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苏区历史
高三江西历史知识点

高三江西历史知识点江西历史悠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江西的历史知识点无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下面将逐个介绍江西的历史知识点,以便同学们复习备考。
一、早期历史1. 古越文化:江西是古代越国的核心地区,越国的建立和发展对江西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洪巢起义:公元875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江西发动大规模起义,对唐朝统治产生了严重威胁。
二、近代历史1.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在江西南昌举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武装斗争阶段。
2. 中央苏区:江西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据点,中央苏区在江西的瑞金、井冈山等地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和政治胜利。
三、红色文化1.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许多重要的革命事件和英勇事迹在江西发生,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
2.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共和国之光南昌起义纪念馆等纪念馆,将江西丰富的红色历史展现给人们,激发着人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感。
四、文化遗产1. 庐山:江西有着举世闻名的庐山,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水名胜和避暑胜地,是文人墨客和游客必去之地。
2. 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景德镇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世界级的瓷器艺术,是江西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历史名人1. 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提出“思孟学说”并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北宋最有才华的文官之一,他的作品《岳阳楼记》流传至今。
总结:江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从古越文化到红色文化,再到庐山和景德镇等文化遗产,江西历史的丰富与多样性令人深感敬畏。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这些历史知识点,深入了解江西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继承和弘扬江西的优秀传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来自苏区钨矿的红色记忆

□童舜柱江西泰和县小龙镇曾有一个红色矿区,名为小龙钨矿。
它是何人于何年组建的?对中央红军有多大贡献?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下面我们一同来追寻这一段红色矿区记忆吧。
组建中华钨矿公司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下称国家银行),毛泽民任行长。
1932年年初,国家银行的牌子正式挂出。
国家银行成立不久,为发展生产及解决基金问题,毛泽民身穿黑布棉衣,赶到铁山垅矿区,走访会挖钨矿的农民家庭,进行调查研究。
他动员了约500多名工人,组成5个中队,每个中队分成3个小队,随后便投入到生产中去。
接着,毛泽民由交通员领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仁凤山(又叫盘古山)。
这里是会昌、安远、于都三县交界的大山区。
1922年,美、英、德、日等帝国主义势力相继扶植矿商资本家,在这里办公司,开矿收钨砂。
1929年春,赣南特委派刘义顺、陈奇来这里开展工运工作。
1931年驻地红军离开后,反动民团于8月30日放火烧山,山上1000余个工棚化为灰烬,矿工被迫离矿。
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离山的矿工才陆续回来重新搭棚挖砂。
这次,毛泽民冒着寒风而来,视察钨砂生产的恢复情况和矿工生活情况。
通过几天对铁山垅、仁凤山的调查,毛泽民对矿工的生产生活状况摸清了,在听取特支委委员、工会干部的汇报时,就矿山的任务作了六点指示:一、立即组织矿工恢复钨砂生产;二、像“扩红”一样扩大工人队伍(发动在矿工人向亲戚朋友写信,特别是技术熟练的工人,要他们赶快回来);三、特支委和工会要关心工人的疾苦,尽量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四、钨砂由苏维埃政府统一收购;五、打算成立一个钨矿公司,领导苏区的钨砂生产;六、矿工反映的其他问题,回去向临时中央政府汇报。
矿工们得到这六点指示后,干劲更足了。
此后,毛泽民又到上坪和阉前滩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先后恢复了上坪、阉前滩、吴山、蜈蚣山的钨砂生产,并在会昌县白鹅墟成立“白鹅洗砂厂”,将公营矿山自产及收购来的钨砂,集中在这里淘洗,加工成钨精矿。
苏区指的是什么地方

苏区指的是什么地方苏区所指地苏区指的是江西赣南苏区。
中国的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
南昌起义失败后,彭湃分别在广东的陆丰县、海丰县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湖南茶陵建立了县工农政权。
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从此开始。
随后,中国东南部、中部、西北部等地区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并于4月建成赣南苏区。
同年7月,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苏区基本形成。
江西兴国县社联主席胡玉春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苏区连成一片,统称中央苏区,拥有21座县城,占地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50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苏区。
在彭德怀率领东方军两次向福建和赣东北出击之后,中央苏区面积继续扩大,于1933年达到鼎盛时期,目前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可的中央苏区县多达28个,这是指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的县级数量,如果在当年,中央苏区多达五六十个县,因为新设的县很多。
中国苏区的诞生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当时,全国已在231个县、1910万人中建立了县以上的苏维埃式政权,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除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还有鄂豫皖苏区、湘鄂川黔苏区、鄂豫陕苏区、陕甘苏区等,红色政权覆及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等省。
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北、山西也有小片苏区,但坚持的时间很短。
苏区的主要支撑力量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是苏区的执政党,有一套相对完全的国家机器,这是苏区和白区最大的区别。
苏区的经济基础是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经济,工业落后,这导致苏区无法长期在国民党政权的包围攻击下生存。
胡玉春说,这种局面不久便被"左"倾路线统治所破坏。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的面积一天天缩小。
中央苏区概念

