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的社会矛盾
明清时期社会矛盾与文化抗争研究

明清时期社会矛盾与文化抗争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间社会矛盾不断,引发了许多文化抗争。
本文将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出发,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化抗争。
一、背景明清时期,农民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而官僚地主阶层则逐渐失去控制。
在此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交织,随时可能爆发。
二、政治矛盾与文化抗争明朝后期,朝廷的腐败严重,权贵富豪之间权力争斗不断,官吏贪赃枉法,民间抵御征收田赋的冲突也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抗争随之而来。
1. 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明朝末期,社会矛盾激化,革新派和保守派均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由此引发的文化抗争成为了政治斗争的衍生物。
革新派提倡变法,主张封建社会改革,积极推广西方文化,以求摆脱困境;而保守派则力主保守,反对变法,坚决维护封建传统和朝廷权威。
这场斗争最终以革新派失败告终。
2. 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明朝时期,太监掌握了宫廷内部的大部分权力,与皇帝之间的利益关系十分密切。
太监有时通过文化抗争来获得更多的利益。
例如,宫廷中对徽宗喜好美食的文化抗争,就是太监为争取权力而发动的。
他们在徽宗身边豢养了许多厨师,互相竞争,甚至以烹饪技艺高低之争为核心,最终导致徽宗饮食过度,加速了他的死亡。
三、经济矛盾与文化抗争明清时期,经济矛盾急剧加剧,城市化进程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农村则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危机,这些矛盾不断引发文化抗争。
1. 商人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繁荣,中国境内出现了大量商人阶层。
然而这些商人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却经常引发文化抗争。
商人认为官方税收过高,不断向土地所有者进行抗议和反抗,而土地所有者则视之为挑战,以言语或武力予以还击。
2. 农民起义与文化革命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农民遭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和压迫,这种痛苦导致了一系列的起义,例如明朝的李自成和清朝的张献忠,他们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阶层在经济矛盾中的维权和反抗。
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以下将为您总结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理解。
一、土地兼并问题在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大地主、大官僚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农民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知识点:土地兼并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激化了阶级矛盾。
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困苦,容易引发农民起义。
例题:明朝末年,_____拥有大量土地,百姓却无地可耕,民不聊生。
()A 朱元璋B 吴三桂C 刘瑾D 李自成答案:C解析:刘瑾是明朝的大宦官,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土地,导致百姓生活艰难。
二、赋役沉重明清时期,政府的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尤其是明朝后期的“三饷加派”和清朝的“摊丁入亩”等政策,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知识点:沉重的赋役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重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例题:以下哪一项不是明清时期赋役沉重的表现?()A 三饷加派B 一条鞭法C 摊丁入亩D 火耗归公答案:D解析:火耗归公是清朝雍正时期的一项财政改革措施,旨在整顿吏治,减少官员贪污,并非赋役沉重的表现。
三、商业发展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冲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这导致了商业发展与传统经济模式之间的矛盾。
知识点: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人地位逐渐提高,但受到的限制依然很多。
例题: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A 闭关锁国政策B 重农抑商政策C 海禁政策D 文字狱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四、民族矛盾明清时期,民族矛盾也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朝与北方的蒙古、后金(清朝的前身)等民族政权之间时有冲突;清朝时期,满汉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知识点:民族矛盾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动乱

明末清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动乱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而动荡的时期。
内忧外患交织,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面临各种社会矛盾和风云变幻,还承受了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割地。
一、内忧明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
农民起义频发,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革命运动,不仅对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胁,还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顺革命虽然失败,但却显现了明末社会内忧的严重性。
资产阶级的崛起也是内忧的体现。
明末清初,商业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商人因贿赂 officials 取得权力,并通过贪污腐败获得不义之财。
这不仅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还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二、外患与内忧相伴随的是外患的增加。
清朝的崛起和入侵给明末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清朝始于满洲人的建立,他们逐渐扩大了在中国北方的势力范围,并最终推翻了明朝,在清朝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政权。
这标志着中国的统一和稳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是清末政府的外患之一。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港口和扩大贸易,这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无数中国人对外国侵略的愤怒和不满加剧了社会动荡。
