政权;明末李自成起义,曾在西安建立大顺政又。
据此可识别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答案】B例3 (2001年春季高考题) 阅读以下关于隋末、南宋、明末人民反抗斗争的材料:材料一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白白送死),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持此说以动小民。
——《三朝北盟会编》材料三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伪为均田免粮之说。
——《罪惟录》材料四……擅自加征,又妄议每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
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自己预料)饿死,一呼响应,毙黄建节(税官)于乱石之下,付汤莘(当地恶棍)等家于烈焰之中,……不挟寸刃,不掠一物,预告乡里,防其延烧,殴死窃取之人,抛弃买免(行贿求免)之财。
——《万历实录》回答:①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各次农民起义的主要斗争要求是什么?据此说明隋末至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与深化。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

明末农民起义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最 大的进步在于 答案:D A、革命的勇气 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 B、建立了政权 鉴别和分析能力。造成农民被迫 C、作战的方式 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地主阶级 的残酷剥削和土地兼并,其基础 D、提出的口号 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而将斗争
汉、唐、明三个王朝统治的中后期,皇帝昏庸,不理朝 政,出现了或外戚或宦官或奸臣当政的局面,造成政治异 常黑暗;大地主大官僚大量兼并土地,一方面造成阶级矛 盾尖锐,另一方面造成了地方势力膨胀。加上天灾,大规 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其结局要么是农民起义取得胜利改朝换代,要么是地方 军阀割据,封建国家陷入分裂,旧王朝名存实亡。
太平天国时,进一步制定了以土地分配为核 心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进入最高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题:
汉、唐、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中央集权 加强的朝代。其统治的前期都出现了皇帝勤于政 事、大臣廉洁奉公的清明政治景象,封建王朝也 走向兴盛;而这三个王朝的中后期都出现过政治 异常腐败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 伏的局面,最后直接或间接地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请结合史实概述这两种历史现象的表现和特 征,并分析其原因,解释为什么这种现象在中国 历史上反复出现。
明朝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广 大农村一片凄惨悲凉的景象。使阶级矛盾 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和明王朝的灭亡。
1、农民起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严重 2、直接原因:陕北地区连年灾荒,政府又 向农民加派三饷加重了农民负担。
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但它的崩溃却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末期的崩溃,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危机、经济上的衰退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三大因素造成的。
其中,农民战争是明朝末期崩溃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危机明朝末期,王位传承问题突出,明神宗崩后的后宫斗争和政治腐败日渐严重,到了嘉靖朝,官员们贪污腐败,赋税重负,劳役严苛,政治上危机四伏。
另外,嘉靖朝还先后发生了严重的天灾和战争,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这些政治上的危机都极大地削弱了明朝政府的权威,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二、经济上的衰退明朝末期的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银价上涨、商业萧条、财政短缺等原因引起的。
首先,银价上涨是由于日本和欧洲殖民地的大量进口使得白银供应量逐渐增加,白银价格下降,而中国的白银供应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反而逐渐减少,从而导致银价上涨。
其次,商业萧条是由于商人们的贪婪和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
最后,财政短缺也是明朝末期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政府几经战争,国库空虚,年年征税,百姓疲惫,导致了百姓生活的困难。
三、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朝末期,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他们因为无法缴纳土地税而失去了土地,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
这些失地农民聚集起来,组成了一些小规模的反抗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反抗队伍逐渐壮大,成为了农民起义的主力。
这些农民在起义过程中,实行了土地平均制,取消了租佃制,退掉了贷款,追回了缴纳的高额税赋以及严刑施于贪官污吏,让大量穷苦百姓的生命得以重获新生。
综上所述,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息息相关。
农民起义是历史上一次宏伟的社会变革与斗争,有力地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反复发展以及农民阶层的觉醒与争取自由解放的精神。
尽管明朝末期的崩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折射出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的不屈不挠以及为了争取权益而奋斗的坚定精神。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自己的权利,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明

5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6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李自成怒斥朱常洵
7
李 自 成
大顺政权铸造的永昌通宝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8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闯王进京图
9
李 自 成 用 过 的 马 蹬 和 刀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10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湖北九宫山李自成墓
11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 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1
一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表现:①皇帝昏庸腐朽;明武宗长期不上朝 世 宗迷信道教 神宗二十余年不理朝政 ②奸臣把持朝政;世宗严嵩父子 ③宦官专权; 王振 刘瑾 明熹宗时 魏忠 贤 ④土地兼并严重。 (尤其是宦官专权,引起朝中大臣和东林党人 的 反对)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饥民图说》
4
三 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李自成进河南,“均田免粮” 攻克洛阳 1644年西安 大顺; 3月占北京,明亡。 意义:推翻了明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 “均田免粮”反映了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 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农民 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2
二 陕北起义 原因:政治腐败;魏忠贤专权; 东林党义;陕北各地农民响 应 高迎祥 李自成 张献忠 闯王高迎祥较强 ②李自成进河南,“均田免粮”,1644年 西安 大顺;3月占北京,明亡。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3
