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合集下载

课程论第1章

课程论第1章

课本还告诉孩子,由于“个人是最 重要的”,政府就不能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生意人,生意人就不能欺 骗顾客,工会才必须要代表它每个 成员的利益。因为“个人的尊严是 至高无上的”。 5、生活(经验)化-过年,踢足球 6、民族化与多元化
重点: 课程及其表现形式、课程的作用、课 程的分类、课程发展的趋势
另一则寓言说,一只公鸡很为自己美 丽的羽毛而骄傲,它想与动物界的同 伴们谈谈羽毛的美丽,可老牛谆谆告 诫说: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 好事才是有用的。于是,公鸡赶紧夹 起尾巴,恪守打鸣之职。
2、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规划 了学生发展的蓝图,是影响学生发展 的重要因素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 小时候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 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小乔 治可高兴啦!他想父族的大斧头能砍 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 呢?我要试一试。
1、从组成课程的要素分析 组成课程的要素:教师、学生、内 容和环境 教师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知 识本位课程,情景本位课程
2、从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析 计划、标准、教材、教学辅助资 料(含课后练习册) 3、从课程的宏观门类分析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
4、从课程的微观门类分析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5、从一门课程内容的组成上来分析 知识、能力、经验、道德、审美、 健身等等要素 知识、能力、个性、经验、道德、 审美与健身等课程内容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 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小乔治: " 是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吗?" 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 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 谎,就对父亲说: "爸爸!是我砍倒你 的樱桃树。我想试一下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 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 "

羽毛球课程介绍

羽毛球课程介绍

羽毛球课程介绍羽毛球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述:本羽毛球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羽毛球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培养学员的身体协调性、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内容包括羽毛球基础知识、击球技巧、战术训练和比赛实践等。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员对羽毛球项目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其对运动的积极参与度。

2.教授学员正确的击球姿势和技巧,提高击球的准确性和力量。

3.培养学员的身体协调性和敏捷性,提高反应能力和运动灵活性。

4.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通过比赛实践提高学员的表现能力。

三、课程内容:1.羽毛球基础知识- 羽毛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羽毛球比赛项目和规则- 羽毛球场地和装备介绍2.击球技巧训练- 正手发球和反手发球的动作技巧- 正手击球和反手击球的姿势和击球技巧- 击球的基本战术和技巧3.战术训练- 单打战术:控制比赛节奏、变化击球方向和力度等- 双打战术:配合默契、抢网、配合进攻和防守等4.比赛实践- 定期组织内部小型比赛和训练赛- 参与校际羽毛球比赛和省市级羽毛球赛事四、课程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羽毛球比赛规则的详细解释和示意图2.常见羽毛球比赛术语的解释和示例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法律保护权益。

2.商标:商标是指为区别特定商品或服务而在商品上使用的标志。

3.版权:版权是指作者在其作品上所享有的权益,包括复制、分发和修改等权利。

版权张扬指通过标明作者及作品的方式宣传作者对作品拥有的版权。

4.专利:专利是指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由国家授予发明创造者对其发明创造的专有权。

课程概述脚本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概述脚本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概述脚本教案模板: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章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 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形成元素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联系。

3. 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够识别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族。

- 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定义-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与发展-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元素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元素的酸性、碱性及盐类性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 提出问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性质有何关系?2. 讲解新知-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通过实例说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引导学生识别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族。

- 讲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说明元素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联系。

3. 实验与观察- 进行元素性质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第2章课程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第2章课程概述

⒋ 从课程的微观种类分析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直线式课程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前 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所谓螺旋 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 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 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隐性课程的本质
隐性课程 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
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
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
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 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显性课程则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 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 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
第三,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章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分类与结构
第三节 课程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课程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科目、学科、课程的区别
课:有三种含义 1.一门学科或一类学科。如语文课、数学课等。或 工具课、基础课等。 2.教材结构的基本单位。如语文课就有许多课组成, 每一课既是全部教材的组成部分,但又是相对独立的 段落。 3.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如上课、下课或 一节课、二节课。每节课的时间由学生的年龄特点等 情况而定,在中国中小学,一般是35、40、45分钟 不等。
理解校本课程开发
从开发的自主决定权的角度来看,校本课程开 发可以分四个层次:
一是限于课时的课程开发,相当于目前教师的教 案; 二是限于科目的课程开发,即教师可以决定一门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三是限于一类科目的课程开发,即几乎所有选修 课程的开发; 四是限于一所学校的所有课程的开发,即学校中 的所有课程都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

课程概述——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概述——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01 课程即学科(最普遍) 02 课程即教学目标或计划 03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教育价值所在)
三、“课程”的概念
: ※广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
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四、课程的分类及其依据(一)
课程内容的 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具有完整逻辑体系的学科《数学》 综合课程:综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
在西方教育史上,英国闻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 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首先使用出 了“课程”(curriculum)一词。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
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程 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 本课程理论专著。
二、“课程”的几种概念
第七模块 课程
第一章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及类型
你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唐.孔颖达(中国最早)
为《诗经》“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注疏
一、“课程”一词的由来
“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南宋朱熹《论学》
学科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 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 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最古老、使用范 围最广的课程类型)中国古代“六艺”、西方欧洲中世纪 “七艺术”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卢梭
四、课程的分类及其依据(二)
课程设计、开 发及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 地方课程《维语》
校本课程
课程的呈现 方式