三、政治动荡明末清初的政治也是动荡不安的。
明朝末年,宦官集团和魏忠贤的专权引起了朝廷内部的分裂。
这导致了内阁制度和中央集权的瓦解,使朝政陷入混乱。
在清朝建立后,具备相对强大军事实力的忠于明朝和其他抵抗清朝的势力继续存在,对清朝政权构成威胁。
同样,清朝的统治也面临着西方侵略、东北及西南少数民族抵抗等多方面的挑战。
总结起来,明末清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动荡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尽管这个时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矛盾,但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解决好内忧外患和政治动荡的问题,就难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努力推动国家的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明朝的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

明朝的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十分繁荣。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那个时代的人们。
那么,明朝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到底包括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探究。
一、人口爆炸和土地问题明朝时期,人口数量飞速增长,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
由于农地不能再继续扩大,而人口数量却在持续增加,于是,人均耕地显著减少,让社会矛盾逐渐升级。
大量人口不仅让土地空间不够,同时也给社会性质上的矛盾和压力带来了增长,比如口粮紧缺,许多百姓的生活都变得十分困苦。
针对这个问题,明朝朝廷多次采取了措施,如加强对土地的执法,防止无视耕地权的农户们侵占土地。
此外,朝廷还通过减轻负担,调节工商业,和从海外引进粮食等各种办法来减轻百姓的生活压力。
而随着明朝的逐渐衰落和农地兼并,土地的集中掌控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愈加糟糕,一些富有的大户人家开始依赖无偿劳动力来获取利益,比如利用奴隶或农民。
这种现象进一步推高了劳动力的失业率,有可能是其它社会矛盾的源泉之一。
二、财政危机和物价飚升明朝的财政危机,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由于税收的增加,物价的风起云涌,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开始涌现。
此外,格式货币的缺乏和产品价格的失衡,也加深了人们对明朝财政问题的担忧,更加恶化了财政和社会危机。
尽管朝廷时常通过各种制度来调整物价,但却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因为这种干预方法往往不能长远治根,它只是在短期内解决问题,但终究不能根本改变民生的贫困苦难。
三、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在明朝的社会层次论中,一些上层社会贵族和下层百姓感到侮辱和不公平。
他们之间的财富分化和经济繁荣,使得朝廷势力之外的人们失去已有的机会和权力,无法改善生活水平。
更进一步,严重的阶层分化,导致了农民、工匠、商人和定居城中的周围流浪者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尽管朝廷时常进行调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它的结果只是让城市人口流失或者转到乡村定居所以,哈佛大学的中士阶层分化问题,改变了明朝社会,导致了进一步的社会矛盾和分裂。
第二十四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2、农民政权建立到起义失败
1643年李自成 1643年李自成 在西安(西京) 在西安(西京)建 大顺政权 当年三月十九日李自 成攻克北京, 成攻克北京,明朝末代崇 祯帝自缢于万岁山( 祯帝自缢于万岁山(北京 今景山公园), ),明朝灭亡 今景山公园),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北京后,建立地方政权, 李自成进北京后,建立地方政权,很快 建立了稳固的秩序, 建立了稳固的秩序,但是也犯了三个战略性 的错误 ※一是没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联系 一是没与张献忠的“受到明将袁崇 焕的抵抗, 焕的抵抗,受伤而亡
袁崇焕死后, 袁崇焕死后, 皇太极很快占领 了山海关外除宁 远之外的全部要 1636年 地,1636年,皇 太极在沈阳改国 号为“大清” 号为“大清”
皇太极
三、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
1、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李自成、
四、清军入关
1644年 1644年, 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 顺治帝在北 京即皇帝位, 京即皇帝位, 当时顺治只 有7 岁,多 尔衮摄政
一、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万历九年 (1581年)张居 正改革,使明朝 的形势略有好转, 但由于改革触犯 了既得利益集团, 在张居正死后改 革就废止了,明 王朝陷入更深的 危机之中
1、政治败坏 2、党派林立
万历以后,内阁首辅之争被 党派集团的争斗所代替,朝廷中 党派林立,只有以顾宪成为首的 东林党比较正直,要求改良政治
李自成进北京后,建立地方政权, 李自成进北京后,建立地方政权,很快 建立了稳固的秩序, 建立了稳固的秩序,但是也犯了三个战略性 的错误 ※一是没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联系 一是没与张献忠的“大西” 上 ※二是没有及时进攻把守山 海关的明将吴三桂 ※是没能及时纠正明军将士 的骄傲享乐情绪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王朝,但在明代末年,王朝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些危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包括内忧外患,也与王朝自身的制度和政策有关。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四个方面对明代末年的危机进行论述。
一、经济危机明代中期以来,明朝的经济发展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的困扰,导致明代末年经济出现极大的困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在明代后期,战乱频繁、士兵俸禄不发等问题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压力巨大。
同时,明朝采取了铸造过量铜钱的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民族压力明代末年,明朝面临着来自内外的民族压力。
外来的压力主要来自满洲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特别是后金的崛起,对明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明朝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当,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三、权力斗争明代末年,明朝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宦官的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
