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经常发生的。
农民起义可以看作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反封建斗争,表达了农民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强烈愿望。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部分,其历史进程和特点值得我们探究和了解。
一、历史进程1. 直至隋唐时期,新兴强盛的封建朝代,开始对农民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
尤其是在唐朝,有许多严厉的贯彻官方办法的地方。
农民生活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如地租、赋税等得到严重剥削,又受法律的限制。
所以,在795年,安禄山在唐朝时期领导叛乱。
2. 五代至宋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在五代至北宋时期,导致了几次政治动荡,尤其是在宋朝初期,河北开始以“方臘之乱”为代表,北方多处农民反抗封建地主的斗争,其中包括广陵(今扬州)、庐山、黄河两岸、安南、陈、庐陵(今南昌)、南阳、陕西等地,并形成各种流派个性鲜明的领袖。
3. 元朝至明朝,元朝时期由于对农民实行重税,因此农民的反抗也随之不间断,其中以黄巢起义为代表,但是由于反抗力量分散及其其他原因,很难持续长久。
明朝的农民起义,数量增加,且斗争形式更加成熟。
例如红巾起义、靖难之役等,不仅规模较大,而且还有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反映出农民对封建剥削的强烈不满,而且还表现出他们所在社会的复杂性。
4. 清朝时期,农民起义继续发生,如白莲教、天地会等反对清朝政府的斗争。
这些农民起义规模较大,领导力量强大,从两方面打破了封建地主的“骑士专政”和封建天地外的儒家思想。
尤其是白莲教起义,它以极其激烈的手段对付封建地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占领了许多城市,导致了封建脱离。
二、特点1.农民起义是广泛的反封建斗争,农民在斗争中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能力,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2.农民起义是基于农村社会的,而且目的是反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3.农民起义在组织形式和领导力量上具有民主性,经常采用“选举制”方式选举领袖。
4.农民起义领导力量通常来自农民阶层,他们有悠久的地位和传统,这也说明地方与国家权力的历史进程和变化。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核心提示: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民变不断!或遇战乱,或逢灾年,生活在最底层的,被压迫的伟大的中国农民,从未停止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的斗争。
由于种种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义中,过程很残酷,结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罗列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九个农民起义。
一、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朝末年,土木大兴,民不聊生,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维持了仅六个月就被镇压,但却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占有着重要地位。
二、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莽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发生于王莽篡汉时期,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由樊崇、王匡、王凤组织饥民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发起的农名起义。
公元22年,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进的称“下江兵”,与刘秀、刘縯领导的反王莽力量联合;北上的称“新市兵”,新市兵在攻打随县时,获得一支有生力量,称“平林兵”;同年,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以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
23年,绿林军为扩大影响,立平林兵的汉朝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的国号,改年号“更始”,更始政权排斥赤眉军。
24年,赤眉军讨伐刘玄,同年攻陷长安,处死刘玄,但因补给问题被迫撤离长安,在东进途中受到刘秀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至此,绿林赤眉起义失败,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王莽政权,成为了东汉改朝换代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一、起义的背景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们承受着重税和苛刻的剥削,生活陷入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农民开始发动起义,以争取自身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
二、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农民起义。
该起义起源于东汉末年,由汉朝朝廷的腐败与农民贫困失望而引发。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张角宣扬教义,集结了大量穷苦农民,声势浩大。
起义军在全国范围内反抗朝廷,对统治者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又一重要事件,发生于五代十国时期。
白莲教起义是农民对于佛教的变异形式白莲教的一次反叛。
这个起义带有宗教色彩,起义军以白莲教为信仰,极端反对官方的统治。
白莲教起义武装势力较强,一度举起了颠覆统治的旗帜,对于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四、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之一。
该起义始于清朝的湖南省,领导者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他提出了“平天下”、“太平有道”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
太平天国起义规模庞大,持续了多年,造成了对清朝政权的严重威胁,甚至一度占领了南京。
五、杂牌军起义杂牌军起义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系列农民起义运动。
这些起义往往因为各地对于不公平的负担和苛政感到不满,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反抗。
杂牌军起义破坏了封建统治的稳定,对于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也推动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变革。
六、起义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对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农民群众对于不公平和压迫的抵抗精神,也促进了封建社会向着新的制度方向发展。
起义中涌现的一些领袖人物,如李自成、张献忠等,被后来的历史所铭记。
结束语: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起义反映了农民对于不公平和压迫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争取权益和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历史学考研资料)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有一批被征发到渔阳屯戍的闾左九百多人,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戍所。
按照秦律,失期当斩,所以人人惶恐。