教育学-课程概述

教育学-课程概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即“课”“程”,在我国早就被广泛使用,有确定的含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里,“课”的基本含义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程”的本意是一种了教育学课程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3.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6.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2.基本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二)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2.基本观点(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Brameld,美国)、弗莱雷(P.Freire,巴西)等。

2.基本观点(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3)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幼儿园课程概述》教案

《幼儿园课程概述》教案

《幼儿园课程概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原则。

3. 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4. 培养对幼儿园课程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a.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b.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2. 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原则a. 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原则b.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原则3.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a.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b.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设置原则、内容目标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效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幼儿园课程的相关问题,促进交流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幼儿园课程概述》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教学内容。

3.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幼儿园课程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原则,以及内容和目标。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效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幼儿园课程的相关问题,如课程设置、实施方法和目标达成等。

5. 总结:总结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幼儿园课程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以巩固学生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七、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观察和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2. 专题研讨会:邀请幼儿园教师或教育专家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经验和最新发展。

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治。

”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课程一词最早的使用。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一)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二)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代表人物:博比特、泰勒、塔巴等(三)课程即学习经验由杜威提出(四)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代表人物:麦克唐纳、斯腾豪斯、布拉特等(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代表作是弗莱尔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二、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

隐形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因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的等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三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四)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以及课程的历史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生中心课程论学生中心课程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基本主张(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堂组织的心理顺序论2、评价优点:(1)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有利于培养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性: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二)学科中心课程论1、主要流派(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布鲁纳教育史上,课程的主要的俩大对立流派是学科中心论与活动中心论(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巴格来(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赫钦斯“永恒学科”是课程的中心2.评价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3)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4)构成简单,易于评价(三)后现代主义教学论代表,车里霍尔姆斯、多尔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选、优秀选注本、一部典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
本学、校勘学等课程,广泛涉猎历史、 哲学知识。
文学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的艺术 形式。 形象化的方式 所用工具 情感功能和认识功能
作者 文本 世界 读者
本课程所指的中国文学,仅限于以 汉语言与文字为工具的古代汉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国子 外国人的汉文学创作; 《,曰 论则: 时间段限; 语中夷 文化“中国” 》国狄 “文化新中原” 之进 。于 中 — —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现今中文系各专业 的基础课、必修课。 国内各大学中文系专业设置 各大学研究生培养专业 汉语言、汉文学、 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学、 应用语言学
与民国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后“中 国文学史”的讲授模式的转变: (一)“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分合 (二)讲授者个人色彩的减弱。
费萧游 振涤国 刚非恩 、、、 朱季王 东镇起 润怀、 、
时代
地理范围
传说时代及夏商 两周
黄河流域 至海河、辽河及长 江流域
四川、珠江流域 东北西北
秦汉 唐以后
作家 曹操 陈琳 傅玄
今存作品数 量 诗24、文52 诗4、文27 6卷
原有数量 《隋志》26卷(梁有30卷)、 《新唐志》著录30卷 《隋志》3卷(梁10卷)、 《新》《旧唐志》10卷 《隋志》录《傅子》120卷 《傅玄集》15卷(梁50卷)
李白
张若 虚
诗千首
诗 2首
卒年李阳冰结集已言“当时著 述,十丧其九” 从“吴中四杰”身份、“孤篇 盖全唐”造诣看,数量当不少
“中国文学史”课程中国现代大学中文系 最早出现的课程之一,是中文系的核心 课程之一,十分有利于学生古典文学和 文化基础的形成。 (一)晚清民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二十多年; (三)改革开放后至今。
“中国文学史”课程概 述
一、“中国文学史”释
名 二、本课程的地位 三、讲授模式的沿革 四、本课程的局限性 五、我们的教学方式
简言之,“中国文学史”讲述的是 中国文学的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二)什么是“文学”? (三)什么是“中国文学”?
历史是对于人类社会各种事件的 记载。(《哈金森思想辞典》) 历史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过去的时间和空间不 可改变。
霍金《时间简史》 “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 “穿越”《黑洞频率》 、《寻秦记》
主观性是指,人类对过去的时间和 空间的追述有选择性和局限性。 选择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 史料的局限;(南京大屠杀30万人的 数字问题) 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相对的历史真实。
1.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黄人在东吴大学 2.北京大学中文系 3.清华大学中文系 4.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 表》 5.西南联大中文系 冯沅君、浦江清、朱自清、余冠英、 闻一多、游国恩
在计划体制的作用下,“中国文学 史”课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1949年,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各大学 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高等学校 课程草案》
既要学好“中国文学史”,又不能 为它所局限。 章学诚:“道欲通方,业须专一。” 钱穆:“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 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民国以来,中 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 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
讲授内容:文学史常识;文学史发 展脉络和规律;作品选。 学习方法:记住文学史常识;清楚 文学史发展脉络和规律,重点在文学体 裁的演变。 玉章 明培 恒 、 骆
1.民国时期讲授者鲜明的个人特色。 五十年代初,北京大学游国恩、山东 大学陆侃如的回忆 2.教育计划体制干预下“中国文学史”的 讲授方法趋同。 1957年高教部《中国文学史教学大 纲》,起草人有北京大学的游国恩、复 旦大学的刘大杰、山东大学的冯沅君、 北京大学的王瑶和武汉大学的刘绶松 。
本课程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占用课 时较多,以文学史知识代替文学,用文 学代替文化。 四十年代朱光潜的批评。 “首在通经明义理,次则及于历史 与周秦诸子,行有余力,乃旁及集部, 习辞章以为言学应世之具”。 郑良树的批评 对本课程局限性的弥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