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合集下载

弟子规全文的价值与意义

弟子规全文的价值与意义

弟子规全文的价值与意义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被广泛用于塑造儿童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道德价值。

本文将探讨弟子规全文的价值与意义。

1. 弟子规的历史价值弟子规作为一部古代教育经典,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培养儿童品德和礼仪观念的重要手册之一。

弟子规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 弟子规的道德意义弟子规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师长、友善他人等道德规范。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弟子规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使儿童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这些习惯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人际关系技巧。

3.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弟子规通过阐述各种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培养自律精神。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弟子规的教育意义在于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和遵守弟子规,儿童可以逐步成为有品德、有修养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 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尽管弟子规是一部古代教育经典,它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弟子规的普及和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

这对于培养社会和谐与公民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5. 弟子规的文化价值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道德观念和教育观念,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学习和理解弟子规,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结起来,弟子规全文具有历史价值、道德意义、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培养儿童品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著作,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应用弟子规,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有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1. 引言1.1 《弟子规》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弟子规》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一部关于教育和修养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的作者王慎中,是北魏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弟子规被认为是教育子弟的重要指南,强调了孝道、忠诚、礼仪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部教育子女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处世之道的经典著作。

《弟子规》以其简洁明了的文字和深刻的道理,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

通过教导孩子们如何尊敬长辈、守纪守法、团结友爱等道理,弟子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弟子规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

它教导了人们如何做一个拥有高尚品德和良好品行的人,如何在社会中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如何修身养性、勤奋进取。

1.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弟子规的重要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弟子规》的重要性在于,这部经典著作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人生哲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传承《弟子规》,可以使后人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弟子规》所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孝顺、谦逊、忠诚、恪守礼仪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孝顺顺从的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 正文2.1 弟子规的起源与内容《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经典教育文化著作之一,被誉为“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

该书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作者桂馥,后由秦藻注释。

《弟子规》共有三百多字,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著作之一,是教育子弟、培养后代、修身养性的一部重要书籍。

自出现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物质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弟子规》这样的经典著作,并加以推广和普及。

《弟子规》是一本关于教育、修身和礼仪的书籍,它始终以修身养性、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为根本,再通过严谨的道德规范来规范人的言行,是一部为后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创作的经典之作。

我们从《弟子规》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的家庭伦理观。

《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表达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尊重父母、听从长辈的价值观念。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于这种古老的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种弘扬的家庭伦理观让我们明白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推广《弟子规》是让家庭伦理观念在当代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

通过《弟子规》我们可以认识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弟子规》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子贡所作,其中蕴含着孔子的教育思想精髓。

他在书中不仅注重了礼仪的训练,更是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性格。

弟子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日用美,日也好矣”,这些都是孔子对于学生品行的规范要求。

通过勉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引导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分寸的人。

久而久之,也就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强化《弟子规》在现代学生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弟子规》,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

《弟子规》作为其中一部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规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精神。

弟子规信读后感

弟子规信读后感

弟子规信读后感《弟子规》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教育著作,它是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弟子颜回所编纂的一部教育教诲的经典。

这部书以其简练的文字、深刻的道理、严谨的逻辑、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及现代教育的经典之作。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古代智慧,也能够领悟到古代人们对于教育、道德、礼仪的重视和关注。

在读完《弟子规》之后,我深受感动,对书中所传达的思想和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书中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孝顺父母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弟子规》中,弟子们被教导要“孝于父母,敬于师长”,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读《弟子规》,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孝顺父母的含义,明白了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不患贫,不恃富”的思想。

这是对财富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精神财富。

《弟子规》告诉我们,贫穷并不可怕,富有也并非一切。

只有心存感恩,知足常乐,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

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领悟的道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立志”、“知耻”、“好学”等重要的品质。

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知耻是成功的基石,好学是成功的保证。

这些品质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的品质。

通过读《弟子规》,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品质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成功。

总之,读完《弟子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部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领悟的宝贵财富。

通过读《弟子规》,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明白了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

