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邵培仁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邵培仁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邵培仁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这种“血缘”关系,曾使人误以为“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将那些具有说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传播学引进中国的初期,“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而大众传播学就是广义新闻学”的观点曾产生过十分

广泛的影响。的确,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其演进过程中,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总之,两者既有相通性,又有不同点。

5.媒介地理学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些什么样的新内容?

媒介地理学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的新内容主要有:关注和重视特定地域产生的特定媒介形态和传播行为,及其相同媒介形态中呈现出的不同地理样本和地理形势,认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不同传播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的地理“看”法。借助于大众媒介和传播科技,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可以更真切地呈现出来,而传播学研究中的信息盆地、文化沙漠、知识鸿沟、传播屏障、信息污染和知识风暴等现实问题,也可以通过地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分析和解释。

6.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哪些?

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7.分析专向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

运用专向方法研究传播问题,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照亮自己理论视野内的一切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和构成形貌。但是,它显然也存在着定向、盲区和排它的局限性,即一种方法只适宜从一个特定角度而排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和分析传播现象,因而往往会造成观照、审视上的盲区和分析、阐释上的局限。解决的办法是,根据分析对象的特征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8.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具体方法基本上都是实验性定量方法,它与思辨性定性方法相比,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通过数据和数理统计对传播现象进行精确化研究;二是对传播过程进行随机性定量描述;三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统计和分析工具;四是依据一整套严格周密的操作程序,即首先建立研究假设,接着确定实验手段,然后收集各种数据,接着再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验证假设,形成研究成果。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1.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

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5.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威一生写了30多本书和800多篇论文,传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次要的小题目。但是,他毕竟为美国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他的三个追随者——库利、帕克和米德的学术研究。

6.查尔斯·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为解释传播媒介如何改变行为和文化做出了成功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为探索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7.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因为,他既“深远地影响了实证社会学的方向”,又最先对报纸内容、读者与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证分析,开创了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等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

8.乔治·赫伯特·米德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Mead,1863—1931) 是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研究推动了人际传播对个人社会化的研究和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研究,他对人的自我内部沟通的分析,对于内向传播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9.哈罗德·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但是,他的许多传播学成果并不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只是从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

10.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又译为卢因,1890---1947)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7年,勒温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中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

11.卡尔·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霍夫兰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如说服研究)若

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他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1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是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如意见领袖、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13.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 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也是美国最伟大的专栏作家,在传播史上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也不适应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或理论视野,但他是在宣传、舆论、议程设置研究过程中的一个起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

14.威尔伯·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一1987)是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理论问题,而更在于他使梦想成真,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破门而出,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他是传播学科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1.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传播学现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国,受到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教育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成了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问”。它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优胜劣汰。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适者生存。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以屈求伸。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2.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有奥古斯特·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爱弥尔·涂尔干、乔格·齐穆尔等四位学者。

3.传播学研究的美国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有约翰·杜威、查尔斯·库利、罗伯特·帕克、乔治·赫伯特·米德等四位学者。

4.传播学的创始人是哪些?

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沃尔特?李普曼等五位学者。

5.李普曼在传播研究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他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表达了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社会舆论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6.为什么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是以宏观的视野和体系化的观念来研究传播现象、整合研究成果,并把这一研究领域看作是永久居留地,辛勤耕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施拉姆一生共撰写和主编了29本书,约500多万字。其代表性著作《大众传播》的出版则标志着传播学的

正式诞生,而《传播学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理论问题,而更在于他使梦想成真,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破门而出,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一句话,他是传播学科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有:(1)科学化趋势;(2)融合化趋势;(3)鲜活化趋势;(4)操作化趋势;(5)分支化趋势;(6)本土化趋势。

8.传播学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播学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的态势;二是积极构建理论体系的态势;三是积极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

9.传播学本土化趋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如果传播学不同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吻合,不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生长出来,不与所在国家传播实践相结合并为其服务,而只是简单地贩卖和照搬,那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甚至反对。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传播学来说,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大众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因此,中国传播学只有针对中国国情,联系传播实际,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中吸取营养;适应中国的社会特征、文化积淀和受众的心理态势、意识取向等条件,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融人中国的主流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参与国际传播研究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与国外学者平等对话的地位与权利,并为国际传播学术作出贡献。

第二章传播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又叫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其内容及文本所包含的是思虑,传播媒介是精神化学器官透过大脑来处理的想法。

3.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电子信件、短信、微博、微信等。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

5.大众传播

这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

6.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是囊括了个体、群体、组织、公众、政府以及信息传播机构等传播的一系列价值、态度、意见、信息与数据的集合,包含了更为多元的对象以及更为复杂的跨文化关系。

