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移动,WCDMA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有效提升移动网络质量的一体化精细化管理体系

有效提升移动网络质量的一体化精细化管理体系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2011年6月30日有效提升移动网络质量的一体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目录一、前言 (3)二、实施背景 (3)三、项目内涵 (6)四、主要做法 (7)五、主要创新点 (17)六、成果成效 (19)一、前言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是中国唯一一家通过其控股公司分别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

中国移动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通信网络,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国内和国际固定电话通信、宽带多媒体通信与增值业务、IP电话业务,以及与通信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等业务。

2009年1月6日,中国移动获得了WCDMA制式的3G牌照。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是中国移动设在广东的分支机构,广东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以“信息生活的创新服务领导者”为公司愿景,实施“3G;领先与一体化创新战略”,进一步加快建设完善现有移动通信网络及3G网络的步伐,加大固网宽带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固定和移动网络的宽带化,3G引领规模发展,收入份额持续增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力争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宽带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

中国移动广东省分公司位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网络质量一直是公司发展的宗旨,广东移动在运营GSM、cdma2000及WCDMA网络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经验,制定了有效的网络质量控制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同时积极与国际上先进的移动运营商合作,吸收了先进的移动网质量控制管理经验,为提升广东移动移动网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背景移动通信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网络质量及投资效益对移动通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移动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日益扩大,无线网络环境已日趋复杂多变,同时客户对网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及时掌握网络运行状况和解决网络问题,提高对市场及客户的服务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必须加强对网络质量全过程的管控力度。

第11章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第11章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在R5网络中,核心网叠加了IP多媒体 子系统(IMS),无线接入网引入了 HSDPA技术,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中采用 全IP传输。
在R6网络中,网络架构变化不大,考 虑更多的是增加了新的功能或对已有功能 的增强。R7、R8版本正在不断的完善中。
1.R99网络结构及接口
(1)R99网络结构
图11-4
(3)在业务方面,研究包括多媒体 广播与/多播业务(MBMS)、Push 业务、Presence、PoC(Push-ToTalk over Cellular)业务、网上聊天 业务及数字权限管理等。
(4)无线接入方面采用的新技术有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技术、 多天线技术(MIMO)、高阶调制技 术和新的信道编码方案等,OFDM和 MIMO也是后3G的重点技术。
(1)移动设备(ME) (2)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SIM
Cu接口是USIM和ME之间的接口, Cu接口采用标准接口。
2.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 (UTRAN)
无线接入网(UTRAN)位于两个开 放接口Uu和Iu之间,完成所有与无线有关 的功能。
主要功能有宏分集处理、移动性管理、 系统的接入控制、功率控制、信道编码控 制、无线信道的加密与解密、无线资源配 置、无线信道的建立和释放等。
WCDMA移动终端中通用用户识别模 块(USIM)的功能也是从GSM的用户识 别模块(SIM)的功能延伸而来的。
WCDMA的主要技术性能如表11-1所 示,本节将对表征WCDMA特点的内容做 出简要解释。
(1)WCDMA支持两种基本的双工 工作方式:频分双工(FDD)和时分 双工(TDD)。 (2)WCDMA是一个宽带直扩码分 多址(DS-CDMA)系统,
4.外部网络(EN)
核心网的电路交换域(CS)通过 GMSC与外部网络相连,如公用电话交换 网(PSTN)、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 及其他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

wcdma的演进步骤

wcdma的演进步骤

wcdma的演进步骤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之一,它在2G的CDMA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和升级,以提高数据速率和网络容量。

WCDMA的演进步骤如下:1. WCDMA初期标准定义(1999-2001年)在WCDMA初期,标准主要定义了基础架构,包括物理层、通信协议、网络架构等,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测试要求。

