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庐陵》读后感
承传庐陵文化继承庐陵精神做新世纪接班人

承传庐陵文化继承庐陵精神做新世纪接班人承传庐陵文化,继承庐陵精神,做新世纪接班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承传庐陵文化,继承庐陵精神,做新世纪接班人。
你们知道庐陵是什么地方吗?当我读了《庐陵文化读本》时,我才知道,庐陵就是今天的吉安-----我们的家乡。
昔日的庐陵是怎么样的呢?你们听,有诗云:“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这就是对昔日庐陵的描述。
在这块方方正正的土地上,古老而文明的文化,在这里孕育生长,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不信,你们听老一辈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歌谣吧!“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
”这句歌谣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庐陵人才荟萃,群星闪烁,为世人所注目。
古代有正气浩然的文天祥;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我们峡江的“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他们在北宋时蜚声文坛,与苏试、苏辙齐名。
当今有数学家王梓坤、著名作家孙犁、美术大师胡绍宇等数不胜数的吉安人,他们不仅保持高洁的操守,注重道德的修养,而且博学多识,文采飞扬,或能诗善文,或研史记志,在文学艺术、史志文献、典籍文论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翻阅《庐陵文化读本》,除了庐陵的文人墨客留给我们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外,庐陵历史上那军民血肉相连的动人故事也在奏响一曲曲精神的乐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福洋溪的三位女战士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为保护群众转移,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赞歌;历史不会忘记大革命时期,从井冈山下来的一支红军部队在赣江边受阻,在这生死紧要关头,当地老百姓用木筏送他们迅速安全地渡过了赣江,摆脱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转追堵截,保存了革命力量……革命先辈们那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风范;吉安英英雄儿女们为追求幸福生活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一曲曲生命赞歌,让我的身心感到无比震撼。
王阳明讲解改革庐陵观后感

王阳明讲解改革庐陵观后感看了王阳明讲解他改革庐陵的事儿,真的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和实干世界的大门。
首先呢,这王阳明一到庐陵,就像是个超级英雄降临到一个有点混乱的小世界。
庐陵当时那状况,就跟一团乱麻似的,各种问题纠结在一起。
赋税不合理啊,民众之间矛盾重重,打官司的人多得像蚂蚁搬家。
可王阳明呢,他就不慌不忙,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厨师,面对一桌子食材,心里早就有了烹饪的计划。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诉讼。
他没有坐在衙门里高高在上地喊着“升堂”,然后机械地断案。
他是真的去了解民众为啥打官司。
你想啊,要是在现在,就好比一个领导不只是听下属汇报问题,而是亲自到基层去看为啥会出问题。
他发现很多打官司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家就是憋着一口气,非要争个高低。
王阳明就想办法引导大家,告诉他们和谐相处比打官司强多了。
这就像我们生活里,邻居因为一点小事闹到要吵架,这时候有个明白事理的人出来说“大家都退一步,海阔天空嘛”,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态度。
再说说赋税的改革。
那时候的赋税制度就像一个巨大的枷锁,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王阳明可不忍心看着老百姓这么辛苦。
他就像一个聪明的理财师,仔细研究赋税的条款,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他让赋税变得更加公平合理,既保证了官府有足够的钱办事,又不让老百姓被剥削得太狠。
这让我想到,要是我们现在的一些规章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也需要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站出来,仔细分析,然后做出调整,让大家都能受益。
还有就是王阳明对当地风俗的改造。
庐陵当时有些迷信的风俗,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王阳明就像一个理性的导师,用科学的道理和儒家的思想去引导民众。
他不是强行禁止,而是循循善诱。
就好比我们要让一个沉迷游戏的朋友回归正常生活,不是直接把他的电脑砸了,而是跟他讲玩物丧志的道理,然后给他推荐一些更健康、更有意义的活动。
从王阳明改革庐陵这件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或者改革者,不是靠强硬的手段和空泛的口号,而是要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
《庐陵之风》读后感1000字

