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感受真挚新颖、题材广泛结构灵活、语言自然优美三个特征。

小说:一种散文形式写成叙事性虚构作品,具有叙事性、故事性、虚构中的现实文体杂糅等四个特征。

剧本:一种通过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营造戏剧情境、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具有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三个特征。

二、思考题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有什么不同?

日常语言是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未经加工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朴素形态;文学语言则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达目的的不同;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特征:一、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使人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

3、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作家依靠一定的现实根据精心塑造和想象的产物,

寄托着作家的主观情思,所以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假定和虚拟是文学形象生成的主要途径,文学形象的假定

性要合情合理,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

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相统一的特征。

四、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为艺术概括的文学形象,始终离不开个别,而且要强化突出

个别性,从而更显著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4、试述文学象征的特征,举例说明你对象征的理解

特征: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

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基本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勾画了一个在悠长的雨巷徘徊的寻觅者的形象,暗示对某种人生理想的苦苦求索。又如精卫填海,其形象是象征,却蕴含着奋斗不息的哲理。再如锦瑟的多重理解又如各种荒诞形象都是象征的体现。

象征还分为寓言式象征、符号式象征两类。

5、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特征:情境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是实境。诗人由一支红杏引发的满园春色、百花盛放的推测和联想,是实境引发的第一层审美空间。由出墙红杏、禁闭园门,领悟到美好的东西是封锁不住的道理,这是第二层审美空间,这两层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这就是意境虚实相生的原理。

6、请联系具体文学作品说明意境与象征的区别(答案不完全)

文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文学意境则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区别:a.意境通常是由意象组成,往往是具体的,而象征通常是是抽象的。b.特征不同:意境的艺术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而象征的艺术特征是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c.作用不同,意境的表达效果,能够给人一种诗画般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画面感强,同样会有时有通感的效果,能够通过意境突出主题。而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够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够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情感。

7、何谓典型?试述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典型是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一、文学典型具有显出特征的性格。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主要特征,且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主要特征。

二、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如林黛玉有三个层面的丰富性格特征。

三、文学典型具有显示灵魂深度的性格。比如林黛玉在爱情追求中,包含深刻的反叛性内容。

四、文学典型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如阿Q的悲剧命运,既是对当时现实关系的逼真写照,也深刻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真实。

8、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意蕴的系统性与丰富性。

文学作品意蕴是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如李商隐的《乐游原》,直接呈现晚霞美景与对其转瞬即逝的惋惜,构成审美情韵层;进而今昔对比,让人联想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这是历史内容层,再由晚霞转瞬即逝引发哲思,从而显现哲理意味层。

意蕴的每个层次又可以作多个层次分析。如《西游记》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批判,

其次,小说是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和上层社会逻辑的颠倒,由此可见其历史意蕴层的丰富性。

9、试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强烈的情感。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也是诗歌的内在要,情感在诗歌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跳跃性的言语结构。言语结构形态多样,或是时间上的“观古今于须臾”,或是空间上“挫万物于笔端”。

三、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诗乐同源,诗歌也要求具有类似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同时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概括、凝练的文体。

10、比较小说和剧本的叙事差异(答案不完全)

1、小说是一种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虚构作品,且文体杂糅。而戏剧的叙事语言以对话为主。

2、小说叙事比较细腻,人物、情节、环境可以徐徐展开。戏剧因为受演出影响,冲突必须尖锐激烈,节奏快。

3、戏剧由于舞台演出原因,叙事高度集中,包括场景人物。小说叙事多变,人物复杂场景多样。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基本概念

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文学接受过程有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

读者:文学接受的主体。具有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和还原作家赋予作品意义、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和发现的作用。

作品空白点:指作品中等待读者去解释的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处的地方。

素养储备:文学接受的过程之一,是文学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接受动机: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

审美感受:拥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的过程。

审美评价: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进一步思考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文学经典:指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历史意义,凝聚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读者和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首先读者具有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和还原作家赋予作品意义、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和发现的作用。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促使潜在作品向现实作品转化。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的过程,是审美感受,审美感受具有独创性。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进一步思考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叫做审美评价,审美评价以理性因素居多,且分为一般读者评价和批评家评价。

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有所不同。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读者以感性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和体验。审美评价则是高级阶段,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

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二度创造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有文学形象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再创造两方面内容。

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由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二度创造,所以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作品,接受时也必定存在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这就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差异性:文学接受活动中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甚至差异明显。

共通性: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又往往存在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表现在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的共通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5、试述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历史意义,凝练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

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甚至里程碑的意义,并且对文学接受产生重大影响。

第八章文学批评

一、基本概念

文学批评:也称文学评论,是指会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是在具体文学文本鉴赏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批评标准:指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主要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指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情感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倾向性等作出评判。

艺术标准:指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艺术性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和阅读馀味的醇厚性。

鉴赏型批评:一种侧重于鉴定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和语言韵味的批评类型。

认知型批评:一种侧重于从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活动的批评类型。

功能型批评:侧重于从社会效果来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需求。

新闻逸事型批评:侧重于报导或分析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迎合读者的消遣和休闲需要

文学批评方法:批评家在从事实际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选取特定的分析角度去观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定思路而展开阐释,以及按照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评价。主要有传记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感兴批评、语言批评、心理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等方法。

