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和归经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
一、四气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味指五味的特征,即甘、辛、酸、苦、咸。
“五味”即五脏的精气所化,为中医最基本的用药指导原则。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五运六气:古人根据一年的天时气候变化规律所总结出来的。
五行生克:将五行学说应用到具体病证上。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性寒凉,如干姜、附子等。
辛温:药性温热,如肉桂、细辛等。
酸苦甘辛咸:五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四象:指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两纲:指寒、热两纲。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辨证方法。
四性:寒凉:味辛、性凉、无毒或味酸、性寒、有毒的药物。
温热:味辛、性温、无毒或味苦、性热、有毒的药物。
药物的五味,各自都具有相应的性能和作用。
但五味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例如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淡能补,这就是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味有四气五味。
味分四种,即甘、酸、苦、辛。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所谓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味有阴阳属性。
“五味”属性,归经而言,是指归于五脏。
所谓归经,就是进入体内,循行的路线。
归经的主要部位是五脏。
因此五味所归的五脏,实际上是五味对五脏的作用,是对脏的作用。
药物的四气,温热和寒凉,具有不同的性质。
对于一定的疾病来说,既可以治疗其寒证,也可以治疗其热证。
药物的四气,不仅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四种药性,还包括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的四种趋向。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
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
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
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
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
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
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
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
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
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
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
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
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
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
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
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
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
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
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此经或这几经。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
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
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经的药物。
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食物五味五色与归经

食物五味五色与归经摘自潘启明博客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这就是说,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
《灵枢·五味论》就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
”《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这就是说,五味不足或太过,都会引起内脏器官的疾病。
例如喜欢吃甜食的人,他的消化器官(脾、胃)往往都比较衰弱。
西洋医学对于器官疾病的治疗,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却是饮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汤”及“小建中汤”等。
这就是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由此可见中医复杂之一斑。
在五脏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
中医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灵枢·五味论》还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这就是说,金克木(肺克肝),所以肝病禁辛;水克火(肾克心),所以心病禁咸;木克土(肝克脾),所以脾病禁酸;土克水(脾克肾),所以肾病禁甘;火克金(心克肺),所以肺病禁苦。
由此可见,饮食物的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
☆☆☆《本草备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四气】】】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和归经
众所周知,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也有寒热之性。
所谓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食物的滋味。
此外还有不太常提到的淡味。
中医把五味的作用特点总结为:“酸收、苦坚、甘补、辛散、成软”。
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
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
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
三是在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酸味
作用:能收敛固涩、生津开胃、止汗、久咳不愈、遗精滑精。
对应器官:肝。
注意事项:不易多食,会损伤筋骨;感冒者不宜服用。
苦味
作用:具清热泻火、解毒、除烦、通泄大便等作用,治疗咳喘、呕恶等。
对应器官:心。
注意事项:多食易导致消化不良、口干舌燥、便秘、干咳:体热者慎服。
甘味
作用:补虚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脾胃,用于正气虚弱、多种身体疼痛。
对应器官:睥。
注意事项:多食易发胖、伤齿;上腹胀痛、糖尿病及龋齿患者应少食。
辛味
作用:发散风寒、行气行血,治疗风寒表证,感冒发烧、头痛身重。
对应器官:肺。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
咸味
成味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治疗大便燥结、肿瘤、结核等。
对应器官:肾。
注意事项:多食宜升高血压、使血液流速变缓;心血管疾病及中风患者忌食。
归经
中医所说的食物或药物的归经,括地说,“归经”就是指食物或食物或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每种食物或药物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位)的病变其作用是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就叫“归经”。
在运用归经理论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因为脏腑经络在生理上是互相关联的,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着,所以,在使用食物或药物时,往往不会使用仅归于某一经的药材,通常还要加入归其他经的药材。
食物或药物的归经关系到它所作用的脏腑、经络,所以掌握归经能有助于快速准确的选用食物或药物,即根据疾病的外在表现,大概诊断出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的食物或药物进行冶疗和调补。
在运用归经理论指导食物或药物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准确而全面。