7.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8.阳光模式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站等)连接各大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

9.整体互动模式

整体互动模式是指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人类重要传播系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整体的综合的呈现与描述,它包括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成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10.传播功能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

11.传播原则

传播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传播规律和一定的传播目的,对传播者、守门人和管理者提出的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既是人们对传播规律和目的正确认识的结果,又是对人类传播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第二章传播

1.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对于这一定义应从四方面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2.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从五次传播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看,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有:(1)每一次传播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而那些没有发生、也不引进传播革命的地方,其人种的生存与发展则受到限制和威胁,甚至面临灭亡和绝种。(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成正比例关系。(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4)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于是,小国文化将首先消融在邻近的发达大国的文化洪流之中,进一步的竞争将会逐步形成几块区域文化。这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人类传播活

动的研究。

3.在当今全球传播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当今全球传播中我们需要注意:(1)跨国界的传播者总是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其自身国家印象,成为国家的代言人;(2)全球传播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的传播总是建立在彼此全面、正确的了解基础上;(3)信息流通不平衡,媒介地理不平坦,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信息交流中是不对等的;(4)西方媒介强国对欠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构成威胁,具有破坏性;(5)网络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流动和分配方式。

4.优秀传播模式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常具有下列五种功能:(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引导功能;(4)简化功能;(5)预示功能。

5.研究和运用传播模式应遵循哪些原则?

研究和运用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是:(1)审查批判的原则;(2)服从事实的原则;(3)有用有利的原则。

6.传播在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功能分别有哪些?

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就叫组织功能。它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传播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进程和社会现象,因而也必须具有社会的功能。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7.制定传播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以下四条:(1)依据传播的规律;(2)依据传播的目的;(3)吸取和总结传播的经验和教训;(4)审视和研究传播媒介与受众。

8.传播活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成功而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下六条原则:(1)可信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有序性原则;(4)协同性原则;(5)适时性原则;(6)适量性原则。

第三章传播者

1.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普通传播者

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兴致所至,随意而为,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3.职业传播者

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4.传播角色

所谓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客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的统一;同时还对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其潜在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对其奋斗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5.媒介组织

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6.守门人

所谓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7.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用来指代大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化过程以及推动该产业发展的商业运行机制。他们通过分析工业生产时代所有的文化产品,指出文化产品和其他大批量制造的产品具有同样的特征: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

8.霸权理论

“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可被视为一种强制的统治与控制。霸权理论带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传播者尤其是大众媒介组织如何通过“被统治”进而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

第三章传播者

1.普通传播者与职业传播者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传播者与职业传播者的区别主要有:(1)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以此谋生,并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2)普通传播者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职业传播者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3)普通传播者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兴致所至,随意而为,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职业传播者有专门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传播纪律,传播活动中没有多少自由度。(4)普通传播者与传播活动同时诞生,最先出现在人类生活中;职业传播者一般都出现较晚,是社会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专门的传播机构出现更晚。

2.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和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中,人们对职业记者的角色就提出了许多期望、进行了许多描绘:有的宣称记者已成为僧侣、贵族、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有的界定记者已成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有的描绘记者为人类的“无冕之王”;有的说记者是一批忙碌的“社会活动家”;有的期望记者成为“受众的代言人”;有的希望记者成为腐朽势力的“掘墓人”和“揭露者”;有的要求记者做医治社会疾病的“医生”;有的要求记者当好观察外界环境变动的“哨兵”或“瞭望者”。现在,人们又要求记者当好信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希望他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学识“传授者”和知识“富有者”。这些描绘和期望,虽然带有深深的时代、阶级的烙印和非理性化的色彩,但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本质和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扮演的也不只是一种角色,而是好几种角色或一丛角色。可以肯定的是,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也会愈高、愈严格。

3.大众传播者有哪些特点?

大众传播者的特点主要有:(1)代表性;(2)自主性;(3)专业性;(4)集体性;(5)复杂性。

4.你认为未来记者可能是什么样子?

在新闻传播中,未来的记者可能与今天完全不同。若干研究为未来记者的发展提出了构想:(l)未来记者应是“知识富翁”,并且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2)未来记者的采访设备将更加先进,除手机、相机、录音机、摄像机、手提电脑之外,还有移动记者工作包(站),包内设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线电网络、电子眼镜及头部装置等;(3)“智能机器人记者”将在大灾、战争等重大报道中有极佳表现;(4)受众将利用网络技术成为自采自编自报的“业余记者”或“草根记者”。这将会为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揭开新的一页。

5.新闻传播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哪些权利容易被滥用?

