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合集下载

明朝末年农民战争

明朝末年农民战争

浅谈明末农民战争摘要: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明朝末年,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封建的阶级斗争和激烈的民族斗争,和历史上许多次农民起义一样,这次农民战争也以失败而结束。

但是它覆灭了腐朽的明王朝,改变了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在这次农民战争的基础上,清统治者入关后才能发展和进一步巩固这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局面。

关键词:农民军李自成清军一、战争前的社会状况从嘉靖到万历初期,封建统治阶级企图通过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等来稳定当时的封建秩序,但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其所倡导的改革也因之受挫,政治的腐败与“党争”的激烈,使国家政治机制陷入僵化与紊乱之中。

明朝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导致大权旁落,宦官、内阁权势渐重。

明后期的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阉党和东林党的激烈党争。

农民和贵族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市民反封建官府和税使的斗争,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地进行着。

同时,民间秘密结社活动再度活跃,各地农民纷纷利用白莲教组织进行反抗活动。

这些斗争为明末农民战争作了长期的酝酿和准备。

此时社会的矛盾空前加剧,预示着明王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了。

二、反明斗争与抗清斗争明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陕北点燃。

这里地瘠民贫、赋役苛重,有兼连年灾害,饥荒严重,而国家的赋役征发却有增无减,再加上官僚腐败的盛行,最终导致民不聊生。

天君七年,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澄城饥民群起响应,很快形成如火如荼之势。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陷入了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损伤惨重,李自成率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突围,隐伏山中。

与此同时,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张献忠面临明军的围堵,不得不在湖北谷城接受明廷招安。

农民军的斗争形势随之转入低潮。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历经一段时间的休养后,力量有所恢复又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灾害频繁,饥民遍野之机,再度起义,粉碎了明军的围剿计划,使起义形势开始由低谷走向高潮。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攻占太原后,直捣北京,三月十九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万寿山自缢身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精练精析]6.2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典例分析】【例1】阅读下面统计表,该统计表说明了A.经过农民战争大量土地抛荒B.官僚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C.农民战争后土地回到农民手中D.“阉党”排挤打击正直官员【解题分析】A项认为,从洪武到弘治,垦田数的下降是因为农民起义导致土地大量荒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因为明末农民起义最先发生于1627年,这和题目的时间是不符合的。

明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地主官僚大量隐瞒土地以逃避赋税,使得国家财政空前紧张,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变式训练】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皇帝昏聩,皇权旁落B.正义势力势单力薄C.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D.宦官势力腐败答案:C【例2】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因为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可参考下表:根据以上分析,A、B、D三项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选C。

