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以及它在不同问题上的效果。
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恐慌症等。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障碍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通过与患者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源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治疗师指导患者改变这些不健康的思维,引导其寻找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些思维,从而减少焦虑的发生。
二、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导致了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自我否定等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障碍。
通过与患者合作,治疗师帮助他们识别负面的自我评价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鼓励他们采用更积极和现实的观点来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重建对生活的兴趣和希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认识到强迫思维的不合理性,并进行曝光和响应阻止等行为实验,以减少患者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逐渐减少或消除强迫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饮食障碍饮食障碍,包括厌食症、暴食症和暴食-净化综合征,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饮食障碍方面也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不良的饮食观念和行为习惯,重新建立健康的饮食模式。
此外,治疗师还会帮助患者发展积极的身体形象认同,提高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总结起来,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症和饮食障碍等问题的治疗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到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进行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抑郁症认知治疗理论及实践进展

的注意过程等认 知理 论为认知 治疗奠定 了基础 。认知行为治疗 、 知行 为分析 系统心理 治疗 以及基 于冥想 的认 知治疗等 认 已经在 实践 中被较有力的临床 证据检验 。认知 治疗在抑郁症 的治疗 中已显示 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 键 词 : 知 治 疗 , 郁 症 , 知 行 为 治 疗 认 抑 认
12 抑郁的归因模型 .
抑郁 的归 因模 型 , 另一个 强调认 知加工在 抑郁 中作用 的 是 理论 。理论认 为 , 人们对重要 生活事件的归 因, 影响着抑郁 的产
生、 严重性及持续性 。消 极归 因风格者 , 消极 事件 受到重 视 , 其
原 因被归结为稳定 的 、 涵盖一 切的 因素 , 而产 生无 望 , 从 导致 动 机症状 、 认知症状 、 情绪症状。 这一模型 的理论支撑包括 :1 抑郁的 习得 性无 助 ;2 无望 () () 理论 ;3 自尊相关 理论 。塞 利格曼 的习得 性无助 理论认 为 , () 人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心理干预已经日益成为治疗强迫症的重要手段,认知行为治疗(CBT )是公认的并且具备临床研究证实治疗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
ERP 治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强迫症患者在面对诱发情境中的行为反应,消退症状与情境的条件联结,从而提高CBT 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团体CBT 作为CBT 治疗的重要形式,能够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以及组内指导反馈,并节省治疗资源。
关键词强迫症;CBT;ERP 技术;团体CBTResearch Progr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HENG RuoqinAbstract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s a neurot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obsessive-compulsive concepts and compul‐sive behavior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treat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is psychothera‐peutic method that is recognized and ha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proved by clinical research.The application of ERP treatment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ehavioral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the induced situ‐ation,and elimin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ymptom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situation,thereby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BT o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Group CBT,as an important form of CBT treatment,can provide patients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guidance and feedback within the group,andsave treatment resources.Key words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CBT;ERP tech‐nique;group CBT1前言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侵入性想法(强迫观念)或(和)仪式性固定重复行为(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