中央苏区概念中央苏区概念简述什么是中央苏区?中央苏区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的一个区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全面掌握政权的最早阶段。
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革命活动。
但是到了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遭受严重打击。
为了保护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领导人决定将革命根据地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这就是中央苏区的起源。
中央苏区的建立1.第一次建立:中央苏区的第一个基地是江西瑞金。
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四方面军被迫转移到瑞金地区,建立了第一个中央苏区。
2.再次迁徙:由于日本侵略和国共内战的压力,中央苏区于1934年进行了长征。
中央苏区从瑞金转移到陕西的延安,在那里建立了长时间的革命根据地。
3.重新建立:194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出命令,重建中央苏区。
这次的中央苏区涵盖了陕北和陕甘宁边区。
1.全面农村革命: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全面掌握政权的阶段,通过土地革命、改革纲领等措施,实现了对农民的广泛支持和领导。
2.构建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起点。
苏维埃政权主要依靠工农武装,有自己的军队、政权机构和农村经济体系。
3.突出军事斗争: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和武装斗争。
中央红军在苏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央苏区的贡献1.作为革命起点: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的起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
2.党务工作经验:中央苏区的建立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3.对中国农民的影响:中央苏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并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威信。
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1.抗日战争:中央苏区在抗日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削弱。
由于日军的侵略和国共内战的分裂,中央苏区的力量迅速衰落。
【岁月的峥嵘岁月】江西苏区“剿共”(1)

江西苏区“剿共”(1)6 月15日,陈毅同粟裕相商后,当机立断,急电中央:决心将部队移往苏北,“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两方受损。
“美丽的苏北,垂柳环绕,池塘如镜,河里白帆点点,远山在雾中飘浮,就像一幅绚丽的油画。
就在这风光旖旎的苏北,又一次,反共高潮已经形成。
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此时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
韩德勤本来就是一个反共专家。
抗战之前他曾率兵去江西苏区“剿共”,与工农红军多次交锋。
他的部队被打跨,自己也被活捉,由于红军政策宽大才得以释放。
粟裕对韩德勤也并不陌生。
第五次反“围剿”时,粟裕率部从高兴圩撤向富田南边白云村,途中碰到韩的一个师,粟裕率士兵们一个冲锋,像吃豆腐一样,一下子就把它消灭了,缴获颇丰。
现在的韩德勤,粟裕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他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依靠嫡系主力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等武装,实行苛捐重赋,鱼肉人民。
当地老百姓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有颗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手下白养几万兵,专门欺压老百姓。
韩德勤不仅不抗日,而且极力镇压爱国运动,摧残抗日力量。
1939年春,韩部突然围攻东海县抗日武装——八路军独立第三团,杀伤该团团长以下数百人。
同年夏,又围攻活动于高邮湖以北闵家桥地区的抗日游击队,惨杀该游击队领导人陶容以下数百人,其中大部是共产党员。
类似的大小血案,遍及苏北各地,时有所闻。
苏北国民党部队内部爱国官兵的抗日要求,也受到韩德勤的压抑。
日寇在其兵力不足的困境下,乐于利用韩德勤作为镇压苏北抗日军民的力量。
日、顽双方信使往来,狼狈为奸,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韩德勤已成了苏北抗战的主要障碍,解决苏北问题,应先向韩下手。
当时,苏北地区由韩德勤指挥的国民党军总兵力共有十六万人,其中韩德勤系统八万人,号称十万。
但派系繁多,矛盾重重。
驻在泰州附近地区的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及曲塘一带税警总团陈太运等部,都是深受韩德勤排挤和歧视的中间势力。
他们的处境和具体情况与韩德勤的嫡系部队和保安旅有所不同,因而政治态度也有差异。
江西红色土地发展历程

江西红色土地发展历程
江西红色土地发展历程始于1927年,当时红军和工农红军在
江西赣南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此后,红军长征后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成功,使得红色力量在江西迅速扩大。
1931年,中
央红军主力开始在江西挺进,建立了中央苏区。
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下,江西红色土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土地改革得到大规模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
农民得到了土地的分配,土地流转逐渐实现,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1934年至1935年的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苏区遭到了国民党
的大规模进攻,红军不得不转移至其他地区。
此后江西红色土地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江西再次成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区。
红军游击战争的打击使得日军在江西陷入困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红色土地逐渐恢复了稳
定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农村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江西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到了21世纪,江西红色土地因发展旅游业而再次受到关注。
毛主席故居、井冈山等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红色土地的开发和保护成为了江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江西红色土地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起伏伏,但持续
的发展态势显示了江西在红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土地革命的故事