2. HSDPA技术(2002年)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技术是WCDMA的第一个升级版本,主要用于提高下行数据速率和网络容量。

HSDPA技术在物理层引入了多种技术,如快速自适应调制、混合自适应调制、快速衰落补偿等等,可以将下行数据速率提高到10Mbps以上。

3. HSUPA技术(2005年)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技术是WCDMA的第二个升级版本,主要用于提高上行数据速率。

HSUPA技术在物理层引入了多种技术,如快速上行调度、快速自适应调制、快速功率控制等等,可以将上行数据速率提高到5.76Mbps以上。

4. HSPA+技术(2008年)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 Plus)技术是WCDMA的第三个升级版本,主要用于进一步提高数据速率和网络容量。

HSPA+技术在物理层引入了多种技术,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64QAM调制、双载波等等,可以将下行数据速率提高到84Mbps以上,上行数据速率提高到23Mbps以上。

5. DC-HSDPA技术(2010年)DC-HSDPA(Dual Carrier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技术是WCDMA的第四个升级版本,主要用于进一步提高下行数据速率和网络容量。

DC-HSDPA技术在物理层引入了双载波技术,可以将下行数据速率提高到42Mbps以上。

WCDMA基础原理知识介绍

WCDMA基础原理知识介绍

I
X25 + X3 + 1
225-1 chip 长序列
X25 + X3 + X2 + X + 1
Q
共有 224 个长38,400 chips的 长扰码
-23-
下行扰码
• 大概有262,143( 218-1)个不同的下行扰码
• 规范从中选取 8192 个扰码来应用
下行扰码分配
主扰码
Cell #1
辅扰码 #1 辅扰码 #2
-1
1
1
*
1 1 Ck -1 -1 -1 -1 1 1
*
1
-1
1
-1 +1 Nhomakorabea-1
1
-1
=0
1
1
1
-1 +
1
1
1
-1
=4
无相关性
正交
小的相关性
不正交
2个码由同一个发射机发射
2个码由不同UE或者BTS发射
需要扰码
码字越短,轻微不同步下正交性越差!
-18-
信道化码的分配
信道化码的上下行分配:动态、静态
SF = 8 to 512
SF = 1
SF = 2
SF = 4
SF代表本身可用SF码的个数;
-17-
码字正交性
To synchronization -1 -1 1 -1 1 1 no To synchronization 1 -1 -1 1 -1 1 1 Cj
1 Cj
-1
-1
1 Ck
1
-1
-1
-1
信道化码 (OVSF codes):
上行:在同一UE进行多码道传输时,区分不同的物理信道; 下行:区分同一小区下的不同物理信道;

TD-SCDMA与WCDMA关键技术及无线网络规划比较

TD-SCDMA与WCDMA关键技术及无线网络规划比较

展 ,& G M系统 向 第三代 移 动通 信 进行 演进 是运 营商 为保 护投 资 、升级 系统 的 明智选 择 。T — C A与 S D S DM
WC MA D 均是 基 于G M系统 的 第三代 移动 通信 演进 标 准 ,文 中对 比分 析 了这 两种 标准 的 关键 技 术 ,并 由此 S
世 界上 目前 流行 的 I大新 一代 移动 通信 标 准 , I
的3 市场 份 额 ,研究 T — C MA与WC MA主要关 G D SD D
即wC MA、T — C MA、C D D SD DMA 0 0 2 0 。前 两 种 标 键 技 术 及 其 对 无 线 组 网 的影 响 对 于 我 国3 G市场 的
准 基 于G M系统 进 行技 术 升级 ,后 者 基 于I一 5 S S 9 系 决 策具 有重 要意 义 。
统进 行技 术 升级 。我 围G M系统 是市 场 份额 最大 的 S
第 二 代移 动 通 信 系统 ,因 此 ,选 择 WC MA、T D D—
SD C MA能在现 有G M网络上迅 速 直接部 署 ,实现 从 S
维普资讯
第5 第2 卷 期
20 年 6 07 月
深圳信息职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 u n l f h n h nI s t l f n o‘ r nT c n lg o r a o e z e n t u eo f , i e h oo y S i I ma o
[ 收稿 E期 ] 0 7 0 — 5 t 20 — 3 0 [ 作者简介 ]刘俊 ( 9 9 ),男 ( 1 一 6 汉),湖 南邵 阳人,讲 师,E m i i @ zt n - a :lj s i m n l u i