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认知行为治疗实践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这是指更新版的认知行为治疗。
第一浪潮在 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分开发展时出现。
在 20世纪 80年代,随着认知和行为疗法,也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出现,产生了第二次浪潮。
在 20世纪 90年代的第三浪潮中,出现了一些疗法,比如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正念认知治疗,和辩证行为疗法(DBT)。
第三浪潮的心理疗法相互之间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意识状态。
当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以改变为目的的检验认知概念、思维和信念时,正念技术教来访者要在此时此刻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生理感觉,不做任何评价,也不试图改变,无论有多么强烈。
克拉斯科将第三浪潮的方法概括为功能超过内容,比如,注意消极思想对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不要尝试检验或与某些想法争论,而是学会接受我们内心的体验,从而削弱这种负面影响。
正念教来访者改变与这些想法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挑战他们。
消极想法似乎比实际上更强大,因为我们一直在和它们争吵、辩论,沉浸其中,或试图抑制控制它们,远离它们或劝告自己积极思考,这往往是没有什么用的。
我们会变成消极想法的囚犯。
来访者不会一整天都坐在那儿观察他们的想法,就像认知行为治疗来访者,不会一直挑战自己的想法。
而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和感受去参加有价值的活动。
但这些活动不能使来访者逃避或从这些想法或感受中抽离出来。
比如一位沮丧的来访者可能决定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尝试着开心起来。
但是却认为“我再也不会变好了”“我好可怜”来访者陷入自己的想法中,开始再次评估自己。
所以他现在做什么呢?你可以仅仅观察你的消极想法。
正视现在,不要试着摆脱这个想法,或者变得愤怒。
你可能会说,“你又来了”你可以欢迎这种想法,也可以邀请这种想法和你一起散步。
当这种消极想法开始唠叨并责备你时,你可以接受。
此时此刻你正在前行,并且接受着你眼前的事实。
似乎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和第三浪潮的方法是不相容的,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会使来访者和治疗师感到困惑。
抑郁症心理治疗新进展

抑郁症心理治疗新进展前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而心理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了不少新的发展,本文将介绍其中较为显著的新进展。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现在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如何提高其有效性一直是一项挑战。
近期的研究表明,《Mind Over Mood》这本自助指导手册可以帮助改善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
该手册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抑郁症症状。
心理苏打治疗法(PST)心理苏打治疗法被视为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变体,它注重于帮助患者摆脱对消极思维的过度沉迷。
在此过程中,患者被鼓励想象出对其现实问题或负面情绪的积极答案,从而可以有助于减轻抑郁症症状。
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心理苏打治疗法的有效性被证明与认知行为疗法一样,这使其成为了更广泛的心理治疗选择。
翻译心理治疗法(TPT)翻译心理治疗法是最近兴起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利用患者能够流利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技能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症的负面情绪。
通过将患者关注于翻译的任务上,该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暂时回避消极思维、焦虑和其他问题,从而缓解其情绪,提高心理健康。
情境感知治疗法(SAP)情境感知治疗法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注重于帮助患者在现实场景中调节其情绪。
在情境感知治疗法中,患者被鼓励注重身体感觉和认知形式,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绪和他们对情境的反应。
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情境感知治疗法被证明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情感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结论综合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治疗有了不少新的进展,不断地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然而,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的人群是不同的,医生和患者应该像挑选衣服和食物一样挑选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进行选择。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新技术与创新方法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新技术与创新方法幼儿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幼儿入园或与父母分离时。
这种症状表现为孩子对于离开父母或熟悉环境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感,甚至可能导致行为问题和厌学。
为了帮助这些幼儿克服分离焦虑症,各种新技术和创新方法被开发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一些最新的治疗进展,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心理支持。
一、虚拟现实(VR)疗法虚拟现实(VR)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场景和虚拟环境来模拟现实情境,并通过幼儿与虚拟世界的互动,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分离情境。
幼儿可以通过戴上VR头盔,进入一个看似真实的场景,而不必亲身体验分离焦虑带来的不适。
虚拟现实疗法有助于提供一种安全、可控制的环境,使幼儿能够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
