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解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 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就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得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得著作得汇编。

《尧典》就是我国古代文论得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她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得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得具体情况。

“诗”就是“乐”得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就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得,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与谐得节奏与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就是一个很好得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得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得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得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得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得“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得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就是忽视反映现实,而就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得真情实感得前提下以抒情得笔触,反映激动过她得现实。

2、《论语》《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得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得言行,就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得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得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她提出“正名”、“复礼”得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得学说。

孔子得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得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得全部作品,说明她重视内容,并把“仁”瞧成“礼”与“乐”得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她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她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得高度。

二、文艺得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与乐可以培养人们得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她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得目得;“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就是孔子从她得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中文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举例(一):(庄子的)“虚静”说[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1、简述了诗的特征与诗与现实的关系。

《毛诗序》认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是对传统言之说的补充,《礼记、乐记》进一步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何休深刻地指出诗歌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诗三百出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2关于诗歌社会作用认识的深化。

把诗的作用概括为上化下与下刺上,但重点在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对于以风刺上,则以“主文而规谏”加以规范3关于诗歌与政治存在密切联系的论述。

《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而反映政治盛衰的。

4《毛诗序》对诗三百做了分类,并初步阐述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赋、比、兴、风、雅、颂。

2、试述陆机文赋的内容特点: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厉害之所由的1、提出诗缘情而绮丽,意与辞并重即内容与形式并重。

诗缘情而发,因此要求其形式华美,2、缘情文学的发张,吟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文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3、以艺术想象构思为中心问题,精鹜八级,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是只运用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于是进入写作过程,这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

4、提出通过精巧艺术构思来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物意言之间的矛盾,是文赋力图解决的问题。

陆机提出虽离方而遁圆,期空形而尽相的主张。

指文章自有法度,但有时也不妨离方而遁圆,轶出规矩,不过总须穷形尽相,完成表达任务。

5、陆机主张创新,强调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华、夕秀之一种新的境界、新的技巧。

3、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深思之谓也即神思说: 1、刘勰的《神思》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形在江海上,心存魏阙之下,深思之谓也,说明神思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自然观局限的想象活动,2、艺术构思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基础上3、构思活动总是充满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自学考试复习专题: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v>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第一讲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复习资料

第一讲先秦【一】难点解析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

(答案及解析见下文,下同)【二】题型梳理一、选择题(多选、单选)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4.《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5.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6.《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

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一、诗言志“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

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

主要内容有: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三、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

“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

“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基本精神:尚用、尚质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

(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天道自然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意之所在者是道,不可以用言语去传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的,把握了意,就可以忘了语言。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其文学思想及(影响)1、以自然朴素为美。

(对礼教束缚自由个性具反抗批判意义,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2、“得意忘言”说。

(对后世“不落言筌”和不可言传的意境追求有直接影响。

)3、超现实主义特色。

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能力,丰富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闪耀独创和批判光芒,对后世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演进期)刘歆将《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并列,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

一、毛诗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三百》被奉为经书。

诗学严重地经学化、儒学化,这种情况集中地表现在《毛诗序》中。

《毛诗序》认为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提出了“吟咏情性”理论。

但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封建思想礼教来规范这种情。

2、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分为美刺、教化两个方面。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3、诗歌的体裁:风雅颂,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

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起,发端和比喻兼有。

二、司马迁其文学主张:1、“发愤著书”说。

(影响深远,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2、高度评价屈原及作品,充分肯定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1、第一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淮南王刘安——《离骚传》2、司马迁完全赞同刘安的评价,在《史记》中为其立传,并大段引用《离骚传》原文,特别肯定了屈原作品“刺世直谏”的批判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班固对屈原及作品的指责,反映正统思想理论的极端保守和落后。

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研究楚辞的专论——王逸的《楚辞章句序》。

高度肯定其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

(为驳班固所作,王逸站在儒学经学立场,有一定局限和扭曲。

)四、王充《论衡》——“异人异书”“思想解放的先驱”《论衡》的主要思想:针对当时虚伪浮华和因循模拟的文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文学主张。

超奇篇的主要内容:对作家的品评。

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表现在:1、提出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

(把读书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2、强调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创作好坏,有先天才气,也有后天学习。

“诚实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称副。

”3、评价作家作品,反对崇古非今。

王充反对保守倒退,主张实事求是的批评,且把后世超过前代看成理所当然,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我国古代思想领域的新起点,对冲破汉代陈腐经学和谶纬迷信的束缚具有先驱意义。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自觉期)东汉衰落,经学衰落,曹操为首,反对“德行”取士,要求“唯才是举”,主张文章清峻、通脱。

玄学应运而生。

三曹七子(邺下文学集团)。

第一个五言诗的黄金时代。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思潮的兴起和文学创作的繁荣,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推进,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长足进步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客观基础。