3G与4G关键技术的比较和过渡_李蔚蔚

3G与4G关键技术的比较和过渡_李蔚蔚

63G 与4G 关键技术的比较和过渡Com p arison and Transition of Ke y Technolo g ies on 3G and 4G李蔚蔚童贞理何方白(重庆邮电学院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摘要一些关键通信技术的发展,往往会促进通信系统的升级换代。

本文对3G 和4G 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做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3G 向4G 过渡的一些建议,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4G 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3G4G关键技术正交频分复用码分多址接入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项目(01C26215110971)李蔚蔚重庆邮电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宽带网络技术。

童贞理重庆邮电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技术。

何方白重庆邮电学院,教授。

1引言从原来模拟制的移动通信系统到现在大规模商用的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巨大改变,是无线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运用带给人们的惊喜。

现在人们热切盼望而尚未商用3G 系统,也是随着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可见,通信系统的升级换代,直接取决于通信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一些关键通信技术的发展,又是决定通信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如何着眼于目前3G 所采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展开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建设的研究,最大限度的降低移动通信建设的投资成本,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连续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23G 面临的问题和4G 的研发状况随着对高速移动数据业务尤其是对移动IP 业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移动通信网络需要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传输能力。

目前,经ITU 认可的3G 标准有W-CDMA 、CDMA2000和中国提出的TD-SCDMA 。

标准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3G 实现全球无缝漫游的目标,虽然3G 和2G 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是3G 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通信的要求。

3G基础知识(WCDMA无线原理与关键技术)

3G基础知识(WCDMA无线原理与关键技术)
闭环-内环 测量信噪比和目标信躁比比较,发送指令调整发射功率 WCDMA闭环功率控制频率为1500Hz
➢若测定SIR>目标SIR, 降低移动台发射功率 ➢若测定SIR<目标SIR, 增加移动台发射功率
闭环-外环 测量误帧率(误块率),调整目标信噪比
闭环功率控制涉及到UE、基站(NODE B),和RNC三个网元及Uu、Iub两个接 口。其中UE和基站这一部分功能成为内环功率控制,其余部分则成为外环功率控制
经融合到3GPP关于WCDMA-TDD的相关规范中
三种主流标准的比较
接收机结构
闭环功控频率 (Hz) 越区切换
解调方式
码片速率 (Mcps) 传输带宽 (MHz) 帧长
同步方式
双工方式
WCDMA RAKE 1500
软,硬切换 相干解调 3.84
5
10ms 异步/同步 FDD
CDMA2000 RAKE 800
-20
快衰落
慢衰落
-40
-60
10
20
30
距离(m)
无线传播特性
电磁传播-直射、反射、散射和绕射 无线环境中的信号衰减分成三部分
路径损耗:幅度衰减较大 慢衰落:由障碍物阻挡造成阴影效应,接收信号强度下降,但该场强中值随地理
改变变化缓慢,故称慢衰落,又称为阴影衰落。慢衰落的场强中值服从对数正态 分布,且与位置/地点相关,衰落的速度取决于移动台的速度 快衰落:合成波的振幅和相位随移动台的运动起伏变化很大 ,称为快衰落。深衰 落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是近似的相隔半个波长。因其场强服从瑞利分布,又称为瑞 利衰落,衰落的振幅、相位、角度随机。 快衰落包络分布的描述方法 瑞利分布:非视距传播 莱斯分布:视距传播
手机数据

中国三大运营商的LTE 网络

中国三大运营商的LTE 网络

TD-LTELTE是基于OFDMA技术、由3GPP组织制定的全球通用标准,包括FDD和TDD两种模式用于成对频谱和非成对频谱。

LTE-TDD,国内亦称TD-LTE,即 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时分长期演进),由3GPP组织涵盖的全球各大企业及运营商共同制定,LTE标准中的FDD和TDD两个模式实质上是相同的,两个模式间只存在较小的差异,相似度达90%。

