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糖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糖代谢部分)

生物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糖代谢部分)

糖代谢一、选择题1.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就是:A、F-1-PB、F-6-PC、F-1,6-2PD、G-6-PE、G-1-P2.醛缩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就是:A、G-6-PB、F-6-PC、1,3-二磷酸甘油酸D、3-磷酸甘油酸E、磷酸二羟丙酮3.14C标记葡萄糖分子的第1,4碳原子上经无氧分解为乳酸,14C应标记在乳酸的:A、羧基碳上B、羟基碳上C、甲基碳上D、羟基与羧基碳上E、羧基与甲基碳上4.哪步反应就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高能化合物的?A、草酰琥珀酸→α-酮戊二酸B、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C、琥珀酰CoA→琥珀酸D、琥珀酸→延胡羧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5.糖无氧分解有一步不可逆反应就是下列那个酶催化的?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丙酮酸激酶C、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乳酸脱氢酶6.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需要下述那种物质?A、乙酰CoAB、硫辛酸C、TPPD、生物素E、NAD+7.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就是:A、丙酮酸脱氢酶B、顺乌头酸酶C、琥珀酸脱氢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E、延胡羧酸酶8.糖无氧氧化时,不可逆转的反应产物就是:A、乳酸B、甘油酸-3-PC、F-6-PD、乙醇9.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羧酸的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就是:A、NAD+B、CoA-SHC、FADD、TPPE、NADP+10.下面哪种酶在糖酵解与糖异生作用中都起作用: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D、己糖激酶E、果糖-1,6-二磷酸酯酶11.催化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的酶就是:A、R酶B、D酶C、Q酶D、α-1,6糖苷酶12.支链淀粉降解分支点由下列那个酶催化?A、α与β-淀粉酶B、Q酶C、淀粉磷酸化酶D、R—酶13.三羧酸循环的下列反应中非氧化还原的步骤就是: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C、α-酮戊二酸→琥珀酸D、琥珀酸→延胡羧酸14.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后产物就是:A、草酰乙酸B、草酰乙酸与CO2C、CO2+H2OD、CO2,NADH与FADH215.关于磷酸戊糖途径的叙述错误的就是:A、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B、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时每生成1分子CO2,同时生成1分子NADH+HC、6-磷酸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需要脱羧D、此途径生成NADPH+H+与磷酸戊糖16.由琥珀酸→草酰乙酸时的P/O就是:A、2B、2、5C、3D、3、5E、417.胞浆中1mol乳酸彻底氧化后,产生的ATP数就是:A、9或10B、11或12C、13或14D、15或16E、17或1818.胞浆中形成的NADH+H+经苹果酸穿梭后,每mol产生的A TP数就是:A、1B、2C、3D、4E、519.下述哪个酶催化的反应不属于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A、磷酸甘油酸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丙酮酸激酶D、琥珀酸辅助A合成酶20.1分子丙酮酸完全氧化分解产生多少CO2与ATP?A、3 CO2与15A TPB、2CO2与12ATPC、3CO2与16ATPD、3CO2与12ATP21.高等植物体内蔗糖水解由下列那种酶催化?A、转化酶B、磷酸蔗糖合成酶C、ADPG焦磷酸化酶D、蔗糖磷酸化酶22.α-淀粉酶的特征就是:A、耐70℃左右的高温B、不耐70℃左右的高温C、在pH7、0时失活D、在pH3、3时活性高23.关于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就是:A、循环一周可产生4个NADH+H+B、循环一周可产生2个ATPC、丙二酸可抑制延胡羧酸转变为苹果酸D、琥珀酰CoA就是α-酮戊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就是的中间产物24.支链淀粉中的α-1,6支点数等于:A、非还原端总数B、非还原端总数减1C、还原端总数D、还原端总数减1二、填空题1.植物体内蔗糖合成酶催化的蔗糖生物合成中葡萄糖的供体就是,葡萄糖基的受体就是;在磷酸蔗糖合成酶催化的生物合成中,葡萄糖基的供体就是,葡萄糖基的受体就是。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最新)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最新)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最新)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物质是血糖的主要来源?A. 糖异生B. 糖酵解C. 糖原分解D. 葡萄糖吸收E. 脂肪分解答案:D解析: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的葡萄糖。