新闻传播者应该享有五种权利:(1)采访权;(2)报道权;(3)批评权;(4)专业保密权;(5)安全保护权。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通常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等容易被滥用。

6.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四类责任:(1)契约性责任;(2)社会性责任;(3)法规性责任;(4)国际性责任。

7.什么叫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应如何正确理解?

专业性是指大众传播者特别是新闻传播者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的特质。对于这一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新闻传播者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训练,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方有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资格;(2)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3)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并以此谋生;(4)从事新闻工作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新闻组织,拥有同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同等的社会地位。总之,专业性是新闻传播者区别于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专业性,是确认资格、搞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前提之一。

8.为什么说媒介组织具有双元、混合、兼容的特性?

媒介组织就其本性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总之,媒介组织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产业机构”;既自成“媒介系统”,又难逃“社会制约”;既受惠于社会系统,又反哺于社会系统。它是具有双元特点、两种面貌、多种功能的、既矛盾又统一的特殊机构。

9.大众传播中的守门人具有怎样的功能?

在大众传播中,守门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五个功能:(1)检查功能;(2)加工功能;(3)评价功能;(4)导向功能;(5)桥梁功能。

10、怎样理解霸权理论?

霸权理论是解释传播者尤其是大众媒介组织如何为社会权力所操纵、进而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一种观念,带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色彩。社会乃是通过一系列霸权手段得以维持稳定,而大众媒介则是当今统治阶级实现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支配性工具。统治者并非依赖于行政或者暴力手段对公共辩论与传播自由进行约束,而是以修正文化政策方向的方式建构出一种社会系统的自我限制。文化霸权分析往往呈现特定的媒介、技术与机构如何被不同权力所操控,进而实现一种广泛的社会统治,同时,也常被用作讨论霸权秩序如何被反霸权力量所抵抗。在全球传播时代,则被用来讨论国家与地区文明的复杂博弈,尤其是文化传播的大国宰制与本土化问题。

11.如何正确看待西方传播制度理论?

西方的传播制度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我们”、“他们”与“我们好”、“他们坏”两个截然不同的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然后分别贴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标签。这种将媒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复杂关系作简约分析的做法,貌似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实质是关门造车,将复杂现象简单化、现实问题理论化,空疏而不落实,片面而不全面,主观而不客观。

在分析问题时,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研究者常从“传播事业由谁主办、传播媒介为谁讲话、以什么形式(政治的或非政治的)讲话、新闻媒介能否不受控制而自由地讲话”等四个方面入手,这种主观认定的分析框架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因为它并不能使问题泾渭分明和便于人们正确地理解问题。首先,大众传播媒介空间是“民营”还是“国营”,这两种形式不仅早已被打破,而且在一个国家内往往民营与国营并存,其界限也日益模糊。其次,在传播媒介“为谁讲话”的问题上,全球的传播媒介亦大同小异。第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媒介并非总是“以非政治方式进行告知或教育”。第四,世界上没有不受控制和约束的新闻自由。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

1.信息

信息是指进行存贮、传递和能够被人感知的非实体性的情况和内容。

2.讯息

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3.数据

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数据是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原始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的形式加以处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信息。

4.文本

文本是指那种具有自身的物质形态由表述性符号所组成的一则讯息。报纸、杂志、书籍、CD、VCD、照片是文本,数码摄像、讲话纪录也是文本。“然而,一个手势或面部表情虽然传播了一则讯息,却没有产生一个文本。”

5.知识

知识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集合,是一种特定的压缩信息,是信息的高级形态,并非原来的一般意义上的信息。

6.信息学

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传播规律的科学。它以信息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的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提高传送信息的效能和保证传送信息的完整作为主要研究目标。

7.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8.信息超载

信息超载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

9.信息匮乏

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10.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11.信息侵略

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12.信息公平论

信息公平论也可以叫信息均衡论或世界信息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

1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即关于他人与自我的思考”。社会认知的出发点虽是人类作为“我”这一主体的思维活动,实际仍在于强调观念意识在社会网络中的文化互动过程。社会认知理论在传播的信息接受、选择与加工研究中广受关注,为探索大众传播如何影响人类想法、情感和行动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框架。社会认知并非强调特定的内容或者观念,而是旨在提供一种解释人们如何处理信息,认知社会情境的路径与方法。

14.框架分析

戈夫曼将“框架”视为一种“解释图式”。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是框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寻找、感知、确认以及标签化社会事件与信息。“事件不会自己‘说话’,而需要从它们本身所嵌入的框架中呈现意义。”“媒介框架”(media frame)就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强调、概括和加工,从而建立一种中心化的、组织化的观念”。而受众框架则更强调基于受众的立场来理解传播现象,可以被认为是指导人们看待事件、处理信息的心理观念集合。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

1.信息与物质、媒介的关系是什么?