治疗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和进展调整虚拟环境的强度和刺激。
通过重复的练习,幼儿可以逐渐降低对于分离的恐惧和焦虑感,并培养出更好的分离适应能力。
二、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分离焦虑症的心理疗法。
它侧重于改变幼儿对于分离焦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CBT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恐惧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并通过替代性的正面思维方式来减轻焦虑感。
在CBT中,治疗师通常会与幼儿进行系统的谈话,并教导他们一些应对技能,如深呼吸和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幼儿也会被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技能,以逐渐改变他们的行为反应。
通过CBT的疗程,幼儿可以学会更好地管理分离焦虑,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三、儿童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一种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儿童心理问题,包括幼儿分离焦虑症。
儿童心理治疗通常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学家或治疗师提供,他们会根据幼儿的个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儿童心理治疗师会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并通过通过游戏、绘画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强迫症强化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

·学术天地·强迫症强化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宋莎莎,余建平,柳娜,张宁 摘要: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尤其是暴露反应阻止治疗(exposureandresponseprevention,ERP)是强迫症心理治疗的一线治疗。
本文首先回顾了强化CBT的起源及其发展,然后论述了强化CBT治疗的有效性和起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最后探讨了临床应用强化CBT的阻碍及困难,为强化CBT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证据支持。
关键词: 强迫症; 暴露反应阻止疗法; 强化认知行为疗法中图分类号: R7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3)04 0333 04Areviewofintensive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 SONGSha sha,YUJian ping,LIUNa,ZHANGNing.AffiliatedBrainHospitalofNanjingMed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29,ChinaAbstract: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especiallyexposureandresponseprevention(ERP),isthefirst linetherapyfor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OCD).Thispaperfirstlyreviews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intensiveCBT,thendiscussestheeffectivenessofintensiveCBTtreatment,reviewstheneurobiologicalmechanismoftheeffectofintensiveCBT,andfinallydiscussestheobstaclesanddifficultiesofclinicalapplication,inorder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andevidencesupportforitsclinicalapplication.Keywords: 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 exposureandresponsepreventionintensivecognitivebehaviortherapy1 强迫症强化认知行为治疗概述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disorder,OCD)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最新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强迫症的年患病率为1.63%,终身患病率为2.4%[1]。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幼儿分离焦虑症,又称为幼儿分离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为儿童在与父母、其他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出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研究表明,通过帮助儿童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地减轻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症状。
例如,研究者通过教授儿童如何应对分离,提高他们对分离的适应能力,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二、父母与幼儿亲密陪伴的治疗方式研究发现,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密陪伴对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起到积极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温暖和支持能够提高幼儿的安全感,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
因此,通过鼓励父母与幼儿建立密切的联系,加强亲子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症。
三、药物治疗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对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使用药物进行了探索。