戍卒中有两名屯长,一是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一是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们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计策,策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兵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县(今河南睢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荥阳(今属河南省),命武臣、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周市夺取魏地。
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击秦。
当周文进抵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离首都咸阳仅百余里),秦二世才慌忙令少府章邯将修筑秦始皇坟墓的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
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
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
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叛徒庄贾杀害。
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
陈胜、吴广起义虽不到一年而败亡,但因此而在全国燃起反秦烈火,不久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赤眉、绿林起义:赤眉绿林起义是爆发于西汉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
农民起义与民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

农民起义与民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和民变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这些事件既是人民反抗统治者压迫的表现,也是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民起义与民变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农民起义与民变在中国古代的背景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是一种阶级分化的进程。
在封建社会中,大地主和大官僚统治着庞大的农民阶层,通过剥削剩余价值而赚取丰厚的利润。
与此同时,农民的生活则非常贫苦,经常处于食不果腹的境地。
由于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无法改变现状,对于权力的渴望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行动。
农民起义与民变的背景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性而导致的,这些不平等性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
而这些不平等性导致了社会的极度不稳定,为农民起义和民变提供了条件。
二、农民起义和民变的定义和特点农民起义指的是农民聚集起来对抗封建地主、官僚及其统治方式的反抗行为。
而民变则是一种由平民或士兵等非军队成员发起的,旨在推翻当权者政治、军事或其他统治方式的反抗行为。
农民起义和民变的特点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形式和手段不尽相同。
具体到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和秘密组织的色彩。
而民变则更多的是显而易见的,像是集体休兵或者暴动。
同时,这些起义也常常带有反封建、反剥削等社会议题。
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民变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民变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
这些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有几个具体的历史阶段需要被提及。
在唐代的肆虐时期,农民起义如“黄巢之乱”等事件,向外传达了一种民间的反叛力量,它们试图推翻抑制和受伤国家的威权主义,并通过对于条款和法律宣告其自由、平等和人权。
在明朝时期,有很多农民的起义也是为了对抗明朝的统治。
在明朝晚期,“李自成”领导了一次由山西到四川的政治和社会的解放运动,借此向明朝献上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使得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反映了贫苦农民对压迫和贫困的不满,也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薄弱。
本文将以唐朝盘踞民为例,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一、盘踞民起义盘踞民起义发生在唐朝,他们是唐朝农民起义中的一个分支。
据记载,盘踞民起义的领袖是一个叫做张巡的人,他是一位军阀和地主,也是当地人民唯一的希望。
他通过“控地制兵”,即通过控制土地来征募和平定土地上的军队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盘踞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与唐朝的政治不稳定和贪污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盘踞民以众多贫苦农民为基础,他们面对税收、徭役和战争等诸多压力,无力承担而不得不借贷或流亡。
盘踞民以“官逼民反”为呼号拉拢在地方上受不公正待遇的农民,控制了盐、铁、茶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影响力。
盘踞民起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逐渐成为唐代的一个军阀,对国家统治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唐玄宗时代,大风,水漫长安,兵荒马乱,盘踞民也利用这种形势微服出巡游说百姓,声势日益壮大。
然而,唐朝玄宗时代的统治者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过多地依赖内阁大臣和宦官,导致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断恶化。
忽略了对盘踞民起义的处理和为农民谋取福利,使得盘踞民起义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终于,在唐德宗时代,盘踞民军的主力队伍被唐军打败,领袖张巡被杀。
然而,整个唐朝因为内忧外患和敌人势力的侵扰而逐步衰落。
二、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虽然可能只是止于一时的事件,但是却对中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民起义反映了贫苦农民对于旧仁爱的抵触和不满。
由于封建制度的约束,农民人人都要遵守礼制,受到限制。
他们不能改变贫穷,而统治者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漠不关心,造成了参加农民起义的策源地。
其次,农民起义也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薄弱。
封建制度使得统治者和上层人物贪污腐败,给贫苦农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农民起义通过武装反抗和联盟起义等形式,反映出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频繁出现的社会现象。
这些起义不仅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民起义的背景与原因农民起义的背景主要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带来的问题。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农民经受了重负的赋税和苛刻的剥削,并且受到官吏的欺压和虐待。
他们生活在贫困和不公平的环境中,渴望摆脱这样的命运。
二、著名的农民起义1. 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之一。
起义发生于东汉末年,由黄巾教的张角等领导,号召农民反抗统治者的压迫。
起义规模庞大,动员了数十万农民,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发生于元末明初,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白莲教教主李自成号召农民起义反抗明朝的统治,起义军曾一度攻占了北京,威胁到了明朝的皇权。
