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关键词)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的探索者——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有感

文学理论的探索者——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有感

文学理论的探索者——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有感摘要: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强调“文学性”的文学观。

作者围绕这一观点,提出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分野: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

此部理论著作丰富的内容蕴涵、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创新的理论探索,在文学理论学术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观理论探索启示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在文学理论学术界被奉为圭臬的一本经典著作。

它设计的内容相当的广泛,包括文学的本质、作用以及形式、内容等各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理论构架——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一直以来被理论界所推崇。

笔者将简论对《文学理论》的介绍以及一些读后杂感。

一、《文学理论》的文学观从19世纪后半期的象征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文论,把传统的文论带入了现代主义阶段。

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文论成为现代主义文论的主流,他们强调文学本身固有的因素,如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我认为可以说其是文学的纯因素研究——即文学的“文学性”。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之下,韦勒克和沃伦合作完成了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跨时代意义的著作,肯定具有其突破传统之处。

韦勒克和沃伦以议论的叙述方式,设问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传统文学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与此同时,又向我们读者阐述了他们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在如何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问题上,韦勒克和沃伦推翻了传统当中的视为文学的非文学。

他们从“篇章结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目的以及虚构性”[1]的角度,推翻了以往“凡是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等非文学的观点。

他们从以往描述文学的性质的各类术语中,总结出“文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说一部小说描写得逼真、真实,我们所指的是这部小说具有“艺术真实”,而不是“现实真实”。

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

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袁春红 云南民族大学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阐述:1、倡导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2、对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做了辩证的界定;3、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学的纯洁性。

关键词: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性作者简介:袁春红,女,生于1970年,籍贯贵州天柱,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41-03韦勒克于1948年与沃伦合著出版的《文学理论》既是名家之作,也是传世之作。

出版后,它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许多国家的大学指定其为文学专业的教材,对文学理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贡献也使之跻身于学术经典之林。

韦勒克毕生致力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探索和研究,出版了大量相关著作,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文学史的理论》、《文学史中的进化概念》、《英国文学史的兴起》、《现代文学批评史》、《20世纪批评主流》、《新批评前后》、《俄国形式主义》、《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比较文学的现状》等等。

其中,《文学理论》与八卷本《现代文学批评史》被视为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文学理论》一书的目录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定义和区分”、第二部“初步工作”、第三部“文学的外部研究”、第四部“文学的内部研究”。

由这一目录内容可看出《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它既探讨了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和结构,也提出了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

笔者以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倡导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在《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提出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并倡导以文学“内部研究”为重心,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作品分析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作品分析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作品分析作者:朱慧媛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1期摘要:以往研究中,在“文学与社会”这一问题上,往往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与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哲学、道德宗教有紧密的联系,然后举出例子说明作品中怎样带有政治观点、哲学思想、道德影子、宗教倾向,有时还得出谁决定谁的结论。

这样的探讨显得狭隘和表面,仅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定义为一些社会状况和社会制度。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承认了文学与社会的关联性但并没有把两者的关系简单化,在他们看来,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作为文学重要的表现手段象征、格律和神话属社会问题,社会现实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诗人是社会的一员,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学的产生于某些社会实践有关,文学具有社会功用。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文学理论》;社会;象征;关系一、文学存在的意义在提到文学的作用时,我们似乎仅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判别而忽略了作者。

文学存在的理由,就是它的作用。

文学何以存在,涉及到文学史上作者多样化的创作动机:或表现或宣泄或揭示或批判……,也会为了技巧而技巧。

很多时候作者的创作动机直接决定了文学的作用。

作者想给读者带来什么,这其中有愉悦、有宣传、有教谕、有游戏、有净化、有滋养[1]。

莫言认为文学应该超越政治性阶级性更多的关注人性,人的尊严、人的情感,因此,阅读其作品感觉比心理学家教给我们的人性知识还要多;文学的作用就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其作品的意义指向远不是风花雪月的炫技,而多是耐人寻味的具有严肃的、有意义的、更贴近生活本质的话题。

以上提到的文学作用的几种情况都存在。

有些作家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对这类作品的阅读确实带来了形式上的满足感。

比如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品,比如某些意识流小说,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就是由于这一体裁的特殊性对人物细致的心理描写的一种期待吗?读金庸的小说,我们会对他笔下那些爱恨分明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充满期待,也会对他驾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的能力充满期待……[2]。

