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试验方法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凝血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凝血

图1. 凝集素介导的细胞与分子或细胞间相互作用模型(引自Chapman and Hall 1989)。

A. 同种细胞间相互作用。

B. 不同种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本实验中,土豆块茎凝集素介导的红细胞凝集属于A 类中由上至下数第二种类型,即凝集素可溶,可以同时与两个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寡糖链结合,在两个红细胞之间形成连接。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植物凝集素介导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姜政 2012/10/6实验目的:观察凝血的过程和凝血后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理解细胞间凝集反应与细胞膜表面结构的关系,了解植物凝集素使红细胞凝集的基本原理和凝集素的应用领域。

实验原理:凝集素(Lectins )是一种能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寡糖链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多数含糖,广泛存在于植物提取物、动物组织、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中,其中以植物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 )分离到的种类最多。

植物凝集素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防卫机制[1],识别入侵微生物和愈合伤口,在豆类植物中,凝集素还与植物与特定固氮菌形成共生有关[2];在体外,凝集素最典型的效应是引起细胞凝集。

通常认为,凝集素介导细胞凝集的基本原理是:可溶性凝集素分子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寡糖链特异性结合,使不同细胞的糖蛋白通过凝集素分子彼此连结,进而引起细胞间凝集(图1)。

红细胞膜表面有大量糖蛋白,其中一些糖蛋白具有特异性,比如人类A 型红细胞表面的α-N -乙酰-D-半乳糖胺和O 型红细胞表面的α-L-海藻糖就分别决定了人类的A 血型和O 血型[3]。

本实验就是利用植物凝集素与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红细胞凝集。

土豆块茎凝集素(potato tuber lectin )是一种能结合几丁质的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单体分子量约50, 000,包含至少三个不同的结构域,其中富含胱氨酸的区域与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 )等几丁质结合蛋白具有同源性[1, 4]。

大学生物学实验教案:细胞生物学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大学生物学实验教案:细胞生物学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大学生物学实验教案:细胞生物学的观察和实验操作1. 实验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大学生对细胞生物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将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样本,并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从而探究细胞结构和功能。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显微镜及其配件(物镜、载玻片、盖玻片等)•细胞样本(动植物组织片、单细胞等)•高锰酸钾溶液•甘油•生理盐水•紫外线灯3. 实验步骤步骤1:制备样本载玻片1.准备干净的载玻片。

2.使用无菌注射器吸取少量生理盐水,并滴于载玻片中心。

步骤2:观察活细胞1.将采集到的活体细胞放置在准备好的载玻片上。

2.加盖并尽量避免形成气泡。

3.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台上,使用低倍物镜进行初步观察。

4.切换至高倍物镜,并对细胞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步骤3:观察动植物组织片1.准备已染色或未染色的动植物组织片。

2.将组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加盖。

3.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台上,使用低倍物镜进行初步观察。

4.切换至高倍物镜,并对组织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步骤4:实验操作:渗透压的影响1.制备三个小瓶,分别标注为A、B和C。

2.在瓶A中加入生理盐水。

3.在瓶B中加入高浓度甘油溶液(可根据需要调整浓度)。

4.在瓶C中加入低浓度甘油溶液(可根据需要调整浓度)。

5.将离心后的红血球分别放置于三个瓶子中,记录下红血球的变化情况。

步骤5:实验操作:核酸染色1.准备一份含有DNA的细胞样本。

2.加入适量的缓冲液,混合均匀。

3.滴加一滴染色剂(如乙溴橙),轻轻晃动。

4.等待几分钟后,用载玻片将混合液取出,并使用盖玻片加盖。

5.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样本。

4.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学生应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分裂、渗透压对红血球的影响等结果,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们可以比较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差异,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关联,从而深入理解细胞生物学的多个方面。

5.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务必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手套。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大纲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大纲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研究对象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它是由膜围成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

细胞生物学研究范围⏹细胞的结构⏹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结构⏹亚显微结构:超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物质的吸收与分泌、合成与分解、增殖与分化、衰老与死亡、信息传递与转导以及遗传与变异等等第二节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创立和细胞学的形成⏹电镜下的细胞和细胞生物学的兴起⏹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出现细胞的发现⏹最早发现细胞的是Robert Hooke⏹1665年从木栓中发现蜂巢状小室──细胞。

⏹创造了第一架有科研价值的显微镜,放大倍数40~140倍细胞的发现⏹第一次(1674年)观察到活细胞的是A.V.Leeuwenhoek ⏹发现了池塘中的原生动物⏹观察到了哺乳动物的精子⏹自制显微镜,放大倍数达500倍细胞学说的创立和细胞学的形成⏹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on提出:所有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组合而成的细胞学说的创立和细胞学的形成⏹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T.Schwann认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并肯定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创立和细胞学的形成⏹二人的观点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cell theory),M.Schleidon和T.Schwann同时成为细胞学说创始人。

