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北教师招聘必考教育观点——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顺口溜

社会本位论顺口溜社会本位论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不要过度追求个人自由人人有义务为社会付出个人福祉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福祉这是一种关于社会和个人关系的哲学理论,社会被视为优先的存在,而个人的价值被定义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社会本位论的几点详细解释:1. 社会第一,个人第二在社会本位论中,个人被认为是属于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实体。
因此,社会的利益应该始终优先于个人的利益。
这意味着个人不应该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损害社会的利益。
2. 不要过度追求个人自由虽然社会本位论不排斥个人的自由,但它反对过度追求个人自由的做法。
在社会本位论的理念中,人们被认为有责任为社会付出。
因此,如果个人追求自由和权利的过程中伤害了社会的利益,那么这样的自由就是不可取的。
3. 人人有义务为社会付出在社会本位论中,每个人都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壮大。
这个义务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一种法律责任。
4. 个人福祉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福祉虽然社会本位论重视社会利益,但它并不会忽略个人的利益。
事实上,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福祉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福祉。
这意味着只有当社会繁荣昌盛,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时,个人的福祉和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总之,社会本位论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哲学理论,它坚信社会是最优先的存在,而每个人都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我们遇到社会问题时,可以通过社会本位论的理念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区别

1.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 涂尔干(涂尔干为社会本位论的提出者);纳托普;凯兴斯特纳
主张: (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
(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
(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
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在这种理论看来,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因此,他们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个人自由权利至高无上,认为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其本性就会被抹杀掉。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其人。
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
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
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
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第一部分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高度推崇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所谓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用康德的话来讲,就是把个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仅仅把个人看作是满足其他个人或群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
其反面就是认为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只是社会集体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分子或零部件。
个人为什么享有价值与尊严呢?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一,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最终都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解释与说明。
所谓公共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个体的身上,否则,这些利益就是空洞的、虚无的。
其二,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特的气质,性格,才能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等,这就使得每个个体的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独特的存在价值使得我们不可能将个体简化,还原为社会总体的多少分之一。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其三,虽说个人生活中绝大部分东西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但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因素,是社会进化的种子或原因。
如果没有个性的歧异与多样化,没有个人的标新立异与创新实践,就不会有社会的改良与进步。
社会本位论高度推崇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所谓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是指将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社会总体利益的满足与提升作为目的来追求。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一下三方面:其一,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个人比脱离社会与集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目的与需要。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其二,个体的发展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进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离开了社会共同体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文明成果或客观知识世界,任何个体想要有所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其三,正如社会本位论者所看到的那样,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生活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个人只有生活于人群中,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人。
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及观点

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及观点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个体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东方世界,老子就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更好理解“道”。
西方世界,雅典的自由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卢梭(法国)高扬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大旗,抨击封建社会的没落,坚信人的善良和社会的腐朽,其自然教育的主张以学生的本性自然发展为目标。
2、裴斯泰洛奇(瑞士)学生生来就蕴涵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的到和谐发展3、福禄倍尔(德国)主张吸取并在社会生活中自我表现、自由发展,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生身体和灵魂的束缚。
4、斯宾塞(英国)教育要为年轻一代完满生活做准备,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学知识。
5、罗波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训练而获得的习惯,不论学生是否注定从事于沉思的社会或现实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东方世界,孔子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记》中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
西方世界,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是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柏拉图(古希腊)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家和军人2、洛克(英国)提倡绅士教育,培养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执政所需“有德行,有用能干”的绅士3、凯兴斯坦纳(德国)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强调公民教育4、赫尔巴特(德国)以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平等或报酬”为教育内容,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制的人。
对劳动教育社会本位论的理解

对劳动教育社会本位论的理解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是常考知识点,主要出题方式为名人名言观点反选或代表人物反选,经常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混在一起去考。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了社会、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等,凡是和这些关键词有关的陈述都是社会本位论。
劳动教育社会本位论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
当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热爱劳动等劳动价值观时,劳动教育就是德育;当我们要让儿童思考劳动过程的原理、奥秘时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其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个人本位论也是常考知识点,主要出题方式与社会本位论相同。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为了培养个人、个体、自然人的发展等,凡是涉及到这些关键词的都是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个人是没有价值的。
社会本位论由来已久,《学记》有:“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儒家思想提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是
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也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社会本位论的观点一、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 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求出发-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性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例如,在古代社会,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英勇善战的士兵,以保卫城邦的安全。
这种教育目的是基于斯巴达社会对军事力量的强烈需求,教育的重点在于军事体育训练和服从意识的培养,个体的发展完全服从于城邦社会的军事需求。
- 在近代社会,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些国家强调教育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
如德国在19世纪初,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公民,以增强国家的实力,抵御外部的威胁。
教育内容注重国家意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些都是基于当时德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个体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例如,一个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在学校里学习医学知识(这是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还需要在社会的医疗体系中实践、积累经验。
而且,医学知识本身也是社会长期发展积累的成果,个体只是在社会搭建的知识框架内进行学习和发展。
- 个体的道德观念也是社会塑造的结果。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社会的道德教育,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
比如在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中,个体接受“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教育,这些道德观念是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和发展而倡导的,个体按照这些道德规范行事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发展。
3. 教育的结果是使个体社会化-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使个体社会化,即将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手段促使个体社会化。
例如,学校设置的历史、政治课程,向学生传授国家的历史、政治制度等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同并遵循社会的政治规范。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简答题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一、概述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而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本位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二、什么是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一种教育哲学理论,它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以社会和人的整体利益为依归。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使学生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理论基础1. 社会利益至上: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因此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应当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 个体发展为基础:社会本位论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注重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和培养,让每个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3. 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倡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四、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1.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当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3. 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实践意义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而更好地设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有助于教育部门和决策者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进程,提高教育质量。
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
(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苟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
简要评价: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如前者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曾具有反宗教、反封建专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的进步意义。
但二者都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都犯了机械的、片面认识事物的错误。
他们都只是看到了个体与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别与对立,而没有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一和统一,导致了对确定教育目的依据的片面认识。
以这种片面的认识来指导教育实践必然产生一定的危害。
单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不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势必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单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而不顾个体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而制定的教育目的,则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与生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摧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湖北教师招聘必考教育观点——社会本位论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招聘笔试、面试资料。
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考试笔试、面试资料,希望广大考生都能取得良好成绩,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岗位!!!
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精选试题】
1.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
这种观点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答案:B
2.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无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C.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依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涂尔干这句话就在强调教育应使青年社会化,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社会本位论是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思想主张。
它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016湖北教师招聘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发布,大家可以关注湖北教师考试网获取更多湖北教师招聘资讯,获取湖北教师招聘公告,湖北教师考试网以期能够为广大考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