宇宙就是由物质和信息构成的。信息不像物质那样具有实物或质量。信息是抽象的,它没有形体、没有尺寸、没有重量,在保存、处理、传播时,也只需要极其微小的能量和空间。信息与物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贮存只有借助于物质才能实现。信息是不能脱离物质尤其不能离开媒介而独立存在的。媒介是负载和传递讯息的物质实体。因此,没有媒介,信息就无所依附,无法传播。但是,信息所要表征的不是它的物质载体的属性,而是被反映物的属性。物质载体本身虽负载信息、传送信息,但并不决定和影响信息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反映的本质部分,它是与物质载体没有本质关系的反映,它的内容、意义和效用同物质载体的形态和性质无直接关系。

2.信息与讯息、知识和数据的关系是什么?

信息是包含在讯息中的抽象量,消息是信息的载荷者;讯息是具体的,信息是抽象的。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数据是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原始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的形式加以处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信息。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它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的意思后,以高度活用

的形式加以编排和提炼的系统信息;是人类在对自然和社会运行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基础上形成的信息高级形态。

从定义的形式看,数据是以“怎样、多少、哪个、是或不是”的描述方式来表现的;信息是以“何事、何时、何地、谁”来表现的,而知识是以“怎么办、为什么”的追问方式形成的。

3.一般信息和大众媒介信息的特点是什么?

所谓信息,是指进行存贮、传递和能够被人感知的非实体性的情况和内容。它的特点是: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贮性和共享性。

大众媒介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是传播者对社会信息所作的有目的的选择性的抽样,也是受众对抽样传播所作合目的性、选择性的抽样。它的特点是: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和时效性。

4.如何运用框架分析进行传播学研究?

运用框架分析进行传播学研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框架建构”,即框架是如何被生产出来,通常涉及组织把关、记者专业主义价值以及关于受众的角色期望如何影响新闻的内容与形式;二是“框架设置”,更多关注于框架的媒介效果问题;三是“框架的个人层面影响”,关注于影响受众行为、态度、认知的变量;四则是“作为受众的记者”,即将新闻记者视为受众进而检视他们关于框架的认知。

5.为什么说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满溢?

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它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的意思后,以高度活用的形式加以编排和提炼的系统信息;是人类在对自然和社会运行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基础上形成的信息高级形态。信息不等于知识,生产、传播和接受知识的难度也远远地大于生产、传播和接受信息的难度。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满溢。我们正进入“信息爆炸”的社会,但信息在量上的膨胀未必能带来在质上的提高。

6.应该如何拯救阅读危机?

今日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在当代社会中,“最该读书的时候没人读书,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阅读危机正向人类逼近,知识信息匮乏正愈演愈烈。以“全民微信”为代表的碎片化、快餐式阅读流行的背后,暗藏着全民阅读的“危机”。如何拯救阅读危机正在考验人类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提出建立一个“学习的社会”,许多国家搞“读书年”活动,中国则提出了“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并准备为全民阅读立法,着手转变教育方式,希望以此促使人们经常读书,终生学习,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7.信息爆炸易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信息的骤增和膨胀,“新闻的草率和浅薄,正在腐蚀着阅读它的人们的思想,损害人们持续地思索和专心一致的精神力量,降低人们的欣赏情趣……,这种读物只能使人心变得冷酷,使良心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至于不再感受到痛苦。”其实,信息爆炸的后果远不至这些,从大的方面讲,还包括:(1)信息泛滥;(2)信息超载;(3)信息浪费;(4)信息疾病。

8.产生信息匮乏的原因有哪些?

在当代大众传播中,真相信息、重要信息和知识信息匮乏已成共识。那么为什么会在信息爆炸的同时又出现信息匮乏的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如下:(1)人的惰性;(2)市场取向;(3)传受失衡。

9.治理信息污染应坚持哪些生态原则?

信息环保主义运动和媒介生态学理论为解决信息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了我们五点启示:(1)坚持“绿色”原则,即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2)坚持多样原则,即允许多种信息并存,对人类来说,信

息多样化就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3)坚持平衡原则,即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载,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饥渴和信息匮乏;(4)坚持循环原则,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共进共演,加强文化活力;(5)坚持“扎根”原则,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从宏观层面上说,此事应该由国家加强管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中宏层面上讲,应该由媒介加强自律,制定出一些防范信息污染的公约和守则;从微观角度来说,则需要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传播文本的质量加强审查,对不同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发布者的声誉、能力等因素加强鉴别。

10.如何抵抗西方的信息侵略?