答案:C【变式训练】下列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最全面的是()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映了农民反对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封建剥削的根源C.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办法D.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B【基础测评】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其主要表现有()①皇帝昏庸②奸臣把持朝政③“八股取士”的科举制④宦官专权⑤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2.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楹联,悬挂于大门两侧的书院是()A.岳麓书院B.白鹿洞书院C.东林书院D.梧桐书院3.明政府为筹集军费而加派“辽饷”是为了()A.抗击瓦剌进犯B.同辽军作战C.同后金作战D.镇压农民起义4.明末陕北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A.土地兼并严重B.宦官专权C.连年灾荒,加派三饷D.农民揭竿而起5.17世纪40年代,有民谣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lh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lh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多尔衮
• 领袖:努儿哈赤—皇太极—顺治 • 民族: 建州女真—满族 • 政权名称:金(后金)1616 清 1636 • 都城:赫图阿拉——沈阳(盛 京)——北京
顺治
东莞袁崇焕像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 皇帝懈政 宦官专权 朝廷党争 • 土地兼并 苛捐杂税 民不聊生 • 天灾肆虐 民变频发 外敌入侵
大 顺 通 、 永 昌 通 宝 宝
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铸行的钱币
北京城
三月初十,义军离北京越来越近, 为筹措军饷,皇帝派太监向大臣、勋戚 逐家强行“捐银”。众人各各哭穷,都 逐家强行“捐银”。众人各各哭穷,都 说“家银无多”。龙颜大怒下,老皇亲 家银无多” 张国纪捐二万,皇后父亲捐一万,其余 “未有及万者”。退休太监头司礼监王 未有及万者 之心最富,纷传家产在30万两以上,也 之心最富,纷传家产在30万两以上,也 只肯认捐一万两。大学士陈演推托, 只肯认捐一万两。大学士陈演推托,称向 来清苦,一毛不拔。 来清苦,一毛不拔。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清晨, 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 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 自缢而死,时年33 33岁 自缢而死,时年33岁
崇祯帝的临终遗诏这样 写道: 写道:“朕自登极十七 虽朕薄德匪躬, 年,……虽朕薄德匪躬, 虽朕薄德匪躬 上干天怒, 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 京师, 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 朕死, 也,朕死,无面目见祖 宗于地下,自去冠冕, 宗于地下,自去冠冕, 以发覆面, 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 勿伤百姓一人” 尸,勿伤百姓一人”。
到大顺“拷掠” 到大顺“拷掠”抄家,老底全兜了出 来:陈演被拘,派人送四万两至刘宗 敏府,结果为家仆告发,“ 敏府,结果为家仆告发,“先后搜掘 黄金360 360两 白银48000 48000两 黄金360两,白银48000两,珠宝盈 。太监王之心家,搜得白银15万 斗”。太监王之心家,搜得白银15万 两,珍玩珠宝大抵价值也在15万两左 两,珍玩珠宝大抵价值也在15万两左 右。在皇后父亲家,搜得白银53万两, 右。在皇后父亲家,搜得白银53万两, “缎匹以车载者相属于道”。 缎匹以车载者相属于道 者相属于道”

21.7明朝4

21.7明朝4

“头昏眼黑,乏力不兴,暂免朝讲数日,以便静摄服药。” 《神宗实录》卷128
一、明后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濒临绝境 1.土地兼并严重,宗藩外戚庄田急剧增加 2.农民沦为佃户和奴仆勋戚型奴仆,缙绅源自奴仆,文人型奴仆,庶民型奴仆

3.明末三饷(激化社会矛盾)
辽饷:为筹措辽东军饷,对付后金而加派的田赋 剿饷:为筹措镇压民变而加派的田赋 练饷:以筹措练兵军饷为名加派的田赋
明亡前夕 全国形势
地主知识分子的加入以及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 建立农民政权
4.进入北京城后的农民军


入驻北京 歌舞升平 追赃拷问 清军参战 仓促登基 逃离北京 九宫山遇难
三、明末农民战争



(三)起义意义 其一,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使腐朽的封建 制度和法纪受到了一次严重的冲击,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 到调整,为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二,明末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均田”的斗争口号,把唐 宋以来农民的平等要求,集中到土地问题上。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强 烈要求,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了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 制为主要斗争目标的新阶段。 其三,明末农民战争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当时,虽然商品货 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但它受到了明王朝 的严重摧残。农民军提出“平买平卖”、“公平交易”,反映了工商 业者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当时社会变 迁的现实反映。


4.自然灾害频繁爆发 (三)军队腐朽 贪污盛行
万历二十九年,直隶巡抚何尔健上疏“阜平县张世诚以饿甚,手杀六岁 儿,烹而食之”。 《明神宗实录》卷359

第二十四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第二十四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内:朝政腐败、财政危机 苛税繁重、矛盾激化
明末内外交困
李自成推翻明朝
外:满族盘踞关外 伺机长驱南下
清军入关,建立清朝
练习与测评
1、材料一 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 至呼九千岁。
——《明史》卷三百零五《魏忠贤传》
材料二 武宗即位,逾月,即建黄庄七,其后增至三百余处。 诸王、外戚求请及夺民田者无算。……神宗赉予过侈,……而 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统治者自身的因素——政治腐败 2、统治者大肆的搜刮——民怨沸腾 3、满族的崛起与南下——威胁统治 4、明末天灾饥荒不断——民不聊生
材料一: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 《廿二史札记》卷五,《后汉书》
明熹宗天启朱由校
魏忠贤
家风 事声 、、 国雨
2、“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 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 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 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依据上述论断阐明的历 史规律说明清初从大肆圈地到停止圈地政策调 整变化的原因。
2. 清军入关时的大肆圈地是与满清原先在东北 的畜牧经济有关,直至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清 王朝,其生产力已经受到中原农耕经济的影响。 马背上的民族此时必须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停止圈地政策的调整变化也就是 理所当然的了。这一变化完全论证了马克思恩 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事声 、、 天读 下书
事声 、、 事声 事声 顾 关入 宪 心耳 成 。;
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