[1]TDD即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频分双工相对应。

TD-LTE与TD-SCDMA实际上没有关系,TD-LTE是TDD版本的LTE的技术,FDD-LTE的技术是FDD版本的LTE技术。

TD-SCDMA是CDMA (码分多址)技术,TD-LTE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两者从编解码、帧格式、空口、信令,到网络架构,都不一样。

中文名TD-LTE外文名TD-LTE技术OFDMA技术制定3GPP组织制定模式FDD和TDD两种全称Time Division Long Term目录1发展历程2国内发展1发展历程编辑早在2004年11月份3G PP魁北克的会议上,3GPP决定开始3G系统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的研究项目。

世界主要的运营商和设备厂家通过会议、邮件讨论等方式,开始形成对LTE系统的初步需求:[2]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LTE需要系统在提高峰值数据速率、小区边缘速率、频谱利用率,并着眼于降低运营和建网成本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为使用户能够获得“Always Online”的体验,需要降低控制和用户平面的TD-LTE时延。

该系统必须能够和现有系统(2G/2.5G/3G)共存。

在无线接入网(RAN)侧,将由CDMA技术改变为能够更有效对抗宽带系统多径干扰的OFDM(正交频分调制)技术。

OFDM技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不断完善和发展,90年代后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广播、DSL和无线局域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CDMA关键技术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发展部200x-x-xxWCDMA 关键技术第一章 概述本文是一篇讨论WCDMA 关键技术的文档。

其中列出的功率控制、切换技术、负荷平衡、动态信道分配、准入控制、拥塞控制、动态AMR 调整等几个专题都是构成WCDMA 系统的空中物理层接口的核心技术。

本文在对各关键技术原理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还重点的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所涉及到的一些参数的设置问题。

希望能通过本文,对公司未来的WCDMA 网络建设有所帮助。

第二章 功率控制一、技术描述1、 上行开环功率控制1.1 PRACH 信道对于PRACH 信道的功率控制主要是由UE 根据UTRAN 侧配置的参数进行计算, PRACH 前缀的初始发射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Preamble_Initial_Power = Primary CPICH TX power – CPICH_RSCP+ UL interference + Constant V alue (3.1.1.1-1)其中:Primary CPICH DL TX power :PCPICH 发射功率; CPICH_RSCP :UE 接收到的PCPICH 信号强度 UL interference :是上行干扰,通过系统信息广播给UEConstant V alue :是修正值 PRACH 的功率控制方式如下:当UE 发出前缀后,在规定的时间未收到NODEB 的应答,则UE 会在下一个发前缀的时刻把前缀的发射功率在前一个前缀功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调整步长Power_Step 。

PRACH 消息部分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就等于UE 发送的最后一个AP (收到nodeB 肯定的应答)的发射功率基础上增加P p-m 。

PRACH 消息部分数据信道的发射功率可以根据UTRAN 侧为其配置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功率增益因子c β和d β来得到。

其中:Power Ramp offset :连续的两个前缀之间的功率偏差;Pp_m :消息部分控制信道和最后一个前缀之间的功率偏差1.2 上行DPCH 信道对于UE 来说,当建立DPCCH 时,UE 将按照以下功率水平启动上行内环功控:DPCCH_Initial_power=DPCCH_Power_offset-CPICH_RSCP (3.1.2.1-1) 其中:DPCCH_Power_offset的值是DPCCH的开环功率控制方法确定的。

CPICH_RSCP的值是UE测得的CPICH信道码功率。

因为上行发射功率的大小和上行干扰、路损以及所需要的品质因素相关,所以确定DPCCH_Power_offset时需要依据当前上行小区的负荷、路损以及DPCCH所需要的品质因素来动态确定。

对于DPDCH数据信道的发射功率将依据UTRANC侧为TFC配置的功率增益因子β和cβ来得到。

d另外上行DPCH信道的发射功率也受上行最大发射功率(Maximum allowed UL TX power)的限制。

2、下行开环功率控制2.1公共信道的发射功率下行公共信道包括PCPICH, SCPICH, PSCH, SSCH, SCCPCH, PCCPCH, PICH, AICH,那么对于这些公共信道则需要为其分配合理的发射功率,才能保证公共信道被UE正常接收,同时又能保证系统的容量。