糖异生、糖酵解和糖原分解也是血糖的来源,但不是主要来源。

2. 下列哪种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最敏感?A. ASTB. ALTC. LDHD. CKMBE. ALP答案:D解析: 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最为敏感,通常在发病后46小时内开始升高。

3. 下列哪种指标最能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A. ALTB. ASTC. ALPD. GGTE. Alb答案:E解析:白蛋白(Alb)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其水平最能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4. 下列哪种物质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最佳指标?A. 尿素氮B. 肌酐C. 尿酸D. 胆红素E. 葡萄糖答案:B解析: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最佳指标,因其生成速度相对恒定,且不受饮食影响。

5. 下列哪种酶在肝脏疾病中特异性最高?A. ALTB. ASTC. ALPD. GGTE. LDH答案:A解析: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肝脏疾病中特异性最高,尤其在急性肝炎中显著升高。

二、填空题1. 血糖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________。

答案:3.96.1 mmol/L2. 血清肌酐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________。

答案:男性53106 μmol/L,女性4497 μmol/L3.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________。

答案:表示患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4. 血清总胆固醇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________。

答案:3.15.2 mmol/L5.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________。

答案:3550 g/L三、名词解释1. 血糖答案: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生物化学糖类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糖类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糖类化学一、单项选择题1.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有机分子是A. 蛋白质B. 核酸C. 水D. 糖类E. 脂类2. 以下哪个是碳水化合物?A. 二羟丙酮B. 甘油C. 类固醇 C. 乳酸D.腺嘌呤3. 以下哪个单糖最小?A. 半乳糖B. 甘油醛C.果糖D. 核糖E. 脱氧核糖4. 以下哪个单糖是酮糖?A. 半乳糖B. 果糖C.甘油醛D. 核糖E. 脱氧核糖5. 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单糖是A. 半乳糖B. 核糖C.葡萄糖D. 脱氧核糖E. 蔗糖6. 以下哪个含有果糖A. 淀粉B. 肝素C. 乳糖D. 麦芽糖E. 蔗糖7. 