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理论

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理论

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张思理摘要: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在总体上对文学进行理论探索,其中专章论述了文学的评价问题,而各章在分论其他文学问题时也涉及到文学的批评问题,文学批评最终应回归到文学作品本身,关注“文学性”,在批判“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时,提出了“透视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关键词: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评价透视主义刘象愚先生在《文学理论》[1]代译序中谈到韦勒克,首先肯定他是一位“20世纪西方十分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

而早在1974年,《纽约时报》的一篇署名文章称韦勒克为“the supreme critic of critics”,即“批评的批评家”。

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1750-1950年200年西方文学批评历史中不同层次的批评家、不同种类的批评思潮或流派。

这是韦勒克重大的批评实践,然而在批评实践背后支撑着的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而《文学理论》从总体上对文学进行了理论探索,论及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有一章专讲“文学评价”。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在其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论述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时,认为他们三者完全是互相包容的。

“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2]所以,本文试图从《文学理论》中的“文学评价”一章入手,结合《文学理论》的其他章节,论述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理论。

一、文学评价的定义对于文学的评价定义,韦勒克首先从区分了“价值”与“评价”,价值的多指正面价值,而评价却是有正面价值,也有反面价值。

价值是文学评价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然后他指出“我们在估价某一事物的等级时,要参照某种规范,要运用一套标准,要把被评估的事物或兴趣与其他的事物或兴趣加以比较”[3],即文学评价要参照某种规范,运用一套标准,同时还要将评价对象与其他事物比较观照其价值。

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

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

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作者:魏泓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8期⊙魏泓[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渗透着发展、比较、辩证的方法论意识。

《文学理论》一书充满着比较视阈的透视视野,内含整体多维透视、外部研究透视、内部研究透视与内外部的相互透视。

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值得我们一再品读,其所蕴含的比较视阈与思维对我国的文论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理论》比较视阈透视主义■一、引言勒内·韦勒克(Ren Wellek, 1903 —1995)是享誉世界、久负盛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比较文学专家。

他还被冠为“批评家们的批评家”。

韦勒克在多个学科领域产出了里程碑式的学术论著。

其中,他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其一生的扛鼎之作。

该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先后被世界各国译为二十多种文字,被视为经典性的文学理论在世界广为流传,世界许多著名大学都将其作为教材使用。

他本人在第三版序中说:“获悉本书在美国和英国又印出了新的纸本书,并先后被译成了西、意、日、韩、德、葡、希伯来、古加拉特等多种语言,确实是令人感激的。

”《文学理论》是经典性著作,经典是需要一再阐释、一品再品的。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比较视阈的概念,到今天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与现实意义。

二、韦勒克比较视阈的生成背景韦勒克于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1926年在查理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游学英美等国,接触到多个国家不同的理论流派。

他精通英、德、法、意、希腊、拉丁、捷克等多种语言,熟悉各国各家各派文论。

韦勒克于1939年来到美国,先在依阿华大学任教,后成为耶鲁大学斯拉夫语和比较文学教授。

他还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等世界许多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曾担任过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1961—1964)、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1962—1965)等学术职务。

文学理论必考

文学理论必考

文学理论必考文学理论是文学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文学爱好者和学习者,学好文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定义、发展史、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考性。

一、定义与起源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是对文学艺术思想、创作方法和美学规律等的探讨与总结。

它帮助我们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戏剧艺术的理论,如《诗学》。

这些理论成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石,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二、发展史与流派文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其中,常见的流派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形式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艺术形式对作品的意义产生的影响。

结构主义关注作品中存在的结构和系统,强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符号和语言的组织方式。

解构主义则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的二义性和多义性,挑战传统的解读方式。

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在学习文学理论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其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文学批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是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思潮则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具有统一特点和影响力的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

文学流派则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文学创作体裁。

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建构等。

文本分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它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历史研究则关注文学作品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理论建构则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文学理论或完善现有理论。

四、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学习文学理论对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学理论帮助我们把握作品的内在逻辑和审美规律,提升我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M.H.艾布拉姆斯(美)关于文学四要素说——•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既然有四个要素构成,就必须把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研究,研究它的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双向逆反运动),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是文学学(一般称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以各种文学发展史文学现象为研究对文学批评象。

它由三个分支文学理论学科组成。

文学理论是从理论上系统阐明文学普遍规律的科学,它要阐明的是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

文学理论包括的几层内容:一、文学的本质论二、文学的构成论三、文学的创作论四、文学的鉴赏论五、文学的发生发展论文学理论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 不同时代有其时代的文学观念2.倾向性:哲学基础、阶级意识、阶层趣味3.民族性:民族生活、性格特征。