抵抗西方的信息侵略,首先,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其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既不要把外来文化的渣滓当精华来吸收,也不要把外来文化的精华当糟粕来拒绝;第三,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第四,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第五,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

1.符号

符号是指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信息的感性坦露和外在表征。

2.信号

信号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一部分或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某一部分,它预示着客观事物的来临。

3.编码

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4.译码

译码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5.外延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

6.内蕴意义

内蕴意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

第五章传播与符号

1.为什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是创造符号,并以此创造文化的动物。符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1)符号为人类所创造,人只能够认识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世界,动物不能创造符号,也不能认识符号;(2)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转化为符号,又可以通过符号的译解还原为思想和观念,而动物则没有做到;(3)人可以通过符号将信息传之千里,播之万里,而动物也不能够。在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

人只有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2.符号与信号的区别是什么?

符号是语义信息的感性袒露,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符号作为一种观念中的东西,与信号、征兆不同,它的存在不受事物的存在左右,它有时是一种概念,有时是一种意象,有时是一种象征。

信号与表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其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事物存在则信号存在,事物消失则信号消失,因而信号具有即时性、单一性和即物性的特点。因此,符号不是代替而是代表被表示物,它的存在改变不了事物的形貌,而只能通过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实质加以反映。

3.怎样才能使编码与译码两者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1)传播的“线路”通畅,传受双方乐于沟通;(2)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熟悉;(3)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必须基本对应;(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明;(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

4.为什么要提倡易读性?易读的标准有哪些?

在大众传播中,为什么要提倡易读性呢?因为,大众传媒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就必须使编码尽可能地明白易懂,让人能轻松快捷的译码。这是受众的普遍要求,是站在人本的立场上为你的传播对象考虑,也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替传播者自己考虑。

在大众传播特别新闻传播中,易读性的标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和把握:(1)字词的形式;(2)句子的形式;(3)行段的形式;(4)迷雾指数;(5)人情味成分。

5.以普通语义学分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犯哪些错误?

用普通语义学的观点来分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犯以下6种错误:(1)死线上的抽绎。它是指语言被捆死在某一条抽绎水平线上,结果不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高水平线上让人难以理解,就是由于语言被限定在低水平线上让人不得要领。(2)潜意识的投射。这是指传播者在发表某种看法时,实际上在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状态下将自己个人的深层态度加进了对事物的评价。(3)误认为同一。这是指语言的使用忽视了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把它们视为同一,混为一谈。(4)估计极端化。这是指语言的使用者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排斥中间层次的极端语言。(5)语言与实际混淆。这是指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或只是在语言领域里去推定其含义。(6)推论与事实相乱。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根据符号推论出事实,虽然大多比较准确,但也有推论与事实不符的,从而造成了推论与事实的混淆。

6.符号的特点和功能分别有哪些?

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是:(1)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动物不能创制符号;(1)符号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没有符号。符号主要特点有:(1)任意性;(2)约定性;(3)组合性;(4)传授性;(5)跨越性。

符号在传播中具有六项功能:(1)指代功能;(2)表义功能;(3)自律功能;(4)显示功能;(5)认识功能;(6)交流功能。

7.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和功能各有哪些?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是:(1)总是传递某种意思。有些行为也许是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或者是盲目呈现出来的,但不管怎样,它们在传播信息。(2)非语言符号传播受环境的制约。(3)非语言符号易为人相信。(4)非语言符号极少单独出现。(5)非语言符号表达、反映并影响人们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喜好与厌恶,别人对你的理解与评价,你对他人的态度与情感,这些秘密尽管在语言符号中受到很好保护,但非语言符号却会出卖你,将它泄露出去,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

非语言符号有六种功能:(1)补充语言符号的功能;(2)替代功能;(3)强调功能。(4)否定功能;(5)重复功能;(6)调节功能。

8.为什么说“空间在说话”?

空间能说话吗?为什么?能。爱德华霍尔“空间在说话”一语指出了空间和距离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空间在说话”说的不是网络社交空间,而是社会生活中心理学角度的人际交往空间。它包括情空间即肩并肩坐身边的横向空间和知空间即面对面相向而坐的纵向空间。空间是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在传播中起辅助作用,传播活动中的人在空间、距离上的变化能传达不同的文化、情境、个性、欲望等许多相关信息。

9.符号互动理论包含哪些主张?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布鲁默认为,理解米德的关键在于:人类拥有一个“自我”,这意味着人可以成为自己行动的对象。他认为,人类生活是集体的生活,人们依据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活动来建构行为,人类的互动是通过符号的运用、解释以及对他人行动意义的理解为中介而实现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一,人们根据事物对他们而言的意义来建立他们的态度;二,这些意义是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得以推断的;三,这些意义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解释过程,并非固定不变。其核心在于: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个体能够巧妙地处理符号、认知它们的意义,并且能够接受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依据他者的期待来调试自身的行为。总之,符号互动理论试图回答的无外乎三种层次的问题:人的本质为何?社会秩序的本质为何?人类互动过程的本质又是什么?