⏹1855年,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提出:―细胞来自细胞‖,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补充。

―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细胞是多细胞生物的最小结构单位,对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多细胞生物的每一个细胞即是一个活动单位,执行特定的功能;⏹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原生质理论⏹1835年,E.Dujardin 发现了动物细胞中的粘液质,将其称为―肉样质‖(sarcode);⏹1840年,Purkinje发现了植物细胞中的物质,将其称为―原生质‖(protoplasm);⏹原生质学说——细胞是有膜包围的原生质团细胞学的经典时期⏹细胞结构的重要发现⏹1880年,T.Boveri发现中心体⏹1898年,C.Benda发现线粒体⏹1898年,C.Golgi发现高尔基体⏹细胞功能的重要发现⏹1885年,W.Flemming发现并提出有丝分裂⏹1905年,J.E.Moore等发现并提出减数分裂细胞学的形成⏹O.Hertwig于1892年发表了《细胞与组织》的著名著作,这一著作标志着细胞学(Cytology)作为一门独立的生物学科的建立。

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巧

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巧

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巧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在细胞生物学中,实验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关键的。

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技术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细胞分离、荧光显微镜、分子生物学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详细讨论细胞生物学中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一、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研究细胞生长、增殖、衰老等生理状态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通常需要使用一个适宜的培养基,该培养基还需要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和培养物质。

在培养细胞时,需要注意适宜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细胞的状态和生命活动。

另外,在细胞培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细胞的寿命、细胞的死亡、菌污染等问题。

为避免这些问题,需要在实验中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

例如,可以使用无菌操作技术,采用CDMF等杀菌剂消毒培养器、培养器中的培养物料,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细胞因菌污染而死亡。

二、细胞分离技术细胞分离技术是研究细胞的单个特性、形态和功能的一种技术。

在实验中需要利用细胞分离技术来获得一定数量的单个细胞。

细胞分离技术有多种方法,包括分离器分离、离心分离、胶体分离和酶消化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其中,酶消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细胞分离方法,通过加入一定量的酶,将组织内的胶原纤维、纤维素及其他基质物质消化掉,从而获得单个细胞。

在酶消化实验中,需要根据不同细胞类型、不同组织、不同生长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效果。

三、荧光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广泛用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高级显微镜技术。

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荧光显微镜技术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因为它可以用来标记和检测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等。

在荧光显微镜实验中,使用的荧光探针要与待检测的细胞相匹配,例如,使用荧光染料DPH来探测细胞内外膜分子的相互作用。

同时,还需注意荧光显微镜的光源选择、荧光图像的采集和分析等问题,以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数据。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细胞培养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观察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3. 掌握细胞培养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是一种将生物体细胞从其原始生存环境中分离出来,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的技术。

这种技术对于研究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药物筛选等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加深对细胞培养技术的理解。

实验材料:1. 人体皮肤细胞2. 培养基(包含血清、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3. 塑料瓶(培养皿)4. 显微镜5. 记录表实验步骤:1. 取适量人体皮肤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使其从组织中分离出来。

2. 将细胞接种到塑料瓶(培养皿)中,加入适当浓度的培养基。

3. 将塑料瓶(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观察并记录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

4. 在合适的时间点,使用显微镜拍照记录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5. 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和图片,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皮肤细胞在培养基中开始贴壁,并逐渐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细胞开始出现分裂,形成相互连接的细胞团。

一些细胞逐渐伸展成梭形或扁平形,呈现出典型的贴壁生长形态。

在某些区域,我们观察到细胞开始分化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一种呈圆形或椭圆形,另一种呈多角形。

这些现象表明细胞已经开始分化。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细胞确实可以在体外条件下贴壁生长并增殖。

这证明了细胞培养技术的可行性。

2. 细胞分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本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这说明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3.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适宜的培养条件,以确保细胞的存活和正常生长。

此外,不同种类的细胞可能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针对具体细胞类型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观察了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现象,并掌握了细胞培养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染色体的观察 山东大学汇总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染色体的观察 山东大学汇总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染色体的观察山东大学汇总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加深对细胞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实验方法:1.取甲状腺初代培养细胞,按涂片法制作细胞条片,并进行预处理。

2.制备染色质体液和缓冲液,分别将细胞条片进行染色质体染色和酸性酒精差染,形成酒精-酸性洗涤法。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线状、条形、上臂和下臂长度比例等。

4.计数观察初代培养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量和变化。

实验结果:染色体的形态细胞条片经过染色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线状、条形、上臂和下臂长度比例等染色体的形态。