研究发现,一些抗焦虑药物在缓解幼儿焦虑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仅仅作为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心理治疗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四、最新研究成果: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法最新研究发现,在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方面,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法(EMDR)也展现出了潜在的效果。
EMDR是一种结合了眼球运动刺激和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引导儿童回忆与焦虑有关的经历,并在眼球运动的刺激下进行再加工,以减轻焦虑症状。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其有效性,并探索其适用范围和机制。
总结: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父母陪伴、药物治疗以及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法等多种方法在改善幼儿分离焦虑症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研究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不断的研究,为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和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治疗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11-5-3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这个术语,表示治疗者综合运用了行为治疗(通过调节行为本身来直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和认知治疗(通过改变个人的评价和思考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两种方法。
这两类治疗干预方法都基于同样的一种假设,即先前学习导致了当前的适应不良。
治疗的目的是要通过消除这种学习来减少不适当行为或提供新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的实践者们大多相信,症状的改变是伴随著认知的改变而发生的,这种认知变化是由于各种治疗干预的后果。
这些干预包括了对新行为的尝试、对不适当思维模式的分析以及帮助个人学会一些更为适当的自我谈话。
虽然各种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都可以附带地引起认知改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行为治疗以及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每一步疗效改进都与认知的改变密切相关。
所取得的效果在后来的维持也经常与认知评价水平有关。
[1][2]尽管认知改变与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如此高的一致性,但是对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实际作用机制的认识依然很有限,并且对于当事人经过治疗到底学到了什么以及其改变的发生机理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一、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对一些心理症状的认识上,持续了比较长时间的争论,如在学习使用言语媒介时出现的相关焦虑障碍问题。
传统上,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障碍是由于学习造成了对一种恐惧刺激和一种回避反应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的后果,并且这种条件性恐惧是不受个体意识中的信念影响的。
[3]尽管看起来,焦虑障碍患者意识中的信念和愿望经常会在表面上表现出与其总的恐惧和强迫性回避经验无关。
但大量的观察,尤其是对恐惧症及强迫症患者的观察,证明许多恐惧障碍的不合理性和治疗上的无效都与简单说服过程有关。
[4]在70年代的时候,西方绝大多数行为治疗者由于仅仅看到了这种强迫症状方面,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推荐患者接受进一步通过对意识中思想的改变来影响其对行为体验的认知治疗。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认知治疗者们也只是刚刚开始感受到这一问题,比较泛泛地强调对患者一般的不满意状况进行关注,而在对这些恐惧情境作出觉察、解释以及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来进行治疗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手段。
尽管当时的许多经验性研究已经证明了意识中的信念确实时常会影响个人的感受和行为,并且当时有关情绪和情感的认知理论也发展很迅速,但是由于在认知和行为这两项研究上缺乏理论交*(例如,在认知治疗中不重视外部行为,而在行为治疗中则又缺乏对言语媒介的重视),从而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彼此之间进行了许多无谓的争论。
随著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在许多实践层面上开始逐渐得到解决,譬如,从事实际临床工作的认知治疗者们就不愿意放弃那些非常有实效的行为治疗技术,并且常常实际地去推动一种在认知和行为治疗中的结合,以班杜拉为例,他就强调,改变行为是改变不适当信念的十分有效的办法。
[5]同样,许多行为治疗者们也开始对一些行为治疗的长期效果作重新评估,一些具有比较严谨结构的认知方法被引入到经验性评价中,并且他们开始对认知治疗在方法上的简单便捷和能够应用于对许多不同障碍(诸如抑郁、疼痛障碍、一般性焦虑障碍等)治疗中去的这样一个特点产生了兴趣。
当然,在理论层面上看,这种知识和行为治疗研究的融合并不是很成功。
首先,行为治疗技术在处理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消极回避行为问题上已经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譬如,行为治疗在解决恐惧症、创伤性应激障碍、强迫症以及病理性悲伤过度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一整套方法。
而另一方面,认知治疗技术也已经不仅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环境适应障碍,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更为一般的问题,如抑郁、一般性焦虑障碍以及人格障碍等,其治疗重点强调发生于各种情境中的行为模式。
两种治疗方法的不同侧重客观上导致了各自的不同理论倾向。
其次,认知治疗的发展并不与某个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线索有关。
在这一领域中影响更多的往往是一些临床个案,其治疗实践的有效性已经超越了它在理论上的认识水平。
各个治疗者分别使用了一些各不相同的的术语,这些术语所表述的内涵也有很大出入。
譬如,Beck等人把对抑郁障碍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描述为是对适当的内在假设或图式的改变。