第六章传播媒介

1.媒介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2.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

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

4.书写媒介

书写媒介是指由自然物加工而成的负载有文字与图像的物质实体。

5.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就是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6.广播媒介

广播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信息的电子媒介。

7.影视媒介

影视(电影与电视)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和活动图像信息的电子媒介。

8.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是指通过电脑和网络集声图字像诸种符号于一体、采录编播各种手段于一身的电子传播媒介。

9.媒介恐慌论

媒介恐慌论是指媒介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

10.媒介决定论

媒介决定论是指将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视为传播科技或媒介技术发展与创新所导致的直接结果的媒介理论。第六章传播媒介

1.媒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媒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任何传播媒介都由三个要素构成,即物质、符号和信息。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种要素。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因素。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惟一使命;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是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

2.可以运用哪些尺度或标准对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分析?

对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从六个角度进行分析:(1)时空偏倚;(2)参与程度;(3)传播速度;(4)保存时间;(5)媒介威望;(6)传播过程。

3.麦克鲁汉是如何论述“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的?

麦克鲁汉十分看重媒介延伸人体的意义,他认为:“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的确,传播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人的“所见”、“所听”、“所触”、“所尝”、“所嗅”,因而亦能改变人的“所知”、“所想”和“所为”。麦克鲁汉认为,“媒介”除了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典型媒介之外,还包括服饰、房屋、车辆等任何具有延伸人体性质、可以传递信息的人造事物。因此,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子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数字则成为触觉的延伸,电报成为社会的荷尔蒙——一种奇特的化学性报信的物质,电话成为耳朵与声音(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感的延伸。“总之,要想了解和认识传播媒介,就必须先探讨它与人体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因为,“媒介是我们人类生理与神经系统的延伸,它构成了一种系列化交互作用的世界。”

4.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有何现实意义?

布热津斯基的著作《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既是“一部佳作”,也是一首挽歌;既是“紧迫的预警”,也是现实的审判。说它是“紧迫的预警”和“一部佳作”,是因为当西方世界都沉浸在“苏联崩溃”的喜悦之中时,布热津斯基首先看到了没有敌人的隐忧和可能出现的全球大失控、大混乱的局面,并大声呼救。说它是现实的审判和一首挽歌,是因为布热津斯基虽然将西方社会的种种的弊端剖析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但他开出的“处方”,既难以配齐,也难以疗治病人膏盲的美国巨人。因此,说到底,这既是一篇措辞严厉的判决书,也是一首哀痛、悲伤的挽歌。

5.怎样让媒介既准确、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又避免被恐怖组织利用而成为他们的间接宣传工具?怎样让媒介准确、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大多数学者既不同意采取政府加强新闻检查的办法,也不同意让新闻媒体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他们认为这些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学者提醒记者,媒体在战争期间负有双重责任:一是发现真相,并且尽可能全面、准确、公正地报道它;二是保证新闻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不会威胁到合理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那么,如何避免被恐怖组织利用而成为他们的间接宣传工具呢?专家的建议是:(1)让记者在新闻院校读书时不仅要奠定准确、公正、客观、平衡的理想的新闻报道基石,而且要进行跨文化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和世界观分歧的认知。(2)每个主要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定需要为那些没有实践经验的记者开设文化定向课程,让他们对媒体文化有基本认知。(3)可以设立媒体监察办公室,以帮助人们充当向导、消除疑惑、处理投诉、解决争执、监督检查。

专家还要求记者自愿遵守一些报道原则:一、对恐怖分子及其帮凶利用和操纵媒体保持警惕;二、禁止出版可能妨碍政府处理危机的信息;三、限制播出对恐怖分子的采访;四、在政府人员和恐怖分子或其代表进行敏感谈判的时候,媒体要淡化处理一些可能引起更大范围恐慌或者过分扰乱公众情绪的消息;五、一定不要成为恐怖事件的参与者。

第七章传播的谋略

1.谋略

谋略,指的是计谋策略,是一种在重大决策和行动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2.传播谋略

传播谋略,是指传播者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而根据客观情况对传播机制、传播方式所进行的先期谋算、策划和采取的对策。

3.传播战略

传播战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

4.传播计划

传播计划是指为实现已定的传播战略而对各项具体传播活动及其所需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作出的设计和谋划。

第七章传播的谋略

1.如何理解“谋略不等于欺骗、欺骗也不等于谋略”这句话?