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但它的崩溃却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末期的崩溃,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危机、经济上的衰退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三大因素造成的。

其中,农民战争是明朝末期崩溃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危机明朝末期,王位传承问题突出,明神宗崩后的后宫斗争和政治腐败日渐严重,到了嘉靖朝,官员们贪污腐败,赋税重负,劳役严苛,政治上危机四伏。

另外,嘉靖朝还先后发生了严重的天灾和战争,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这些政治上的危机都极大地削弱了明朝政府的权威,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二、经济上的衰退明朝末期的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银价上涨、商业萧条、财政短缺等原因引起的。

首先,银价上涨是由于日本和欧洲殖民地的大量进口使得白银供应量逐渐增加,白银价格下降,而中国的白银供应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反而逐渐减少,从而导致银价上涨。

其次,商业萧条是由于商人们的贪婪和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

最后,财政短缺也是明朝末期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政府几经战争,国库空虚,年年征税,百姓疲惫,导致了百姓生活的困难。

三、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朝末期,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他们因为无法缴纳土地税而失去了土地,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

这些失地农民聚集起来,组成了一些小规模的反抗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反抗队伍逐渐壮大,成为了农民起义的主力。

这些农民在起义过程中,实行了土地平均制,取消了租佃制,退掉了贷款,追回了缴纳的高额税赋以及严刑施于贪官污吏,让大量穷苦百姓的生命得以重获新生。

综上所述,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息息相关。

农民起义是历史上一次宏伟的社会变革与斗争,有力地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反复发展以及农民阶层的觉醒与争取自由解放的精神。

尽管明朝末期的崩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折射出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的不屈不挠以及为了争取权益而奋斗的坚定精神。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自己的权利,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历史的变革与社会动荡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历史的变革与社会动荡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历史的变革与社会动荡概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明朝晚期发生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变革以及带来的社会动荡。

一、明末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的兴起明朝末年,国家内外形势严峻,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农民阶层的贫困和压迫加剧,成为农民起义兴起的主要原因。

1. 农民压迫与剥削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赋税重压以及官员的贪污腐败导致了农民贫困。

权贵阶层通过买办经济、抑制农民自主发展等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痛苦。

2. 社会动荡与民间宗教的兴起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一些民间宗教如太平道、白莲教等迅速兴起,成为农民起义的推动力量。

这些宗教组织提供了农民寻求出路的信念和组织。

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与历史的变革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明末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1. 李自成的领导与红巾军的兴盛李自成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的农民军队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形成了强大的红巾军。

红巾军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打破了明朝统治的局面。

2. 统一抗击明末割据势力李自成不仅领导了农民起义,还将目光瞄准了明末割据势力。

他联合其他起义军队,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试图统一抗击明末割据势力,最终实现全国统一。

3. 李自成农民政权的建立李自成成功攻陷北京后,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标志着明朝王朝的覆灭。

他试图通过农民政权建设,解决农民压迫和社会不公问题,为中国带来更为广泛的社会变革。

三、李自成农民起义带来的社会动荡尽管农民起义带来了历史的变革,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动荡。