《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
带 领 并 影 响 自 己 的 团 队 、 家 , 同建 设 国 共 幸福家园, 共谋 和平 安 宁 。 反 , 个 对 自 相 一
也 就 是 孝
孝 是 做 人 的 根 本 。《 子 规 》 篇 的 弟 开
“ 孝 悌 ”就 强 调 了孝 的地 位 和 重 要 性 。 首 古 人 云 : 有 源 , 有 本 , 母 者 , 子 之 水 木 父 人 本 源 也 。 人 之所 以能 立 于 天 地 之 间 , 因 是 为 底 下 有 根 , 就 是 自己 的 父母 。 能想 到 根

信 、 爱 众 、 亲 仁 、 力 学 文 ” 中心 编 泛 而 余 为
写 而成 , 文 3 0句 , 为 总 叙 、 则 孝 、 全 6 分 人
出则 悌 、 、 、 爱 众 、 仁 、 力 学 文 以 谨 信 泛 亲 余 及 附 录 , 九 个 部分 。 共 它虽 然 只 有 千余 字 ,
重 拾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在 大 众 中倡 导 “ 学 儒 ” 让 儒学 作 用 于 社 会 , 对 社 会 起 到移 , 将
风 易 俗 的教 化 作 用 . 而 达 到构 建 和谐 社 从 会 的 目的 。 几 年 出现 的 国学 热 原 因 就 在 这 于 此 。 从幼 儿 园 到大 学 校 园 , 读 国学 经 诵 典 的 热潮 正 在 迅 速兴 起 。 在 2 o 早 0 4年 , 河 南省漯 河市的幼儿 园就在孩子 中开展 了

儒 家认 为 ,德 行 最 根 本 的 就 是 孝 道 , 所 有 的 道 德 都 是 建立 在 孝 道 的 基 础 之 上 ,

定 能 积 累 起 好 的 人 脉 、 缘 , 自 己 事 人 为 “ 以人 为 本 . 以德 为 本 , 以孝 为 国 人 德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弟子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之一。

自从《弟子规》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儿童必读的经典读物,其内容主要是教导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通过这本书,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弟子规》是名家撰写的,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卓越的品德和文化素养,才得以写出这样一部意义重大的书来。

而现在,我们更需要让更多的人去读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让更多的人阅读这本书,才能够让这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弟子规》的内容涵盖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孝顺、礼仪、诚信、忠诚等等。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所需要的。

通过读《弟子规》,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领会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做一个有道德底线,有文化涵养的人。

《弟子规》中的教导在当今社会中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出现了下滑,这直接导致了社会风气的不良。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弟子规》这样的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遵守书中的教导,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弟子规》的传承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弟子规》这样的经典之作。

在当今社会中,媒体平台非常发达,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推广《弟子规》这样的书籍,让更多人了解这样一部意义重大的书。

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可以通过学校课程、文化活动等等,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弟子规》这样的经典读物。

家长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多读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读物,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到这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弟子规》为载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以《弟子规》为载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等教育 课程教育研究·29· 以《弟子规》为载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尚永平(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中学 836099)【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在师生共同诵读《弟子规》等经典读本时,读有所悟,从中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读出人生价值观,读出为人子的感恩心,读出做人的品质德操。

以《弟子规》为载体之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人生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意义 解读 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9-01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思想”的积淀,儿童时期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境界等非智力因素将是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正是以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孩子为目标,因为那里面有“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境界,“高山流水”般的友谊等宝贵的人生态度,所以,作为教师,我想对大家说,请让孩子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吧!学了中国传统文化,孩子们会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孩子们成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高尚审美情趣、思想有内涵的优秀人才。

我每次接新的起始班都会认认真真地领着孩子们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开始。

在师生共同学习中,孩子们的养成教育效果显著,我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在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中,逐步感悟出许多架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我整理出来,希望能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为学生的人生做好准备。