传播谋略的对策性和策略性就是对抗和竞争双方以一定的策略、方针去巧胜对方,其中包括施计、佯装等计谋。谋略不等于欺骗。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介双方都想赢得胜利,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然也知道对方会运用谋略、技巧,只是不知道运用何种谋略、技巧,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而已。所以,传播谋略的策划和使用具有公开性和约定性。没有一定策略的对抗和竞争是难以取胜的,即使取胜也元气大伤,或是付出极大的代价换得极小的利益。但是,欺骗也不等于谋略。“欺骗,是施骗者一切都明白,而被骗者对真实一无所知。”比如说,在某个城市一家报纸与许多报纸一致达成报纸发行期间不降价的协议,结果在发行期间这家报纸突然独自降价,那么,这是欺骗,而不是谋略和战术。

2.为什么说竞争和对抗是传播谋略的逻辑起点?

现代社会充满了强烈的挑战意识、竞争意识和未来色彩。世界的各个角度、社会的每个层面都充满了竞争,竞争也推动了世界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大众传播和媒介角逐中,真正的较量、竞争是既需要雄厚的实力,又需要一定的媒介智慧和传播谋略。因此,竞争必然带来媒介智慧和传播谋略的大发展,而具备了媒介智慧和传播谋略的个人、集团,凭借自己一定的实力,也一定能在媒介竞争和传播角逐中获胜。

世界是一个矛盾复合体,矛盾和斗争普遍存在。离开了矛盾,事物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发展的内动力。所以,有矛盾存在的地方,就有竞争和对抗相随,就有谋略思维存在。矛盾、对抗和竞争就是通过谋略得以解决的。传播谋略正是化解传播矛盾、消除媒介对抗、优化市场竞争的利器。因此,竞争和对抗就是传播谋略的逻辑起点。

3.传播谋略与传播战略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传播战略和传播谋略都是对传播活动的计划和设计,关注的都是传播过程。

它们的区别是于,传播战略是媒介的生命线,是媒介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总纲,对一个媒介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传播谋略是传播战略设想变为具体行动之间的桥梁和渡船。没有传播谋略的策划和运用,传播战略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和画在纸上的壮丽蓝图,具体的传播活动也会顾此失彼,秩序混乱,不能协调一致地行动。

传播战略是综合思维的结果,是一种传播思想,一种行动纲领,一个行动方向;传播谋略表现为一种思维过程,关注的也是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工具之学”,即主要思考如何使用工具或运用自己的力量同环境抗争。

4.传播谋略与传播计划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传播谋略也不同于传播计划。传播谋略犹如源于建筑师脑里的灵感般的艺术设计或总体构想,而传播计划则像出自工程师手中的基于建筑师的构想而制作的施工详图,是为实现已定的传播战略而对各项具体传播活动及其所需人力、财力、物力作出的设计和谋划。前者是主意,是对策性和策略性的;后者是图纸,是实施性和操作性的。

5.优秀的传播谋略通常建立在哪些原理之上?

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1)它反映了施谋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2)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3)它掌握了解决问题、争取主动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4)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6.传播谋略有哪些特点?

传播谋略的特点主要有四点:(1)对策性与策略性;(2)利己性与互利性;(3)稳定性与灵活性;(4)情报性和依赖性。

7.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应遵循哪些原则?

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应遵循四项原则:(1)有用原则;(2)有利原则;(3)有理原则;(4)有节原则。

8.获得行之有效的传播谋略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获得行之有效的传播谋略的正确途径是:(1)完善决策机制;(2)确保情报质量;(3)保持谋略弹性;(4)精选筹划时间。

第八章传播的技巧

1.传播技巧

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

2.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是指传播活动中用于处理、编辑、交流、反馈、存储信息的物化的技术和非物化的技能。

3.传播实践

传播实践是指人类进行的各种有目的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具体的客观活动。

4.首位法

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先出场的传播者和先阐述的观点在其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了较大的传播效果,谓之首位法。

5.新奇法

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后出场的传播者和后阐述的观点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了较大的影响效应,则谓之新奇法。

6.归谬法

归谬法是指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把它作为前提予以合理引申,最后得出对方论点是荒谬可笑的结论。这种方法仅用以反驳错误的观点。

7.逆证法

逆证是选择一个与论题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为参照物,从逆向、反面证实论点,所以也可称为反驳法或驳论法。

8.滋补法

在抗御敌对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事先向某些接受者灌输或提供正面论点的材料,以此直接建立或巩固正确的立场和态度,就叫滋补法。

9.接种法

接种法是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地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也叫“种牛痘”。

第八章传播的技巧

1.传播技巧的含义与特点是什么?