1. 农民战胜明朝后的治理问题李自成及其追随者在攻陷北京后面临着治理庞大领土和民众的困难。

缺乏有效的治理经验和机构,导致了贫困地区的混乱和社会秩序的崩溃。

2. 李自成农民政权的短暂与覆灭李自成的农民政权存在着内部的分崩离析和外部的敌对势力威胁。

同时他的政策以及领导风格引发了不满和反对,最终导致了农民政权的覆灭。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1)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1)
动荡。
皇权衰落
随着明朝皇帝的权威逐渐减弱,官 僚集团势力抬头,朝政混乱,使得 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法律制度废弛
明朝法律制度逐渐废弛,司法不公 现象严重,导致民间冤屈难伸,民 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社会动荡 加剧。
社会动荡对政治衰败的加剧作用
农民起义
明朝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如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 民军,严重冲击了明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政治的衰败。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
汇报人:XX
20XX-01-26
目录 CONTENTS
• 政治衰败的背景与原因 • 社会动荡的表现与影响 • 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的相互作用 • 明朝政府应对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的措施 • 明朝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的历史教训
01
政治衰败的背景与原因
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 度,设立内阁,加强皇权专制 。
皇帝权力的削弱与权臣的崛起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年幼或无能 ,导致皇权旁落,权臣崛起。
权臣通过控制皇帝和朝政,掌握 国家大权,形成权臣专权的局面

权臣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政治斗 争激烈,朝政混乱。
外患与内忧的交织
明朝时期,北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 族不断侵扰边境,对国家安全构成威 胁。
内部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不断,如明 末农民战争等,加剧了明朝的衰败。
道德沦丧
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许多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官 员贪污受贿、商人欺诈百姓、士人趋炎附势等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道德沦丧到了极点。
03
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的相互作用
政治衰败对社会动荡的推动作用
官员腐败
明朝中后期,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愈发严重,导致财政困难,民不 聊生,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战争
2.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的激化 原因:(1)地主阶级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和对农民、手工业者剥 削的加强。 (2)明后期国家的赋役十分沉重,尤其是对农民的赋税 不断实行加派。 三饷 (3)明后期佃农、奴仆所受的剥削更加苛重。
3.城镇工商业者与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
政府派税使征税,税使乘机大肆勒索 4.明政府与满族贵族矛盾的激化
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战争
3.明末农民战争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1)清军入关,满汉地主阶级勾结起来,整个国内形势发 生了不利于农民军的变化。 (2)农民军特别是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流寇主义泛滥, 不重视政权和根据地建设。 (3)农民军烦了胜利时骄傲自满的错误,特别是李自成 进京后未及时扩大战果,失去了良好的战机,给敌 人以喘息的机会,以至于由胜转败。
建州女真
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战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明末农民战争
1.陕北首义的原因 (1)陕北本来就地瘠民贫,而明末政府加派赋税却规定, 无论地方土地贫瘠,地方粮食丰歉,一概按亩加派。再加上 其它的苛捐杂税,相对其它地区的农民而言,陕北农民所受 封建剥削格外沉重。 (2)陕北士兵无饷,驿卒失业,他们无以为生。 (3)陕北连年遭灾。 2.起义概况 “闯王”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北京)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成都)
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战争
历史意义:
这场战争历时18年,规模大,势力波及全国16省,参加 人员广泛,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各个社会阶层。并提出了 “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平等平均 的思想。它推翻了腐朽的明朝,使生产关系得以调整,社会 矛盾得以缓和,有历史借鉴意义。
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战争
李自成进京后的措施: (1)稳定北京的社会秩序,严明军纪,禁止扰民。 (2)健全政权机构,中央机构基本上因袭明朝,在其势力 所及的范围内建立地方政权。 (3)实行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割富济贫,开仓放粮,并 允许农民认回被霸占的土地。 (4)设立“比饷镇抚司”,用暴力逼使明朝贵戚大臣、贪 官污吏交出非法所得,作为农民军的军饷。
第 三 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战争
明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战争
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1.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张居正改革失败后,明政治愈加变坏,明皇帝不理朝 政,大权旁落,出现了权臣和宦官相继专权的局面。 “国本”之争 围绕“国本”,出现了“明末三案”: 1615年“梃击案” 1620年“红丸案” “移宫案” 党派之争 东林党、浙党、昆党、齐党、楚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