单糖分子至少含几个碳原子?A. 2B. 3C. 4D. 5E. 68. 以下哪个是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单糖?A. 半乳糖B. 二羟丙酮C. 甘油醛D. 核糖E. 脱氧核糖9. 纤维素中的1个葡萄糖有几个手性碳原子?A. 2B. 3C. 4D. 5E. 610. 糖原与纤维素中的葡萄糖只有1个碳原子不同,它是几号碳原子?A. 1B. 2C. 3D. 4E. 511. 葡萄糖的构型是由它的几号碳原子决定的?A. 1B. 2C. 3D. 4E. 512. 在溶液中,以下哪个糖没有半缩醛结构?A. 半乳糖B. 二羟丙酮C. 乳糖D. 麦芽糖E. 脱氧核糖13. 葡萄糖在中性溶液中有几种异构体?A. 2B. 3C. 4D. 5E. 614. 以下哪种分子结构中有呋喃环结构?A. 胆固醇B. 核酸C. 前列腺素D. 乳糖E. 组氨酸15. 在溶液中,以下哪个糖没有旋光性?A. 二羟丙酮B. 麦芽糖C. 乳糖D. 脱氧核糖E. 蔗糖16. 以下哪种单糖的构象最稳定?A. α-吡喃葡萄糖B. α-吡喃果糖C. α-呋喃果糖D. β-吡喃葡萄糖E. β-吡喃果糖17. 乳糖中的半乳糖是A. α-吡喃半乳糖B. α-呋喃半乳糖C. α-吡喃半乳糖和β-吡喃半乳糖D. β-吡喃半乳糖E. β-呋喃半乳糖18. RNA中的核糖是A. α-吡喃核糖B.α-呋喃核糖C.α-呋喃核糖和β-呋喃核糖D. β-吡喃核糖E. β-呋喃核糖19. 以下哪个不是还原糖?A. 果糖B. 麦芽糖C. 乳糖D. 脱氧核糖E. 蔗糖20. 蔗糖分子中果糖的几号碳原子有半缩醛羟基?A. 1B. 2C. 3D. 4E. 521. 以下哪个分子中没有糖苷键?A. CoAB. FMNC. NADHD. 肝素E. 纤维素22. 含有α-1,4-糖苷键的是A. 硫酸软骨素B. 麦芽糖C. 乳糖D. 纤维素E. 蔗糖23. 哪个反应是还原糖的特征反应?A. 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B. 发生酶促氧化反应C. 与非碱性弱氧化剂反应D. 与碱性弱氧化剂反应E. 与较强氧化剂反应(如稀HNO3)24. 班氏试剂是由硫酸铜、碳酸钠和柠檬酸钠配制而成的一种深蓝色溶液,临床常用该试剂检验尿糖,其中与葡萄糖反应的成分是A. 钠离子B. 柠檬酸根C. 硫酸根D. 碳酸根E. 铜离子25. 葡萄糖在哪个条件下的反应产物具有保肝、解毒作用?A. 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B. 发生酶促氧化反应C. 与非碱性弱氧化剂反应D. 与碱性弱氧化剂反应E. 与较强氧化剂反应(如稀HNO3)26. 葡萄糖在哪个条件下的反应产物积聚在糖尿病患者的晶状体中,易引起白内障?A.发生酶促氧化反应B. 还原反应C. 与非碱性弱氧化剂反应D. 与碱性弱氧化剂反应E. 与较强氧化剂反应(如稀HNO3)27. 由不只一种单糖构成的是A. 麦芽糖B. 乳糖C. 糖原D. 纤维素E. 支链淀粉28. 与直链淀粉不同的是支链淀粉含有哪种糖苷键?A. α-1,2-糖苷键B. α-1,3-糖苷键C. α-1,4-糖苷键D. α-1,5-糖苷键E. α-1,6-糖苷键29. 含有L-单糖的是A. 肝素B. 硫酸软骨素C. 葡聚糖D. 透明质酸E. 血型物质30. 在ABO系血型物质中,O型血鞘糖脂的糖链末端糖基是A. 半乳糖B. 葡糖醛酸C. 葡萄糖D. 唾液酸E. 岩藻糖二、多项选择题1. 能与葡萄糖形成糖苷键的是A. 班氏试剂B. 半乳糖C. 果糖D. 甲醇E. 磷酸2. 葡萄糖在生物体内的氧化产物有A. 6-磷酸葡萄糖B. CO2和H2OC. 葡糖醛酸D. 葡萄糖二酸E. 葡萄糖酸3. 同多糖由同一种单糖组成,包括A. 阿拉伯胶B. 淀粉C. 糖胺聚糖D. 糖原E. 纤维素4. 支链淀粉和糖原分子都含有A. α-1,3-糖苷键B. α-1,4-糖苷键C. α-1,6-糖苷键D. β-1,3-糖苷键E. β-1,4-糖苷键。