宦官滥用职权,甚至篡夺皇位,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而朝廷内部的权臣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
例如,张居正、杨继盛等权臣的崛起与强大,造成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四、社会动荡随着经济危机和权力斗争的加剧,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断升级。
农民起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庞大,对明朝政权造成严重冲击。
与此同时,地方的豪强势力也在不断壮大,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破坏力量。
社会动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明朝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威胁。
总结:明代末年的王朝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相互交织,共同加速了明朝末年的王朝衰落。
这一时期的危机既是王朝内部制度和政策问题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明代末年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明朝的历史遗憾

明朝的历史遗憾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它的兴衰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尽管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是也有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历史遗憾。
明朝的历史遗憾之一是政治腐败。
虽然明朝初期实行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腐败,比如洪武帝采取了严厉的赋税制度和司法改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员们的贪污腐败现象逐渐增多。
明朝后期,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腐败现象更加猖獗。
官员们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滥用刑法,扰乱社会治安。
这种政治腐败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与政治腐败相伴随的是社会动荡。
明朝的社会动荡主要源于内忧外患。
内忧指的是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外患指的是一系列的战乱和侵略。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和民族冲突愈演愈烈。
同时,外患也日益严峻,明朝先后遭受了葡萄牙、荷兰等国的侵略,使得国家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这些社会动荡的因素不仅加速了明朝的衰落,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历史遗憾还包括了对于国际关系的失误。
明朝初期,虽然明朝实行了明确的开放政策,遣使出国,增进对外贸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逐渐闭关锁国,对外交流的限制逐渐增加。
这种保守的外交政策使得明朝错过了与外国进行更深入交流的机会,错失了与西方国家共同发展的机遇。
同时,明朝内外交流的断绝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闭塞,使得中国错过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此外,明朝的历史遗憾还表现在科技发展的滞后。
明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比如郭守敬的星历测算、沈括的数理统计等。
然而,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因素,明朝后期科技发展的步伐逐渐放缓,科学技术的进步无法持续。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科技革新却在不断加速,使中国逐渐失去了在科技领域的优势。
综上所述,明朝的历史遗憾主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国际关系失误以及科技发展滞后等方面。
这些历史遗憾不仅对明朝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明朝灭亡知识点总结

历史明朝灭亡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繁荣与衰落明朝建立于1368年,经历了嘉靖、万历时期的鼎盛时期,国力强大,社会经济繁荣。
但随着朝廷内部贪腐、政治斗争频繁,外部入侵的加剧以及社会动荡的加速,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二、内部政治腐败明朝晚期,内部政治腐败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中后期,朝廷内部贪腐成风,权臣专权,宦官干政,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例如,张居正时期的政治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也因其专横跋扈而引起了不少社会不满。
此外,万历朝期,杨廷和专横跋扈、苛政猛于虎,严禁言论自由,大肆剿杀异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三、外部入侵明朝晚期,外部入侵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后期,由于经济凋敝和内部政治腐败,使得明朝无力抵御外敌。
例如,由于明朝对满洲地区的剿杀,导致满洲部落对明朝的仇视日益加深,最终推动了清军入侵明朝的过程。
满清入侵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入侵事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四、社会动荡明朝晚期,社会动荡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又一个原因。
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加剧,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例如,虽然嘉靖年间国家力量处于鼎盛,但是社会危机与动荡不断,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民生凋敝、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同时,天灾频发也使得民生更加困苦。
五、明朝灭亡的过程明朝灭亡的过程主要可分为内外交困、辽东危机、明朝军队溃败、京师陷落等几个阶段。
明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难以维持稳定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
随着辽东危机的出现,明朝的国防形势日益严峻,使得明朝军队溃败,最终导致京师陷落,明朝灭亡。
六、明朝灭亡的影响明朝的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同时,明朝的灭亡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振荡和深刻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它的成因及影响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多加关注,从中汲取教训,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干支纪年甲申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悲怆地降下了帷幕。