武英殿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12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13
回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同步练习 旧人教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B2.明末东林党受到残酷迫害的主要原因是A违反规定办书院B聚众评议朝政C私结朋党,排斥异己D抨击宦官专政D3.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宦官专权较为严重的朝代不包括A西汉B东汉C唐朝D明朝A4.“蜀昔有沃野之称……近为王府者什七,军屯者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这主要说明明朝后期A政治腐败,宦官专权B政府财政匮乏C土地高度集中D地方割据严重C5.明末统治者征收的“练饷”是指A是明朝农民正常田赋B是用于对后金作战而征收的军费C是用于镇压农民起义而征收的军费D是用于修筑长城而筹集的费用C6.揭开明末农民起义序幕的是A高迎祥B王二C李自成D张献忠B7.明末农民起义建立的农民政权名称有①大顺②大齐③大西④张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D8.明末农民起义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最大的发展在于A革命的勇气B建立了政权C作战的方式D提出的口号D二、史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写字。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由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多奸。
数传之后,势成积重……──摘自《明史》材料二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
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柄。
──摘自赵翼《廿二史札记》请回答:①材料一认为造成“势成积重”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如何?②材料二的分析是否全面?你认为实质问题是什么?③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宦官干政”给明代造成的“重大影响”是什么?9.①《明史》认为是由于宦官通文墨晓古今造成了宦官专权的状况。
这种看法过于片面、肤浅。
②不全面。
赵翼的分析只是说明了宦官专权的具体原因,未能揭示其本质。
宦官专权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应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弊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陕北起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均田免粮”口号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秦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与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明朝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是产生宦官专权的温床。
3.东林党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他们揭露魏忠贤的专横跋扈,目的是为了克服明朝统治的危机。
东林党的出现,对中国近代政党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4.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
5.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矛头直指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进。
教学要点
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
4.土地兼并严重
二、陕北起义
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1.“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2.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
3.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本节难点:为什么说“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讲授本课内容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然后指出: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以图长治久安,但这种君主专制统治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
明朝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从明朝中后期集中暴露出来,导致政治危机日益加深,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入新课。
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四点:
1.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和表现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2.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政事,使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先后专权,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3.东林党人反宦官的斗争,代表了正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
讲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腐败的根源,不宜把政治腐败简单地归结到奸臣当道和宦官专权上。
4.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政治最深刻的根源。
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和在经济上的集中体现。
明中后期土地兼并的剧烈,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
四、“陕北起义”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弄清两点:
1.明末农民起义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剥削严酷造成的;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并得到响应,又有其具体原因。
天启七年(1627),陕北灾荒严重,澄城县知县张斗耀不顾人民死活,催收甚急,人民被迫起义。
王二率饥民冲进县衙,杀死知县,各地人民纷纷响应。
为加深学生印象,可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教材上的资料,认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2.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及其斗争情况。
要讲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简要的斗争经历,最好借用《明末农民战争形势》挂图,分清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领导农民军建立农民政权的地点、年号以及铸造的钱币名称,避免相互混淆。
五、“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一目,需要讲明两点:
1.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赈济饥民,得到广大农民拥护,转战河南、湖广、陕西、山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教师可补充一些素材,说明农民起义军曲折的斗争经历,颂扬农民起义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2.明末农民起义的意义。
明末农民起义军经过艰苦斗争,建立农民政权,推翻腐败的明朝,沉重地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历史进步。
明末农民起义军在斗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要求平均平等、减轻负担,反对财产不均的愿望。
特别是“均田”的口号,反映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已开始触及到阶级斗争深刻的经济根源,斗争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