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

合集下载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概念(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地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教育活动全程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①国家—教育目的②学校—培养目标③学科—课程目标④教师—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宗教本位论观点:教育为了培养信徒社会本位论①观点: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人的发展只为服从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②代表人物:孔子、孔德、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钦斯个人本位论①观点:教育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

尊重人的价值、个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帕克、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教育无目的论①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②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辩证统一论①观点:辩证看待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②代表人物:马克思_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重点指数:2星,常考题型:选择题)_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教育学》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教育学》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教育学》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高频考点——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卢梭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因此,儿童的教育要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下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说:“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涂尔干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社会本位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目的的一种理论。

在教育范围内,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会机制用以调整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社会会向社会机制提出的要求,其有所不同,从而影响着教育的性质,教育本质可以从向学生施加的社会期望中体现,社会期望是社会组织行为的结果,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本位论理论角度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能够负责任地发挥社会角色。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本质具有社会性质,它是社会的组织和运行的过程,它满足社会对每一个新一代的要求,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目的也可以由社会的结构来定义。

社会的结构决定了社会的需求,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及其他内容,决定了学习者所面临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从而形成社会和教育之间的联系。

教育目的从实际出发,目的是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到社会自身的发展和运作中,例如参与政治生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培养未来的潜力人才,帮助社会走向更加进步的未来。

社会本位论和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教育的挑战也会发生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就是社会本位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教育可以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

教育应该注重让学生熟悉社会规章制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社会本位论对教育的理解在提出社会作为教育根本目的,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也反映了更广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内容应当融入这种社会结构中,以增强其社会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份子,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学生能够为社会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谈谈你知道的那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志。

从古至今因为人们对教育一直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

如果对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做一个分析,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派别:“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除了考察这两大派别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考点来自与杜威的观点。

接下来老师将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符合社会要求来确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应该是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

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我国过去的教育目的的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论,并且这种社会本位表现偏重于教育维护社会统治方面。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等。

柏拉图:教育因人而异,对平民阶级教育要培养他们有勤劳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对最高统治者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备哲学王的特征。

涂尔干:我们的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

二、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这种观点在18世纪和19世纪广泛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简答题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简答题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一、概述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而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本位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二、什么是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一种教育哲学理论,它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以社会和人的整体利益为依归。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使学生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理论基础1. 社会利益至上: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因此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应当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 个体发展为基础:社会本位论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注重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和培养,让每个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3. 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倡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四、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1.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当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3. 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实践意义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而更好地设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有助于教育部门和决策者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改革进程,提高教育质量。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指以社会为本位,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为核心目的的德育理念。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培养。

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

1. 社会本位论的概念解释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应该以社会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参与能力。

通过社会本位论,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2. 社会本位论与德育目的观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这种观点强调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公民素养。

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有担当的新一代有着积极的意义。

3. 实施社会本位论的途径在实施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时,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通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总结回顾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

它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为核心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让其成为有担当的社会新一代。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人才,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摘要:一、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简介1.社会本位论的概念2.德育目的观的含义3.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核心理念二、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1.以社会为中心的德育目标2.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并重3.重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三、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实践意义1.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增强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3.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四、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在当代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1.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2.信息化时代的德育教育变革3.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与探索正文: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是一种以社会为中心的德育观念,强调个体品德与社会责任并重,重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这种观念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公民。

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以社会为中心的德育目标。

这意味着德育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但更要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因此,德育教育应将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其次,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并重。

社会本位论强调,德育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还要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

这表明,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个体在道德品质上的提升,同时要关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

再次,重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社会本位论认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道德教育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而法治教育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因此,德育教育应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公民。

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增强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观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公民,从而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本位论及其对确定教育目的的影响20100510119 英语师范(1)班张吉
个人本位论是一种教育目的观。

它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等,现代新人文主义学者、人本主义学者在教育目的观上也多持这种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之中趋势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于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体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在教育目的观上,个人本位论者主张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其具体观点为:教育目的是依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本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个人本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在“行动”中不断开拓新边疆的美国社会生活和建立这种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实用主义哲学或文化。

个人本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觉醒的产物。

在当时强调教育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尊严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个人本位论者所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能动性,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们没有如实地把个人看作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从人的抽象的先天本性去解释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企图通过顺应和发展人的先天本性的教育去抵抗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就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总是针对一定教育对象而言的。

离开了教育对象,既不能构成,也无从实现教育目的。

如果教育离开了人的自身发展,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也无从实现。

如果教育目的的制定离开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就失去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走向了社会本位论。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制约,是社会的生成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而且,改造和创造是更为根本的,适应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改造和创造。

人在其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和张力,从而把社会稳定和社会变革辩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既立足社会现实又瞄准未来趋势,既主动适应社会又积极超越社会,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