3.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可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由农民领袖洪秀全等人发动,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军队在南方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浪潮,最终导致了滇缅战争和捻军起义,对清朝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农民起义对社会的影响1. 动摇封建统治农民起义的举起为民众打开了反抗封建统治的大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起义的成功或失败都会对封建统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2. 加剧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仅导致了与统治者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间的纷争和争斗。
起义的影响往往不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也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3. 引发政权更迭一些农民起义最终演变成了政权更迭的起点,比如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建立。
四、给今天的启示尽管现代中国已经摆脱了封建社会制度,但农民问题依然存在,并且经常引发社会动荡。
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农民权益保护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社会。
因此,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解决农民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间反抗运动之一。
起义的
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最著名和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发生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当时的中
国社会秩序不稳定,农民受到贪官污吏的剥削和压迫。
此外,自然
灾害和种种不公平的制度也加剧了农民的痛苦。
这些因素导致了一
系列农民起义的爆发,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莲教起义、红巾军起义和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起义。
清朝时期,进一步恶化。
满族入侵后建立了清朝,不但继续剥
削农民,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此外,清朝的外族统治也引发了民族情绪,激起了中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包括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和义和团起义。
这些农民起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虽然这些起义最终没有
成功,但它们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勇气和对不公平制度的抵抗。
这些
起义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是社会不稳定、经济压迫和不公平制度的结果。
这些起义表达了农民的愤怒和反抗,展示了他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农民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作者:杨津涛史学界对“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国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
大陆史学界也曾一度热衷于研究“农民起义”。
如范文澜之《中国通史》认为:“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则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
”《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
但在民国时期,通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
如钱穆之《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之《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
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
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考察究竟是否存在“农民起义”,首要之务,是考察其领导层的基本构成。
事实上,所谓“农民起义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
这些人起事之初,亦无人怀抱“反抗地主阶级”之目的。
“农民起义领袖”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
在唐元鹏看来,只有杨幺是渔民、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算在农民行列中。
农民无法成为民变领袖,是有其必然性的。
古时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
生活经历单一的农民,最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规则。
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
刘邦、朱元璋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民变领袖起来“造反”,从来都不是为农民谋利益印象中,“农民起义”之目的,肯定是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驿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
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
他们造反显然不是为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
王仙芝、黄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请降,如879年,黄巢上书,请求封他为广州节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没能谈妥。
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
但是他投身“革命”的心思一点都不坚决。
当同乡汤和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朋友周德兴商量,周鼓励朱元璋参加。
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
濠州当时五帅并立,按照吴晗《朱元璋传》的说法,“军粮摊派,孙德涯一伙主张当然该多派地主,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派粮不是要他们的命。
郭子兴却有另一种主张,地主要少派些,横竖地面上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派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
贫农小户,虽然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派一点,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
”后来朱元璋站到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反对地主的想法。
民变领袖在成声势后,虽然往往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
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什么“农民利益”。
从目的看,农民非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胁“起义”帝制时代之中国,乃农业社会。