我国古代最正统的文学是诗,并且多为抒情诗,所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思、感兴和喟叹。

抒情文学的理论。

从最早的“诗言志”、“情动于中形于言”,到以后的“诗缘情”,“意象”,“感兴”……4.普遍性:探索文学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包含普遍的内容,它所概括的范畴、观念和原理可普遍适用于解释一切文学现象。

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首先,文学理论指导人们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其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

再次,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此外,文学理论还给文学史研究提供思想基础,指导文学史更透彻地描绘一定时代文学的实际状况,揭示文学继承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基本规律,正确地评价历代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征等等。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要求一是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是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是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第一张文学性质第一节文学的本质属性一、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二、如何实现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第二节文学性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有关文学性质的不同观点二、文学性质为什么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整体特征与正确性辨析【关键词】悲剧摹仿史诗酒神美学【概述】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握该书的整体特征、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近现代的理论思维来辨析《诗学》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正文】《诗学》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此书虽然因为古希腊的灭亡而一度消亡,并且该书目前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怀疑,但该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与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同成为西方文论的滥觞。

《诗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十六章的,一种是二十六章的。

但目前的通行版本是十六章的,而二十六章的多被疑为伪作。

全书总体来看主要阐述一下任务:艺术和悲剧的大致结构,六分法、五分法、三分发等核心理论、摹仿理论。

本书名字虽然为《诗学》,从本书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诗这一题材,本书更多地是去研究悲剧的结构与艺术技巧,和史诗的艺术技巧比较,对文学的起源也进行了对于同时代来说较为深入的探讨。

因此该书的使用价值也由此体现。

本书大致可以按逻辑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流传媒介和流传方式;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史诗的发展;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主要写作风格;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虽然每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整本书的全部字数也不过数万,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文简义深,每个部分都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含义。

《诗学》是数千年前的作品,虽然是先贤所做,但由于时代造成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也不得不应该重新来商榷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

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

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为什么第三种是最好的方式?)5、创作动机/接受动机(1)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3种:a、表层动机: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b、深层动机: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c、临近动机: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信;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2)读者阅读作品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5种(由于期待视野不同及其自身发展变化):a、审美动机:即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b、求知动机: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c、受教动机: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d、批评动机: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e、借鉴动机: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

6、创作个性/文学风格:(1)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禀性天赋、气质性格、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2)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3)二者关系: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7、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5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话语活动两主体之一(2)受话人:阅读或聆听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是话语活动的媒介(4)沟通: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或聆听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是话语活动得以进行的文化或社会背景8、心理距离: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提出此概念,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9、间离: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9年在《论实验戏剧》中提出的一种戏剧革新方法。

指用“陌生化方法”去取代传统的“引起共鸣”的表演方法,通过制作令人惊愕的新奇感,剥去人或事物的理所当然的东西,使观众获得陌生和新奇的感受,这种“陌生化”就是间离。

10、艺术真实/艺术概括(1)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真”(历史理性)、“善”(人文关怀)、“美”(文体升华)。

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a、内蕴的真实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b、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a、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b、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加以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二者关系: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在方式,而艺术概括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基本途径。

11、文学风格12、象征型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3、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将“故事”与“情节”作了具体比较,认为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情节的构成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布局,二是逻辑顺序(举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是情节)14、文学典型/意境/意象(1)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美学特征:a、文学典型的特征性b、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2)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特征:a、情景交融(《送孟浩然之广陵》)b、虚实相生(《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一枝红杏。

)c、韵味无穷(3)中国古典文论的审美范畴,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审美意象的特征:a、哲理性(本质特征)b、象征性(表现特征)c、荒诞性(形象特征)d、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e、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15、共鸣:“共鸣”一词来自物理学,它在声学里原指由声波作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如果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强有力地唤起接受者的思想感情的强烈反应,两者互相契合,就产生了审美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产生原因:(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两种情况:(1)个人共鸣: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共鸣(2)集体共鸣: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趋同倾向,是读者之间的共鸣1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或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层次:(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形成原因(影响因素):(1)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

(2)一定的文学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17、隐含的读者:伊瑟尔在姚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有了预设的读者,他们更多的时候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

什么情况下隐含的读者能与现实读者最大限度重合: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

一般说来,那些与隐含的读者相近的读者,往往最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最易与文本之间形成交流,因此,也就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读者。

18、文学消费/文学批评(1)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

(2)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模式:a、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b、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五要: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3)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