一、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重要问题有:1、肯定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地位,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因为自古只有圣人和经书的地位,文学和作家个人的创作并未得到重视。

但曹丕第一次不分贵贱给个人文章很高评价,一方面强调文以致用,一方面从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指出了它的不朽意义。

他鼓励作家超越有限的人生,从个人荣辱贵贱中解脱出来,凭着自己的奋斗、创作,去获取生命永恒的价值。

这显然是当时人性自觉和文学自觉的反映,其中所包含的主体个性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不应低估。

2、主张“文以气为主”。

(这是其理论核心)“气”:作家的个性素质,本性。

他认为作家个性素质不同,便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可取代和模拟。

“气之清浊有体”——清: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3、区分四种不同文体特点,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诗赋欲丽”的著名论点。

四类八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其特色:雅、理、实、丽)本:文章的基本性质、规则;(指内容)。

末:各种不同文章的体裁(指形式)。

诗赋的特点是“欲丽”:这是对文学艺术审美要求的自觉认识。

4、提出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

曹丕批评了两种错误态度:一是“文人相轻”“谓己为贤”。

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因为每个作家个性才气不同,文学创作也各有长短。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二、陆机《文赋》《文赋》: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关于创作的专论。

(用赋的形式写成)文赋阐述了一下问题:1、创作,一是有感于物,二是有赖于学。

2、对艺术想象在创作中的形象化描述。

“精骛八级,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新潮理论。

是对先秦“言志”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汉儒“言志”说的纠偏和挑战。

“绮靡”是指“精妙之言”。

(阴柔美,限制诗歌多样化,有消极意义。

)三、刘勰《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视为“双璧”。

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成熟的标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最伟大成果。

前者“体大而虑周”,后者“思深而意远”。

《文心雕龙》共50篇,总论5,文体论20,创作论24,自序1篇。

重点和精华是创作论的《神思》、《情采》、《时序》。

《神思》:创作论的总纲,核心是艺术想象。

是对陆机艺术想象论的进一步发挥。

神思(艺术想象)的特征:1、形象性。

“神与物游”2、情感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3、不排斥抽象思维的参与。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神思的功能:1、使作家摆脱身观局限,思维自由驰骋,才情充分发挥。

2、是创作活动的中心和关键。

3、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

神思的形成条件:1、构思时要身心净化,没有杂念。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2、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相关,《情采》着重论述: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主要内容:1、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情即质(内容),采即文(形式)。

2、指出“情采”的主次关系,内容起决定作用。

3、主张“为情而造文”《时序》阐述了刘勰的文学观,主要内容有:1、指出社会现实的影响,决定文学的发展。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2、分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哲学时俗对文学发展兴衰演变的影响。

3、指出文学本身内在发展规律,即历史继承关系。

四、钟嵘《诗品序》全书专论五言诗。

对自汉魏以来122位诗人及作品进行品评,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内容有破有立:立的方面:1、提出诗歌创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

“物之感人”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性情”。

(这是钟嵘诗论的核心)2、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滋味”说。

要运用比兴手法,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书写作者真情实意。

“情”是滋味的核心审美内涵,“情”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比兴”手法来寄托,读者才会深受感染。

破的方面:1、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

2、反对作诗用典。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理论(发展期)重“道”主“用”的儒家文论传统和侧重文学艺术性的佛道文论传统两方面对立互补。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他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肯定风雅、汉魏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应恢复这个进步传统。

“风雅”本指诗经中的风雅,这里代指中国古代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

“风雅不作”意思是真正切近社会生活现实的优秀诗歌创作不能产生,不能兴旺。

2、他为何要求学习汉魏诗歌?复兴“风雅”现实主义传统的途径:以建安文学为旗帜,创作出有金石声的诗歌。

3、他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缺乏“兴寄”和“风骨”。

“彩丽竞繁,兴寄都绝”“兴寄”是对诗经比兴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情志寄托。

目的是强调诗歌应具有讽刺的深刻内容,对社会民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干预生活的社会功能。

“风骨”是指明朗刚健,充满与艺术感染力量的风格。

是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要求。

二、杜甫《戏为六绝书》“开论诗绝句之端,亦后世诗话所宗”第一首:正确评价南朝梁代诗人庾信,批评当时一些笼统否定齐梁诗歌创作的错误倾向。

第二首:正确评价初唐四杰,批评当时一些人割断历史,简单否定初唐文学创作的错误倾向。

第三首:从奇丽俊美的风格辞采角度继续称赞初唐四杰,批评讥笑四杰的后生尔曹。

第四首:对前三首的总结,肯定其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五首:如何对待古今之争。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六首:对前五首的总述:对传统文学去伪存真,继承超越。

“无所不师而无定师”三、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运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社会矛盾尖锐,客观上要求文学面对现实,面对社会弊病,这就产生了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把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推向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