一、开宗明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从《弟子规》看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从《弟子规》看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1 0・
拜秀萍: 从《 弟 子规》 看传 统文化之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业大国, 人 们 的生 活方 式及 活 动 范 围在 很 大程 度 上
子规》 及 中 同传 统文 化所 体现 的大教 育 观 。
受 到可耕 种 土 地 的制 约 ,家庭 是 社会 的基 本 细胞 , 家 庭 的稳 定程 度 决定 了 社会 的稳 定 程 度 。所 以 , 决
合, 甚 至失 去了其存在 的合理性 , 这就需要我们在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时 , 在精华与糟粕 、 古训与变 通之 间进 行合 理 取舍 了。但 不 管 怎样 , 通 过 近 几 年 的《 弟子规》 教学 , 笔者还是深切地感受到 , 在现今 的教 育 中融人 传 统文化 的教 育有 着非 凡 的意义 。主 要有 以下 三个 方 面 的感 悟 , 解 决 了这 三个 方 面 的 问 题, 就 明白了为什么要重拾传统文化教育 , 也 就能 真正体 会 到传统 文 化之 于现代 教育 的意义 了 。
家、 史学家 、 散文 家 司 马光 : “ 积金 以遗子 孙 , 子 孙 未 必 能守 ; 积 书 以遗 子 孙 , 子 孙 未必 能读 ; 不 如积 阴德 于冥 冥 之 中以为 子孙 长久 之计 。” f 3 1 )  ̄朝 杰 出 的政 治 家、 思想家 、 文 学家魏征 : “ 求木 之长者 , 必 固 其 根 本 。欲流 之远 者 , 必 浚其 泉 源 。思 国之 安者 , 必积 其 德义 。” [ 4 1 古圣 先 贤孔 子 教育 弟 子 : “ 取乎其上 , 得 乎 其中; 取乎 其 中 , 得 乎其 下 ; 取 乎其 下 , 则 无 所 得
的进 步 , 生 活 的 变迁 , 其 中有 些 内容 与 现 实 无 法 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弟子规》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于青少年, 对经典文献的阅读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而作为经典中的基础《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规整我们的行为,对青少年人性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教育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创下了无数辉煌的史诗,产生了一家又一家的文化思想;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抓起人的思想从他一生下来便被外界的教育不断开启,渐渐发展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芦苇。

当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加深,渐渐的内化为人的思想和素养时,便会在生活中渐渐的赋予他们一定的观念、情感和性格,而好的性格和情商将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生活的更加有追求,有憧憬。

(三)传统文化的现状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有凝聚力的,也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然而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国人似乎忽略了对儿童传统文化的培养,对他们精神层面的教育。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大会上毫无忌讳的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获得繁荣,必须回到五千年前的中国,到哪里去寻找智慧。

然而,就在智慧的发源地,曾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花枝招展的,在曲阜,在孔庙,在孔子的塑像前,摆一些夸张并恶俗的造型,说一些过激的、鄙陋不堪的话,并在网络里大肆宣扬,如此侮辱传统文化,必然造成她精神层面的缺失。

不久,便有报道称该女孩在家中跳楼自杀,原因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男友要和自己分手。

如此亵渎自己的生命,如此狭隘的眼光,实在不得不说是从小缺乏生存教育,缺乏传统文化熏陶的恶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人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时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许多优良传统和儒家思想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背离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出现。

一件件轻视生命的惨案时有发生。

二.《弟子规》教给我们的道理(一)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1.弟子规的渊源《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2.《弟子规》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仁,义,礼,忠,信”贯穿整部《论语》,作为当年学童必读书的《弟子规》无可厚非地沿袭了这一传统。

纵贯全书,《弟子规》无疑是在教会我们三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家人?如何对待这个社会?3.《弟子规》的学习应从娃娃抓起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二)《弟子规》的思想内容1.《弟子规》概述《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封建伦理,是以极有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

全书共分为,总叙,如则孝,出则第,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

2.从中学会的道理2.1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行为谁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谁是我们灵魂的主导?是我们自己!要做好一个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首先要规划自己的日常行为。

“朝起早,夜迟眠。

老”这些朴素的语言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打理自己,一个人生活干净,不仅是尊重他人,而且也使自己工作开心。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因此,再这个追求名牌的年代,如果经济条件不支持就用整洁来挑战名牌。