有的染色体比较短粗,有的比较长细。

不同质态的染色体呈不同的形态。

线状染色体:在染色体的间期、早期有丝分裂时,染色质看起来像是一条条的纤维,这时候我们称之为染色体。

尽管我们仅仅看到一个大肥皂泡一样的核,在其里面的染色质分子却足有数万至数千万个之多。

另外一个细胞周期的阶段中,长条状的染色体会从线状染色体中逐渐分离出来。

条形染色体:当有丝分裂的近中期,染色体开始凝聚成为条形,此时图像中的某些染色体呈现为条状。

染色体的形状是由属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凝聚在一起的蛋白质所决定的。

当染色体在染色质组装过程中被靠拢在一起时,遗传物质之间的相对定位在逐渐调整,同时蛋白质也在调整中不断塑造染色体的形状。

上臂和下臂长度比例:同一个染色体的上臂和下臂在不同细胞种类之间的长度是不尽相同的。

在同一物种中,染色体的上臂和下臂的比例相对稳定。

在人类的体细胞中,不同染色体(不包括两性染色体)的上臂与下臂长度比例均落在1:2.5-2.7之间。

另外,在卵细胞和精细胞中,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纺锤体缩短时常带有两个板状变窄的带状区,分别对应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被称为中节。

某些异常情况的染色体:在某些疾病中,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异常,如发生染色体缺失、易位、重复、倒位等现象,这样的一些染色体异常往往会影响到纵深次级结构和三维结构的形成,甚至导致粒子排列或表观遗传状态的改变。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1.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之一、它通过将细胞放入培养基中,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

通过细胞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胞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实验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检测特定蛋白质或分子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定位。

该技术利用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分子结合,并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从而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

3.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定量和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经过电泳分离,并转移到膜上,然后用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最后通过酵素反应或荧光信号检测目标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4.转染技术:转染技术是将外源的DNA或RNA导入到目标细胞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常见的转染技术包括植入病毒载体、使用质粒转染剂、电穿孔和化学转染等。

通过转染技术,可以实现基因过表达、基因沉默等实验研究。

5.索引技术:索引技术是一种分析和比较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实验方法。

通过索引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常见的索引技术包括差异显著性分析、基因芯片、RNA测序等。

6.荧光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是一种使用荧光染料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荧光显微镜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染料和光源,实现对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的观察。

此外,还可以利用特定的荧光探针,实现对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离子和代谢产物的监测。

7.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细胞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实现对单个细胞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实现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等。

特别是流式细胞术结合细胞分类仪,可以实现高通量的细胞分析。

综上所述,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为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创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动物细胞融合

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聚乙二醇(PEG )法诱导的动物细胞融合实验2012/9/11实验目的:了解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用聚乙二醇(PEG)化学诱导法进行鸡血红细胞的融合实验,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观察鸡血红细胞融合的不同时期。

实验原理:1. 细胞融合的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或原生质体在自然或人为诱导的情况下细胞质膜相互融合,细胞质相互混合成为一个整体杂合细胞的现象被称为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可以发生在同种细胞之间也可以在不同物种间实现。

2. 细胞人工融合的主要方法及基本原理细胞体外融合的主要方法分为病毒诱导,化学诱导和物理诱导。

1953年,M. Kuroya 在临床中第一次分离到仙台病毒(HVJ )[1]。

1958年,日本学者Okada 发现仙台病毒(HVJ )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2],其基本原理是仙台病毒的衣壳上有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位点,可以诱导不同细胞凝集,最终使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相互融合。

1974年,加拿大学者高国楠发明了细胞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 ,PEG )化学融合法,由于该方法对实验条件要求极低,试剂易得,操作简单,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细胞融合方法。

化学诱导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是PEG 等化学物质能够诱导细胞膜磷脂分子的极性基团发生结构重排,相互接触的细胞在细胞膜恢复过程中借助磷脂分子的亲和作用和表面张力实现融合。

比之于仙台病毒诱导法,PEG 诱导法的效率提高了几百倍。

8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细胞电融合法[4, 5],电融合法将细胞融合的产率提高到了50%-80%。