在这里,这种内在假设(underlying assupmtions)被表述为各种情境性信念,它的外在表述如“假如我不能成功,我就将永远不会快乐”;图式则被表述为是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包括了对信息进行描绘和分类的各种规则。
不过Beck等人经常在对这些术语的使用上也相互替换。
图式这一术语也开始被用来表示所谓的核心信念,如“我是坏人”。
[6]在对于区分相对更容易触及、属于意识范畴的认知(如自动思维)和所谓更为深层而难以触及的认知(如图式及内在假设)方面,Beck等人与其他一些重要学者如Ellis的看法是一致的。
[7]但是,Beck对“图式”这一术语的表述,虽然对于治疗者来说很有用,但是他并没有清楚地与认知心理学家使用的概念加以比较和区分。
Beck认为,图式的内容包括了那些在意识反省中能够触及的先决知识。
他并没有讨论这种知识可能具有的比较隐含或程式化的方面,而是更加强调其形式的一面。
然而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家们则认为尽管个体时常可能参考图式过程中所包含的监控内容,但是,人们可能并没有能够直接触及图式中知识的途径,它可能是既不可能通过意识去触及,也难以完全经由语言来描绘。
其他有影响的认知理论,如阿伯森等人有关抑郁的失望理论或班杜拉关于行为改变的自我效能理论则并没有对这种可触及的与潜在的认知之间加以区分,而只是关心对意识中的归因或期待进行改变的问题。
显然,不同的认知学者或治疗者们在对于很多理论问题的看法上还缺乏共识。
现实的要求导致了对当代认知和情绪理论的呼唤。
二、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重新建构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发展,导致有关的理论研究得到了突破。
首先,在有关动物学习理论与信息加工研究之间取得了有效的整合;其次,人们普遍接收了潜意识过程在对日常生活中认知活动的广泛影响作用;以及有关识别意识评价和潜意识学习与一般的情绪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的进展。
以往,人们一般相信,认知主要是存在于意识之中的。
这一观点在陈仲庚先生的有关文献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陈仲庚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是S-R 之间的确定规律。
新行为主义在S-R之间加了一个因素O,但这个因素是指有机体状态(Organism),而不是意识。
认知理论认为在S-R之间存在著的是意识、经验因素,可以记之为C(Consciousness)”。
[8]但是,后来的认知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如Epstein)则提出了存在著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状态的认知系统的说法。
[9]其中一种是自主的和存在与意识之外的,包括大量的平行信息过程;另外一种则是相对需要通过努力和包含有意识经验的。
心理学研究大量数据支持有关认知过程对包括大量信息的处理以及进行快速和完整的外部意识活动所具有的潜在影响。
虽然人们对于这个过程不能很好地觉察到,但我们可以觉察其产品,比如,以思维和想象的形式。
这种过程受到了先前学习的影响,并且新近的刺激也会激发出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周期性反应。
相反,意识过程是在通过缓慢与审慎的方式来对可利用的信息片断进行加工的。
而与此同时,它对于新信息的接收是显示出特别的敏感和适应,从而使得行为可以具有很大的变通性。
进一步的实验和神经生理方面的证据也都表明存在著暗含的和明显的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从而支持了这种有关大量的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可能是记忆无法触及的假设。
[10]当代的情绪理论和情境理论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情绪反应可能会同时受到紧张驱力或重复出现的有关类似事件的潜意识学习以及有关的意识中知识经验的影响。
Brewin把与之相类似的研究过程应用于心理治疗中。
他提出,个人的知识,可以是通过他们对在潜意识中重复情境所做出的平行反应过程而获得的,即所谓的情境可触及的知识(situationally accessible knowleege),也可以是通过存在于这些情景中的比较有限的意识经验来获得,即所谓的言语可触及的知识(verbally accessible knowledge)[11]在这里,言语可触及的知识可能会扼要地被得到审慎回顾,情境可触及的知识则只能在当环境输入与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相匹配时被自动地加以回顾。
因此,在当呈现记忆中所保留的类似事件时,个体可能会意识到情绪、思维、想象及行为冲动的自动反应。
当这种潜在的表达仍然是不可触及的时候,它的产品对意识而言已经是可及的并允许个人根据储存在记忆中的资料进行推论。
在这样一个双重反应理论中,言语可触及的与情境可触及的这两方面知识都可以使不适应行为与不适应情绪上升。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当情绪是基于言语可触及的知识时,人们会知道他们为何忧伤或恐惧:而当情绪是基于情境可触及的知识时,人们则必须借助一些间接的参与信息来得知为何他们会有如此特别的感受。
这种对感受或行为的满意体验是跟随著各种审慎和有策略的尝试之后而发生的,借助这种尝试,我们对所发生的事件有所了解并做出正确的安排。
在此,尝试包括了各种在心理学中已经得到了有效论证的各种过程,诸如对问题事件的归因,把所选择的适应行为加以泛化等。
这种无法表达的记忆或情境可触及知识的概念并不新鲜,实际上它是学习理论中的习得性联结概念与其它一些表达深层记忆理论的术语,如情绪性记忆或图式的一种整合。
虽然在这些早期的术语中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记忆是否仅是言语可触及的,但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它们不只是一种对意识经验的记录。
在这些记忆中所包含的信息是相当广泛的(譬如,经常包含了各种对躯体反应信号的记录),它们经常会组成一个包含有大量类似事件的信息结合。
如果这些信息以一种与潜意识产品相平行的方式加以储存,它就不可能被提取到意识中来。
换言之,个人只能够通过参照意识中的经验来觉知记忆中的内容。
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情绪性记忆是一种包含有意识、基于言语的意义成分以及更为原始的刺激——反应结合等成分结成的活动过程。
这个建构在记忆中包含了双重含义,并随时准备对不同的具有治疗意义的过程加以组织。
在本文中,这些程序将被区分为主要是选择对意识中的言语可触及知识进行加工以及选择对比较深层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情境可触及知识进行加工这两个方面。
三、指向意识信念表达障碍的治疗(一)与情境相关的障碍有关一定的不恰当信念可以唤醒相关的心理与躯体反应的讨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心理学界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纳。
在这里,这些信念被假定为是受到了意识的障碍和误导,因而需要接收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
例如,一个即将做手术的病人,可能会因为对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具有错误信念而烦躁不安,但他在接受了适当的信念之后便可以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