生物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糖代谢部分)

生物化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糖代谢部分)

糖代谢一、选择题1.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A、F-1-PB、F-6-PC、F-1,6-2PD、G-6-PE、G-1-P2.醛缩酶所催化的反应产物是:A、G-6-PB、F-6-PC、1,3-二磷酸甘油酸D、3-磷酸甘油酸E、磷酸二羟丙酮3.14C标记葡萄糖分子的第1,4碳原子上经无氧分解为乳酸,14C应标记在乳酸的:A、羧基碳上B、羟基碳上C、甲基碳上D、羟基和羧基碳上E、羧基和甲基碳上4.哪步反应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生成高能化合物的?A、草酰琥珀酸→α-酮戊二酸B、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C、琥珀酰CoA→琥珀酸D、琥珀酸→延胡羧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5.糖无氧分解有一步不可逆反应是下列那个酶催化的?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丙酮酸激酶C、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乳酸脱氢酶6.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反应不需要下述那种物质?A、乙酰CoAB、硫辛酸C、TPPD、生物素E、NAD+7.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A、丙酮酸脱氢酶B、顺乌头酸酶C、琥珀酸脱氢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E、延胡羧酸酶8.糖无氧氧化时,不可逆转的反应产物是:A、乳酸B、甘油酸-3-PC、F-6-PD、乙醇9.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羧酸的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是:A、NAD+B、CoA-SHC、FADD、TPPE、NADP+10.下面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中都起作用: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D、己糖激酶E、果糖-1,6-二磷酸酯酶11.催化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的酶是:A、R酶B、D酶C、Q酶D、α-1,6糖苷酶12.支链淀粉降解分支点由下列那个酶催化?A、α和β-淀粉酶B、Q酶C、淀粉磷酸化酶D、R—酶13.三羧酸循环的下列反应中非氧化还原的步骤是: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C、α-酮戊二酸→琥珀酸D、琥珀酸→延胡羧酸14.一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后产物是:A、草酰乙酸B、草酰乙酸和CO2C、CO2+H2OD、CO2,NADH和FADH215.关于磷酸戊糖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A、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B、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戊糖时每生成1分子CO2,同时生成1分子NADH+HC、6-磷酸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需要脱羧D、此途径生成NADPH+H+和磷酸戊糖16.由琥珀酸→草酰乙酸时的P/O是:A、2B、2.5C、3D、3.5E、417.胞浆中1mol乳酸彻底氧化后,产生的A TP数是:A、9或10B、11或12C、13或14D、15或16E、17或1818.胞浆中形成的NADH+H+经苹果酸穿梭后,每mol产生的ATP数是:A、1B、2C、3D、4E、519.下述哪个酶催化的反应不属于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A、磷酸甘油酸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丙酮酸激酶D、琥珀酸辅助A合成酶20.1分子丙酮酸完全氧化分解产生多少CO2和A TP?A、3 CO2和15ATPB、2CO2和12ATPC、3CO2和16ATPD、3CO2和12ATP21.高等植物体内蔗糖水解由下列那种酶催化?A、转化酶B、磷酸蔗糖合成酶C、ADPG焦磷酸化酶D、蔗糖磷酸化酶22.α-淀粉酶的特征是:A、耐70℃左右的高温B、不耐70℃左右的高温C、在pH7.0时失活D、在pH3.3时活性高23.关于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循环一周可产生4个NADH+H+B、循环一周可产生2个ATPC、丙二酸可抑制延胡羧酸转变为苹果酸D、琥珀酰CoA是α-酮戊二酸转变为琥珀酸是的中间产物24.支链淀粉中的α-1,6支点数等于:A、非还原端总数B、非还原端总数减1C、还原端总数D、还原端总数减1二、填空题1.植物体内蔗糖合成酶催化的蔗糖生物合成中葡萄糖的供体是,葡萄糖基的受体是;在磷酸蔗糖合成酶催化的生物合成中,葡萄糖基的供体是,葡萄糖基的受体是。

郑州大学生物化学糖第5章代谢试题及答案

郑州大学生物化学糖第5章代谢试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第05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关于三羧酸循环正确的不包括:BA、一次循环可以产生12分子的ATPB、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质不需要补充C、循环是不可逆的D、循环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2、lmol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成CO2及H2O,可生成多少mol ATP?DA、2B、6C、12D、153、Cori循环是指DA、肌肉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有氧时乳酸重新合成糖原B、B、肌肉从丙酮酸生成丙氨酸,肝内丙氨酸重新变成丙酮酸C、肌肉内蛋白质降解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糖原D、肌肉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葡萄糖供外周组织利用4、1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时共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BA、2B、3C、4D、55、1分子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时可生成DA、1分子NADH+H+B、2分于NADH+H+C、1分于NADPH+H+D、2分于NADPH+H+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糖的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时可生成A DA、5-磷酸核糖B、乙酰辅酶AC、NADH+H+D、NADPH+H+2、与核酸合成无关的途径有A B CA、糖酵解B、糖异生C、糖原合成D、磷酸戊糖途径3、关于糖的有氧氧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B DA、糖有氧氧化是不彻底的氧化B、糖的有氧氧化是部分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C、糖的有氧氧化先在细胞夜中进行,然后在线粒体进行D、糖的有氧氧化可使酵解作用加强4、关于糖酵解,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 B CA、剧烈运动糖酵解速度减慢B、糖酵解过程是可逆的C、糖酵解在人类仍然是主要的供能途径D、指在无氧条件下,糖分解为丙酮酸进而产生乳酸的过程5、与丙酮酸脱氢酶相关的维生素是B C DA、B6B、PPC、B2D、B1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正确2、血糖的主要来源是淀粉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正确3、三羧酸循环由于是循环,中间产物是不消耗的,所以不需要再补充错误4、若尿液中检测到少量的葡萄糖,可能是不正常,也可能是正常情况错误5、饥饿时糖异生作用会大大加强正确。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一、知识要点(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2分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