一个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这些不仅是有家教的表现,也会为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形象加分。

无论是进入大学,还是步入社会。

学习虽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须。

唯有不段学习,才可以提高我们的各方面素质。

2.2如何正确学习“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在学习时,应当先搭理好自己的书桌,收拾好自己的用品。

用心,专一,切不可三心二意。

注重我们的每一个细节,把学习当作是一种快乐。

当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

这是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的一个观点。

学习也是一样的。

在努力、刻苦时,我们应当注意其中的方法。

读书有三到,心、眼、口,想必这是我们很小就知道的道理。

学习不可以贪多,“此未终,彼未起”,学习应该趁早,“宽为限、紧用功”,学习要下工夫“工夫到,滞塞痛”不断学习才能领会更多的知识。

当自己有不懂的问题时,应当虚心向别人求教,这个无论时在工作上,还是学习上,时刻保持好奇心,怀有谦卑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心有疑,随扎记,就人问,求确义。

”3.对自己生活学习的影响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更懂得珍视亲情。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春天里的第一缕阳光,是冬天温暖的火炉,是久旱土地上的雨露,是沙漠中的甘霖。

亲情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是谁在下雨天为我们撑伞?是谁在含心茹苦的供我们读书?是谁在我们离开家时将我们含泪目送远方?是我们的父母。

那么如何去孝呢?这是《弟子规》教给我最大的道理。

让我在生活中更融洽地和父母相处,与父母成为朋友。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应该尊敬我们的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其次是行动上,“或饮食,或坐定,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在大人面前,应该懂得谦让,这不仅是美德,更是一种习惯。

孝敬父母,不应该这些简单的生活小事,我们已是成年人了,应该挑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小时候,当我们生病时,是父母带我们寻医问药,我想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总有小时候父母深夜带我们医院的经历,尽管那时不懂,但那分爱却一直弥留在心中。

当父母生病时,“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当然父母所期望的并不只是这些。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培养良好的品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因此,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应该叩问我们的灵魂:“我这样做对得起我的父母吗?”有了这种习惯,我相信,我们的很多行为将会得到束缚,这种才是最高层面上的孝。

“事虽小,勿擅为。

”90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倡导自由,喜欢无拘无束,我的青春我做主。

这虽是时代进步的表现,给了我们更多的权利,但是,权利并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

我们涉世不深,少不更事,对很多事情往往缺乏较客观的认识。

所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我们必须借鉴父母的参考,切不可以一意孤行,要知道父母总是要为我们好。

即使在有些问题上,与父母存在不同的看法,也应该用理性的话和父母阐明。

“亲有过,谏使更。

”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一)《弟子规》的奴化教育在文化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器,奴化民众的封建社会,《弟子规》也无可厚非地篡改先秦思想,奴化民众,为腐朽、堕落的统治阶层进行学术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有奴化民众的嫌疑。

(二)辩证的看待经典历史沉淀下来的《弟子规》的确存在一个怎样适用于现实环境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积极地发展,而不是排斥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味地尊崇西方的价值观念。

客观存在变了,理论价值观也要跟着变、跟着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样的道理,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历史遗产,而不是动辄采取所谓的“去其糟粕”的态度。

我认为,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只存在怎样继承发展、升华的问题,而不存在过时,糟粕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应秉持着“承接历史以开创未来”的态度来对待既有的社会道德观念,而不应该像俗语所谓“猴子掰玉米似地,掰颗新的,扔掉旧的。

《弟子规》中最需要我们发展的就是理想、信念教育。

(三)中西方在教育上的观念中西方文化只存在互补问题,不存在优劣之分,西方文化它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是好的,但中国文化讲的更多的是智慧,不是知识,西方文化讲竞争,核心价值观是竞争、竞争升级是斗争、斗争升级是战争,战争导致人类毁灭,西方核心价值是以我为本,以斗为贵,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说到底,无论是西方教育,还是中国传统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青少年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他们既学文化,又学做人,帮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我们才能完成历史、现代及未来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的文化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