《庐陵之风》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庐陵之风》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庐陵之风》读后感1000字:遂川县作家协会主席钟先锋老师的新著《庐陵之风》是部难得的好书,近段时间,趁《茶叶志》定稿、联系出版的相对空闲,认真拜读了钟先锋老师的散文集《庐陵之风》,看后,十分感动。
《庐陵之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写活了遂川,甚至整个吉安。
其文芬芳四溢,余味无穷,恰如一杯温馨的狗牯脑茶,总能让你“过把瘾”。
我是地地道道的遂川人,也从事县情研究工作数十年,也算是县志老者,但看了《庐陵之风》后,却觉得自己很渺小,应拜师向他学习,他对遂川地情是那么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能“以小见大”,“写形见神”。
作者所写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一两千字,却总能很真、很细的把事情娓娓道来。
所记述中的大都是“凡人”与“凡事”,作者高明之处,能通过典型事件的选择、提炼,让人就觉得那人,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那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所写都就是那么地真切、朴实。
如《赣西黄娘往事》,通过一个与我们五六十年代同年辈普通母亲艰辛生活的记述,唤起我们对父母养育之艰难历程深深地回忆;也唤起我们本应尽孝道,却因各种自已能原谅自己的种种托辞而不很好尽孝道的愧疚。
作者文中的“黄娘”,顺文看来,是他身边很熟悉的人,写道最后,作者才笔锋一转,点出“这就是黄娘,也就是笔者的亲娘!”读后,真让人心碎、敬慕不已。
又如《消失的盲人算命师》,文中的主人,是我经常上街熟视的,在我的眼中,却“熟视无睹”,可作者能怀着一颗炙热的孝心,通过以接送他“上班”人物的更替为主线,简单勾勒写出主人公一辈子的艰辛:从最初“妻子扶着”,到“小女儿牵着”,再到“女儿已经长成大姑娘骑着电动车接送”,细腻地描写算命师“养活一家子,辛苦一辈子,长大了孩子,衰老了自己”几十年来的不易与苦楚,文章的主人公,长相并不是很好,甚至还有人见后会生“厌恶”,但通过作者用富有体温的笔触、细腻的描写、深情地记述,写出了一个为“养家糊口”、与命运抗争的可爱的“家庭顶梁柱”,不令使读者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王明阳任命庐陵县长读后感

王明阳任命庐陵县长读后感读完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长这事儿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小窗。
咱先说说这王阳明,他就像个怀揣着超级智慧锦囊的大侠,被派到庐陵这个地方当县长。
这庐陵啊,就像是个有点调皮捣蛋的孩子,问题一箩筐。
但王阳明可没被吓倒,他就那么雄赳赳气昂昂地走马上任了。
从这事儿里,我就感觉王阳明是个特别接地气的智者。
他没有一来就摆架子,拿着那些大道理去压人。
你想啊,要是换做某些人,一到任可能就开始各种发号施令,“我是县长,你们都得听我的”。
可王阳明不是,他就像是一个来解决家庭纠纷的老大哥,先去了解庐陵这地儿到底为啥事儿闹心。
我觉得他这个做法特别聪明,就像咱们平时去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一样。
你得先知道矛盾的根源在哪,是因为钱的事儿呢,还是感情的事儿呢?王阳明到庐陵就先摸清楚当地的情况,这才是真正做事儿的态度。
而且啊,他还特别善于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人心。
他知道老百姓心里想啥,知道怎么把大家团结起来。
这就好比在一个团队里,他就是那个能把每个队员的特长都发挥出来的队长。
他在庐陵推行的那些措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来的。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中啊,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小团体或者小环境里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想解决问题却不得其法。
王阳明就给我们上了一课,告诉我们要深入了解情况,尊重身边人的想法和需求,然后再对症下药。
再说说他的那种勇气和担当。
庐陵的情况那么复杂,就像一团乱麻,可他就敢接手。
这就像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选择了最难的关卡,他可没有退缩。
他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责任去把庐陵变得更好。
这种勇气啊,真的很让人佩服。
要是我们在生活中也能有这样的勇气,面对困难的时候不逃避,而是勇往直前,那肯定能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儿。
总的来说,王阳明任命为庐陵县长这事儿,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小短剧,充满了智慧、勇气和人性的光辉。
我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治理地方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困难的态度。
庐陵文化读后感