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过连续两次脱羧和脱氢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和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每进行一次释放2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在胞质中,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经过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被氧化分解成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

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

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糖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糖

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的反应过程。

3.磷酸戊糖途径:6-磷酸葡萄糖经氧化反应和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生成CO2、NADPH、磷酸核糖、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酵解途径。

4.糖异生:由非糖物质乳酸、甘油、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合成。

由糖原分解为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最后为葡萄糖的过程。

6.三羧酸循环:由草酰乙酸和乙酰CoA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4次脱氢、2次脱羧、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12分子ATP)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7.巴斯德效应: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产物巴斯德效应17.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血糖升高伴有糖尿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称为糖尿病。

9.乳酸循环:肌肉收缩时经酵解产生乳酸,通过血液运输至肝,在肝脏异生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又可被肌肉摄取利用称为乳酸循环。

10.三碳途径:葡萄糖先分解成丙酮酸、乳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运往肝脏,在肝脏异生为糖原称为三碳途径或称合成糖原的简接途径20.底物循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由催化单方向反应的酶,催化两个底物互变的循环称底物循环。

11.糖原累积症:由于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使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大量糖原堆积而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称糖原累积症。

1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其正常值为3.89~6.11mmol / L。

12.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途径。

是有氧氧化和糖酵解共有的过程。

二、填空题21.葡萄糖在体内主要分解代谢途径有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

22.糖酵解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在胞浆,最终产物为乳酸。

24.肝糖原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磷酸化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

26.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 4 分子ATP,净生成 2 分子ATP,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

基础生物化学试题(第四章-糖代谢)单选题(含答案)

基础生物化学试题(第四章-糖代谢)单选题(含答案)
A丙酮酸脱氢酶系
B柠檬酸合酶
C异柠檬酸脱氢酶
D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参考答案:
C
43.ATP、ADP、Ca2+对三羧酸循环调节作用,正确的是:[1分]
AATP激活作用,ADP、Ca2+抑制作用
BADP、Ca2+激活作用,ATP抑制作用
CADP激活作用,ATP、Ca2+抑制作用
DATP、Ca2+激活作用,ADP抑制作用
A柠檬酸→异柠檬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α-酮戊二酸→琥珀酸
D琥珀酸→苹果酸
参考答案:
C
25.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可被下列哪种物质激活?[1分]
A脂肪酰辅酶A
B磷酸二羟丙酮
C异柠檬酸
D乙酰辅酶A
参考答案:
D
26.下列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时净消耗ATP最多的是:[1分]
A2分子甘油
B2分子乳酸
C2分子草酰乙酸
D提供还原性NADPH
参考答案:
B
38.糖原合成的关键底物是( )[1分]
AUDPG
B乙酰
CoACCDP-胆胺
D氨酰-tRNA
参考答案:A
39.下列糖酵解过程中NADH + H+的去路,不正确的是()[1分]
A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B经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C经苹果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D2-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
D CoQ
参考答案:A
8.下列化合物中哪一种是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1分]
A生物素
BFAD
CNADP+
DNAD+
参考答案:
B
9.在三羧酸循环中,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反应需要[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习题
1.下列无还原性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木糖 D.果糖
2.下列单糖中属于酮糖的是(A )
A.果糖 B.核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3.淀粉中的糖苷键主要为( A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4.构成纤维素的糖苷键为( C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5.下列无变旋现象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6.糖蛋白中蛋白质与糖分子结合的键称(A )
A.糖肽键 B.肽键 C.二硫键 D.3,5-磷酸二酯键
7.乳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8.糖类的生理功能不包含(A )
A.主要的储能形式 B.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组成成分
C.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D.提供能量
9.麦芽糖的糖苷键类型为(A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10.纤维二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二、填空题
1.构成纤维素的的基本单位为纤维二糖,其糖苷键为β类型。

2.双糖的重要代表为: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

3.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

4.糖是含多羟基醛或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缩聚物的总称。

根据糖类物质是否水解及其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5.单糖的构型有 D 、 L 两种,它是与最简单的单糖之一甘油醛的构型相比较而确定
的。