4月,山海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接受明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满清6岁的顺治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金銮龙椅,从此开始了历时268年的大清帝国。
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是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各种势力最后较量、江山易主、改朝换代的一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地的管理是比较紧的,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当时已经意识到兼并土地会造成农民变成流民,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他曾下达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
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
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朱元璋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他还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
为了让农民安心耕田,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
路引相当于通行证,需要向官方申请。
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种制度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到了朱元璋的后代统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
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的问题。
明孝宗年间,有皇庄四处,官田不到两千顷,后来逐渐发展到五处皇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顷。
明武宗年间,皇庄增加到三十六处,占地五万三千多顷。
皇室开皇庄占地之风,其他皇亲贵戚纷纷仿效。
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四百二十二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贵戚们兼并了,所以这些数字都不在官册。
土地的大量被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可种,从而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谓的“流民”。
明末流民的数量到底是多少无法统计,但有一个数字比较能够说明问题,1639年(崇祯12年),躲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带着只有50来人的队伍重出商洛,轻骑走河南。
河南流民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李自成一下子发展到了七、八万人的队伍。
说明当时的流民实在是太多了。
二、朝廷赋税增加,农民苛捐杂税沉重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种的农民担负着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伍。
明朝由于外忧内患,使得军费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
万历年间,因明神宗的贪婪而加重了对民间的收括,天启年间更是再加赋税,到崇祯时更是大加特加。
崇祯末年,加派辽饷900万两、练饷730余万饷,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200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400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已濒于崩溃。
从明万历四十八年(1618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明朝的赋税竟然增加了6倍。
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
就算福建粮价疯涨,三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再加上地方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一亩产出六两银子的田地,至少要交纳十几两的税。
所以到了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钱泳《履园丛话》),从而导致流民遍天下的现象。
很多史学家认为,过度的征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另外,由于开支紧张,崇祯皇帝不得不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皇帝大规模裁减驿站(相当现在的邮电局兼地方招待所),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不幸被列入裁员名单之中,失业下岗,当时正值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李自成杀死驿站上司,出了被裁员的恶气,加入到他的舅舅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当了一名八队闯将,从此走上推翻明朝政权的道路。
三、军队纪律涣散,严重害民扰民朝廷发不出军饷,剿贼剿寇的官兵便到处害民扰民。
明朝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奉命驻守郧阳,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兵路过此地,二三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官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
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
李清在《三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强盗,甚是淫污狠毒。
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
他们抢掠妇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
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兵砍下脑袋来。
官军抢劫百姓,主要是官府严重拖欠军饷。
1644年初,军饷欠缴已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实际上已经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饷,户部就买杂粮凑数。
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5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东西吃。
明朝大臣马世奇在向崇祯皇帝解释老百姓起义的原因时说:“非附闯也,苦兵也。
”“苦兵”,是因为官军破家、杀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
老百姓“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
当时,朝廷用官军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军,可见民心所向。
这样的军队早已军心涣散,不能打仗。
据明朝人写的《甲申传信录》中讲,李自成攻北京时,明朝守北京大营的军队是40万人,部将数以千计,“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
嘻!”40多万人的军队打仗,死于战场的只有二人,可见人心军心早已不想打了,明朝的气数已尽。