土地革命的故事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和事件,标志着中国和平解决社会矛盾的时代结束了,暴力革命时期开始了。
许多著名的革命领袖和人民英雄在这个时期走上了历史舞台。
下面我们来一步步地了解土地革命的故事。
一、定位土地革命是发生在1927年至1934年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而进行的一系列武装斗争,包括了各个社会阶层,但其中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最为突出。
二、产生原因土地革命的产生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待农村问题的态度违背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农民因此发生了反抗情绪。
国民党政府加紧向财阀大地主提供优惠政策,在东北发动“打草惊蛇”的大规模清剿。
同时,农村地区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矛盾加剧,农民流失严重,土地流转加速,农村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农民生存权受到挑战,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反抗情绪。
三、主要事件1. 江西中央苏区的建立中共中央领导下的红军在1929年于江西修建了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镇。
在苏区中共军家喻户晓,人口超过数百万,土地革命得到了最有效的推广和实施。
2. 三湾改组土地革命期间,中共中央在安徽省宣城市三湾改组了中国工农红军,向红军饥饿的士兵追加了武器和弹药,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挽救了红军在军事上的劣势。
3. 渡江战役中共中央千方百计发动了渡江战役,邓小平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在南岸区域内取得了胜利,进入了南京城外。
虽然没有攻破南京城,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辉煌历史。
四、影响在土地革命中,中共中央推动了土地革命和拥军优属政策,并开始构建了初步的共产主义制度。
此外,土地革命还增加了农民虽然分裂,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表现为资源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绿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绿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1. 井冈山会师(1927年):中国(以下简称中共)领导的红军主力从湖南赣南井冈山出发,与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一支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共同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 江西苏区的建立(1928年-1934年):红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苏区,成为的武装力量的根据地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
3. 中共中央苏区的建立(1931年-1934年):经过长征和游击战争,红军主力在1931年到达中央苏区(现在的西北地区),建立了中共中央苏区,成为中国的中心机构所在地。
4. 渡过大渡河(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成功渡过了长江的支流大渡河,这次渡河战役是长征中的重要决战之一。
5.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汇合(1935年):红军主力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湖南省会合,形成了由刘伯承、彭德怀和朱德、陈毅领导的两个健在的军事力量。
6. 红军会师(1936年):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陕西省丹凤县会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红军主力。
7. 秋收起义(1933年):在湖南省的南部,湘鄂西苏区中的工农红军发动了秋收起义,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引发了广泛的农民暴动和武装斗争。
8. 胜利出川(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期间经过了四川边境的山区,成功地摆脱了敌军的追击,进入四川境内。
9. 面临盘踞(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的中途,面临了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包围困歼,形势非常严峻。
10. 胜利抵达陕北(1935年):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在艰苦的环境下,终于抵达了陕西北部的陕北地区,成功完成了长征的历程。
以上是绿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梗概,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在艰苦的长征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和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谌旭彬: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读书笔记: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终于读完黄道炫先生的新著《中央苏区的革命》(社科文献出版社),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江西苏区百姓在“革命”笼罩下的真实生活,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著作史料引用丰富,许多未曾见过,分享几例,从中不难窥见1930年代江西苏区,在“革命”辉煌表象下的民生实况。