一般来说分配公共信道的发射功率要依据小区的覆盖范围以及小区的容量进行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说分配的各种公共信道的发射功率可以使得用户在小区边缘的地方且有一定的小区负荷情况下也能正确的接收到公共信道。

2.2下行专用信道的发射功率对于专用信道而言,UTRAN侧需要确定的就是其所需要的初始发射功率、最小发射功率和最大发射功率。

确定UE下行的初始发射功率需要考虑UE和基站之间的路损、业务种类、小区下行负荷和相邻小区的干扰等许多相关的因素;考虑业务种类的原因是因为对于不同的业务因为可能速率、Qos会不相同,那么其扩频增益、编码增益、以及其所需要的品质因素也不相同,因此其所需要的发射功率也不相同。

对于最大发射功率,其考虑的因素包括小区的覆盖、小区的容量、业务种类;同样考虑业务种类的原因是因为对于不同的业务因为可能速率、Qos会不相同,那么其扩频增益、编码增益、以及其所需要的品质因素也不相同,因此其所需要的发射功率也不相同。

对于最小发射功率,因为只要保证Nodeb工作在放大器的线性范围内即可。

3、上行外环功率控制WCDMA系统中的内环功率控制的目的是控制单链路的SIR逼近SIRTarget ,外环功率控制是内环功率控制的辅助,基本原理是接收方根据传输信道的质量慢速调整SIRTarget,以使业务质量不因无线环境的变化而受影响,保持相对恒定的通信质量。

4、内环功率控制4.1上行内环功控算法上行内环功控的目的是为了调整每个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减小远近效应的影响,尽可能保证基站接收到所有移动台的功率都相等,从而使每个用户都能满足传输业务的Qos。

在3GPP TS 25.214中给出了内环功率控制的方法:对于上行链路,首先基站对接收到的每条无线链路都进行信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SIR=Eb/No)测量,然后与业务所需满足的目标信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target-SIRtarget)比较,若SIR>=SIRtarget, 则在下行的控制信道发送给移动台(UE)一个比特值为1的发射功率控制(Transmitted Power Control-TPC)命令;若SIR<SIRtarget, 则在下行的控制信道发送给UE一个比特值为0的TPC命令;然后UE根据接收到的TPC命令和网络层指定的功控算法判断是增加发射功率还是减小发射功率,调整的幅度=TPC_cmd×TPC_STEP_SIZE。

对于上行内环功控有两种算法:算法1和算法2;算法1是每个时隙做内环功控,算法2是每5个时隙做一次内环功控。

对于UE侧在使用不同的算法时对接收到TCP合并原则的具体算法可参见算法流程描述。

4.2下行内环功控算法下行内环功控的目的是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克服瑞利衰落、多普勒频移等衰落的影响。

3GPP TS 25.214中给出了内环功率控制的方法:对于下行链路,首先移动台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SIR=Eb/No)测量,然后与业务所需满足的目标信干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target-SIRtarget)比较,若SIR>=SIRtarget, 则在上行的控制信道发送给基站一个比特值为1的发射功率控制(Transmitted Power Control-TPC)命令;若SIR<SIRtarget, 则在上行的控制信道发送给基站一个比特值为0的TPC命令;然后NodeB 根据接收到的TPC命令和网络层指定的功控算法判断是增加发射功率还是减小发射功率,调整的幅度=TPC_cmd×TPC_STEP_SIZE。

对于下行内环功控有两种算法:单时隙和3时隙;单时隙是每个时隙做内环功控,三时隙是每3个时隙做一次内环功控。

具体下行内环功控算法可参见算法详细描述。

二、主要算法1、上行开环功率控制1.1 PRACH信道算法流程描述:A.UE在要发送PRACH的前缀(AP)时,将根据UTRAN侧配置的参数(UL interference,costant value等),得到AP前缀发射功率,并发送前缀;B.如果UE收到nodeB反馈的确认指示,则说明此时UE可以发送消息部分,消息部分的控制信道的发射功率等于UE发送的最后一个AP的发射功率加上Pp-m,然后依据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增益因子即可得到数据信道的功率C.如果UE收到nodeB反馈的否认指示,则说明此时PRACH信道被其他用户使用;此时该UE将退出物理层的接入过程,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起物理层的接入过程;D.如果UE未收到nodeB反馈的任何指示信息,那么UE将在前一个AP的发射功率的基础上加上power ramp step,然后发送下一个AP。