庐陵文化读后感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庐陵文化》一书的第四章“庐陵人文”,详细介绍了庐陵文化在人文领域的表现。
包括了对庐陵地区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民间艺术等方面的阐述。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庐陵文化的人文特点,提高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学习庐陵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庐陵文化人文特点的把握,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抽象出庐陵文化的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庐陵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等图片,引导学生对庐陵文化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庐陵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庐陵文化的历史背景。
三、课堂讲解(30分钟)详细讲解庐陵文化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包括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民间艺术等。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庐陵文化的人文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庐陵文化人文特点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庐陵文化的人文特点,形成文字材料。
2. 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背后的人文特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庐陵文化的人文特点历史名人民间艺术历史事件人文特点分析作业设计:1. 庐陵文化的人文特点是什么?请用文字简要描述。
答案:庐陵文化的人文特点包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气息浓郁等。
2. 以“庐陵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为例,分析其人文特点。
答案:庐陵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庐陵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如庐陵剪纸、庐陵版画等,都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四年级上册语文品读庐陵读后感400字

在潜入鲁灵世界后,我发现自己在自然景色的图片描述和人物的令人心动的故事中迷失了自我。
作者对崎岖的山脉和流淌的河流的生动描写,充满诗意的语言,使我真正地走到了令人惊叹的故事背景。
我几乎可以尝到山上的清凉空气听到摇晃的树的低声这就像在野外冒险没有离开我的舒适的阅读点!我们不要忘记卢岭村人物的色彩浓厚的铸造——他们的胜利,他们的三重磨难,以及他们与土地的牢不可破的纽带——这一切给我留下了持久的印象。
可以说卢玲在我心中肯定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
这本书很酷,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
它让我们窥探他们日常的习惯,家庭和免疫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他们与自然的紧密通联。
我非常了解他们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和信仰。
也让我思考现代世界事物的变化有多快,以及这如何影响传统生活方式。
吕凌是刻苦的,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对我对我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书不仅提供了令人愉快的阅读体验,也为我国人民的农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它为那些有意扩大我国文学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人类与自然世界的持久通联的人准备。
读《庐陵文化读本》有感

读《庐陵文化读本》有感“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次,一吟诵起文天祥的这首诗,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壮士:文天祥、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赵一曼、姚显微。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姚显微教授,据书上的资料记载:“1940年9月,姚显微受到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啸博士的聘请,去人文史系教授及导师,主要讲授《中国通史》。
在教学中,他热烈歌颂国民抗战伟大的力量,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枕和民族自尊心。
可在1942年夏天的时候,日寇在赣西”上高战役”中的挫败后,丧心病狂发动了“浙赣会战”,侵入赣中的樟树、丰城。
就在这时,姚显微愤然,发起组织抗日战地服务团。
他大声疾呼:“凡我中华有志之士,必须先尽自己抗日救国的天职,到前线去!到战壕去!做一个中华的好儿女!”在他的感召下,师生们纷纷响应,可是当他们到达新干县石口村时,情况发生了突变。
晚上10时许,一百多个日寇窜进了村子,把他们的住房团团包围。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教授毅然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扑倒了。
旁边的吴昌达同学压倒了鬼子,经过一番激烈的徒手搏斗,鬼子毙了命。
另外的几个鬼子抢先开了枪,姚显微和吴昌达先后倒在血泊中。
这英雄的死去,往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在《庐陵》一书中,我看到了我从来没看过的风景名胜和从来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书上令人骄傲的风景名胜有:万安水电站、黄洋界纪念碑、吉州区钓源村、安福孔庙、龙江书院、青原区青原山、永丰瑶田一峰塔、黄洋界槲树;历史故事有:《戏斗尚书》、《陶母教于送“三土”》、《“玉带生”砚》......其中,我最喜欢的景观是钓源村。
因为这些房屋里蕴含了浓浓的乡音乡韵,使人流连忘返;绿荫笼罩着房屋,使人感到无比的舒畅和家乡美,最喜欢的历史故事是《“玉带生”砚》。
因为,这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性格和高尚纯洁的爱国情怀,还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画荻教子到流芳百世——一代文宗庐陵欧阳修的家风家教故事