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传播技巧有三个特点:(1)独立性;(2)稳定性;(3)创造性。

2.传播技巧与传播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传播技巧反映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传播技术反映的是对信息“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对传输装备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传输设备(如摄像机、发射机等),就不存在传播技术。传播技术是形成传播技巧的基础,传播技巧是对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因此,传播技巧中往往包含着传播技术的使用,但掌握了传播技术的人不一定同时懂得传播技巧。因为,传播技术的学习可以短期速成,而传播技巧的获取绝非一朝一夕。

3.传播实践与传播技巧的区别是什么?

传播实践是传播技巧的源泉,而传播技巧也可以优化具体的传播实践。传播技巧不是理论家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传播经验的结晶。它由传播的自然形态生成,再由长期的传播实践“淬火”、“打磨”、“上光”。不论是在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中,还是在现代的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形态中,可以说到处都蕴含着、勃动着大量的广义的传播技巧,也可以发现和接触到许多现代传播技巧的“原型”。但是,我们研究传播技巧的目的,不是要恢复、找寻其自然形态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们从自然形态中提炼、抽取出来,加以完善,使其成为传播者意识中能动的武器,有效地服务于传播目的和内容。

4.为什么说“离开内容、玩弄技巧”是不可取的?

在传播活动中,不但要有真实新鲜、丰富生动的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恰当技巧,否则,内容便无法得到很好的表现和有效的传播。这就要求将传播技巧与传播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让技巧很好地为表现内容、论证观点服务,而不要离开内容、玩弄技巧。内容是主干,技巧是枝叶。没有技巧的内容,只能是干瘪的说教、简单的声明;离开内容的技巧,充其量只是一些形式堆砌和文字游戏。

5.获取传播技巧有哪些途径?

获取传播技巧有三个途径:(1)掌握传播理论;(2)总结历史经验;(3)深入传播实践。

6.运用传播技巧的原则是什么?

运用传播技巧的原则是:(1)技巧要为内容服务;(2)技巧要与谋略吻合;(3)技巧要为受众接受;(4)技巧要灵活运用。

第九章受众

1.受众

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规模信息传播中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

2.反馈

反馈“被当做解码者对讯息的反应而返回编码者的过程。”在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

3.需要

需要是受众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受众的需要主要是一种信息需要和精神需要。

4.动机

动机是个人为了推动从事某项活动的意图、愿望、理想、信念等。

5.预期受众

预期受众是传播者的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

6.现实受众

现实受众指在现时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品的人。

7.潜在受众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见表4-1)★★

表4-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考点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它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5W模式”见表4-2。 表4-2 “5W模式”

图4-1 “5W 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一文中提出。香农—韦弗模式见表4-3。 表4-3 香农—韦弗模式 图4-2 香农—韦弗模式

考点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 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见表4-4。 表4-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图4-3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表4-5) 表4-5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完整word版)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B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 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 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 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符号★★★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与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就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就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什么就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与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就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与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就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与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就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就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就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就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与传达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与功能,与其她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她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与创造性,不断发现与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与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教程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的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 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重点习题解答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 重点、习题解答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一节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 的同一整体。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 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 系统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活动。 是否拥有一个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POS系统。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PR):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 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 外部环境。 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企业表征系统。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 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 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 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课后练习题: 1、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 ①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②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a.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 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b.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 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2、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②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3、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 领域有【BCD】 A.“子弹论”研究 B. “传播流”研究 C.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D. “使用与满足”研究 2.拉维斯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ACD】 A.环境检测功能 B. 文化娱乐功能 C. 社会协调功能 D.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美国学者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BCD】 A.环境检测 B. 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功能 D. 提供娱乐 4.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是【AC】 A. 经济学派 B. 发展学派 C. 批判学派 D. 文化学派 5. 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做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是【ABD】 A.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 B. 1940年的“伊里调查” 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议程设置”研究 6.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AB】 A. “观点的公开市场” B. 自我修正过程 C. 沉默的螺旋 D. 民主参与 7.“培养”理论为称为【ABD】 A. 培养分析 B. 教化分析 C. 媒介素养理论 D. 涵化分析 8. 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 A. 动态性 B. 序列性 C. 系统性 D. 结构性 9.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 A. 媒介即讯息 B. 媒介:人的延伸 C. 热媒介与冷媒介 D.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10.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发 展阶段【ABCD】 A. 口语传播阶段 B. 文字传播时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

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答: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手脚分工,渐渐习惯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完成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一步,其意义在于,手变得自由了并且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的技巧和制造工具,是创造精神财富和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器官,手脚分工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类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同时也发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其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推动之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 2.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答: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动物界的传播不同,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语言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3.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 A.口语传播时代 B.文字传播时代 C.印刷传播时代 D.电子传播时代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符号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数学中即表示运算关系和运算规则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简言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 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答: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答: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的精神生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1、社会传播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如何理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存在: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危害:~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 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 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既然是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 第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