电融合法的建立是基于细胞膜表面带电荷的性质。

当在细胞悬液周围加入特定方向的电场时,细胞表面会发生极化现象,相邻的细胞将吸附在一起。

这时突然提高电场强度,细胞间彼此接触的细胞膜会被击穿,细胞膜修复时受到磷脂分子间的亲和作用和细胞膜表面张力的作用将会发生融合。

图2. 以电融合方法得到的3T3-C2融合细胞 (引自J. Teissie 等,198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光波波长;N. A. 为镜口率,也称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
N. A. =n • Sin /2 n:物镜与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1或1.515)
:镜口角(聚光焦点对物镜镜 口的张角,<180º)
物镜镜口
标本
结论:
通过公式可知光学显 微镜最大分辨率 0.2um
减小分辨率需减小
分离的有丝分裂纺锤体
左、微分干涉显微镜;中、相差显微镜; 右、偏振光显微镜。
( 七 ) 激 光 共 聚 焦 扫 描 显 微 镜 ( 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用激光作扫描光源,逐点、逐行、逐面快速扫描成像。
由于激光束的波长较短,光束很细,所以共焦激光扫描 显微镜有较高的分辨力,大约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的3倍。
介质 折射率
空气 1
水 1.33
香柏油 1.515α溴萘源自1.66显微镜的几个光学特点:
– 介质折射率越接近镜头玻璃的( 1. 7 )越好。
– sin α /2的最大值小于1;
– 普通光线的波长为400~700nm,光镜分辨力约 为0.2μm,人眼的分辨力为0.2mm,因此显微 镜的最大有效倍数为1000X。
尼康E-600显微镜
小鼠肝细胞中糖原 人肝癌细胞中的微丝蛋白
Light Pathway
of Microscope
普通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1000-1500 倍
因为它的分辨率有限,再放大也是空放 大
分辨率(resolution):能将物体相近两点分辨清楚的距离极限
D代表分辨力:D= 0.61 / N.A.
( 二 ) 紫 外 线 显 微 镜 ( ultraviolet microscope)
根据光学原理,光源光波越短,显微镜的分 辨本领越大。紫外线显微镜以紫外线为光源, 分辨率可提高一倍。
可看到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胶体颗 粒。
可用来测定细胞中的核酸含量。
透镜:石英、萤石(CaF2)、碳酸锂等制作。 价格昂贵,使用受限。
构造:
聚光器或光源上安装 环 状 光 阑 ( annular diaphragm);
在物镜中加了环形相 板 (annular phase plate)。
光阑的作用:使透过聚光器的光线形成空心光锥, 聚焦到标本上。 光线透过标本发生衍射,偏离 了未透过标本的光线线路,波长延迟1/4 。
相板作用:相板上有一环形区制成凹槽或凸起, 器深度可使通过此区的光线提前或延迟1/4 。
(三)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t microscope)
20世纪40年代在紫外线显微镜基础上发明。
原理: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 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 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 经紫外线照射也可发荧光。荧光显微镜对这类 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
电子束的波长与电压成反比,波长极 短 。例如,电压为6万伏,则 =0.0488埃,比最短的可见光4000 埃约小10万倍。
敏感性高,主要用于细胞结构和化学成分等的研究。
荧光显微照片 (微管绿,微丝红,核蓝)
荧光显微镜
( 四 ) 暗 视 野 显 微 镜 ( dark field microscope)
原理:显微镜加装特殊装置,使直射光 不能进入物镜,只允许被标本反射、衍 射的光线进入物镜
特点:视野的背景是暗的,样品是的边 缘是亮的。
主要用于观察活细胞或活组织,是体外细胞和组 织培养工作的重要工具。
(六)微分干涉差显微 镜(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DIC) microscope )
1952年,Normaski在相差显 微镜原理的基础上发明。
能显示结构的三维立体投影 影像。
DIC显微镜下的硅藻(伪彩色)
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上添加一些附件:
A.光源:通常采用超高压汞灯或氙灯,由它发出各种 波长的光。
B.滤片:根据性能分为两组。 一组是激发滤片,作用是仅使一定波长的激发光透过
照射到标本上,而将其它光都吸收掉。
二是阻断滤片,安装在物镜后,作用是吸收和阻挡激 发光进入目镜,以免干扰荧光和刺伤眼睛;选择并 让特异的荧光透过,表现出专一的荧光色彩。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既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形态,也可 以用于细胞内生化成分的定量分析、光密度统计以及细 胞形态的定量。
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 LCSM
LCSM Image of a Xenopus Melanophore microtubule cytoskeleton (green) and the nucleus (blue)
相差显微镜由P.Zernike于1932年发明,并因此 获1953年诺贝尔物理奖。这种显微镜最大的特点 是可以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和活细胞。
原理:将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光程差(也就是相 位差)变成光强差(即振幅差),从而提高了各 种结构间的对比度,使各种结构变得清晰可见。
相差显微镜
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
光学显微镜小结
普通光学显微镜:0.2um 紫外线显微镜: 0.1um 荧光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 微分干涉差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电镜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了可见光, 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观 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特殊装置:在聚光器中加装中央遮光板 或者使用暗视野光阑
暗视野照明方式
能见到小至5nm的质点,分辨率比普通显微 镜高40倍。有些细胞器如核、线粒体亦可见。
能够看到正在运动的微小物体(如精子), 也能看到不运动的及某些不能被染色的脂粒, 因而常用于微生物与胶体化学研究。
( 五 ) 相 差 显 微 镜 (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 )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一、光学显微镜
(一)普通光学 显微镜
普通显微镜由聚光 器、物镜和目镜三 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