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定位

合集下载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1. 引言1.1 课程背景《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工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对于从事机械工程相关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这门课程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理解,为他们日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让中职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原理和机械基本知识,掌握机械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机械构造与原理,掌握机械加工技术,提高机械设计和维修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课程内容《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包括机械结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机械材料与加工技术:介绍各种常见的机械材料及其特性,以及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方法。

3. 机械零部件与装配:学习机械系统中常见的零部件,如螺栓、齿轮、轴承等,以及其装配和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机械维修与保养:介绍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以及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检测技术,培养学生的机械设备维护能力。

5. 机械CAD设计:通过对CAD软件的介绍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其设计能力。

以上是《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基础总学时:95适用对象: _____机械加工专业中专二年级学生 __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让学生联系实践进行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机械分析能力,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一个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机械传动原理、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标准;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运动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简单了解机械传动及液压传动等内容。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达到在无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分析机械的组成、使用维护、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2)具有分析常用机构运动特性的能力;(3)初步具有简单设计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5)初步具有把理论计算与结构设计、结构工艺等结合起来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具有机械设计实验技能(6)具有对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构零部件进行维护的能力综合素质:(1)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协助的能力(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跨两个学期,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基础知识模块;掌握机械传动,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的重点章节是第七章、第八章。

难点章节是第七章。

《机械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

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机械零部件》的重点章节是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一章。

《液压、气压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机械基础》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年制)学生二、适用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是依据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面向机器人操作员、机器人维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它属于专业核心基础课,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续课程有《机械制图》、《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与保养》、《机器人系统集成运维》(课程编码)。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解机械中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金属材料知识、机械传动、轴系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表达方法等主要内容。

其中重点讲解各种常用的机械结构与传动方式,掌握常用标准零件的用途、性能及相关参数等机械基础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从事机械人设备改造、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本知识。

1.知识目标(1)了解装配准备前的准备事宜;(2)熟悉安装过程的步骤,例如开展图纸识读、工艺解读、电路和气路安装等;(3)掌握机构传动的原理;(4)掌握装配过程、工具整理及现场管理步骤;(5)掌握解读应用场景与技术要求的各个参数;(6)掌握机械系统装调、系统操作和传动的各个步骤;(7)掌握故障诊断及异常处理、工业机器人机械传动状态检查等步骤及解决方法。

2.技能目标(1)识图的能力:能正确识图并解读工单任务要求,理解应用各类场景与技术要求,能进行对应的各项技术资料准备工作;(2)动手能力:能用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完成机械装配、安装、检验、调试工作;(3)排障能力:能识别故障特征,掌握排除故障的一般思路及方法;(4)信息处理能力:能采用信息化手段和相关办公软件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电气设备安装专业7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基础》是电气设备安装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1、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中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常用机构、机械零件和公差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2、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机电方面知识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全面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机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运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机械方面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一些典型的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学习基本的机械设计概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机械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应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方面(1)对理论性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懂得机械设计概论和公差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

(2)掌握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的基本工作原理、类型和它们的特点,了解联接中常见的结构。

(3)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的结构特点和他们中的一些计算方法,要学会设计简单的传动结构。

(4)对轴系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包括轴、轴承和联轴器及离合器等。

2、能力方面(1)熟练掌握好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懂得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机械方面问题,能运用公差和测量方面的知识,掌握其中公差、粗糙度及测量等方面的计算。

(2)掌握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的设计方法,能够按给定的要求进行机械结构系统的简单设计。

(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结构的原始数据设计和对系统的安装和维护,了解轴、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懂得计算设计轴承部件中所需要注意的疲劳强度计算和轴系刚度调整措施,最后还需要懂得对轴系的维护和修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模块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论1、内容:(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2、要求: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7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基础二、教学对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三、学时:总共120课时,其中理论和实践各60课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类别: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属性:必修课五、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骨干和技术基础课程。

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和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和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通用零部件及其传动的原理,初步具备设计普通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分析的能力。

并为学生在设备的正确使用、设备的故障分析、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着重体现“基于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点分析和传授;实践教学方面着重于职业能力分析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学生通过两个学期(总共12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60课时,实践教学60课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并且初步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常用机构的能力;2、初步掌握机械中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简单设计计算方法;3、初步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4、获得机械工程实践技能的初步训练;(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要求(1)掌握机械设计一般知识、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规范和标准;(3)掌握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4)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须达到的专业技能要求(1)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2)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初步具有设计计算、零件结构设计和测绘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和应用CAD绘图技能等;七、教学总体安排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课时为120课时(含实验和实训),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开课,其中第二学期60 课时:理论教学47学时,实践教学13课时。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项目教学法(全文)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项目教学法(全文)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项目教学法(全文)G642C1672-1578(2022)10-0244-02职业教育是民生教育,他的办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上应该有自己的模式和方法。

我们调查了多所职业中专学校,在《机械基础》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教法一样。

都是按照教材,围绕单个机械零件为中心,以课堂上讲授为主。

由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加之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又模糊,造成课堂听不懂,学不会,有厌学情绪。

调查中多数职业中专的《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进度赶不上,学习效果不佳。

《机械基础》是机电工程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的好与坏,影响后续的专业课学习。

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怎么定位?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了职业中专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我们认为:实现《机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最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1《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机械基础》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前面开设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讲叙中,应当联系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的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提高这些课程理论与技能。

通过《机械基础》课程学习,学生掌握机械的原理、机械零件的分类、结构、用途、几何尺寸计算、材料选择、强度条件的理论知识,学会根据机械设备对零件的具体技术要求,能完成各类机械零件的合理选择。

学生基本掌握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机械零件设计手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正确选择机械零件的能力。

为学习及参与技术改造打好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还应为今后学生继续学习“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专业课打下知识的基础。

《机械基础》教学指南

《机械基础》教学指南

《机械基础》教学指南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提要、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1.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2.一般机械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了解机械的概念与组成。

(2)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结构、承载能力,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本要求。

(3)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要求。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机械。

3.教学重点机械的概念及组成。

4.教学难点机械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区别。

第1章杆件的静力分析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2.力矩、力偶、力的平移;3.约束、约束力、力系和受力图的应用;4.*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

(3)了解约束、约束力和力系,能作杆件的受力图。

(4.)会分析平面力系,会建立平衡方程并计算未知力。

2.能力目标(1)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2)解决平面力系问题的基本计算能力3.教学重点受力分析4.教学难点建立平衡方程并计算未知力第2章直杆的基本变形教学内容1.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2.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分析;3.材料的力学性能;4.*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5.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6.圆轴扭转7.直梁弯曲8.*组合变形9.*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10.*压杆稳定教学要求1.学习目标1.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

2.会分析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内力;了解应力、变形、应变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课程定位
一、课程名称:《机械基础》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二、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三、前言概述: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传授机械基础相关理论知识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学生通过联系实践进行理论学习,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机械认识、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类专业课程提供一个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同时又与机电、机械生产加工实际有着密切联系。

四、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知识。

五、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初步知识,以及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零件、液压传动和气动的工作原理。

(2) 熟悉常用零件的性能、分类、应用和相关的国家标准,能对一般机械传动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3) 了解常用液压气动元件的类型、用途、识读简单的液压基本回路,能对机床典型液压气动系统进行初步分析。

2.能力目标
(1) 认识《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认知能力。

(2) 认识《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3) 构建“做中学、做中教”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
增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