6.直链淀粉由葡萄糖通过α-1,4 糖苷键连接而成。

而支链淀粉除含此键外,还含有α-1,6 糖苷键。

7.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大分子物质。

8.单糖与浓酸和α-奈酚反应能显红色,这一鉴定糖的反应叫 Molish 反应。

9.单糖直链构型由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的排布决定,环状构型由决定直链构型的手性碳原子和异头碳羟基二者的排布来决定。

10.淀粉水解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分子大小不等的复杂多糖,依次为淀粉糊精(与碘成蓝色),继而生成红色糊精(与碘成红色),再生成低分子质量的无色糊精(与碘不显色),以至麦芽糖,最终生成葡萄糖。

11.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其糖苷键为β-1,2 类型。

12.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α-1,4 ,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

13.己糖的优势构型是 D 型,优势构象是椅式。

三、判断题
1.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有一个还原端,所以他们都具有还原性。

非还原端更多(-)2.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L-构型。

没有因果关系(-)3.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变旋性,而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一定有旋光性。

(+)4.糖的变旋现象是指糖溶液放置后,旋光方向由右旋变为左旋,或从左旋变为右旋。

旋光度的改变(-)5.纤维素和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所以理化性质相同。

糖苷键类型不同
(-)6.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糖在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成环时异头碳羟基的空间取向有变化
(-)7.从热力学上来讲,葡萄糖的船式构象比椅式更稳定。

(-)8.乳糖也即葡萄糖α-1,4-半乳糖苷,麦芽糖也即葡萄糖β-1,4-葡萄糖苷。

反了(-)9.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一定有变旋性,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也一定有旋光性。

(-)10.淀粉具有还原性,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

(-)11.动物体内储存的多糖类物质为糖原。

(+)12.蔗糖没有还原性,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13.葡萄糖有四个不对称碳原子,故有16(24)个异构体。

葡萄糖改成己糖(-)四、名词解释
1.变旋现象:
具有某种旋光度的糖刚溶于水时,其旋光度会发生变化,最后恒定在某一旋光度处不变,这种现象称为糖的变旋现象。

五、问答题
1、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起什么作用?
答:
能源、结构、细胞识别、细胞通讯、信息传递等。

2、简述溶菌酶溶菌的机理。

答: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性多糖,由两种单糖衍生物和四种氨基酸构成。

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相间连接形成肽聚糖的主链,每个胞壁酸连接4个氨基酸,然后通过5个甘氨酸将糖链连接成网状结构。

溶菌酶能水解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糖苷键,从而破坏肽聚糖构成的网状结构。

3、什么是旋光性,什么是变旋现象?为什么说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变旋性,而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一定有旋光性?举例说明。

答:
旋光性是指旋光物质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能力,通过物理量旋光度来表示。

变旋性是指物质的旋光度发生改变的性质,它是由于分子立体结构发生某种变化的结果。

如:蔗糖标准条件下旋光度是+66.5 ,但无变旋现象。

葡萄糖由于α-、β-异头物的旋光度不同,在溶液中,这两种形式可以互变,直至最终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就会出现变旋现象。

4、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果糖,哪几种可被糖脎反应所鉴定,哪些不能。

为什么?答:
糖脎为黄色的不溶于水的晶体,不同的糖脎其晶型和熔点均不同。

苯肼与醛、酮在第一、二位C原子上发生反应。

葡萄糖和半乳糖的第四位C原子的构型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糖脎,由此葡萄糖和半乳糖可以通过糖脎反应来鉴别。

葡萄糖和果糖第三、四、五位C原子的构型相同,因此形成相同的糖脎,无法区分。

由于甘露糖与苯肼反应生成的甘露糖腙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故可鉴别。

5、写出以下几种糖类的Haworth式:
α-D-吡喃葡萄糖(p7),α-D-呋喃果糖(p8), N-乙酰葡萄胺, N-乙酰胞壁酸(p13)6、怎样解释配制葡萄糖溶液时出现的变旋现象。

答:
D-G有α-D-G和β-D-G两种稳定的晶体,在水溶液中能够开环并与链式结构能够转化。

无论何种晶型溶于水中所得的水溶液中α-D-G、β -D-G和链式结构三者并存并处于动态平衡。

由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过程即为变旋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