文学批评主体:指文学活动中的批评者或批评家角色,需要具有审美感受力、理性分析能力、文学史眼光、社会关怀意识

批评文体类型:指文学批评著述的具体体裁样式,常见的有以诗论诗式、评点式、评传式、序跋式、随笔式、论文式。

二、思考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互动关系,表现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和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学术范围、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一是从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做出新的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二是文学批评向旧文学观念提出挑战。三是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从而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四、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推动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2、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过程的辩证统一。具有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文学现象在其审美特性中必然蕴含着具体的历史内容,应致力于透过审美形式把握其历史内涵;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服务于传达或隐或显的时代思潮和个人思想、情感倾向,因而审美分析与历史分析应当综合地和辩证地运用。

3、文学批评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关系如何

思想标准指出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总会流露出作家的特定倾向、文学作品总会表现作家的情感;艺术标准则衡量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创造性、艺术形象的概括性、阅读馀味的醇厚性。两个标准互为表里、密切联系,要评判作品的思想性要先体会文学形象、文学语言;而作品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倾向性本质是一种艺术再现。

4、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文学批评的步骤

1、反复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如恩格斯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已读了四

遍作品。

2、选取批评切入点,提炼核心观点。

3、条理化布局和文学表述

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文学发展动力:指推动文学发展的各种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生命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

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文学风格: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有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等特征。

文学流派:指一定时期里有着相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作家汇聚而成的文学群体。影响文学流派形成的因素有:相近的题材、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相近的艺术技巧和方法、

相近的社会身份和阶层、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相近的理论主张、时代、民族等

文学思潮:是在情感态度、审美原则、创作思想以及社会观念上有着共同倾向的文学思想潮流。中方:小说革命潮、五四文学潮、左翼文学潮。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雪莱、雨果、拜伦等。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的注重客观性、典型性、批判性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多种文学思潮统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以及荒诞派等,有崇尚暗示性、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致力揭示个体存在的“荒诞”性、较强先锋性等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形成20世纪60年代,具有平面化、断裂感、零散态、复制性等特征。

思考题:

1、简析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之间的关系

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劳动为原始文艺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生产工具、主体需要、并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在劳动中人的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得到训练,促使语言的产生。语言诞生后,慢慢开始出现文学语言的萌芽,文学语言最初同音乐、舞蹈交融在一起,以口头语言形式存在。随着语言的发展再到文字的出现,审美意识也经历了由非自觉到自觉阶段的演变,从而促使文艺的发生。

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发展在艺术生产中起着最终的支配作用,是决定艺术生产发展最根本因素艺术生产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制约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推动,要经过复杂的中介环节,有一定的波动性。

3、如何理解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推进文学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相互统一的,文学发展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古为今用;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4、哪些因素决定着文学流派的形成

相近的题材、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相近的艺术技巧和方法、相近的社会身份和阶层、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相近的理论主张、时代、民族等因素决定文学流派的形成。

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一、基本概念

文学生产:一般指文学创作活动的社会过程。在当代,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制作活动。文学消费:一般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在当代指与文学生产相适应的拥有、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社会行为。

文学传播:

文化产业:是与按照市场运行规则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市场:指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资源营销活动的场所。

文学媒介:指承载、传递、扩大、延伸文学作品的物质载体和通道,如语言、文字、书刊、电视网络等。图像化转向:当代文化越来越向视觉化和图像化方面发展。

网络文学:指文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文学样态,包括两种类型:网载文学作品、网络原创文学。

文学的民族性:文学中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的一面,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学共同具有的文化身份属性。文学的世界性:相对于文学的民族性而言,侧重说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点。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学生产的两重性及当代文学生产的特点

两重性:当代文学生产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着满足公众审美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具有物质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同时市场经济下的文学生产活动也具有产业属性,能够为文学产品的创作者、出版发行者带来商业利润。

特点:生产规模庞大、受众群体广大、文化品味趋于通俗化、依托文化市场运作。

2、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两重性及当代文学消费的特点

文学消费具有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的两重性。一方面,文学产品作为精神产品,能够使消费者受到精神感染和教育。一方面,文学产品具有一般物质产品的特点,需要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拥有才能实现消费。特点:文学消费对文化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大、文学消费快餐化趋势明显、文学消费出现“夸示性消费”现象

3、媒介对于文学活动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媒介是文学传播的物质载体,构成文学的感性存在方式。

文学媒介对于文学的创作与欣赏、生产与消费有着重要的塑造与规范作用。

文学媒介是文学生产与传播能力的延伸。

4、全球化语境下文学跨文化交流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a.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扩展民族文学的国际视野。

b.以我为主,合理选择,在开放与引进中坚持应有的批评态度和主体立场。

c.借鉴吸收,融合创新,在跨文化交流中推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五、简答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三章 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七、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但并不是直接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的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学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二、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别含深意;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构建了一个男子与两个女子的关系状况,同时表达了男子对这两个女子(妻子和情人)的感情;第三,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例如用“床前明月光”形容白玫瑰和用“心口上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 论述题 第二编

文学理论论述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1、对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1、作品与世界;2、作品与作者;3、作品与形式; 4、作品与读者。 2、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1、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2、政治、道德、宗教、民族文化风俗和审美传统在发展民族文学中也起作用;3、“合力”中进行。 3、如何理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1、从实质意义上来理解,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2、从反映的内在机制上来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4、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两层含义: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深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6、如果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那么,怎样理解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答:1、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同的;2、又是统一的。一般层次上,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是一般意识形态,也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特殊层次上,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活动,也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活动。 7、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文学属性两种代表性的观点:1、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话语蕴藉属性。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答: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9、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0、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即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具有时代性和全人类性;2、民族文学需要走向世界,这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3、世界文学的形成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