故而农民必然在历次民变中是主要参与者。
但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的界限并不分明,二者间的矛盾,也未如想象中那般尖锐。
许多民变中,农民之所以加入,原因很复杂,甚至有被裹挟者,大多非为“反抗地主压迫”。
中国古代,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地主和农民,而在于民间和朝廷在“农民起义”的历史叙述语境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极为尖锐,时时处在对立之中。
但揆诸史实,在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如学者孟祥才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历代皇朝都实行土地买卖和诸子析产的制度,再加上皇朝更替和战争造成周期性的社会动乱,致使地主和农民都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
地主因犯罪丢官、经营不善、战争破坏、多子析产而下降为农民,农民因科举得官、精于经营或经商致富而跃升为地主,这两种情况经常发生,使两个阶级不断出现人员的交流,由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渗透。
”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在自耕农、半自耕农手中,那种认为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看法是没有依据的。
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类的话,或者是夸张,或者是特殊情况。
佃农、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为地主耕种,但因农村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地主与佃农、雇农往往身处宗族网络中,让所谓的“阶级矛盾”难以显露出来。
在古代中国,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于地主与农民,而存在于民间与朝廷。
一个王朝在中后期常常给老百姓以沉重赋役,此时地主、农民事实上处在同一地位。
秦朝征发戍卒,为保证农业生产,都是先征住在闾右的豪强,等到豪强不足时,才征闾左的农民,所谓“秦戍役多,富者役尽”。
在苛政之下,地主、农民都会对国家政策产生不满,怀有反抗情绪故而,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不准确的。
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秦末的大动乱,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第一枪”。
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地主都起来响应,出现了人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情况。
老百姓参加“起义军”不是因为土地,很多出于畏罪或迷信即使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农民造反,农民也该是为争取土地参与其事吧?事实上也不都是。
陈胜身为屯长,负责管理戍卒,带他们到驻地去。
路上赶上大雨,无法在最后期限前抵达目的地。
延误了期限,所有人都要处斩。
戍卒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追随陈胜、吴广造反。
刘邦做亭长时曾奉命押送犯人去骊山,结果走到半路时,犯人就逃跑了一多半。
刘邦知道,等到了骊山,这些犯人肯定就跑光了,索性就在一天夜里把所有犯人都放了。
结果有十余名犯人愿意追随刘邦。
刘邦在逃亡过程中发生了“斩白帝子”和头上“常有云气”两个传奇事件,沛县的人听说后都觉得刘邦将来能成大事,纷纷前来投奔。
由此可知,投奔刘邦的这些人并不是因没有土地耕种而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没有怀有反对地主阶级的目的。
很多农民参加“起义”,非是出于自愿,而是被乱局所裹胁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者,如王匡、王凤的绿林军。
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大旱。
但是随着“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
李秀成供状中说:“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烧了。
寒家无食,故而从他。
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
”这就是最先被裹胁“起义”的一部分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
有史料说北伐军“沿路裹胁”、“到处裹胁,愈聚愈多”。
有“跟随官兵挑负行李,到独流”后被北伐军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不料长发贼进城”而被裹胁去。
北伐军统帅李开芳在被俘后供称,“所到各处,裹胁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
”因为害怕被裹胁,以至于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
有的人被太平军裹胁后,又想着如何去裹胁别人。
以下这则史料如今看来,让人不寒而栗,“保安周生曾问数贼曰:‘尔在彼中掳来乎?投来乎?’曰‘掳来,且焚抢殆尽’。
复间曰:‘尔恨掳尔之人及害尔之人乎?’曰:‘恨’。
‘然则何以今日亦行掳人害人之事。
’数贼众一词曰:‘因自家焚掳一家,己身复被掳,每见完善之地人民,以为我如是,伊辈何独安处。
愤慈不平,必将其人掳来,同我一样,我心始快。
’”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裹胁之人,能写字者派司笔墨,呼以先生,不令出仗。
老弱胆小者,令扛抬物件,烧火炊饭。
”剩下的青壮年则发给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
对于太平天国裹胁百姓的事情,钱穆的论说非常精辟,“饥荒可以促动农民,却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要临时组织农民,便常赖于宗教。
为要在短期唱乱而临时兴起的宗教,决无好内容。
这是农民革命自身一个致命伤。
”“因中国疆域之广,饥荒灾歉,只能占大地之一角。
而且饥荒有其自然限制,一两年后,情形即变。
因一时一地的变乱而激动变乱,要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采用一种流动的恐怖政策,裹胁良民,使他们无家可安,无产可依,只有追随着变乱的势力,这便是所谓‘流寇’。
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
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
”不难想象,在历代“起义”中都存在类似北伐军的这种做法。
“起义军”到一个地方要补充兵员,自然会想办法让当地人从军造反。
从结果看,“起义军”所过之处,农民并未获得什么好处所谓“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
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
20世纪上半叶,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李达即说,农民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
如“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
”以唐末黄巢为例,他的队伍中病死、饿死、战死的总数在一百万以上。
中原本来人口稠密,但到了黄巢败亡之时,已经纵横千里,渺无人烟了。
在广州,仅仅是回教徒、基督徒被黄巢所杀的就有12万以上。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黄巢作为首都。
当唐军反攻,黄巢狼狈撤离前,他下令放火,将长安烧成一片平地。
从此长安再没有机会成为国都。
李自成大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但其所过之处,“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骚然不得安生,甚则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
如果说这还算是对所谓地主阶级的打击的话,那他在攻破偃师后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了。
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更为知名,如温江县“人类几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