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和答案(部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1、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教材221)……5、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二、单选(每题1分)1、司马迁撰写《史记.屈原列传》主要采纳了(A)对屈原的评价。
A、刘安B、班固C、杨雄D、司马相如5、《雪涛阁集序》的作者是(B)A、王世贞B、袁宏道C、钟惺D、袁枚10、在汉代,提倡“真美”,反对“虚妄”的理论家是(C )A、班固B、王逸C、王充D、翁方纲1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这话的是(B )A、李白B、杜甫C、韩愈D、李清照20、提倡以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是(B )A、皎然B、白居易C、韩愈D、司空图三、多选(每题1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有(1234)①陆机②曹丕③钟嵘④曹操⑤司空图(晚唐)5、有关《毛诗序》作者问题的异说很多,(34 ),都有人认为是该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
①韩婴②之夏③卫宏④毛长⑤申公10、下列文论观点出自《诗品序》(钟嵘)的有( 1 2 345)。
①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③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⑤使穷贱易安,幽局靡闷,莫尚于诗矣。
四、搭配题(每题1分)1、找出下列论著与文学门类的所属关系:①《答李翊书》韩愈诗歌理论(3 )②《答吕姜山》汤显祖散文理论(1 )③《与元九书》白居易戏曲理论(2 )④《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小说理论(4 )……6、找出下列论著与作者的关系①《论词》班固(2 )②《离骚序》袁枚(4 )③《答谢民师书》李清照(1 )④《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苏轼( 3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3、结构第一李渔的观点。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把结构问题摆在戏剧创作一定阶段上最突出的地位,要求予以充分地重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题解析

9.“发愤著书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
17.“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把文体分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诗缘情而倚靡”说,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2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位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A. 王勃B. 杨炯C. 卢照邻D. 杜甫答案:D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哪位诗人对王维的评价?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苏轼答案:B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主张?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A4.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5. “赋、比、兴”是哪位古代文论家提出的诗歌创作方法?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庄子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甫《春望》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 “_________,_________”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描绘了黄河的壮阔景象。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3. “_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答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 “_________,_________”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
答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5. “__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韩愈的“古文运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古代散文的质朴、自然、真实、生动的风格,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
韩愈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以其雄浑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韩愈的古文运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使散文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对宋代的古文运动和明清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真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发愤著书·3.止乎礼义4.缘情体物5.诗经楚辞6.气盛言宜不平则鸣7.白居易与元九书6.别是——家9.清空意趣lo.独抒性灵性灵11.一字风流12.境界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
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分)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2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
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全一致的作品。
(2分)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1分)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他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1分)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3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李渔《闲情偶寄》选录”》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B 2.D 3.D 4.C 5.A四、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2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的人的言辞吧。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4)解析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思想首先来自于从创作实践层面对传统小说的总结和评价。他指出传统小说是“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种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积弱衰微的落后思想观念如“状元宰相之思想”、“佳人才子之思想”、“江湖盗贼之思想”、“妖巫狐鬼之思想”等等皆来自于传统小说,最终提出革新小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教材指出: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 人物 和中心 情节 。
3.教材认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出的“现量”说有“ 现在 义”、“ 现成 义”和“显现真实义”。
4.教材指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把诗歌情景结合的方式分为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的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的境界;其二是“ 景中情 ”,在写景中蕴含有情;其三是“ 情中景 ”,在抒情中能让人见到形象,情景的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
3.(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特别强调诗歌的道德政治作用。“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物伦,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是其重也。”因而在其诗学中,作者的性情即诗歌的思想内容处于首要地位。“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音节”是诗人创作中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诗歌语音系统,形成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作品在体裁和音节上往往具有明显的不同的特征,明代“七子”派论诗,主张高古之格、宛亮之调,推重汉魏、盛唐。沈德潜继承了“七子”派的“格调”说,他欣赏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认为诗歌应有唐诗那种理想的“格调”美。
2.(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譬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这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在情感和物象二者之间,王士禛认为物象应该完全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如王维画“雪里芭蕉”,王士禛称其为“兴会神到”,正是上乘之作。“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所谓“清”,是一种超脱尘俗的审美情怀;“远”则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情怀和精神最宜于寄托在山水之中。
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1)解析

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1)解析(导论先秦两汉)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论语·泰伯》篇孔子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看到了文艺作品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
2.《论语·为政》篇说:“子曰:‘《诗三百》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3.《论语·八倄》篇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5.《孟子·万章下》记载:孟子谓万章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6.教材认为:《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7.《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一观点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影响深远。
8.教材指出: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受迫害身处逆境而写出伟大作品的事迹,概括出了“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9.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其保守性进一步加强,这必然要影响到诗歌的创作的自然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的附庸。
10.《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11.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见《论衡·佚文》篇),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0套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
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将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案: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作家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1 、(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分)就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 2 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造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 2 分)2 、(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清代戏曲理论家渔在《闲情偶记·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传奇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 1 分)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它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 1 分)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 3 分)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B)。
”A ‘尽美矣,又尽善也'B ‘思无邪'C ‘尽美矣,未尽善也'D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这段诗论出自(D )。
A 《论衡·艺增》B 《孟子》C 《史记·屈原列传》D 《毛诗大序》3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D)。
A 陆机B 钟嵘C 皎然D 司空图4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华少,温新声奈尔何。
”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C)。
A 赞扬华、温庭筠、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华诗稍欠风力B 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华、温庭筠、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C 认为华、温庭筠、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诗尚壮美D 批评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商隐有新意,主诗尚婉约5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出自明代诗论家(A)。
A 榛的《四溟诗话》B 贽的《童心说》C 王士贞的《艺苑卮言》D 袁宏道的《序小修诗》四、翻译题( 1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 ?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
真是这样吗 ? ( 2 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人的言辞吧。
( 2 分)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 3 分)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
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 1 分)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 、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 5 分)《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邦的推翻暴、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 15 分)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就是一例。
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
( 5 分)2 、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 7 分)《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剪裁、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像、夸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
( 9 分)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
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文学观点。
( 9 分)3 、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严羽主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丰富隽永的审美特征。
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严羽认为宋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 5 分)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
《沧浪诗话·诗辨》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举了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愈,但诗歌却超过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
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的注脚。
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
( 10 分)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
”严羽对“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是宋诗的主流倾向。
( 10 分)古代文论自测题(2)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材指出:《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4.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