1.2上行DPCH信道算法流程说明:(1)当UE发起连接请求,UTRAN需要为UE建立专用信道时,UTRAN将急剧上行负荷情况、路损、Qos的要求等相关因素为UE计算DPCCH power offset;(2)UE收到DPCCH power offset后,然后根据DPCCH_Initial_power=DPCCH_Power_offset-CPICH_RSCP的公式得到DPCCH信道真正使用的初始发射功率;然后依据DPCCH和DPDCH的功率增益因子即可确定DPDCH的发射功率。

2、下行开环功率控制2.1下行专用信道的发射功率算法流程说明:(1)依据UE上报的导频信道信号强度确定UE和基站之间的路损;(2)UTRAN根据小区当前的负荷、相邻小区的干扰以及所呼业务的速率、Qos的要求来确定UE专用信道的初始发射功率,并发送给NodeB。

3、上行外环功率控制其判决流程为:流程说明:当接收端监测到接收质量比Qos所要求的标准要好时,则减小SIRtarget,否则增加SIRtarget。

4、内环功率控制4.1上行内环功控算法算法1:算法流程说明:(1)首先UE判断是否处于宏分集状态,若是,则说明有多条无线链路,则需要对多条无线链路的TPC进行合并:合并原则可参见第(2)步;若不是,说明只有单个TPC,则直接根据TPC的值对发射功率进行调整:TPC=0, 则TPC_cmd为-1,UE将减小发射功率;TPC=1, 则TPC_cmd为1,UE将增加发射功率(2)UE首先把同一无线链路集中的TPC合并为一个TPC,然后UE对不同无线链路集中的每个TPC进行判决:如果所有无线链路集的TPC都为1,则TPC_cmd为1,UE将增加发射功率; 如果从任何无线链路集来的TPC有一个为0,则TPC_cmd为-1,UE将减小发射功率算法2:算法流程描述:(1)先UE判断是否处于宏分集状态,若是,则说明有多条无线链路,则需要对多条无线链路的TPC进行合并;若不是,则只需对单链路上的TPC在规定的时隙进行合并;(2) 对于单链路的TPC_cmd 的确定方法(即UE 调整发射功率的确定方法):每5个时隙的前4个时隙都不做功率调整(令TPC_cmd=0), 在第5个时隙才对这5个时隙所收到的TPC 进行判决得到TPC_cmd ,判决原则为:◆ 如果5个时隙收到的TPC_cmd 都为1,则TPC_cmd 为1,说明UE 将增加发射功率◆ 如果如果5个时隙收到的TPC_cmd 都为0,则TPC_cmd 为-1,说明UE将减小发射功率 ◆ 如果如果5个时隙收到的TPC_cmd 有0也有1,则TPC_cmd 为0,说明UE 不需要调整发射功率(3) 对于多链路情况下TPC_cmd 的确定方法(即UE 调整发射功率的确定方法):首先UE 每个时隙都需要把同一无线链路集中TPC 合并一个TPC ;但是每5个时隙的前4个时隙都不作功率调整(令TPC_cmd=0),在第5个时隙对每个无线链路集中的5个时隙收到的TPC 根据单链路TPC_cmd 的判决原则进行合并,得到暂时的TPC_cmd_tempi ;然后UE 对这N 个TPC_cmd_tempi 按下述原则进行合并,最终得到TPC_cmd :若5.0_11>∑=Ni itempTPCN ,则TPC_cmd =1,UE 将增加发射功率若5.0_11-<∑=Ni itempTPCN,则TPC_cmd = -1,UE 将减小发射功率其他情况, TPC_cmd =0, UE 对发射功率不作调整其中:N 为无线链路集的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