从画荻教子到流芳百世——一代文宗庐陵欧阳修的家风家教故事□中国吉安网记者周玉莲文/图日前,江西省首批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名单出炉,吉安有3地上榜,欧阳修纪念馆便是其一。
那么,它具有怎样的魅力,能够作为弘扬和传承“庐陵好家风”的代表?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一代文宗”。
然而,他的为人处世及良好家风家训,亦为人称道。
其母“画荻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2010年6月,欧母画荻教子故事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欧阳修将母亲的教诲和家规整理成《泷冈阡表》,并在教导儿子要努力学习时,写下了《诲学说》。
在永丰县欧阳修纪念馆里,展示的母亲画荻教子雕像和《泷冈阡表》碑文,教育后人要有勤勉好学、忠孝节义、乐善好施的品格。
泷冈阡表碑以荻画地教子成才欧阳修之母郑氏,自嫁给欧阳修之父欧阳观以后,一直跟随丈夫在外生活。
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欧阳修出生在父亲四川绵州推官任所。
4岁那年,父亲调任泰州判官,不久便去世了。
父亲生前为官清廉,喜欢交结朋友,乐于接济穷人,死后家里没有留下任何财物,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
转眼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其他同龄孩子都进书馆读书去了,可郑氏没钱送儿子读书,心里非常着急。
怎么办呢?郑氏非常清楚,连纸张笔墨都买不起,私塾先生就更加请不起了,所以还是决定自己来教儿子读书写字。
没有课本,郑氏就把自己学过的诗文逐一回忆起来,教儿子读,教儿子背。
郑氏正在为没有笔墨纸砚发愁时,突然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飕飕的霜风吹得沙滩上的芦苇七零八落,被折断的芦苇杆把一片平整的沙地划得沟沟壑壑,似字非字,这给郑氏启发很大,她灵机一动,用衣蔸从河滩上捞取了些许细沙,又折来几根芦苇杆,回家后,她把细沙装进一个大盘里抹平,就用沙盘当纸,用芦杆代笔,手把手地开始教儿子写字习文。
欧阳修就这样在沙盘上跟着母亲一笔一画地学,反反复复地练,每字每句都要一丝不苟地读熟写好才肯罢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文中的每一篇文章我看后都是赞不绝口。
文中的高贵品质让我敬佩不已。
在许多的激动文章中,我最喜欢邓晓帆写的《陶母教子送“三土”》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了晋朝的陶侃从小发愤学习,年少时被陶母好友范逵推荐给了皇帝。
随后,皇帝任命年少气盛的陶侃为都督,并担任枞阳地方的县官。
陶侃接旨后顿时喜气洋洋,不过陶母看见陶侃这个样子顿时脸色变得沉重。
第二天,陶侃准备去上任时。
陶母给了三件东西给陶侃。
一是故乡的土,教导陶侃上任后要时刻记住要为家乡争光。
二是一个土碗,希望陶侃不能贪富贵,永远保持勤俭节约的本色。
三是一块白色的土布,希望陶侃做人、做事、做官都要清清白白、一尘不染。
陶侃看后顿时恍然大悟,随后,他带着三样东西上任了。
从那以后他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升官成了一位大将军了。
陶侃做到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我以后一定要向陶侃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生活中多帮助他人,受到好评不能骄傲、自满。
别人给我意见时我要虚心接受并改正。
在学习中我要发奋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
我感谢《庐陵文化读本》这本书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学中我还要学习古人的刻苦精神。
虽然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但是祖国也需要更强的力量。
不让列强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
从中获得更大的人生道理,《庐陵文化读本》你是我人生的老师,让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