四、攘外安内军事失败内忧外患元气大伤就实力较量而言,明朝实际上是在内忧外患、内外夹击两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的。
明万历年间,北方女真部落崛起,努尔哈赤经过30多年的东征西杀,先后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形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女真人空前强大和统一。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58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即兴京)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成为“覆育列国英明汗王”,建元天命。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明军“七大恨”檄文,公开打出反明旗帜,向明朝宣战。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集结十多万兵力,分兵四路反攻努尔哈赤。
结果在萨尔浒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时间,明军的十多万人损失了6万,文武将官死了30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被列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100次战争。
战后,明朝元气大伤,东北部边境形势更加严峻,从此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
此后,明军又相继在宁远、锦州、大凌河、松山等战役中失败,尤其是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
在抵御努尔哈赤的同时,明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生产落后,赋税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困苦,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数百农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王二率先起义后,各地饥民纷纷响应。
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府谷人王嘉胤率领饥民起义,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揭竿而起;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
农民起义很快形成燎原烈火,遍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川、湖广、安徽、甘肃、宁夏等地,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农民军起义之初的几年,崇祯皇帝采取剿抚兼施的政策平息农民起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几度控制了局面。
在形势的逼迫下,农民军开始联合起来。
崇祯八年(1635年),各路农民军会师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此后,李自成伏商洛、出河南、声势更加壮大,张献忠占四川,掠湖广,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明朝在剿灭农民军的斗争中元气大伤。
五、用人和策略上失误,自毁长城错过良机1、军事将才被冤杀罢斥。
明朝重文轻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都是作八股文考中的进士。
文人当中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
然而,明朝的运气不错,明末出了三个功勋卓著的名将,熊廷弼,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万历三十二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这三人都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可惜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杀,孙承宗被罢斥。
熊廷弼在萨尔浒大战之后出任辽东经略,出关指挥辽东军事。
担任广宁巡抚的王化贞认为熊廷弼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的指挥。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只好保护群众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朝政府追究责任,不问青红皂白,将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关进大牢。
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诈勒索,要熊拿出四万两银子,被熊严词拒绝,于是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将熊廷弼斩首,熊廷弼被处死后,其首级被传遍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以为警戒。
孙承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元年(1621年)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少詹事。
当时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孙承宗因为知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孙承宗上任后,采纳袁崇焕的意见,主守宁远。
经过数年艰辛努力,布置成了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清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未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
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20多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魏忠贤为了长久把持朝柄,拉拢孙承宗,多次进行试探,均遭到拒绝,于是怀恨在心。
天启五年(1625年)8月,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清军逃归的刘伯强的情报,派兵渡柳河,想袭取耀州,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阉党借机小题大做,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使孙承宗去职。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以后,孙承宗再次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仍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继续加强宁远防线,并重筑大凌河、右屯二城。
崇祯四年(1631年)8月,动工筑城才20天,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清军突然围城。
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城中发生吃人的惨剧,守将祖大寿假装投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
大凌河失守,引起朝廷内部相互倾轧,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深入内地,11月9日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
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