一、壮丁多被征去当红军,苏区劳动力严重不足
1、“全苏区大约有二三万担红属的田荒芜着(瑞金全县红五月底止,约有二千七百余担未莳)……原因除了当地耕田队的消极怠工在以外,有些地方确实是因为劳动力缺乏”(然之,《把优待红军家属工作彻底改善起来》,《斗争》第66期,1934年6月30日)
2“(万泰县的刘士进)两个儿子都当红军,分到的六十二担田,前年已荒了十担,今年又荒了六担……现在有好久没有米吃。
”(《铁锤向着窑下区》,《红色中华》第204期,1934年6月19日)
二、“扩红”的手段粗暴
3、“城市少共市委组织科到群众家去宣传当红军,如发现家里动员对象不在家时,便认为是逃跑了,是‘反革命’了,于是甚至把其家属捉起来。
石碧区个别乡召开扩红动员大会时,群众进入会场后,即把门关上,开会动员后让群众‘报名’,不肯报名的人,便不准他离开会场。
方田区军事部长把不去当红军的群众,派人用梭标解到区苏去。
”(《宁化落后的原因在哪里?》,《红色中华》第238期,1934年9月26日)
4、“在扩大红军工作中,强迫命令是常见的事,如若谁一次开了小差,那就非绑起来不可……这种命令主义,在党的领导者与党员同志中间也是经常发生的,曾经为了要支部同志报名当红军,支部书记将支部同志整晚关在会场上不放的这种奇怪事情……扩大红军中间,如若我们完全采用强迫命令的方法,那必然是群众的登山,群众的反抗。
”(张闻天,《关于新的领导方式》,《斗争》第20期,1933年8月5日)
三、攻击城市是获取资金的唯一出路
5、周恩来:“由于缺乏资金,我们又决定扩大北部的苏区。
但资金还是不够。
我们又改变了先前的决定,决定派一个军团去福建,以解决资金问题。
“在朋外的第3军团始终未能解决资金问题,因此……开始向漳州进攻。
在漳州募集资金后,我军准备回过头来进攻广东来犯福建和江西之敌。
”(《周恩来、王稼祥、任弼时和朱德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2年5月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147页)
6、李德:“中央军团甚至得到中央苏维埃政府的专门指示,进行这种实际上的游击行动。
面对我们苏区经济基础的局限和敌人的严密封锁,这常常是获取以后进行战争所需物资的唯一出路。
”(《布劳恩关于中央苏区军事形势的书面报告(1933年3月5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37页)
四、苏区群众大规模逃跑
7、“十余天来,各区群众向白区逃跑现象日益发展,从一乡一区蔓延到很多区乡,从数十一批增加到几百以至成千人一路出去,从夜晚‘偷走’变而为明刀明枪的打出去,杀放哨的,甚至捆了政府秘书走。
”(《关于资城事变问题省委对资溪县委的指示信》,石叟档案
008·222/3745/0247)
8、“(于都)大部分模范赤少队逃跑上山,罗凹区十分之八队员逃跑上山,罗江区有300余人逃跑,梓山、新陂、段屋区亦发生大部分逃跑,有的集中一百人或二百人在山上,有的躲在亲朋家中”、“(新陂区密坑乡)精壮男子完全跑光了”(《于都发生大批队员逃跑》,《青年实话》第111期,1934年9月20日;《于都在坚决执行党的指示中已经开始转变过来》,《红色中华》第238期,1934年9月26日)
9、“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很多都陆续地跑出苏区,到国民党区投靠亲友。
有时搞到一点什么东西,也偷着回来一两次接济家里。
因为他在家里实在是难以活下去。
农业上那些地方都是山地,种植业不发达,有的连种子都没有,又缺少食盐,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办法保证。
而我们也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逃跑现象各县都有,特别是那些偏僻的山区里面,跑起来人不知鬼不觉。
”(《李一氓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01,第156页)
10、“江西全省动员到前方配合红军作战的赤卫军模范营、模范少队在几天内开小差已达全数的四分之三,剩下的不过四分之一,所逃跑的不仅是队员,尤其是主要的领导干部也同样逃跑,如胜利、博生之送去一团十二个连,而逃跑了十一个团营连长,带去少队拐公家伙食逃跑。
永丰的营长政委也跑了,兴国的连长跑了几个,特别是那些司务长拐带公家的伙食大批的逃跑。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总指挥部联合通令——关于模范赤少队开小差问题(1933年4月16日)》,《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3-1934年)》,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印,1992,第107页)
五、农民热衷于抢掠
11、萧克:“农民想的是打土豪分田地,即便拿了枪,也只愿意在本地活动,不愿远出,也不大愿当大红军,大概这就是所谓‘土共’(敌人报纸轻视地方党员和农军的贬词,我们有时也诙谐地借用)的特点。
”(萧克:《朱毛红军中的农民军》,《朱毛红军侧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第45页。
)
12、“(农民自卫军)五军攻下分宜后即准其进城,但进城后全不问贫富,先抢劫一空,有时还乱杀乱烧,五军因得了这一经验,打下袁州即不许进城,同时还向他讲演并说明不许进城是因为敌人武装还没有完全缴得,恐进城受误伤,并马上没收一部分东西分给他们。
但在当晚约一千余人爬进城来抢劫了数十家烧了房屋,军部马上派人来制止无效,继派武装弹压无效,并抢弹压士兵的抢,士兵以正当的防卫向空中开枪示威误打死一农民群众即镇压下去了,但引起了农民的反感。
”(《赣西南刘作抚同志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263页)
13、“我们打罗源县时,群众戴了小斗蓬,拿了梭镖、扁担,足站了有五里路长。
县城一打开就自动地拿东西,阻也阻不住,话也听不懂。
”(《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经过的报告》,《闽浙皖赣边区史料》,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印,1954,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